時間:2023-05-29 17:48: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理解的名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時間沒有等我,是你忘了帶我走,我左手里是過目不忘的螢火,右手里是十年一個漫長的打坐。
知恥近乎勇。
那些刻在椅背后的愛情會不會像水泥地上的花朵開出地老天荒的沒有風的森林。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會有收獲,但是,每一次收獲都必須努力,這是一個不公平的不可逆轉的命題。
中英雙語名人名言語錄
Kings go mad, and the people suffer for it.
君王發狂,百姓遭殃。
Kings have long arms.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Knowledge is power.
知識就是力量。
Knowledge makes humble, ignorance makes proud.
博學使人謙遜,無知使人驕傲。
Learn and live.
活著,為了學習。
Learning makes a good man better and ill man worse.
好人越學越好,壞人越學越壞。
Learn not and know not.
不學無術。
Learn to walk before you run.
先學走,再學跑。
Let bygones be bygones.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Let sleeping dogs lie.
別惹麻煩。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漏天機。
Lies can never changes fact.
謊言終究是謊言。
Lies have short legs.
謊言站不長。
Life is but a span.
人生苦短。
Life is half spent before we know what it is.
人過半生,方知天命。
Life is not all roses.
人生并不是康莊大道。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death.
沒有朋友,雖生猶死。
Like a rat in a hole.
甕中之鱉。
Like author, like book.
文如其人。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or like.
一報還一報。
Like knows like.
惺惺相惜。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有其母必有其女。
Like teacher, like pupil.
什么樣的老師教什么樣的學生。
Like tree, like fruit.
羊毛出在羊身上。
believe in yourself.
相信自己!
consider things from every angle.
思考問題要全面。
中英雙語名人名言摘抄
The decline of literature indicates the decline of a nation ; the two keep in their downward tendency.
文學的衰落表明一個民族的衰落。這兩者走下坡路的時間是齊頭并進的。
The proper function of man is to live,but not to exist.
人應該生活,而非單純生存。
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一息若存,希望不滅。
If you smile when one is around,you really mean it.
如果你獨自一人笑了,那是真心的笑。
I am a slow walker,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 (Abraham.Lincoln America)
我走得很慢,但是我從來不會后退。
A beautiful form is better than a beautiful face;a beautiful behavior than a beautiful form.
美麗的形體勝于美麗的臉蛋,美麗的舉止勝于美麗的形體。
A man is not old as long as he is seeking something. 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 (J. Barrymore)
只要一個人還有追求,他就沒有老。直到后悔取代了夢想,一個人才算老。
Wonders are many,and nothing is more wonderful then man.
天下奇跡無數,卻無一比人更奇妙。
The worst bankrupt is the person who lost his enthusiasm.
最慘的破產就是喪失自己的熱情。
I can make it through the rain. I can stand up once again on my own.
我可以穿越云雨,也可以東山再起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Winston Churchill)
永遠不要、不要、不要、不要放棄。
There is a time to speak and a time to be silent.
該說話時說話,該沉默時沉默。
All men whilst they are awake are in one common world;but each of them,when he is asleep,is in a world of his own.
所有人在醒著的時候都是置身于同一個世界,但在睡著后,卻都置身在自己的世界。
A thousand-li journey is started by taking the first step.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It's great to be great , but it''s greater to be human. ---W. Rogers
成為偉人固然偉大,但成為真正的人更加偉大。
中英雙語名人名言大全
We can only love what we know and we can never know completely what we do not love.
我們只能愛我們理解的東西,卻永遠也不能徹底理解我們不愛的東西。
Do one thing at a time, and do well.
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到最好!
Never forget to say “thanks”.
永遠不要忘了說“謝謝”!
Keep on going never give up.
勇往直前, 決不放棄!
Whatever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
任何值得做的事就值得把它做好!
Believe in yourself.
相信你自己!
I can because i think i can.
我行,因為我相信我行!
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動勝于言語!
Never say die.
永不氣餒!
Never put off what you can do today until tomorrow.
今日事今日畢!
The best preparation for tomorrow is doing your best today.
對明天做好的準備就是今天做到最好!
You cannot improve your past, but you can improve your future. Once time is wasted, life is wasted.
你不能改變你的過去,但你可以讓你的未來變得更美好。一旦時間浪費了,生命就浪費了。
Knowlegde can change your fate and English can accomplish your future.
知識改變命運,英語成就未來。
Don't aim for success if you want it; just do what you love and believe in, and it will come naturally.
如果你想要成功,不要去追求成功;盡管做你自己熱愛的事情并且相信它,成功自然到來。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
門門精通,樣樣稀松。
看了中英雙語名人名言還看:
1.名人名言雙語
2.中英文對照的名人名言
3.中英對照名人名言
一、心體與言說
王陽明以成圣為終極的追求。從形而上的層面看,走向理想之境(成圣)與重建心體有其邏輯的聯系:心體作為內在的本原而構成了成圣的根據。在王陽明的心學系統中,心體與良知往往處于同一序列,致良知與知行的互動同時亦意味著對心體的體認。從總體上看,致良知與知行的互動固然更多地側重于歷時性的過程,但這一過程同樣亦涉及言說與體認、名言與對象等邏輯的關系。
按王陽明的理解,心體作為本原,表現為一個統一體:"心,一而矣。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傳習錄中》《全集》第43頁)致良知的終極目標,即在于達到心之全體。然而,名言則往往限于某一個側面,因而執著于名言,常常難以把握心體。正是在此意義上,王陽明認為:"心之精微,口莫能述。"(《答王天宇》,《全集》第164頁)這里已涉及心體與言說的關系:心體主要不是言說的對象。
以名言去把握心體,主要表現為理性的辯析、理解過程。在王陽明看來,對心體固然要達到理性的明覺,但這種理性的明覺并非僅僅依賴于名言的辯析,它更多地與體認和心悟相聯系。王陽明常常以啞子吃苦瓜為喻,來說明這種非名言所限的體悟:"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傳習錄上》,《全集》第37頁)"說"是以名言來表達,說不得,意味著難以用名言來表達。作為一個"說不得"的過程,自悟具有超名言的性質,而所悟的對象(心體)則亦似乎被置于超名言之域。
名言之域(可以"說"之域)與非名言之域(說不得之域)的區分,當然并非始于王陽明,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其中已蘊含了對可說(可道之域)與不可說(不可道之域)的劃界。在老子那里,可說之域與不可說之域的劃界,邏輯地對應于為學與為道的過程:為學過程指向可說之域,為道過程則指向不可說之域??烧f之域主要與日常的知識經驗界相聯系,不可說之域則往往被理解為形而上之道。與老子不斷地追問形而上之道有所不同,王陽明更多地將不可說的心體與個體的存在聯系起來。
如前所述,心體的意義首先體現于成圣過程。從成圣的的理想出發,王陽明上承了儒家區分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的思路。前文(第五章)已提及,為己以成己為目標。從人格培養的角度看,心體作為成圣的根據,總是具有普遍性的一面,成己即意味著使具有普遍性品格的心體與個體的存在合一,并通過對心體的自悟而成就人的內在德性。這種為己的過程,也就是使心體實有諸己的過程。與之相對,名言的辯析則往往以成就知識為特點,就其與心體的關系而言,它首先將心體視為理解的對象,從而使二者的關系呈現為能知與所知相互對待的格局。在心體的對象化形式下,對心體的言說往往引向了語義的解析,從而不免偏離成就德性的指歸。王陽明曾對此提出如下批評:"吾契但著實就身心上體履,當下便自知得。今卻只從言語文義上窺測,所以牽制支離,轉說轉糊涂。"(《答友人問》《全集》第208-209頁)就身心上體履表現為一個為己的過程,言語文義上窺測,則執著于知識層面的理解,后者往往流于炫人以文辭,從而導向為人之學:"今之學者須有篤實為己之心,然后可以論學。不然,則紛紜口耳講說,徒足以為人之資而已。"(《與汪節夫書》,《全集》第1001頁)
心體的設定在于為成己提供根據,言說則趨向為人;成己要求化心體為自我的人格,言說則導向化心體為對象。與如上對峙相聯系的,是口耳之學與身心之學的分野。關于口耳之學,王陽明有如下評論:
今為吾所謂格物之學者,尚多流于口耳。況為口耳之學者,
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制,方日漸有
見。如今一說話之間,雖口講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間已有多少
私欲。蓋有竊發而不知者,雖用力察之,尚不易見,況徒講而可
得盡知乎?今只管講天理來頓放著不循;講人欲來頓放著不去,
豈格物致知之學?后世之學,其極至,只做得義襲而取的工夫。
(《傳習錄上》,《全集》第24-25頁)
口引伸為說,耳則借喻為聽,言說作為交往過程總是包含"說"與"聽",言說需要聽者的回應,聽則是進行對話的前提。在言說過程中,說與聽都首先涉及話語意義的辯析,其目標在于達到知識層面的理解。此時,主體常常耳聽而口說,所謂入乎耳而出乎口;其所說所聽,并未化為內在的人格。唯其如此,故雖在語義的層面能明于理欲之辨,但仍不免有私欲。質言之,外在的言說盡管能達到關于對象的知,但卻不能擔保內在精神世界的完善;口講與心悟有其邏輯上的距離。
與口耳之學相對的是身心之學。當王陽明將"身心上體履"與"文義上窺測"視為的格物致知的二種不同方式時,亦已表現了對身心之學的肯定。從內涵上看,所謂身心之學包含相互聯系的二個方面。其一,與入乎耳出乎口不同,它以身體力行為自悟的前提,將心體之悟,理解為實踐過程中的體認(表現為"體"與"履"的統一);其二,體與履的目標,是化本體(心體)為內在的人格,并使之與個體的存在合而為一。王陽明曾說:"世之講學者二: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講之以口耳,揣摸測度,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傳習錄中》,《全集》第75頁)所謂講之身心而實有諸己,即意味著具有普遍性向度的心體與個體相融合,成為主體的真實存在。
可以看到,按王陽明之見,言說并不引向心體與個體的溝通,相反,它往往導致心體與自我存在的分離。對王陽明來說,關于心體,主要的問題是如何使之實有諸己,而言說與辯析則趨向于對象化。在言說辯析的層面上,意義的表達和理解構成了關注的重心,心體作為對象始終處于言說者之外,說與所說呈現為二元對待的結構。這種辯說往往將意義本身歸結為一個獨立的論域,言說越詳而越疏離心體,所謂"牽制纏繞于言語之間,愈失而愈遠矣。"(《與道通書》《全集》第1207頁)從成圣的維度看,言說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意義的辯析,而在于規定行為的方向:"蓋古人之言,惟示人以所向往而已。若所示之向往,尚有未明,只歸在良知上體會方得。"(《傳習錄拾遺》,同上,第1176頁)示人以向往,亦即示人以理想之境,這種所向最終又是通過主體自籌的體悟(體會)而達到明晰并獲得認同。
名言與心體的關系,并不僅僅存在于德性與人格的形成過程。從"所向往"看,主體既要化心體為實有諸己的人格,又應實現從德性到德行的轉化。名言的辯析,屬廣義的"知"的領域,它固然有助于理解心體的至善品格,但執著于此,卻仍未超越知善知惡之知,對成圣的追求來說,重要的是在踐行中使德性獲得外部的確證。正是以此為前提,王陽明一再將身心上體履提到了更為突出的地位:"區區格致誠正之說,是就學者本心日用事為間體究踐履,實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積累在。"(《傳習錄中》,《全集》第41頁)體究不同于思辨地說,而是實踐中的悟;踐履則是化所悟為實地工夫,在這里,言說的意義似乎已為踐行所消解。
言說與德行的如上關系,與致良知說及知行之辯無疑有邏輯的聯系。言說屬廣義的知,但這種知一旦離開了踐行過程,就只具有口耳之學的意義。如前文所提及的,心體作為成圣的根據,與良知處于同一序列,心體的"得"(把握),與良知的致,亦有彼此相通的一面。良知之致,無論就達到抑或推行而言,都展開于踐行過程。同樣,對心體的體認及這種體認的確證,也始終離不開實地踐履。在這種對應關系中,言意的邏輯辯析,多少讓位于知行的現實工夫。1
在名言與心體的關系上,王陽明首先將心體理解為超乎名言之域(說不得)的本體。但是由心體的說不得,王陽明既未追隨老子,走向帶有神秘意味的玄觀,亦沒有像維特根斯坦那樣,自限于和言說相對的沉默,而是將言意之辨與知行之辨聯系起來。心體雖超乎名言(說不得),但卻并非沒有意義,不過,作為成圣的根據,這種意義主要不是借助言說與辯析來彰顯,而是通過主體自身的存在來確證。這樣,在王陽明的心學中,名言的辯析便從屬于個體的自悟,言意之辨上的"說"則相應地轉向了身心之學上的"行"。
二、名言與道
心體作為成圣的根據,較多地表現了其內在之維。在更一般的層面上,心體又被理解為存在的普遍根據。后一意義上的心體,往往又與道相通,而名言與心體的關系,亦邏輯地關聯著言與道之辯。
道在心學的體系中具其雙重品格:它既被理解為本體論意義上的存在根據,又表現為認識論意義上的真理,前者側重于對存在的規定,后者則是對這種規定的把握,二者彼此交錯,使道具有了統一性原理的意義。盡管心學始終以如何成圣為其哲學主題,但與歷史上其他哲學系統一樣,心學始終難以忘懷對統一性原理的追問,事實上,成圣與求道在心學中乃是一個統一的過程。
作為統一性原理的道,是否表現為名言之域的對象?王陽明對此提出了如下看法:"道不可言也,強為之言而益晦;道無可見也,妄為之見而益遠。夫有而未嘗有,是真有也;無而未嘗無,是真無也;見而未嘗見,是真見也。"(《見齋說》,《全集》第262頁)此所謂"不可言",與前文的"說不得"涵義相近,均指超越名言。道首先不是言說的對象,如果勉強地以名言去說,則反而使道遠離人。一般而言,名言具有敞開存在的作用,在認識之光尚未照射之前,對象往往處于自在形態,而認識的過程總包含著名言的規定與表達作用:在這一意義上,確乎可以說,名言將對象敞開于主體之前。但從另一角度看,名言往往又有遮蔽對象的一面。作為思維的形式,名言凝結了認識的成果,這種成果作為先見而影響著人們對對象的把握,它既構成了達到對象的必要條件,又在一定意義具有某種排他性。同時,在經驗知識的領域,名言所達的,常常是對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層面,及于此往往蔽于彼。王陽明認為強為之言而益晦,妄為之見而益遠,似乎主要就后一意義而言。
當然,道本身雖超越名言,但走向道的過程并非完全隔絕于名言;就儒學的系統而言,五經便常常被理解為達到道的中介,而五經即是由名言構成的意義系統。不過,名言(包括表現為名言系統的五經)雖然是達到道的中介,但卻只具有工具的意義,因而不可執著:
得魚而忘筌,醪盡而糟粕棄之。魚醪之未得,而曰是筌與糟
粕,魚與醪終不可得矣。五經,圣人之學具焉。然自其已聞者而
言之,其于道也,亦筌與糟粕耳。(《五經臆說序》《全集》第
876頁)
五經只是得道的手段,一旦把握了道,便不必拘泥于五經的名言意義系。這種看法,對松弛傳統經學的束縛、超越詞章訓詁之學,無疑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從名言與道的關系上看,王陽明的如上觀念與傳統的言意之辯顯然有其歷史的聯系。魏晉時期,王弼對言意關系曾作過如下規定:"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這里的言具體指卦辭,象則指卦象(含有范疇之意),二者引伸為名言;與之相對的意,則可泛指一般的原理。在此,言與象即(名言)即被理解為達到意(一般原理)的工具,而這種工具與所要達到的對象(意)的關系又完全是外在的:一旦得意,即可忘言與象。王陽明對五經所代表的名言系統與道的關系的理解,在理論上無疑上接了王弼玄學的言意之辯。當然,王弼在這方面似乎走得更遠:由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王弼進而引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結論(參見同上),亦即將放棄名言視為把握普遍原理的前提。相形之下,王陽明則并未放棄對名言之工具意義的承諾。
與得魚而棄筌、得道而棄五經相近的,是維特根斯坦的拋梯之說。維特根斯坦在其《邏輯哲學論》的結尾處,曾寫下了一段頗有意味的話:"我的命題可以這樣來說明:理解我的人當他通過這些命題--根據這些命題--越過這些命題(他可以說是在爬上梯子之后把梯子拋掉了)時,終于會知道是沒有意思的。"(《邏輯哲學論》6.54,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97頁)按早期維特根斯坦的看法,形而上學的問題無法以命題來說,他的《邏輯哲學論》即在于展示這一事實,亦即"說"不可說(說形而上學之不可說),一旦理解了形而上學問題與有意義的命題之間的關系,則他所說的一切便都可以懸置。王陽明在強調道不可言的同時,又提出得道而棄五經,亦即把五經的名言系統視為達到"不可言"之道的工具,其思路與維特根斯坦的"拋梯"之說確乎有類似之處。事實上,王陽明亦常常把經典比作階梯,認為"六經原只是階梯"(《全集》第786頁),階梯是達到的目標的手段,而不同于目標本身,同樣,經典的名言系統對道的言說盡管可以引向道,但這種言說也有別于道本身。
不過,與早期維特根斯坦由不可說走向沉默(以沉默為處理形而上學問題的最后立場)有所不同,王陽明在反對執著于名言的同時,又把注重之點轉向與名言辯析相對的體悟,而從說到悟的轉換之前提,則是道體與心體的溝通:"道無方體,不可執著。卻拘于文義上求道,遠矣?!艚庀蚶飳で螅姷米约盒捏w,即無時無處不是此道。亙古亙今,無終無始,更有甚同異?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即知道知天。""諸君要實見此道,須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始得。"(《傳習錄上》,《全集》第21頁)如前所述,心體與道體的合一,乃是心學的基本預設。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王陽明將文義上(名言意義系統上)求道與心上體認區分開來,以自心體認作為把握道的更重要的形式。此所謂體認,亦以道體與心體的合一為其指歸。不過,與本體論上的先天規定不同,由體認而達到的合一,更多地表現為個體對普遍道體的內在認同;前者(本體論意義上的合一)展示的是道與心之間的邏輯關系,后者(由體認而達到的合一)則是主體的一種境界。
名言的辯析首先指向對象的邏輯關系,心上的體認則落實于主體的境界;從文義上求道到心上體認,表現為由邏輯關系的把握,到化道體為境界。境界不同于一般名言所表達的知識,所謂’知來本無知,覺來本無覺"(《全集》第94頁);其所得,其所存,"在知道者默而識之,非可以言語窮也"。(同上,第64頁)默而識之既不同于消極意義上的沉默,也不同于外在的語義辯析,它從對象性的認識,轉向內在的自悟,并由此而將對道體的體認,融入主體的意識結構,使之與人的存在合一。質言之,在王陽明的心學中,得道(悟道)主要不是對外在的超驗本體的認識,而是表現為主體境界的形成與提升,這一思路可以看作是身心之學的邏輯展開。
從哲學史上看,在名言與道的關系上,傳統哲學似乎表現出二重路向。自先秦以來,一些哲學家對名言能否把握道作了肯定的回答,并較多地考察了如何以名言把握道的問題。荀子認為,"辯說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荀子·正名》),其中已蘊含名言的辯析能達到道之意?!兑讉鳌穼γ栽诎盐掌毡橹郎系淖饔靡脖憩F出樂觀的確信:"圣人立象以盡言,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傳·系辭上》)即易的名言系統與天地之道具有同一對應關系,故能涵蓋窮盡后者。宋明時期,張載大致上承了以上傳統,并對此作了更明確的闡述:"形而上者,得辭斯得象矣,故變化之理存乎辭。言,所以顯變化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不越求是而已。此皆著爻象之辭所以成變化之道,擬議以教之也。"(《易說·系辭上》)就是說,形而上之道并非超越于名言之域,主體能夠以概念范疇言說、把握普遍之道。爾后王夫之肯定"言、象、意、道固合而無畛"(《周易外傳·系辭下》),體現的是同一思路。
與以上傳統有所不同,另一些哲學家則更多地將注重之點指向道的超名言這一面。在如何把握道的問題上,孟子提出自得之說:"君主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孟子·離婁下》)此所謂深造,并不是名言文義上的辯析,而是個體的體悟,其具體形式表現為盡心:"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作為盡心與自得的統一,深造以道所追求的是道與個體存在的融合。1 老子把道規定為"無名之樸"(《老子》三十七章),更明確地突出了道之超名言性質;與之相聯系的則是"為道日損"說,日損意味著懸置已有的名言系統,以日損為把握道的前提,彰顯的便是道與日常名言的邏輯距離。莊子對可言與不可言作了區分:"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莊子·秋水》)所謂不可以言論。不能以意致者,也就是形而上之道。在莊子看來,道是無界限的整體,言則有所分,"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莊子·齊物論》),因而一般名言難以達到道。儒道之外,佛家亦涉及第一因與名言的關系。較之印度佛教之注重名相的辯析,中國的禪宗更多地傾向于對名言的消解。自慧能以后,禪宗往以頓悟為成佛的主要途徑,并由此主張"不立文字",其機鋒、棒喝都表現了一種非名言的悟道方式。
以上二重路向當然是一種分析的說法,每一哲學家或哲學流派本身亦有多重性,但在主要傾向上確乎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從總的思維趨向看,王陽明在名言與道的關系上,無疑明顯地地認同了對道的非名言把握方式。當然,王陽明以心立說,道體的規定邏輯地關聯著心體。作為心學系統的展開,道的體認更多地指向成就德性,得道、悟道則具體表現為化道體為境界。在此,道的超名言維度取得了道與個體存在為一的形式。
通過自悟而化道體為境界,最終總是落實于主體的在世過程。以名言論析道,可以在思辨的層面展開,亦即以言說為其方式,但道與個體存在的合一,則須通過存在過程本身來確證。道作為統一性原理,同時也構成了一種超越的理念,所謂萬物與我為一,便可視為道的理念內化于主體意識而達到的境界。這種境界使人超越了個體的小我,形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浩然胸懷。作為一種真實的境界,與道合一并不僅僅表現為精神上的受用,它要求通過身體力行而展現于外。正是在此意義上,王陽明一再強調:"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傳習錄下》《全集》第92頁)所謂知行合一,同時也意味著內在的境界與外在的踐行之統一。總之,主體與道的關系,既非體現為思辨的論析,也非停留于消極的沉默,同樣亦非限于精神的受用?;罏榫辰缗c境界外化為踐行是一個統一的過程。
一般而言,對道(統一性原理及發展原理)的認識往往具有世界觀的意義,作為世界觀,它并不僅僅以名言辯析的方式存在,也非單純地表現為一種對象意識。對世界的一般看法總是同時融合于主體意識之中,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凝結為智慧之境。智慧之境不同于以一般名言所表達的知識,它蘊含著其自身多方面的內容。首先是以道觀之。在經驗領域中,認識往往注重分別,并相應地容易執著于一偏之見。智慧之境則以無對揚棄了對待,以道的觀點(全面的觀點)超越了經驗領域的分別。在此,境界已具體化為主體認識世界的一種立場和態度,而這種立場與態度又構成了克服一偏之見,達到辯證綜合的內在條件。在善的追求中,智慧之境以從心所欲不逾矩為其表現形式。從心所欲意味著出于內在意愿,不逾矩則是合乎理性規范;二者的統一,使主體超越人為努力而達到了從容中道的境界。在這種精神境界中,人的行為不再出于勉強或強制,而是以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為其特征,后者也就是道德領域中的自由之境。人的境界當然不限于向善,它同時指向審美之域。就后一領域而言,智慧之境展開為一種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意境。合目的性的內在意蘊是化自在之物為為我之物,合規律性則意味著自然的人化不能隔絕于人的自然化。人的本質力量與天地之美相互交融,內化為主體的審美境界,后者又為美的創造和美的觀照提供了內在之源。可以看到,作為與人的存在合一的境界,智慧之境并不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形態,也沒有任何神秘之處,它之與人同在,即"在"主體以道觀之的求真過程、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向善過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審美過程之中??傊?,主體的存在融合了其境界,境界本身又在主體現實地、歷史地"在"中得到確證。王陽明關于道與境界的看法無疑包含了不少心學的思辯,但他肯定對道的體認不同于一般的名言知識,要求將道的體認與個體存在加以融合,并把化道體為境界與化境界為踐行聯系起來,則似乎并非毫無所見。 三、"說"與"在"
語言與存在的關系是哲學家很早就開始關注的問題,在現代哲學中,語言進一步成為哲學的中心問題之一。盡管對語言的考察有分析哲學、現象學、解釋學等不同的路向,但在注重語言這一點上,現代哲學無疑有趨同的一面。
早期維特根斯坦與邏輯實證論對可說與不可說作了嚴格區分,可說的是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超越于此,則被歸入不可說之域。分析命題屬重言式,它所斷定的主要是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綜合命題則是對經驗事實的陳述,在邏輯與經驗事實之外,則是超越于名言的界域。這樣,在早期維特根斯坦與邏輯實證論中,所謂存在主要便被理解為先天的邏輯與后天的經驗事實,對這種存在能否以語言加以把握的問題,他們作了相當肯定的回答。后期維特根斯坦與日常語言哲學的興之點誠然由語言的理想形態轉向語言的既成形態,并開始注意到語言的多重形式,但在消解形而上的本體這一基本點上,分析哲學的前(早期維特根斯坦與邏輯實在論等)后(后期維特根斯坦及日常語言哲學)形態卻表現了相近的立場。
分析哲學通過劃界而否定了超驗的本體,但它本身卻并未放棄對本體的承諾。事實上,在拒斥形而上的本體的同時,它又在相當程度上將語言提升為本體。它所理解的唯一存在,便是語言中的存在,世界往往相應地被分解為某種語言的結構。與這一基本格局相一致,存在的問題似乎在某種意義上被轉換為言說的問題。在與人的存在相關聯的價值領域,化存在為言說的傾向表現得尤為明顯。以人在道德關系中的存在而言,分析的道德哲學(所謂元倫理學)已完全懸置了對現實的道德關系與道德行為等等的研究,而轉向了道德范疇的語義分析,換言之,"在"已讓位于"說"。1
相對于分析哲學,王陽明的心學似乎表現了不同的思路:較之前者之注重"說",后者更多地強調"在"。馬克思曾將人們把握世界的方式概括四種,其中既包括理論思維的方式,亦包括實踐精神的方式(《1857-1859經濟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頁)作為把握世界的方式,實踐精神不同于對世界的外在觀照,也有別于對語言中的存在的邏輯分析,它在本質上乃是以人自身的"在"來把握存在。在實踐精神的形式中,對世界的領悟已化為人的精神境界,并與主體自身的在世過程融合為一。如果說,"說"是以說與所說相互對待的方式來把握世界,那么,"在"則將世界對人所呈現的意義與人自身的存在溝通起來:對存在意義的把握,通過人自身的"在"的狀態(包括行為)而得到確證。王陽明把對道的體認理解為一個由自悟而提升內在的境界,并進而化境界為踐行的過程,這種以"在"來把握世界的進路,似乎接近于實踐精神的方式。
分析哲學的"說",主要指向語言中的存在,王陽明所注重的"在",則首先關聯著本體世界。在"說"與"在"的不同側重之后,是對存在的不同方面的關注。分析哲學將哲學的終極思考限定于語言中的存在,固然不同于傳統的形而上學,但并沒有完全告別形而上學:在拒斥了思辨的形而上學之后,它本身又走向了分析的形而上學或斯特勞森所謂"描述的形而上學"(descriptive metaphysics)。這種形而上學在關注語言本體的同時,往往忽視了以實踐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并在某種意義上遺忘人自身的存在。相對而言,以現象學為理論源頭之一的存在主義,則較多地將存在的考察與人自身的存在聯系起來。海德格爾把存在規定為此在,此在不同于超驗的對象,也有別于語言中的存在,它所表示的,乃是人在時間中展開的存在形式。存在主義對"在"的這種注重,與王陽明心學無疑有相通之處:二者都要求超越對人的存在的遺忘。
不過,海德格爾在追尋"在"的同時,并沒有放棄"說"。在他看來,"語言是存在的家,人即居住于這個家。"(《人道主義書簡》,Basic Writing,London,1993,P217)這里包含多重涵義,從言說的角度看,其內在的意蘊即是存在可以進入語言之中,換言之,語言可以把握存在。事實上,海德格爾一再肯定,語言具有敞開存在的作用:"唯有語言才第一次將作為存在的存在敞開。"(《藝術作品的起源》,Basic Writing,London,1993,p198)以語言敞開存在,蘊含著以理論地"說"來把握存在之意,在此,"在"并不排斥"說"。當然,在現代哲學中,對存在的言說不僅所說(言說的對象)各有不同,而且言說的形式也往往彼此相異,如果說,分析哲學的言說可以視為邏輯地說,那么,海德格爾的言說則帶有思辯地說的特點。但是,不管是邏輯地說,還是思辯地說,在廣義上都表現為以理論思維的方式把握世界。相形之下,王陽明在注重以實踐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同時,又強調本體"說不得"、"不可言",未免忽視了理論思維這種把握存在的方式。
哲學總是要追問終極的存在,這種追問往往引向對統一性原理和發展原理(所謂道)的探求,引向智慧之境。道與智慧之境確乎有超越一般名言的一面,但又并非完全隔絕于名言。存在的追尋固然不能離開人自身的存在及其歷史實踐,并相應地不能僅僅停留于言說的層面,但存在又須以名言來敞開、以概念系統來把握。邏輯地說與思辯說無疑都有自身的片面性,單純地以此為進路顯然難以真正達到存在,然而,由此而拒絕名言的辯析,則將導致存在與名言的分離。事實上,以名言為工具的理解,與主體本身的存在并非彼此隔絕。伽達默爾已注意到此:"理解不僅是主體的各種可能的行為,而且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真理與方法》London,1979,pxviii)"說"與"在"、理論思維的方式與實踐精神的方式之間,應當由對峙走向統一。存在與名言關系的以上維度,似乎基本上在王陽明的視野之外。
"說"不僅僅涉及主體,它總是邏輯地指向主體之間;對"說"的肯定,同時亦蘊含了對主體間討論、對話的關注。后期維特根斯坦提出語言游戲說,認為語言的意義惟有在共同體的運用中才敞開,而語言在共同體中的運用,便離不開主體間的交往、討論??茖W哲學強調科學認識(包括觀察陳述)應當具有主體間的可傳遞性,新的理論的提出,必須接受科學家共同體的評判,回應不同意見的詰難,這種批評與回應的過程,也就是科學家共同體的討論過程。在哲學解釋學中,對話與討論同樣被提到突出的地位。伽達默爾指出:"我贊成的真理是這樣的,這種真理只有通過你才對我成為可見的,而且只有靠著我讓自己被告訴些什么才成為可見的。"(《真理與方法》,London,1979,pxxiii)質言之,真理惟有通過主體間的討論才能達到。按伽達默爾的看法,即使解讀本文,也并不僅僅表現為個體的獨語,而是展開為讀者與作者不斷"對話"的過程。
在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中,主體間的討論、對話得到了更多的考察。哈貝馬斯將主體與對象的關系與主體與主體的關系區分開來,認為主體之間應當通過討論、對話,達到相互理解和溝通。這種討論、對話展開于不同的領域,并相應地有不同的方式。在科學研究中,它表現為科學家共同體中的相互批評與爭論,1 在道德領域,它表現為以對話倫理取代康德的絕對命令。哈貝馬斯特別從形式的角度對合理的道德決定的程序作了規定,強調每一個有理性的社會成員都有權利參與道德討論,每一參與者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只有通過這種討論和對話,才能達到道德上的一致和共識。盡管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包含了不少理想化的色彩,他的倫理學所關注的,亦主要是形式的層面(即為道德決定規定一種形式的程序);2 而且,在突出主體間關系的內在性的同時,他對主體間關系的外在性也未免有所忽視,3 但哈貝馬斯從普遍語用學的層面,考察了主體間討論、對話在交往過程中的意義,無疑注意到了名言與存在、名言與主體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
“你們看,一個個小朋友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朝小花園走去,這是做什么呢?哦,原來是宋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神圣的任務——檢查一年級小朋友的生字認讀情況。”
伴著一陣陣歡聲笑語,我們挑小朋友去了。哎!我剛出教室,小女孩就被別的同學挑走了,沒法,我只能用余慧的名言:“濃縮就是精華。”去挑一個個子并不高,但長的眉清目秀的------
隨著我一聲令下,自己帶領的那位小男孩也讀了起來,“一、去、三、里、四、五、九。”我聽的正入了神時,“等等,你這個字讀的什么,再讀一次?”我說道。小弟弟有些羞澀的回答:“好的,姐姐,這個字讀‘風’?!弊x完后的小弟弟吐了吐舌頭,臉一下紅到了脖子根,顯然不怎么自信了?!笆裁矗啃〉艿苣阍趺春臀倚r侯一樣啊,只讀半邊字,這個字讀‘飄’呀!跟我讀幾遍,飄,飄,飄,繼續吧?!?-----就這樣,小弟弟越讀越流利,讀到最后幾個字的時候,我也暗暗得意起來,這還真應了余慧的名言:“濃縮就是精華?!碑吘惯@位小弟弟還小,所以錯一個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位小弟弟又讓我失望了,在讀最后一個字時既把‘艷’錯讀成了‘色’,于是我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只是默默祝愿這位小弟弟能改掉和我小時候同樣只讀半邊字的習慣,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繼續努力。
漸漸的,那位小男孩在我的視線里慢慢走遠------這真是神圣的十分鐘呀!
我們應當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心的召喚下走向通往夢想的旅途。想起李叔同,他的前半生安逸而優裕,嬌妻幼子,其樂融融。翻開他早年參演的《茶花女》的照片,何等意氣風發,眼角眉梢俱是得意,他活在人們的歆羨和稱贊中。誰曾想到,有朝一日他會毅然抽身出家為僧!恰似一聲驚雷,眾人不解,友人勸說,妻小哀求……而這些,都無法動搖他的決心。他不顧世俗的眼光與評價,嚴持戒律,弘揚佛法,創造出另一片旖旎風景。不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歷史上少了一位佳公子,卻多了一位持戒高僧。
人生如逆旅,我們就該有這樣的膽識與魄力,不在意別人的眼光,走上一條完全屬于自己的通途。反觀當下,又有幾人能夠做到不受他人眼光的羈絆,堅持自我,做自己認定的事?多少人膽小怯懦,畏縮不前,時刻惦記著別人的評價,一味地委曲求全,討好所有的人?!栋肷匾篓D―陸小曼傳》中有這樣一句話:“不必討好所有的人,正如不必銘記所有的昨天?!睍r光如雨,將自我的堅持與執著,化為一柄柄生命之傘,豈不樂哉?
當你被別人的眼光所禁錮,請想想“仰天大笑,吾輩豈蓬蒿”的李白,想想出身貧寒、濺血書林的莫言,想想“為自己代言”的陳歐。李白不受世俗眼光的紛擾,“繡口吐出半個盛唐”;莫言不懼譏諷嘲笑,讓諾貝爾文學獎降臨中華大地;陳歐堅持自己的選擇,年輕的CEO引領世界潮流。不活在別人的眼光里,三毛流浪撒哈拉沙漠,終于感受到了愛情與人生的真諦;錢穆放棄提籠遛鳥的公子哥生涯,創辦新亞書院;宇津井健在50歲學跳芭蕾舞,繼而登上了事業的巔峰……
何必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堅持自我,做自己認定的事,定能收獲“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獨特風景。
【點評】
如何旁征博引,使語言典雅精辟?
最欣賞文章開篇的幾句話,點亮了全篇,充分顯現出作者的想象力的飽滿和語言的機智。文中所引名言及材料,翔實且豐富,論證有力,語言凝練優美,堪稱文質兼美,使文章既具有說服力,又富有感染力。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名言警句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歷史典故是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貴遺產。在寫作中,適當引用古詩文,會給你的作文增添文化底蘊;經常運用名言警句,會讓你的文章意蘊深遠,耐人尋味;而不失時機地化用一些詩詞、名句,會為你的文章增添幾分深刻;引用一些歷史掌故,會使你的作文語言更富有表現力和說服力。
引經據典通常有三種形式,即明引詩文出彩、暗引仿作顯新、嵌引靈活多變。明引名言警句是最常見的一種引用方式。它的引用契機有兩條途徑:一是因受語流中某一詞語或短語的啟迪,而聯想到曾經遇到過的、剛好有這個詞語或短語的名言警句;二是通過相似聯想,將記憶中儲存的關于某一問題、某一景物或某一現象的古今詩文佳句匯集在一起,構成排比,產生一種一氣貫通的雄偉氣勢。
[關鍵詞]小學 作文 讀 寫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6-008
小學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領悟讀、寫兩種方法的精妙,并將這兩種方法化為己用,真正理解其精髓,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讀作文對于小學生來講尤為重要,學生剛接觸寫作,沒有素材,沒有寫作技巧,沒有寫作習慣,使得學生寫好作文難上加難。將讀作為打開小學生認識作文的突破口,讓學生從讀作文中積累素材,學習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并靈活運用于寫作中,就可以為學生寫好作文奠定基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下面,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讀故事,為學生寫作鋪路
小學生初次接觸作文,對作文這種語言表達形式沒有形成一定的認識,使得學生“下筆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將讀作文作為突破口,讓學生閱讀大量的作文,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為學生寫作奠定基礎。而讀何種類型的作文,顯然成為教師作文教學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對于沒有接觸過作文的學生來講,故事性作文更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讀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真正實現小學作文的教學目標。
現以《小鷹學飛》為例,從題目可以看出,教材內容屬于故事性內容。課前,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對課文進行預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明白教學內容蘊含的道理。為此,教師提問:“小鷹學飛講述了什么道理呢?”經過教師對課文的剖析,學生認真回答教師的問題“小鷹學飛講述了學無止境的道理”,也使學生明白了要虛心受教的道理。課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寫作。由于學生還不懂在作文中蘊藏道理,只是簡單描寫,大部分學生都寫自己養的小寵物以及與小寵物之間的感情。
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能夠接受和理解的內容難度不大。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簡化作文的理解難度,先從閱讀故事性作文出發,讓學生對讀作文產生興趣,從而讓學生成功過渡到寫作文。
二、讀作文,積累豐富素材
作文素材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寫作質量,學生寫不好作文、不知道怎么寫作文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作文素材儲備少,導致學生寫作時沒有辦法對作文題目展開論述。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學會閱讀作文,不斷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為學生寫好作文奠定基礎。
現以《微笑著承受一切》為例,學習課文之后,教師要求學生以“微笑的力量”為主題進行寫作。在此之前,教師要求學生閱讀作文,并將其作為一項作業任務,每周定期抽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如名言警句、好詞好句的記錄情況等。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將閱讀中積累的素材用到作文中。有學生在作文中引用了一句名言“當生活像一首歌那樣輕快流暢時,笑顏常開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時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價值?!边@學生的作文主要寫的是遇到挫折時的態度,用這一句名言畫龍點睛,使得文章的觀點更具說服力。同時,有學生在寫作中巧妙運用自己摘錄的好詞好句,使得作文語言更加優美。
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更多的素材,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作文中有更多的話可以說,又可以為學生寫好作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讀方法,借鑒寫作方法和技巧
寫作文時,如果已經確定主題、素材,決定作文是否優秀的關鍵就在于方法。采用恰當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對整篇作文進行合理的謀篇布局,讓整篇作文讀起來猶如行云流水,其作文布局緊湊完整,就可以讓作文大大加分。所以,運用讀作文的方法,讓學生更加容易寫作文,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讓學生學會讀方法,學會借鑒寫作方法和技巧。
一、“導”在課文入境處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點來看,他們對具體情境的感受、領會,往往比言語更加深入,即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課堂上,把學生帶入教材描寫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教材、理解內容,并把語言訓練貫穿其中,即把語文教學中的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訓練統一在情境中,喚醒學生潛在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促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意志等諸方面充分發展。
例如:《聽潮》的情境導人:
師:請同學們先閉上眼睛聽幾段聲音,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師:請同學們一起看幾幅圖畫,根據剛才的聲音與圖畫進行搭配,然后試著給它們取個名字并說明原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對情境的感受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生(歸納回答)海睡圖—海醒圖—海怒圖
師:你們感覺到潮聲是怎樣的?“我’和“妻子”的心情又是怎樣的?這兩者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嗎?(通過讓學生由畫面和音樂的節奏來把握潮水的特點,進而體驗人物的內心情感的變化)
在教學中,通過采用音樂、圖片、朗讀等手段再現情境,在學生入情入境時引導學生理解內容,體會意境,體驗情感,喚起心靈的共鳴,撥動心靈的琴弦,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
二、“導”在理解關鍵處
所謂關鍵處,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學生不易理解的詞、句、段。抓住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理解,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把握線索、體會感情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荔枝蜜》一文中,體會作者前后情感的變化是重點,由先前的不大喜歡到了解后的欽佩和贊嘆,其中的變化可以巧妙抓住“總不大喜歡”這個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層層剖析:1. “不大喜歡”是什么意思?它和討厭是一個意思嗎?2. 能不能去掉“總”字,直接說成“不大喜歡”可以嗎?3. 其中的“總”字體現了什么?從文中哪里可以表現出來?4. 從“總不大喜歡“到”、“動了情”,這其中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經過對關鍵詞義的表面了解,對比作者前后情感變化的過程,領悟到作者是被蜜蜂勤奮忘我、無私奉獻精神所感動,進而改變了原先對蜜蜂的偏見,同時也對辛勤勞動人民的贊美這一主旨有了較好的把握。同樣,課文的中心句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關鍵處,圍繞中心句,引導學生“求知探文”,學生便會更容易深刻領會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三、“導”在難點突
所謂難點,指的是學生對課文某一部分內容或存有疑難或者難以理解的地方:抓住這些地方加以適當引導,可幫助學生解決疑點,突破難點。
例如:《故鄉》一課中對閏土肖像描寫的作用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當看到學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卻又說不出時,可以通過設置這樣三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1. 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相比,在外貌上有何變化?2. 從肖像描寫中可看出閏土家境有何變化?3. 閏土的這種變化又說明了什么?由于提問相機、適時,學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圓臉”變作“灰黃”,這是生活重負留下的印記,是閏土家境日漸艱難的形象反映。這種家境變化,正反映了后十年間農民生活困苦的現實。
四、“導”在知識遷移處
有時為了學生高效地吸收新知識,教師采用聯系舊有知識或經驗的方法進行引導,有益于增進學生的主動獲知能力,更有益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
例如《論美》一文,當談到美的話題時:
師:說道這里,我忽然想起了雕塑家羅丹所說的“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的確如此,在我們生活中只要你用一顆善良的心去感受,用一雙聰慧的眼睛去搜索,用一雙靈敏的耳朵去傾聽,你一定會發現美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生活當中,你看我們課室墻壁上的名人名言,他們的思想和精神難道不是一種美嗎?在課堂上大家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精神這也是一種美呀!我們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美等待我們去發現!(生情緒高漲)
師:現在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就你的發現或感悟寫一句關于美的格言,或是一首關于美的小詩,或者寫一段關于美的隨筆。
關鍵詞:高中生 英語 閱讀理解
英語閱讀能力是學生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并且閱讀在高考中占分比例也很大,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對英語其它能力的提高意義重大。而如何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值得我們深思。
一、 目前高中的英語閱讀現狀
1. 教育思想落后
中國的教育思想受到幾千年的影響,都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受傳統的科舉制度影響,今天的中考和高考反映出我們的教育也還是應試教育。我們的教育思想仍然比較落后,培養的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加入WTO的中國教育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培養的人才要以市場為導向,教育需要改革,而應試教育正是目前課改的最大障礙。
2. 教學過程單一
高中的教學時間很有限,每周上課的任務又必須完成,所以很多老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是先簡單的翻譯,再進行機械的閱讀強化訓練,只圖數量不圖質量,學生根本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培養起來。老師在講解閱讀課文的過程中,不重視讓學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一些句子、文章理解有偏差。
3. 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很多高中學生就是每天機械地做閱讀理解題,一字一句地看,碰到生單詞立刻就查,看文章中間還休息,有的用筆指著單詞看,有的同學看一句讀一句,速度根本提不上,理解的句意不完整,做題時斷章取義。這些不良的閱讀習慣和方法極大地限制了閱讀能力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二、 提高高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對策
1. 采用任務型教學法
老師在實踐中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利用任務型教學的方法,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課堂任務,它注重學生的參與,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積極參與,有利于學生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在21世紀的網絡時代,教師要能利用網絡設備,使課堂現代化,知識網絡化,信息時代化,課堂有效化。比如,英語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的閱讀課文,我利用了網絡制作了課件,搜索了關于友誼的圖片、中英文歌曲、名言、格言等一系列的信息,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信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對友誼有深刻的了解,這樣也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
3.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老師要給學生提供和創造英語閱讀的機會和環境。從選取閱讀材料上開始,先找一些難度適中的、簡短的、有趣味性的文章,也可以讓學生看自己喜歡的英語閱讀材料,如幽默故事、英語書蟲系列等,還可以通過英文電影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英語閱讀材料,學生定期展示自己收集的各種商品的英文名稱和說明書以及自己喜歡的物品英文名,在班級里成立閱讀小組,定期給出每組的定量閱讀任務,這樣能夠拓展學生的閱讀層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老師要鼓勵學生,克服畏懼心理,增強學生的閱讀信心,學校還可以通過舉辦閱讀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4. 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在英語教學中,有兩種最基本的閱讀方法:泛讀和精讀。泛讀也叫做快讀和略讀,是通過快速的瀏覽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結構、問題、邏輯關系等,以便迅速而準確地回答問題。泛讀要求學生精力高度集中,無聲讀,不回讀,不細讀,快速地一口氣讀完全文,掌握文章的大意。精讀也叫做細讀,主要目的是領會文章的細節,判斷文章的言外之意,推測作者的意圖等,通過精讀文章做出合乎邏輯的推斷。在精讀中,學生要抓住主題句和關鍵句,碰到生單詞根據上下文關系猜測,也可以根據各種構詞法如同義詞、反義詞、前綴、后綴等猜測詞義。
考試中英語閱讀是精讀和泛讀的結合,在有限的時間內,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一般情況下,要保證閱讀答案的正確率,至少要讀三遍。第一遍,在不知全文內容的情況下,采用快速閱讀法,通讀大意,即使不理解的句子,也不要停留,當通讀全文后,便能了解文章大意。第二遍帶著問題細讀全文,剛才不理解的句子在前后文章的聯系下,便能猜個大概,大部分答案在此次閱讀中便能順利找出。第三遍就是將剩下的問題與文章中的內容相對應,找出相關答案。
參考文獻:
英國有句名言:“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币虼俗鳛閷W生首先要充分認識單詞記憶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堅信自己有非凡的語言能力和堅強的毅力。從心理角度考慮,作為教師應該努力創設有助于單詞記憶的情景。使學生保持穩定的愉悅心情,將“記憶”處于最佳狀態。
一、讀音規則記憶法
眾所周知,英語是拼音文字,英語中單詞的記憶不像漢語方塊字,靠筆畫死記硬背,大部分英語單詞是靠讀音規則,即靠發音構成的,也就是說音讀得出來單詞字母就能寫得出來。單詞的讀音與字母及其組合的發音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為此作為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系統地學會音標知識,讓學生詳細地總結、熟記和使用字母及字母組合,掌握重讀音節、非重讀音節中的發音規則。學生一旦掌握了這個識記單詞的方法,就可以節約大量的記詞時間,而且效果較為持久,既增強了興趣、信心,又增強了成就感,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分類記憶法
分類記憶法是按主題、所屬范圍等條件對詞匯進行分門別類、綜合記憶的方法。可以從醫療、購物、外貌等方面歸類,也可以按時間、決心、態度等主題進行匯總,然后根據記憶原則記憶。
三、聯想記憶法
聯想是記憶的基礎。聯想記憶單詞就是充分運用發散思維展開自己的想象力,使所要記憶的單詞生動、形象且系統化,在生詞和熟詞之間建立一種符合情理的聯系,從而達到以舊帶新、快速記憶的目的。它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音與音的聯想,即根據單詞讀音聯想到另一個單詞的讀音。
(2)音與形的聯想,即根據單詞讀音聯想到單詞的拼寫。
(3)形與形的聯想,即根據單詞的詞形聯想到類似單詞的詞形。
四、記憶規律(復習和測試法)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遺忘的數量是先多后少。最近又有研究表明,學生在考試后兩周竟會忘掉所學知識的80%!據此,我們學習英語單詞要趁熱打鐵、及時復習。開始復習間隔時間短一點,次數多一點,以后復習次數逐步減少,間隔時間逐步加長。
一般說來,如果學生對所學單詞能夠按照以下方法復習和測試,那么他記憶單詞的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1)當堂歸納,鞏固練習。
(2)每天睡前回憶或腦海中“放電影”。
(3)將遺忘的單詞,寫在卡片上,帶在身邊隨時復習。
對于具有一定英語水平的學生來說,須采用以下記憶方法:
一、構詞記憶法 (分析單詞結構,擴大英語詞匯量)
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之后,、通過分析單詞、詞綴的意義、單詞是否轉化、合成和派生等構詞法,是提高學生記憶英語單詞的有效方法。
英語單詞結構包括三部分:詞根(Root)前綴(Prefir)和后綴(Suffit),詞根表示一個詞的基本意義,前綴和后綴加在詞根前后,賦予一個詞新的意義,從而構成一個新詞。在教學中將這一部分知識傳授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擴充詞匯量,同時記憶單詞既容易又省時,既減輕了記憶負擔,又提高了記憶效率。
二、培養用英語解詞的能力
學會在所學語言的范圍內用英語解詞,不僅有助于比較正確地理解詞義,還可以學會多種方法表示同一意思,從而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如用英語解詞和短語:parents--father and mother,
parent—father or mother,right away--at once, look after--take care of,return--to give back,take one''s time--no hurry。
還可以用英語解釋句子段落。當然,由于受語言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對所有的單詞和短語都用英語解釋。特別是一些表示抽象的詞,用漢語解釋就方便些。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結合上下文記憶
展望青春,你會滿懷理想,渴望實現人生的價值。
如果你有一個美麗的心愿,請你把心愿寫在一張紙上,折成一只小船,放在水中,讓它帶著你的心愿,漂向遠方。
青春如似火,燦爛熱烈,是我們人生的交響曲的序曲。即使有困難,有曲折,有痛苦,對我們來說,也是有意義的經歷,能使我們得到寶貴的經驗。
我們正在走金五彩繽紛、朝氣蓬勃的青春花季,步入青春,我們會嘗到人間的酸甜苦辣,在生活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健康個性和積極的人生觀。每個人都渴望青春,想象自己的未來,守護自己的青春。
古往今來,有許多智者和哲學家,以他們的洞察力和智慧,總結出許多人的名言警句,用來時時的提醒自己。
青春是漫長的,又是短暫的,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所以更值得我們得珍惜,守護自己的青春,就是節約我們得生命。
我們在青春期的時候頭腦是最好的時候,所以我們用創建自己的心理指向標。所以我們要做到:1、積極向上,精神飽滿,朝氣蓬勃,有自信心,進取心,自尊心。2、有自覺性,能合理的利用時間。3、在家庭、學校與朋友之間能建立互敬互愛、相互理解的積極的人際關系。4、善于適應環境。等等……
有了良好的習慣就可以節約很多的時間,就是守護青春。
金竹中心學校初3黎鈞
“雖然目前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比绻幸粋€人類歷史上的名人名言榜,尼爾-阿姆斯特朗先生邁出登月艙時說的這句話,一定可以排進前十。
2012年8月25日,阿姆斯特朗因心臟手術并發癥去世,享年82歲。43年前,他邁出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步;如今,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步。
16歲考取飛行駕照、在朝鮮戰爭中參與78次飛行戰斗、32歲加入美國航天局的宇航員計劃、多次執行太空任務……這之中的任何一條都足以照亮一個普通人的一生,但阿姆斯特朗的輝煌遠勝于此。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身著航天服的阿姆斯特朗打開登月艙艙門,沿舷梯慢慢走進荒涼的大氣中,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腳印,并說出了那句世人皆知的名言。他的影像和聲音通過實況轉播,傳遞給了6億人——那大約是當時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
“尼爾是最偉大的美國英雄?!钡弥⒛匪固乩嗜ナ赖南?,美國總統奧巴馬第一時間發表了哀悼聲明。
但做英雄卻并非他所愿。從月球兜了一圈回來之后,一切都變了。
榮譽和光環對習慣低調的阿姆斯特朗來說,成了掙不脫的枷鎖;周圍的同事和朋友對待他的方式也不再像從前。在傳記作者詹姆斯·漢森眼中,阿姆斯特朗成了“這個星球上最著名又最不被理解的人之一”。
面對盛名,阿姆斯特朗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完成了工作?!斑@是三四十萬人工作10年取得的成就。”提到那個“偉大的時刻”,他這樣評價。
有人曾問他財于自己的腳印將永留月球有何感想,他說“有點希望未來有人上去把腳印擦掉”。
更令他抗拒的是,人們用這個“偉大的時刻”為他的一生蓋棺定論?!拔蚁胛覀兏敢庖驗殚L期的努力工作得到認可,而不是由于像煙花一樣轉瞬即逝的某個瞬間?!?005年,在美國著名電視節目“60分鐘”上,阿姆斯特朗說。
家人稱他為“不情愿的英雄”。1994年,因工作忙碌、忽略家庭,結發40年的妻子向他提出離婚?!拔覀兊幕橐?,就像一次失敗的飛行,無聲地崩潰了。如果可能,我還要說,我愛妻子。我很抱歉,我們的婚姻,成為我成功的最大代價?!?/p>
世人所知的,只有阿姆斯特朗的那“一小步”,而余下的人生之路,他只能在不被理解中獨自行走。
登月之旅是他最后一次執行太空任務。為了徹底從公眾目光中隱退,他先后轉向美國宇航局的研究工作和辛辛那提大學的教職。后來,他甚至在偏僻的鄉下買了一個雜草叢生的農莊,開始了自己的半隱屆生活。
幾年前,阿姆斯特朗再婚了。垂暮之年的他更愿意“生活在當下”,還經常駕駛滑翔機過把飛行癮。有人勸他出去走走,可他說:“我連月球都去過了,還能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一、讀
注重以下讀法:
第一,通讀。每當學習新的框題知識之前,組織學生通讀課文,引導學生由讀框題到讀框題中的標題,由讀標題到讀標題中的知識點,分清層次,明確知識點之間內在的聯系及其相互關系。這樣“通讀”梳理了知識,建構了知識體系,明確要學習的知識點,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第二,精讀——主要讀學習中的重難點知識以及相關的名言經典。在精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邊讀邊推敲,并將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與課文中的知識內容結合起來,從而將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這樣使學生對知識中的重難點進行多次再現,更深刻理解其內在含義,從而提高答題的準確率。
第三,情讀——與教材有關的美文。結合課文中的知識點,有感情地朗讀相應的美文,去抓住學生的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憾,為理解知識點打開了心智的閘門。
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通過讀——背——憶,再經過聯想、想象發展成為創新。但是不論哪種讀法,注意到:“讀什么?怎樣讀?為什么要讀?何時讀?讀到何種程度?”去真正發揮“讀”的作用,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說
第一,說生活中典型的事例。一切理論來源于實踐,對知識的理解,離不開生活事例,對教材中的疑難知識點,教師運用相關事例,可迎刃而解。例如,學習九年級下冊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原則:“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求,按貢獻參與分配”時,大多數學生由于缺乏對社會實踐的了解,對此不解。我就此舉了例子:甲、乙、丙、丁等四人合伙辦廠,甲提供辦廠資金,乙具有管理能力出任廠長,丙有一身生產技能,丁無錢無技術只好跟著出力干活,到年底分紅時他們分到相應的利潤。問學生他們各是憑借什么分到相應利潤的?經分析討論,學生茅塞頓開,大有撥霧重見日的感覺。
在課堂教學中也要讓學生“說”,針對所學知識點,讓學生舉出恰當的例子來說明,若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能夠舉出相應的準確實例,就說明學生理解了知識,從而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否則,反之。
第二,說寓言故事、諺語俗語、名人名言警句。寓言故事、諺語俗語、名人名言警句無不包含著一定的哲理和生活道理,是對生活的提煉或概括濃縮,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在教學中巧妙地利用它們,便于對知識要點的理解與運用。例如:在講到八年級下冊,“樹立公平合作意識”時,運用了寓言故事:一個商人用了一匹馬和一頭驢運輸貨物,商人認為馬較高大,把大部分貨物放在馬身上,在旅途中馬生病了,要求驢替它分擔點負擔,但驢不愿意,馬精疲力盡倒下死了。商人把所有的貸物連同那張馬皮都放在驢背上,將貨物運到目的地時,驢累倒了從此站不起來……通過一步步地問學生:驢的最終結果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結果?怎樣能改變這種結果?從中得到的啟示是什么?從而使學生容易明確:承擔自已應該做的,公平的合作必是互惠的合作,以公平為基礎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三、唱
初中生屬于易情感人群,歌曲是這一年齡階段的一大愛好。在政治課教學中巧妙地運用歌曲,可震憾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思維的閘門,提高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審美、運用能力。
四、做
主要體現在下面幾種行為活動
第一,學生角色表演。教師為學生提供真實或模擬的情境,讓學生在人際活動中充分參與來獲得個人的經驗感受并進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過反思總結并提升為理論或成果,再將之應用到實踐之中。這樣使學生從實踐中去獲得知識,并將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不僅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