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29 09:22: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工程測繪中GPS測量技術的應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前言
在現代測繪工程發展過程中,其對工程測繪效率及精度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某工業園是該城市規劃建設的主要項目之一,也是該城市基礎建設的優秀區域。依據當地實際情況,本文將整個區域分為了兩個模塊。其中在該測量區域內東半區地質較平緩,其周邊建筑較少,對gps作業視空影響不大;而西半區為山地,具有大量的山谷分布,地勢較崎嶇。本文對該區域工程測繪中GPS測量技術的應用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2工程測繪中GPS測量技術運用原理
在工程測繪技術發展過程中,GPS測量技術由以往的靜態測量逐漸發展到RTK測量,而厘米級實時RPK技術的應用,為工程勘測中三維坐標的獲得提供了有效的依據。現階段GPS測量技術主要是在載波相位觀測的基礎上,利用兩臺或多臺接收設備進行信號接收。在整體GPS測量過程中,已知坐標位置的為基準站,其他信號接收設備為移動站點。利用兩臺或多臺移動接收設備,可對5顆以上衛星進行跟蹤處理,并利用電臺得到已知觀測值坐標數據,隨后發送到移動接收設備[1]。在整個過程中,移動接收設備可以依據自身原有的觀測數據,利用組成差分觀測值的方法,得到對應觀測點的三維坐標。
3工程測繪中GPS應用流程
3.1內業準備
在實施GPS外業測量時,首先需要搜集測量區域的小比例尺地形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野外踩踏勘測。然后依據工程測量特點,可進行工程項目測量名稱的設定。同時如果已知基站坐標參數發生變化,則需要人工輸入;其次如果現階段沒有明確的坐標轉換參數,則需要依據以往測量區域已知控制節點信息,將控制點均勻合理的設置在測量區域周邊,并控制已知測量點在測量限度內,最大限度降低測量點兩端口外推情況。具體控制點位置及區域選擇可以GPS測量作業要求為準;最后在測量點放樣環節,內業工作人員應對每個測量點坐標進行仔細觀測、記錄,以便保證野外檢測工作的順利進行。
3.2GPS測量
在GPS測量作業中,主要依據選定控制點進行基準站點設置,同時啟動接收設備,輸入天線高程、點號、WGS-84已知坐標及接收衛星信號數量。在上述參數設置完畢后,相關外業工作人員應測量電臺發射指示燈、基準點配置、流動站選擇電臺頻率、基準點電臺頻率、等是否符合規定。在確認無誤后,可進行測量作業,一般來說,流動站點測量作業需要首先連續測量一到兩個已知控制點,并對其測量精度進行評定;然后開展實時動態數據處理工作;最后依據測量采集的實際測量坐標信息,通過手簿數據傳輸系統,直接傳輸到計算機處理終端。
4工程測繪中GPS測量技術應用實例
4.1基礎模塊設定
工程測繪中GPS測量技術應用主要包括衛星接收系統、數據傳輸系統、軟件結算系統三個模塊。首先衛星信號接收系統在實時動態定位測量系統中,主要采用6臺GPS信號接收設備,其中1臺已知坐標設備為基準站,如地勢較高、電臺良好覆蓋且視空無遮擋的區域,而另外4臺設備為流動站[2]。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避免數據鏈在傳輸期間中斷,在基準站點選擇時,應避免選擇大型建筑物、街區、廣場、無線發射電臺等擁擠且具有干擾源的區域。在基準站為4個用戶服務時,需要進行雙頻GPS接收設備配置,并設定雙頻GPS接收設備采樣率與流動站點采樣率相同。其次,數據傳輸系統主要由基準站數據發射裝置、流動站數據接收裝置組合而成,其主要利用高頻數據傳輸設備抗干擾性能,結合功率附加放大設備,保證數據傳輸信號強度;最后,軟件解算系統主要基于實時動態定位測量,其對于保障實時動態測量結果精確度具有重要作用。在具體測量作業中,根據工程測繪精度要求的差異,可選擇快速靜態定位差分、動態差分定位、實時動態差分、靜態差分等多種GPS測量方式。
4.2參數確定
由于該工程外部地址環境較復雜,采用以往測量方法并不能保證測繪精度,因此在該工程測繪中主要采用航空攝像測量措施,在獲得該區域1/5000地形圖后,利用GPS測量技術進行像控點聯測。為了保證轉化參數精度,首先需要在測量區域內以GPS靜態的方式進行GPS高等級控制點的均勻布設,一般需要設定6個高等級的GPS控制點;隨后通過多點匹配比較分析,得出不同控制點在地方坐標系下的坐標,及WGS-84坐標。通過同一點兩種坐標較差計算,可得出轉化參數。需要注意的是,在較差計算時,為了保證測量轉化參數實際應用效率,可選擇多個測量點進行多次觀測計算;最后優先選擇殘差較少且準確率高的參數作為最終使用數值[3]。
4.3精度分析
在GPS測量測繪結束之后,為了保證測量精度符合要求,可選擇三個已知坐標站點數據進行比較評估。依據以往GPS測量要求,GPS測量平面精度并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高程精度與外界因素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像控點測量環節,可對已知站點高程進行多次測量,最終得出測量區域高程最大差值為-0.245m。工程測量規范中要求基本高程控制誤差應在±h/20m之間,而1/5000地形圖等高距為5.0m,則高程中誤差為±0.250m。依據上述數據,若選擇*2高程作為極限誤差,則高程誤差標準限度為±0.50m,而該測量區域高程最大值-0.245m小于0.50m,則與規定相符。
5工程測繪中GPS應用優化
5.1工程測繪
GPS測量運用風險在GPS測量技術應用過程中,可通過差分GPS測量技術自行調整信息實現高精度實施動態定位,具有快捷、高效、便捷的特點。但是在GPS測量技術應用過程中,由于工程測繪中工程網絡覆蓋范圍的約束,再加上工程測量工期較緊張,要求效率較高,若在測量范圍內僅可以設定少數測量站點,且CORS系統無法正常運行時,則GPS測量精度就無法保證。
5.2GPS測量精度優化設計
為了實現GPS測量單點定位厘米級精度,在定位過程需要在保證衛星軌道進度為厘米級的前提下,同步開展相位、偽距觀測作業。依據上述要求,本文采用導航定位軟件BERNESE5.0軟件及IGS精密精力,對不同采樣間隔星歷對GPS測量精度的影響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其中導航定位軟件BERNESE主要是通過數據格式轉換、鐘差修正、預處理、參數評估等方式,對輸出對流程、接收設備鐘差結果進行適當調整;而IGS精密星歷則是依據GPS定軌技術,采用同樣的采樣率、精度指標,對最終解算精密單位進行定位分析。在實際應用中,需要首先利用BERNESE軟件對精密單點進行定位核算,若假定已知站點精確坐標為真實數值,則兩單點定位結構差則會出現中位誤差。為了了解數據處理結果統計性質及誤差偶然性規避因素,將整體觀測數據劃分為24個時間段,并分別采用不同的精密星歷進行單點定位評估。其次,依據不同精密星歷GPS測量單相定位點位差值,可得出超快星歷、最終星歷精度±0.05m以內[4]。且由于該區域電離層在13:00-18:00活動較距離,其在這一時間段不同精密星歷單點定位點位誤差較大。最后,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不同精密星歷對GPS單點定位精度的影響,可分布對不同精密星歷定位數值坐標分量進行計算,并對其進行求差分析,可得出坐標分量比較差值在±0.18m限度內。而這一差異對工程測繪并沒有較為突出的影響,因此,在實際GPS測量作業中,可利用BERNESE軟件進行單點定位分析。
6結束語
綜上所述,依據GPS測量作業應用數據,可得出GPS測量作業不僅可以實時提供點位坐標、高程數據,而且可以實時測量點位精度,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測繪工程效率。但是無線電發射電臺的影響、多路徑效應等風險的存在,加大了GPS測量誤差。因此在具體作業過程中,工程測繪人員應依據工程地質環境特點,進行合理轉換參數的選擇,并結合不同星歷數值定位分量核算,對工程觀測精度進行綜合評估,控制GPS測量精度在標準限度內。
參考文獻:
[1]曾慶銓.工程測繪中GPS測量技術的運用[J].科技與企業,2015(14):141.
[2]陳大勇,郭玉峰,景維程.GPS技術在工程測繪中的應用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4(6):125.
[3]邵海亮.GPS測量技術特點分析及其在工程測繪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6(15):223.
[4]陳浩光.工程測量中GPS、RTK與網絡RTK技術的有效運用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35):56~57.算工作的依據。
作者:張中言 單位:南京勘察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