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山西文化論文

山西文化論文

時間:2023-01-26 12:13: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山西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山西文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文廟 開發 旅游資源 博物館 國學講堂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028-01

文廟,也稱孔廟、夫子廟、圣廟、文昌閣等,全稱叫“文宣王廟”。《釋名·釋宮室》中注釋:“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1}文廟原是為紀念、祭拜孔子而建立的,是中國古代供奉和祭祀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

山西省文廟資源眾多,多達176處,經過歷史的洗滌,近況參差不齊,有一些保存很好,但絕大部分已經在風雨和人為因素下搖搖欲墜{2}。如何開發數量眾多的文廟,成為一個很大的難題。經過筆者所在的課題小組成員的實地調查,認為山西的文廟旅游資源開發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層次進行。

一、作為旅游資源開發

在山西省的176處文廟資源當中,有一批文廟級別高、面積大、建筑群保護好,又有良好的旅游資源集群,這類文廟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開發。這類資源以平遙文廟為代表。平遙文廟是目前山西省文廟開發中最為成功的一例,它的成功既有自身的資源優勢,也和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系。

平遙文廟坐落于平遙古城東南隅城隍廟街120號,坐北向南,總面積35811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3472.3平方米,廟區占地8649.6平方米。廟宇建筑規模宏闊,布局疏朗,中央部分為文廟,左為東學,右為西學,三個建筑群并立組合而成,其價值非常高。其價值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平遙文廟是第五批國保單位,文廟始建于唐貞觀初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孔廟;文廟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是中國孔廟中唯一的金代建筑;平遙文廟保存的“文”系建筑群也是中國最為完整的;文廟殿內塑有孔子、“四配”、“十哲”以及“七十二賢人”像,是目前中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孔子及塑像群;此外,文廟科舉博物館里面保存了一張狀元試卷,是中國1300多年科舉史上僅存的;同時,一年一度的國際攝影節更是為文廟增添了光彩。

平遙文廟所在的平遙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其涵蓋的旅游資源都具有非凡的價值,古城墻、日升昌、縣衙、明清古街、華北第一鏢局等20處景點,文廟和這些旅游資源形成了互補的關系。如果在旅游線路安排時,可以先參觀文廟,然后是晉商文化、古城墻,游客會有漸入佳境的感覺。

二、作為博物館開發

中國文廟歷史悠久,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其中有一個階段是“廟館合一”甚至“廟退館進”階段{3}。這個時期文廟的“廟”的功能逐漸退縮,而“館”開始出現,并逐步占據了“廟”的地位,在山西典型的就是太原文廟。

太原文廟建于清光緒8年(公元1882年),位于迎澤區上官巷東端。太原文廟可謂是最早的一批改為博物館用途的建筑群,早在民國8年即1919年就被辟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后來還曾做過民眾教育館,1953年改為山西省博物館,直至省博物館另址重建。今天的文廟占地面積31000平方米,現在中軸線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格局,1996年被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成立山西省民俗博物館。

今天,博物館中軸線上大成殿陳列有“千秋孔子展”,供奉有孔子、四配和十二哲木主神位的塑像,而兩側的廂房則作為博物館的展館部分。一批又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展覽在此舉行,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觀。

這一類文廟資源因處在城市區域中心,人口眾多,而作為旅游資源開發卻缺少文物和歷史價值,資源特色也不夠鮮明,已經不可能當作單純的旅游資源開發,也不可能以旅游養資源,因此開發時可以“中留大道、占領兩廂”。無疑,太原文廟的開發是比較成功的。

三、作為國學講堂開發

文廟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教化功能。現今開發的文廟幾乎完全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存在,游客匆匆來,匆匆走,根本沒有機會領會到文廟幾千年文化的深厚積淀,完全沒有發揮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沒有完成它的文化傳承。

自2004年首次祭孔以來,對孔子對儒學的研究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新的,孔子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是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太原文廟的國學大講堂就是因此而生,每周都會有免費的國學大講堂對市民免費開放。當然,單純的大講堂從覆蓋面上來說太小了,不過這只是文廟的教化功能的第一步。

而這個開發恰恰是適用于大批文廟的,如果各地的文廟都能逐步開展類似的活動,那我們的文化就會傳承下去。如果以文廟的國學講堂為憑借,讓國學走出宮墻,走進社區,走向學校,引導市民和學子學習儒家修身齊家的典范、孔子風清氣正的楷模和胸懷治國平天下的抱負,那文廟的價值就真正體現出來了。

(基金項目:本文是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山西文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0305)

注釋:

{1}劉熙.四部叢刊初編·經部之釋名卷五[M].上海:上海書店.1989:23.

{2}吉麗娜.山西文廟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1:11.

{3}唐紅炬.文廟的保護與利用:應在沖突中尋求和諧[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7(6):7

第2篇

[關鍵詞]傳統園林 形式 空間 意境多元化 新式體現

中圖分類號:F8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0-0178-01

1 引言

中國傳統園林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園林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與思考,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現代經濟、社會、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自然條件、交通條件、人們生活的尺度的改變,中國傳統園林不可能停留在傳統中止步不前。“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我們應該用現代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傳統園林,達到所謂的“去蕪存精”。

2 中國傳統園林的獨具特色的造園藝術

中國傳統園林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其成長過程,固然受政治、經濟、地理等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但從根本上來說,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及思維方式有著直接關系。從空間布局,到造園手法以及造園要素的選擇與組織,直至意境的營造都是這種哲理和思維方式在園林藝術形式上的具體表現。

2.1 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思想”

中國傳統園林是中國人宇宙觀和自然觀的體現,也是中國人哲學和美學思想的集中體現。中國哲學家往往通過直觀體驗,用心體會宇宙時空的流逝,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同時,中國傳統園林也包含詩情畫意的心境,傳統園林理論的奠基者文人們用十分含蓄的方式在園林中為自己創造另一片詩情畫意的世外桃源。

2.1.1“天人合一”和諧之美

中國傳統園林的的設計思想集中體現著古代樸素的世界觀和宇宙觀。園林是人類對理想環境的模擬,而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這種觀念的一部分。

中國傳統園林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崇拜有著深刻的聯系。其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傳統園林中極具代表性的觀念,一方面表現出天與人的對立,令一方面也表達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對自然山水的崇拜,為后世形成我國特有的山水文化奠定了基礎,并深刻地影響著文學、繪畫、詩詞和園林藝術。

于此同時在這種世界觀領導下的儒家與道家文化也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二者互補互生,共同奠定了傳統園林文化和諧的基調。在園林中,道家的思想和典故在園林中反復的出現,甚至成為符號化的景點配置,異化成為主人修養的特征。尤其是景點的名稱以及匾額的來由,更是具有濃烈的詩情畫意。[2]

中國傳統園林以自由的精神實現了道家的理想,也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2 中國傳統園林獨特的“設計手法”

我們常常所說的園林實際上是由兩部分構成的:實體和空間。實體就包括園林中的建筑,假山、水體、植物等造園要素,它們產生視覺形象的主體;而空間是指包圍實體的空場,是人們休憩游賞所必須的。實體構成空間,空間圍繞實體,這是兩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3]。中國的傳統園林運用造園要素營造優美的園林空間,組織各個園林空間,創造出一系列典型的的空間格局,到現在仍然有非凡的借鑒意義。[4]

3.對中國傳統園林的繼承和發展以及對現代風景園林的啟示

現代風景園林的服務對象是大眾,每個人生活經驗、文化知識、藝術素養的差異,會導致對意境感受的不同,因此需營造易于大部分公眾領悟的,符合現時代審美情趣的意境。

3.1 設計思想

3.1.1 傳達出以人為主體對自然的感受

中國傳統造園家既以“自然為師”,把自然山水作為造園的原型,又反對拘泥自然山水,完全照搬自然的局部或典型片斷,而是追求“高于自然”,借助對藝術品的模擬和藝術手法的運用,將自然從原型上升到藝術的高度,

3.1.2 體現出多元化的意境――尊重場所精神

由于中國傳統造園中“天人合一”意境的體現和“詩情畫意”的表達,過多的注重于象征寓意上,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超脫隱逸、虛靜、清逸、淡遠的審美情趣,難以契合現代人簡潔、明快、開朗、大方的審美情趣,因此這種象征寓意正逐漸淡化,以至于無法被現代人所感知。因此現代中國風景園林的意境設計應走出傳統的束縛,在中西文化多元交融的背景下,探索多元化的意境。

3.1.3 因地制宜的創造出地域性景觀

中國的傳統園林,雄渾威武厚重的北方皇家園林,輕盈靈動的江南園林,都是因地制宜創造景觀的典范。現代園林應以自然空間為基礎,結合當地人文景觀的形成機理,利用地方材料、工藝,營造與自然空間相協調的人文空間以及滿足游人觀賞和游憩需求的各種人工設施。從而使作品呈現出強烈的傳統的和地域特征,具有表述性而易于理解。[1]

4.小結

傳統不是是靜止的,而是隨著時代的潮流在同步的前進著的。現代的風景園林有了中國傳統園林如此優秀的先驅,加上現代風景園林師對傳統的積極探索與研究,積極的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地域性與國際性結合,探索傳統園林的新式表達方式,同時倡導多元化意境的表達,相信在不久現代的中國園林一定能煥發出新的光彩,在另一個時空里與中國傳統園林交相輝映,和出一首穿越古今的園林贊歌。

參考文獻

[1] 秦巖.中國園林建筑設計傳統禮法與繼承研究 [C].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2] 方曉風,中國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12.

[3] 何佳.中國中國傳統園林的構成研究 [C].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3] 熊瑤.中國中國傳統園林的現代意義[C].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4] 方曉風,中國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12.

[5] 朱建寧.解讀網濕園 [J].中國園林,2007,23(9).

[6] 張國昕.大唐芙蓉園對唐風文化園林設計理念的啟示 [J].山西建筑,2010,36(14).

[7] 張國昕.唐代園林特征及西安唐風園林設計理念研究 [C].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6.

[8] 王向榮.西安世園會的大師園[J].中國園林,2010,26(6).

[9] 王向榮.四盒園-空間和詩意的花園 [J].風景園林,2010,2.

第3篇

關鍵詞:民間美術 剪紙 審美素養 課程聯系 創造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西文化交流撞擊出現的“現代藝術熱”之后,各國各民族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文化傳統,轉而形成了對傳統文化反思之后的“尋根熱”,對傳統民間美術的重新認識、全面認識就勢在必然了。我國傳統民間美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民族文化藝術寶藏中的精華。因此,在美術教育,特別是專業美術教育中加強中國民間美術的教育教學,在全球化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近年來教改的深入,我系設計專業基礎課階段開設了為時四周的“民間美術”課,作為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設計和嘗試,進一步加深了對課程的理解和體會。

一、民間美術鑒賞與學生審美素質培養

學習了解中國民間美術,可以培養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本課程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中國民間美術形式種類浩如煙海,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不可能囊括所有內容。因此,結合本省地域和平面設計專業特點,在課程設計上,重點選擇以中國民間剪紙與年畫鑒賞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引導學生理解民間美術的審美價值與基本造型要義。第一周主要為理論講授與閱讀,后三周為剪紙創作實踐。

中國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的母體藝術,民間美術雖然來自民間,但卻為其他美術形式提供了營養,成為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一,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民間剪紙藝術而言,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群眾性最廣泛、地域性最鮮明,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源遠流長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態。雖然它的材料――紙的發明只有兩千年的歷史跨度,卻是中華民族從原始社會到今天長達六七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其文化價值遠遠超越了剪紙藝術本身,具有極為豐富的哲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內涵,是中華民族心理素質、感情氣質的結晶。

民間美術是民間勞動人民群眾創作的,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它主要通過物態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體現服務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實用目的。這就必然要涉及到人們的心理、情感、思維方式、民族性格等各個方面,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民間審美文化。因而從基礎性文化特征、設計思想、藝術風格等諸多方面,豐富了平面設計的藝術語言及思想內涵。在材料使用上,用俯拾即是的自然材料,“化腐朽為神奇”,不作過多的雕琢、修飾,保持率真、質樸的制作痕跡,顯露出質樸天然的趣味。主觀創作意圖與材料自然形態巧妙的結合,有真情、去粉飾、不做作,呈現出返璞歸真的藝術氣質,歷經千百年的積淀,仍舊給現代平面設計以富有無限生機的創作啟迪。

我國當代的青少年,伴隨著影像文化成長,尤其是那些外來的影像文化已經或正在改變著他們的欣賞習慣,就近年來的新生而言,入學前重素描、色彩“技術”的單一訓練,又使得大部分學生視野較窄、理解單一,審美素養基本停留在“初級”階段,對藝術規律認識蒼白。如何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與興趣,引導在“卡通”世界里成長起來的一代學生具備基本的民間美術鑒賞能力,應該說是本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程理論講授部分,在中國民間美術概述之后,以點切入,主要在中國民間剪紙綜述中重點解析經典作品。在創作教學中,針對學生在創作中出現的困惑,在作業講評過程中不斷滲入有關民間美術名家名作的解讀和欣賞,特別是結合地域優勢,引導學生重點解讀秦晉地區民間剪紙、年畫及皮影作品,鼓勵學生“研究性”學習,廣泛瀏覽,注重比較,辨別“真偽”,并可和將來的畢業論文結合起來,有方向、有目的地學習。近幾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中,有多篇有關山西地方民間美術的研究論文,直接源自基礎課階段學生對“民間美術”課的興趣以及學習和探討。

通過“民間美術”鑒賞,填補了學生的認識空白,激發了對祖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熱愛,學生在民間美術的學習、創作實踐中,受到民間美術樸素的哲學思想的影響,探究到民間美術豐富、深遠的人文精神,從而提高了美術鑒賞能力,這就為畢業后從事教師職業或是成為設計師,建立了必要的知識儲備和基本的審美素養。應該說就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而言,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是責無旁貸的。

二、剪紙創作與學生創造性思維及動手能力拓展

處于二年級基礎課階段的“民間美術”課,通過理論和實踐環節,和此前其他專業基礎課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以及外出寫生等課程形成有效的鏈接,對于培養學生的造型與創造性思維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間美術是民族文化之根,保持著物質與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狀態,包含著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和思維方式。它不是自然形態的模仿,而是哲學形態的觀物取象,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與藝術造型體系。中國民間美術就是這樣一個完整的藝術形態。傳統題材與表現語言經過長期的歷史錘煉,已經形成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模式。

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中國民間剪紙既有自己的形式規范,又有自由想象的廣闊空間。民間藝術家用最單純的心靈感悟生活,以其獨特的形式不斷地豐富并拓展著剪紙藝術形象,形成了獨立的審美觀念、造型規律和表現手法。

中國民間剪紙不是簡單意義上客觀事物的重復和真實再現,而是勞動婦女根據事物原形進行大膽想象,用藝術的手法提煉、加工、再創造的結果。創造者對現實物象進行大膽的刪減、夸張、程序化處理,保留其精神面貌,巧妙地運用二度平面展示豐富的內容,使形態簡潔、單純、一目了然。在這里想象力和創造力完全擺脫客觀事物的束縛,中國民間剪紙這種意象造型的理念正是現代設計所推崇的。民間剪紙的夸張變形、簡單概括、色彩對比強烈以及視覺沖擊性、想象性、意象性等特色正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觀,具有超越時代的審美特質。

平面構成是現代藝術設計的一種方式,其基本原理是把繁雜的圖形高度概括,以二維空間的形式來表達,即通過平面設計中的基本形態要素――點、線、面的特性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依照一定的美的法則進行新的藝術形象的創造,從而達到一種特有的藝術效果。它與中國傳統剪紙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民間傳統藝術的表達方式中也包含著豐富的平面構成元素。剪紙藝術的表達方式,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系,大量使用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張變形,從而表現出圖案形式的藝術美感。剪紙藝術經過兩千多年的繼承、發展、流變,其傳達方式已經非常豐富,其中對稱、平衡、重復、發射是剪紙圖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運用了平面構成的要素。現代設計造型上提倡的“少就是多”,“純化形態”正好與傳統裝飾上的這一特征相符合。在中國民間美術中發現了很多構成主義的“影子”。這也說明了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在追求形式美感上的一致性。

將中國民間剪紙與“平面構成”進行對比研究,可以深化對傳統藝術的審美價值認識,有助于弘揚傳統藝術;同時,平面構成也可以借鑒剪紙藝術,豐富擴展自己的傳達方式。

透過中外圖形藝術的歷史延伸脈絡,可以使學生理解到圖形藝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新的技術與意識的沖擊下不斷地更新、拓展,而其中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國的傳統圖形藝術在現代設計當中得到延伸發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們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引導學生對民間剪紙造型重新認識后的再創造,是深化和提升,從民間剪紙造型發展到對民間剪紙文化內涵的深刻剖析,這應該是在“民間美術”課的實踐環節――“剪紙創作”階段所力求做到的。

引導學生發現課程的聯系點,重在學生創造能力培養,是民間美術課的主要目的。在民間美術課實踐環節,要求學生從傳統藝術中提取元素,以現代創造意識和表現技巧進行再創造,所創造出來的新的剪紙圖形既保留本土藝術的神韻,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應是全新的視覺形象,具有全新的視覺效果。

在指導學生進行剪紙創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的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和分析,從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中尋找設計元素,進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創造,可以將無形的抽象的某種理念和心理狀態轉化為一種具體形象,引發出抽象意念延伸和連接。這樣做能夠鍛煉其“發現”和“表現”能力,鍛煉以不尋常的觀念去看尋常事物、從雜亂中尋求秩序以及概括能力和組織能力。這種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使學生思維從以往再現性素描、色彩表達方式中解放出來,在設計中想得深、想得廣、想得合理、想得周到,使思維方式擴展開來,敢于按照自己的美學意愿和生活情趣塑造對象,豐富平面設計的思想內涵。

民間剪紙藝術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專業訓練,僅憑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愿望,他們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是一種純真的感情,具有清新的原始趣味和充滿了活力的野性美,由于很少受到各種理論的干擾和外界的影響,作品富于表現性,風格也更加純化。現代的“美術工作者”們受到的束縛更多,“包袱”更重,與真情就更有距離了。在剪紙創作中,學生的思維被解放出來,脫開了“明暗”、“形準”等等束縛,更多地關注內心,注重表現,在特定材料的“限制”中找到“自由”,放手直剪,在實踐中理解民間美術造型要義,提高了動手能力,這是單純的理論“灌輸”所達不到的。在低年級進行有關剪紙創作的這一次嘗試,增強了設計專業學生的“平面空間”控制能力,也增強了他們今后的創造自信。

應該說在大學美術專業教育中,能夠注重本課程和其他專業基礎課程的聯系的,是好的課程;善于舉一反三,找到課程間的聯系點的,便是好的“教”與“學”。

經過“民間美術”課的教學實踐,由一個民間美術的“欣賞者”和“旁觀者”轉而加入有關中國傳統文化與青年學生的“溝通者”的行列,自己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反思以往的美術教學模式,感觸頗深。

現代藝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外來模式、內容、思維觀念,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明顯地喪失自身應該具有的民族“語言”;過于依賴、摹仿西方藝術審美的形式與內容,沒有意識到民族藝術被同化的嚴重性。凡此種種,更加凸顯了高等美術教育中“民間美術“課程的必要性。

對于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民間美術,我們的平面設計可以從中吸取精華,從中獲取設計創意的資源,形成我們民族特有的設計風格和藝術魅力,把部分優秀傳統的民間美術融合于現代美術教學之中,對于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是極為有效的途徑。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需要滲透大量的優秀的傳統美術知識,而如今民間美術教育在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環節,我們的關注力度及重視力度還遠遠不夠。

作為專業基礎課程之一,作為新課程,“民間美術”課在學生審美素養以及設計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方面,有不盡的探討空間。

第4篇

英語國家文化概況研究性學習“LIC”教學模式教學實踐一、引言

隨著世界各國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研究性學習日漸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研究性學習是倡導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為基礎的一種嶄新的學習模式,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積極嚴謹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部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應“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這些文件規定了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即高職學生不僅要能領會、理解所從事崗位群適應的理論知識,還要有綜合這些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操作、改進和創新相應崗位群技能的能力,是生產第一線的技術骨干、管理者與組織者。他們所處的位置需要他們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合作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能上通下達,多方協調,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人才規格要求,與研究性學習所追求的“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目標定位上完全一致。

二、高職學校《英語國家文化概況》課現狀

國內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對“概況”課的教材以及教學改革兩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大量科研論文探討的“概況”課教學改革都是針對本科院校,如羅晶的《英語國家概況課堂教學的創新―2P教學法的實踐》,崔瑋的《建構主義理論在“英美概況”教學中的應用》,金晶的《合作式學習在英美概況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等。還有多數研究的是多媒體教學在“概況”課中的應用,如尹鐵超的《超時空多媒體課件對英美概況課程教學的正面作用》,肖凌鶴的《高校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幾點思考――以“英美概況”課為例》等。然而與高職教育中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以應用為目的”這一原則相結合,并在高職院校“概況”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則幾乎沒有。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筆者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根據《英語國家文化概況》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難點,探討如何將研究性學習應用于《英語國家文化概況》課,以期能改善學生的學習習慣并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終達到提高“概況”課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研究性學習在《英語國家文化概況》課“LIC”教學模式中的應用

1.“LIC”教學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是適應工業生產和區域經濟而興起和發展起來的,旨在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培訓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的特殊性。《英語國家文化概況》課作為高職院校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人文素養課程,在全球化語境下面臨著生存式微的尷尬。一方面,教育者明白,高職培養的一線涉外工作人員,即使熟練掌握了英語,但如果缺乏對東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些以及靈活處理這種差異的能力,其工作必定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文化概念寬而廣,如果不以產業經濟為背景,泛談文化,既浪費寶貴的學時,又與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相悖。

基于此,筆者所在的課程組提出了“LIC”教學模式。(“LIC”指的是本土(local)+產業(Industry)+客戶(Customer)的結合),也就是立足本土產業經濟所面向的客戶群或對象國,有的放矢的讓學生了解與產業相關的對象國的文化背景。

2.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性學習主題的確定

紹興作為全球紡織中心和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紹興承辦了多項國際型的展會和賽事,所面向的客戶群已不僅僅局限于幾個主要的英語國家,更多的非英語國家(如俄羅斯、日本、印度、阿拉伯、尼日利亞、南非、巴西等)也看重了紹興市場。依據本文提出的“LIC”教學模式,筆者結合紹興本土產業經濟面向的主要客戶群,將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主題確定為俄羅斯、印度、中東阿拉伯國家、巴西、尼日利亞以及馬來西亞這六個主要對象國。

(2)研究性學習對象的確定

在此次教學實踐過程中,選取紹興某職業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大一的兩個班為實驗對象,其中一個班為實驗班(采用將研究性學習應用于“LIC”教學模式中的教學方式),另一個班為控制班。

(3)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

①動員準備階段。授課教師向學生闡釋此次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和目的,然后通過講解具體的研究性學習案例,讓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內容、過程、方法和要求。

②初步實驗階段。把實驗班學生分為6個小組之后,進入學生選題(見表1)階段。為了充分體現研究性學習中“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這一特點,同時又考慮到學生不熟悉“概況”課這一實際。這一階段主要采用“學生自由選題”和“教師推薦選題”相結合的模式。本教學實踐嚴格按照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步驟,每個小組選擇課題后,隨即展開了一系列的活動,即課題準備、開題、實施、成果展示、總結交流(見圖1)。

3.研究性學習實驗結果

經過兩年兩輪的實驗研究,主要的成果有以下幾點:(1)“概況”課授課方式的轉變。一改以往理論課教師“一言堂”的灌輸模式。面對就業動機較強的高職學生,學生能與就業相關度較高的學習內容產生興趣。他們通過資料收集,成果展示和總結交流的方式積極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2)“概況”課教學效果的提高。經對實驗班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75%的同學認為相比較以往老師條條框框講解知識得方式,通過研究性學習能真正學到知識且印象深刻,在課程的評教分中也體現出學生對這門課的喜愛。(3)學生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轉變。經分析對同時任教實驗班和控制班的教師訪談,發現教師們普遍反應實驗班學生在他們課中也更注重思考,且更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較控制板學生,實驗班學生的綜合英語成績以及英語等級過級率較高。四、結語

本教學實驗是基于作為一線教師的筆者多年教學體會所實施,實驗結果基本符合最初的實施目的。然而,受到實驗對象和實驗區域的限制,本教學實驗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由于商務英語專業的招生數量逐年下降,此次實驗對象的范圍只有兩個班的學生;在實驗中,由于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性格各異,在小組分配方面還存在一定合理性;由于“概況”課只開設一個學期,還有待進一步拓展研究周期,甚至延長研究周期,如:比較、分析接受過研究性學習的學生在與所實驗課程相近工作崗位上的業績,從而了解他們是否從本課題中長期收益。

參考文獻:

[1]崔瑋.建構主義理論在“英美概況”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5,(15).

[2]金晶.合作式學習在英美概況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社會科學教學,2010,(10).

[3]劉洪安.關于“英語國家概況”課教學的思考[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4,(4).

[4]羅晶.英語國家概況課堂教學的創新――2P教學法的實踐[J].外語界,2004,(3).

[5]王秋琴.英美概況課程初探[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6]肖凌鶴.高校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幾點思考――以《英美概況》課程為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4).

第5篇

論文摘 要:該文以須彌山石窟為引子,闡述了原州以文物資源為依據,發展旅游產業的建議和意見。 

原州區歷史悠久,曾經是歷代皇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地理位置“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河繞北,崆峒阻南”,是“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的咽喉要地。現為寧夏固原市政府所在地。 

原州區文化積淀深厚,文物遺存豐富。境內有新石器時代遺址210多處,戰國至明代古城堡、古軍寨等遺址100多處,北魏至明代石窟寺5處,明清時期古建筑4處,戰國至清代古墓群100多處。現已申報公布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這些先祖的創造,歷史的饋贈,為今天的旅游業發展奠定了不可多得的物質基礎。 

本文想以須彌山石窟為引子,談一點以文物資源為依托,發展原州旅游產業的拙識淺見,以饗廣大讀者,并與有關方面交流。 

 

1.現代游客的主導傾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在國家對兩個法定節假日的時間做出新的調整之后,出行旅游已成為一種時尚,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自古名山多窟寺,觀賞名山沾靈氣”又已經成為人們出行旅游的主導傾向。據統計資料顯示,每年全國數億的游客中,涉足名山窟寺者在九成以上。其所以如此,大致有這樣幾種集聚游人心態的效應:首先,是名山效應。大凡名山者,都有其“名”的特殊個性。作為出游的人,在選擇出游地點時,幾乎都有慕名一游而觀其“名”的心態,都有看看“名”山究竟“名”在哪里的想法。其次,是窟寺效應。中國的石窟寺院,雖數千年只有佛道兩家所為,但其建造風格千姿百態,錯落布局各具風格。石窟寺院的文化底蘊和先民祖輩的勤勞智慧,是吸引游人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到這里游覽,既可以了解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又可以感受中華民族富于創造的拼搏精神。第三,傳奇效應。凡名山窟寺,都有濃郁的神秘色彩和諸多的傳奇故事。到這里旅游,人們盡可飽享眼福和耳福。須彌山石窟就非常具有這種特點。第四,打造效應。以文物資源為依托,在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的前提下,利用文物資源打造旅游景點景區,是全國各地的文物保護工作的成功之舉,其保護與利用的雙贏效果十分明顯。人們之所以愿意多次到一些名山窟寺旅游,就是因為每次都能看到那里新的打造成果,都能有新的感受和收獲。第五,推介效應。大凡人氣旺盛的旅游景區,其經營者在重視“硬包裝”即景點景區打造的同時,都不惜人力投入,花大力氣進行“軟包裝”,即人文特色和服務項目的宣傳推介。特別是一些名勝景區的宣傳理念如“青城天下幽”等等,能使游人產生一種不游此地,會成遺憾的惦缺感。 

 

2.須彌山石窟的文化積淀 

 

須彌(梵文smulou的音譯),佛教傳說中的名山,也為“蘇迷盧”的音譯,意為“妙高”、“妙光”。按《辭源》所引唐慧琳——切經音義——大班若波羅蜜多經——蘇迷山之釋:“四寶所成曰妙,出過眾山曰高”,“以四色寶光明各異照世,故名妙光也”。在佛教的理念中,須彌是宇宙之軸的中心。 

須彌山,位于寧夏固原城西北55公里處,山巒疊嶂,石峰林立,蒼松挺拔,濤聲陣陣。在明清時期,曾以“須彌松濤”之譽列為固原景觀之一。清·李毓驤有詩云:古剎巍然近石城,蒼松萬樹自縱橫,維摩有室搜靈偈,逢義題山問舊名。一幅云屏開界畫,半天風鐸助邊聲,霄探惟聽龍吟曲,隨在參禪百慮清。 

須彌山石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始鑿于北魏,歷經西魏、北周、隋、唐續鑿建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妝,其石窟藝術歷時1500多年而不衰,譽列全國十大著名石窟之七,是西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宗教建筑之一,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整個石窟呈扇形開鑿在由南向北、波瀾起伏的八座山峰東南崖面上,共有窟室162座,其中現在還保存有各朝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繪、壁畫、石刻題記等窟室70余座。共有石刻佛像近1000尊,其中被稱為須彌大佛的唐代彌勒大座佛身高21.6米,比洛陽龍門石窟、山西云岡石窟的最大佛造像還要高。其造像之雄渾高大,工藝之精美絕倫,可以和全國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始鑿于北周時期的相國寺佛像群被譽為“須彌之光”,其柱型塔廟窟的造像風格,更具有重要的科研史料價值和精湛的藝術觀賞價值,是研究我國石窟藝術和佛教文化在西北地區傳承發展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資料。 

須彌山石窟所展示的還不僅僅是石窟文化和佛教文化,它深刻的歷史淵源是絲路文化。應該說,須彌山石窟是絲路文化的一種見證或者是絲路文化的生成物。

在西漢“文景之治”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連接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改寫了整個人類的文明發展史。絲綢之路東起長安,西至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是中國國力最強盛時期向外擴張的主要途徑,是中國文化輸出、中西文化交流、貿易交流的重要通道。它將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與波斯文化聯結起來,將中國的桑蠶技術、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等通過這條通道先后傳到中亞、伊朗、羅馬等地。同時將西方的物產、佛教、伊斯蘭教、天文、數學、醫藥、音樂等也傳入中國。在歷史上,須彌山地帶是絲路商旅者西出長安之后第一個重要的驛站,站名曰之為石門關,唐代為原州七關之一。由于出長安經此關抵達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東段南、北、中三條路線中最具捷徑的一條線路,因而也就成為商旅者首選的線路。也由于絲綢之路道經須彌山,才孕育了須彌山石窟。從固原境內絲路沿線出土的波斯銀幣、波斯鎏金銀壺、東羅馬金幣、東羅馬西部斂具等珍貴文物來看,須彌山石窟的文化底蘊縱可追溯絲路文化,橫可涵蓋石窟文化、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乃至古軍事文化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須彌山石窟完全是一個文化的概念。 

須彌山石窟的文化底蘊還在于這里有許多傳奇故事精美絕倫。如“飛來石”,“菩提樹”、“寺口子”等,也是人們耐以尋味的神秘之處。現已被文物工作者挖掘整理,成書問世。 

3.須彌山石窟打造成旅游名勝的可能性 

 

根據現代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和須彌山石窟的文化積淀,筆者認為,把須彌山石窟打造成寧夏旅游名勝不僅可能,而且大有可為。其理由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是它的可能性。這里有豐盈的可打造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重在打造。須彌山石窟現保護范圍為3平方公里略余,僅僅是一個保護文物的圈子。雖然每年接待游人達數十萬人,但基本上還是一種原始吸引力的現象,還沒有步入把文物資源與周圍的天然景觀結合起來打造旅游名勝的軌道。在須彌山石窟的外圍,有水域面積10萬平方米,總容量6000萬立方米的寺口子水庫(專家建議將此水庫改名為須彌湖),有天然生成的,集深、險、奇、美于一體的迷魂溝,有山間森林茂密、山上怪石嶙峋的丹霞地貌,有隋唐時期的石門關,有宋代的古城堡,有元代的古戰場和古墓群,有伊斯蘭民族聚居的回族風情村等。如果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與文物資源連接起來,完全可以打造出一個面積達24平方公里的名勝旅游區。有人到這里來,可以憑吊絲路文化,體驗須彌靈境;可以瞻仰大佛雄渾,領略先祖智慧;可以臥聽依舊濤聲,霄探古剎幽境;可以菩提樹下許愿,祈禱平安福祉;可以觀絲路山色,賞丹霞地貌;可以在須彌湖上劃艇戲水,增添休閑度假之快慰;可以到迷魂溝里探險,升華人生處驚不栗之素質;可以走進伊斯蘭民族小鎮,飽享回回民族衣食住行之風情,可以追憶古代邊陲戰事,感悟中華大統之昔 

辛。一言以敝之,游人到這里來,有可游可看、可嘆可感的東西。 

其二是它的可為性。能夠達到做大一個景區,改變一方面貌,搞活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組織的測算界定,干旱半干旱地區每平方公里能生存人類7-22人。我們把原州區按照半干旱地區能生存22人定位。現在原州區總面積5500平方公里,可生存人類11萬多人,而目前原州區總人口已達50萬人,超過臨界點3.5倍之多。這個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為了這一方百姓能夠徹底擺脫貧困,為了這一方百姓能夠早日實現小康,除了堅持不懈地拼搏努力,發展第一產業以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之外,必須把著眼點放到第三產業上來以解決人們的經濟收入問題。因為發展第二產業我們沒有基礎、沒有優勢。而第三產業中能夠起到輻射帶動的作用的,當數旅游業。因為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所有的消費都將是地方的收入。據專家們測算,如果須彌山景區年接待游客量達到30萬人,(現在每年接待游客量只有5萬多人,由于沒有吃、住條件,游客只是過路),每個人的吃、住、行、游、購、娛總消費超過300元的話,每年地方可增加第三產業收入9000萬元,是目前原州區年地方財政收入的3倍,即可成為真正的支柱產業。 

第6篇

關鍵詞:語言差異 語法教學 對比分析

近年來,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各國語言文化的頻繁交流。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英漢語言差異的講解對學習者來講至關重要,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文化和語言之間的關系密切,文化的差異帶來語言的差異,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國家中含義也可能不相同。因此,在教學中要在透過語言表層意思滲透出兩種語言差異的文化內涵,這樣就更能加深記憶,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本文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性在語法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了外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深入了解教學的重要性,有效提高了學習者對中西方語言的深層把握。

一、語言詞匯的差異特點

(一)詞匯的差異

1.語言文字的差異。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工具,是在語言的口頭表達形式產生后才出現的,漢語與其他語言在造字特點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漢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維的,從單個文字到詞匯,從詞匯再到句子,從句子直至擴展到篇章,非常注重表現音、形、義,當年倉頡造字重點在形聲、象形、會意等字體結構。與漢語相比較,西文是字母文字,單詞是一維的,26個字母單個看沒有任何的意義,組成單詞的字母只有全部讀完才能知道這個單詞的意思,新鮮事物的表達更多采用創造一個新的單詞,完全不同于漢語音、形、義的組合形式。

2.詞匯用法的差異。漢語和其他詞匯語言在應用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抽象名詞在漢語中與動詞、形容詞等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在理解上有區別,例如,生氣、進步、善良等等,這樣的詞語在理解上與動詞、形容詞基本義一樣。但是英語中抽象名詞則較為常用,這類的抽象名詞在英語中用在比較正式的文章行文,使用范圍極為廣泛。英漢兩種語言在這一方面呈現出很大的差別,這也與兩種語言的句法結構有一定的關系。

(二)聯想上的差異

人類的語言都是用來表達人類思想的,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人在實際的生活中都會有很多共同的感受,所以在用詞比喻上會有很多相同之處。但是客觀事物出現后人類聯想的內容又會出現很多的不同之處,如漢語中的“一箭雙雕”和英語中的“一石二鳥”兩個詞都是表達的同一思想,類似這種同一思想、不同用詞的還有:害群之馬 、揮金如土等,這方面的內容在英漢語言差異中占據一定的比例,因此,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必須深入了解這些內容,才能靈活地運用兩種語言。

(三)句法結構上的差異

1.句法表達的直接和間接性。西文語言是通過語言的形態變化直接表達中心思想的,這種語言句法結構非常嚴謹,思想明確;但是漢語則是通過思維直接外化于語言的間接表達的形式,漢語結構看來相對松弛,但是形散神聚。

2.語態分動與靜。英語中的動作表達多用相對應的名詞來表達,語態表達中給動詞大量的限制,很多情況下要變動為靜,而漢語則是直接采用動詞進行描述,動詞被廣泛使用于漢語中。

3.句子結構的組成情況不同。外文的句子結構組成相對簡單,用詞語來表達語法的關系即可,簡單明了,沒有復雜變化。而漢語的句子結構則相對復雜,主要結構是主謂賓,附加成分是定狀補,語言結構要經過不斷地附加才能完成整個句子的構成。

(四)語言在文章中的結構差異

1.語篇銜接的差異。英語中通常使用連接詞把某些句子或短語連接起來,這些詞發揮了一定的功能性,在主語從句或其他復合句中起引導作用。而在漢語中往往不分主從關系,功能詞較少使用。

2.主語和主題突出的差異。在英語中突出主語是主要的句子結構,幾乎所有句子都有主語,省略句除外。而漢語句子結構中主要突出的是主題語言,不同于英語中的主語,一些情況下主語是被省略掉的,而且在有些情況下,為了語句通順,必須要省略主語。在評論文中,英語常用第一人稱的單數,但是漢語在更多情況下使用的是第一人稱復數。

二、中國與外國文化的差異

(一)中國與外國環境差異導致的語言差異。中國地處內陸,地大物博,文明世界起源于山川河流,流傳下來許多與山河有關的成語,如“愚公移山”、“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口若懸河”等等。歐洲等許多國家是島國或內陸國,生活習慣和亞洲大陸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很多詞語理解、聯想存在著不同,英語中多有和船、海有關的詞語,但漢語中卻沒有對應的詞語。漢語中形容山河的詞語在英語中也多數沒有對應的詞語。而且同是形容一件事情時,兩種語言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詞匯。這些都是中國和外國因地域不同、環境差異有直接關系造成的,深入了解這些差異,對學習兩種語言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

(二)傳統習俗差異導致的語言差異。同一個詞由于傳統習俗的影響導致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意思,例如在漢語中“蘋果”是平平安安的意思,傳統的中國習俗是在新娘出嫁時手捧蘋果,代表平安。在英語中“蘋果”翻譯為“引起不和的因素”。又如漢語中“狗血淋頭”、“狼心狗肺”、“雞犬不寧”、“雞飛狗跳”等等,這些形容“狗”的成語都帶有貶義。而英美兩民族一直把狗視為忠誠的伙伴,與狗有關的詞語大多都是褒義。“龍”在中國代表至高無上、吉祥的意義,而在英國則把龍視為兇惡的怪物。貓頭鷹在英國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國則是不祥的征兆。

(三)社交禮節差異導致的語言差異。在社交禮節方面受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中國和英語國家更是有很多的不同。例如英國人見面打招呼一般使用“你好”,而中國人打招呼一般說“你吃了嗎?”或“上哪去啊?”,這些社交禮節帶來的語言差異是英語口語學習的基本內容,在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

三、語言一致性和部分一致性的差異

事物本身屬性具有一致性,人類對很多事物的認識基本相同,在英漢兩國語言有很多對應的詞語意義基本一致。例如“桂冠”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意思均為勝利、榮譽和成就的意思。英漢兩種語言存在完全一致性外,還存在部分一致性,即同一詞語的意義在兩種語言中既有部分一致的含義,又有著部分不一致的含義。例如在英語和漢語中“柳”都代表哀思、離別的意思,在兩國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運用“柳”來象征送別或失去心愛人的悲傷之情。但是“柳”在漢語中也用來形容女子的容貌姣好、身材苗條,但在英語中沒有此意義,因此在教學中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還存在類似很多的例子,值得特別注意。

四、總結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充分掌握兩國語言的差異在教學中可以起到關鍵作用,在教學中應充分注重文化差異的滲透,講解英漢兩種語言差異所在,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化的印象,使學生在不斷地在學習中與常用母語之間進行對比分析,提高自身跨文化學習的能力,同時在實際交流中提高語言水平。

參考文獻

[1]姜佳婧.英漢語言差異對比分析――以《荷塘月色》為例[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11).

第7篇

關鍵詞:文化特色詞;漢英詞典;中華文化安全;圍棋;釋義

一、引言

編撰漢英詞典的目的,除了提供漢英互譯的語言知識,更是實現英語國家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交流,溝通詞典讀者對漢語以及中華文化的理解。對詞典讀者而言,漢英詞典是一個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漢英詞典的編纂擔負著文化傳播的責任。因此,作為漢語學習的工具書與傳播中華文化的窗口,漢英詞典就得立足中華文化,盡可能地提供有關中華民族的社會文化知識,充分地表達與揭示隱藏于漢語語言中的文化內涵與文化意義,在輸出文化的同時為詞典讀者提供更為深刻的了解渠道。

二、文化特色詞的界定和分類

由于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生活習俗、和社會價值觀,所以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也形成了種類繁多的文化特色詞。文化特色詞指的是反映某種文化現象、體現某種文化認識、折射某種生活方式的詞語。在我國的現有文獻中,還出現了“文化局限詞”、“文化負載詞”、“文化承載詞”、“文化空白詞”、“文化詞”等說法。文化特色詞傳遞的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信息,所以對它的分類應該符合公認的文化分類。目前,我國文化學者大多傾向于采用文化結構的四層次說來進行文化分類,即把文化分為制度文化、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相應的,文化特色詞也可分為制度文化特色詞語、物態文化特色詞語、心態文化特色詞語、行為文化特色詞語。具體如下:

制度文化特色詞語:是表達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的各種社會規范的詞語。

物態文化特色詞語:物質文化是由人類自然創制的各種器物,即“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的。它是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構成整個文化創造的基礎。物態文化以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為目標,直接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人類對自然界認識、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表達這種文化的詞語即成為物質文化特色詞語。

心態文化特色詞語:是表達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s蘊化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的詞語。心態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行為文化特色詞語:行為文化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構成的。它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于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為規范。能夠表達這種行為規范的詞語被稱為行為文化特色詞語。

三、文化特色詞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

1、從“圍棋”一詞說起

眾所周知,圍棋起源于中國,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作篇》記載:“堯造圍棋。”相傳堯帝造圍棋是用來教育兒子丹朱的。西晉張華《博物志》中也有“堯造圍棋;舜也以棋教子”之說。《大英百科全書》和《美國百科全書》都記載“圍棋于公元前2356年(即堯帝即位之年)由中國發明。”日本史料和日本圍棋界都認為,圍棋創自堯舜,在公元4~6世紀,中國南北朝時期,與中國的佛教、天文等文化一起經朝鮮傳人日本。還有圍棋起源于“八卦”的說法。《孔傳古文尚書》記載:“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伏羲是“八卦”的鼻祖,圍棋盤和棋子則由其用來占卜、八卦的圖形及圖形上非黑既白的圓圈演變而來。以上兩種起源說相輔相成,從伏羲到堯舜,從八卦到圍棋,其思想構筑了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骨架,深深滲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因此,漢英詞典對“圍棋”的釋義至關重要。筆者調查了八部漢英詞典,其對“圍棋”一詞的釋義如下:

序號詞典釋義

1《新漢英詞典》weiqi,a game played with black and white pieces on a board of 361 crosses;go

2《新世紀漢英大詞典》weiqi;go:一盤~ a game of go U下~ play goU九段~大師 level 9 go-master;ninth-dan go-master

3《漢英翻譯辭典》a game played with black and white pieces on a board of 361crosses

4《新時代精選漢英詞典》weiqi or encirclement chess;go;下一盤~ play a game of go/~大師 weiqi master

5《當代新編漢英詞典》weichi(或whi);go;Go:下一盤~ play a game of Go

6《漢英詞典(第三版)》weiqi(a game played with black and white pieces on a chequer board with 361 intersections);go

7《簡明漢英詞典》([盤pan]go(a game similar to chess)([副fu]little round pieces used in the game

8《21世紀漢英詞典》weiqi,a game played with black and white pieces on a board of 361 crosses;go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這八部詞典中,有六部詞典將“圍棋”譯為“weiqi”和“go”;有一部詞典只給出了一種釋義――“go”;有四部詞典提供了解釋性釋義;有三部詞典提供了例證,但在例證中均采用了“go”這種譯法;。另外,《新漢英詞典》和《新時代精選漢英詞典》都配有插圖,《新漢英詞典》的插圖的名稱是“圍棋go”,《新時代精選漢英詞典》的插圖名稱為“圍棋weiqi or go”。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現行的漢英詞典對“圍棋”的釋義更傾向于“go”。事實上,“go”是來源于日語中圍棋的發音。因此,如果漢英詞典把“圍棋”簡單地翻譯成“go”,而不予以解釋,長此以往,就會慢慢讓英語國家的人以為“圍棋是日本人發明的”。而這樣的意識一旦形成,再改變將是非常困難的。從“圍棋”一詞的釋義可以看出,漢英詞典對于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如果漢英詞典對我國文化特色詞的釋義處理不當,將直接影響中華文化的傳播,威脅我國文化安全。

2、文化特色詞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

如上所述,漢英詞典在本質上是堅守中華文化安全的重要陣地之一。如果只是簡單的提供一些所謂的“對應詞”,而不揭示其背后的文化信息,這樣的釋義顯然是不可取的,也與“堅守中華文化安全”的原則相悖。因此,對文化特色詞的釋義不僅要關注詞目的概念意義,更要注重對詞目文化附加義的闡釋。對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八種表現形式入手:

(1)詞源

詞源可以展示語言形式和意義的發展變化。通過對文化特色詞的追本溯源,非母語漢語學習者可以看清該漢語文化

特色詞的來龍去脈,洞悉其所蘊涵的文化。

(2)義項

義項是詞條中最小的釋義單位,是對多義詞所作的分項解釋。對于富含文化附加義的漢語文化特色詞語,詞典編纂者需要分義項進行闡釋,方便漢語學習者能夠在不同場合選擇最合適的詞語。

(3)文化注釋

文化注釋是采用描述性手段把文化特色詞中所蘊涵的附加意義表達出來的有效方法。它通過提供與詞目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如生活習俗、歷史傳說、信仰宗教等來幫助漢語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詞目的文化附加義。

(4)例證

例證是詞典微觀結構的主要構成成分之一。它具有語義、語法、語體、語用文化、翻譯參考等功能。因此,好的例證不僅可以輔助和強化釋義,還可以展示詞目的文化內涵和言語環境,從而幫助學習者有效地理解詞匯在真實語境中的意義。為實現充分反映文化特色詞內涵的目的,詞典編撰者在提供例證時應做到:能準確地印證詞目語言符號的附加義,盡可能體現詞目語言特有文化的典型事物,通過例證的譯語來說明源語詞目及例證的語用功能。

(5)括注

括注就是在括號中給出簡要的注釋,一般分為前括注、中括注和后括注三種類型。它可以起到“語義限制或界定(如標明修飾對象、后接賓語等);語義選擇;語義補充或說明”的作用。使用后括注把詞的文化附加義補充進去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6)插圖

作為一種形象釋義手段,插圖可以幫助非母語漢語學習者更直觀地了解漢語中各種特有的民族服飾、動植物、器具等,還可以有效區分一些譯名相同或相近,但所指稱物的功能和形狀有所差異的詞語。

(7)標記

“詞典編纂者用標記指出某個詞匯單位屬于某一方言,或屬于某一有限制的語言(技術的,術語的)或屬于某一社會階層(黑話),或某一種文體,等等”。可見,標記能夠指出語言的變體、語域和文體。不僅如此,有些標記如[忌]、[冒犯]、[不禮貌]、[褒]、[貶]、[蔑]等,可以明確提示讀者詞語的文化附加義。

(8)參見

參見能節省詞典篇幅和擴充信息。詞典編撰者可以通過參見將文化特色詞與其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相連起來,從而滿足讀者通過詞匯了解中華文化的愿望。

此外,詞典編撰者也可以利用附錄的方式來提供一些既能突出中華文化特色又能體現中西文化差異的文化信息來補充詞典的正文信息。

四、結語

文化特色詞承載了一個國家特有的文化,對于我國而言,文化特色詞是悠久的中華文化的載體。在漢英詞典編撰中,我們要堅守中國文化安全的立場。這就需要詞典編纂者將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念上升至國家利益的高度,擔負起記錄中華文化符號的職責,努力提升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內致力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捍衛對本民族獨立的文化詮釋權,對外致力于促進語言文化間的互惠傳播,維護與捍衛我國的語言文化安全。因此,作為漢語學習的工具書與輸出中華文化的索引,漢英詞典就得立足中華文化,盡可能地提供有關中華民族的社會文化知識,充分地表達與揭示內藏于漢語語言單位中的文化內涵與文化意義,在輸出文化的同時為詞典讀者提供更為深刻的了解渠道。也只有這樣,漢英詞典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中國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播,外國讀者和本國讀者才能從詞典中獲得更多的使用價值。(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

參考文獻:

[1]Jackson,Howard.Lexicography:An Introduc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2]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Svensen,Bo.Practical Lexicography: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ictionary Maki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4]章宜華.當代詞典學[M].商務印書館,2007.

[5]趙明.漢語文化詞語界定研究述評.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

[6]李曉琪.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7]辛雛光.《圍棋?國棋》,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8]吳建平.雙語翻譯詞典的編纂宗旨、釋義和例證芻議――兼評《史氏漢英翻譯大詞典》.辭書研究,2009.

[9]王馥芳.當代語言學與詞典創新.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10]陳丹丹.漢英文化詞語意義差異對比分析.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4.

[11]常敬宇.漢語詞匯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2]黃建華,陳楚祥.雙語詞典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第8篇

關鍵詞:教育研究;方法論;科學方法;科學精神

一、教育研究界關于科學方法的不同立場

2001年12月28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一次研究生課上,該院擅長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的兩位專家與以質的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見長的兩位專家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題為“兩種教育研究范式的對話”的座談會。該座談會吸引了校內外近百名師生參加,質疑問難,觀點鮮明,氣氛活躍。

數學和教育經濟學背景的學者A相信,社會世界中存在著客觀規律,社會世界是實際存在并可以認識的,可以通過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來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定量研究以追求客觀、科學、理性和合乎邏輯為目標;教育研究的功用之一在于為政策制定服務。自然科學和教育經濟學背景的學者B認為,研究范式可能反映了研究者對于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的基本認識觀的差異,然而,保持開放的心態、掌握各種研究范式的基礎、在運用這些研究范式不斷解決具體研究問題的過程中領會其精髓是最為重要的。

英語專業和教育人類學背景的學者C相信,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不存在一個獨立于人之外的客觀實在;社會世界是在人際互動和語言溝通之中建構起來的;研究者只有深入研究現場,深入被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現象,才能獲得真正的“理解”和“解釋”。教育學背景的學者D認為,我們研究可能面臨三種不同的事實,即自然事實(物理事實)、社會事實與心靈事實,這也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的分別;社會事實探究已經發生的故事,心靈事實談論的是應當發生的故事,教育學既然是人學,其中關于心靈事實的層面以及部分社會事實的層面,就不適宜用自然事實的“規律”來統攝。

惋惜的是,不同專業背景和研究取向的學者各執一端,“獨白”自己所持的研究立場,就研究范式問題難以形成“對話”,較少達成共識。

誠然,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范式的爭論由來已久,上述座談會只是人文社會科學和教育研究范式論爭在中國背景下的“復演”。譬如,1989年3月25~26日,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古巴(EgonG.Guba)在舊金山組織了關于研究范式的研討會,并于翌年出版會議論文集《范式對話》(TheParadigmDialog)。從更為廣闊的學科領域來看,在近現代西方思想史上,笛卡爾、康德較早注意到了研究自然世界與研究人的世界的方法論的差異問題,后來的思想家如狄爾泰、迪爾凱姆、胡塞爾、李凱爾特、韋伯等都就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論發表過獨到的見解。

在教育史上,對“教育學科學化”的吁求與“教育學是人文科學”的宣稱并行而進、此起彼伏。典型地,在德國,出現了“科學教育學”與“文化教育學”(Kulturpaedagogik,或精神科學教育學)的對峙。由狄爾泰、斯普朗格、李特、李凱爾特、福利特納、鮑勒洛夫等組成的延續近二百年的德國文化教育學派各家雖則觀點有別,但其基本主張是一脈相承的:對科技發達時代人的生存狀況進行反思,認為現代科技文明造成了“非人化境遇”,在技術統治時代,人的價值、意義面臨失落的危機;將教育—文化—人三者連接起來,融為一體,把教育(Bildung、Erziehung)看作一個人生完成、文化變遷的永恒過程,注重教育對人的價值和意義的提升。20世紀初,德國學者梅依曼和拉伊另辟蹊徑,力倡把教育研究從哲學思辨傳統中脫離出來,走科學化、實驗化的路徑,要求通過科學的驗證來發現和陳述事實。1901年梅依曼首次提出了“實驗教育學”的稱謂,要求通過科學實驗的驗證來發現和陳述教育事實。數年后,拉伊在其代表性著作《實驗教育學》(ExperimentellePaedagogik)中提出,只有通過實驗與觀察,在有意識地簡化要素條件下研究教育現象中各種復雜的因果關系,教育學才能成為一門科學。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文社會科學的各種理論、方法與技術蓬勃發展,研究方法日趨精細,并陸續引入教育研究領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現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態。但是,從研究范式上看,如國際著名學者胡森(TorstenHusén)指出的,教育研究基本上不外科學范式(scientificparadigm)與人文范式(humanisticparadigm)之列。實際上,在中國內地,關于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論爭主要不是表現為關于量的研究(一般稱為定量研究)與狹義的質的研究的認識分歧,而是表現為關于科學研究范式(包括教育實驗、問卷調查、數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應的研究信念和成果形式)與人文研究范式(突出地表現為思辨、歷史文獻研究,以及近來興起的深度訪談、自然觀察、實物文本分析、敘事研究等研究方法及相應的研究信念和成果形式)的論爭,或者說關于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論爭、關于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的論爭。

人文范式的教育研究者批評教育研究中的“科學主義”傾向:“由于科學主義的傾向,今天的教育學成了一種純粹描述的東西,使得以人為關注對象的教育學把人放在了自己的理論視野之外;在語言的論述上,所見到的只是邏輯的或科學的語言”。重微觀輕宏觀;重應用輕積累;重技術輕原理;重定量輕定性;重現實輕歷史;重事實輕價值。有學者在論證教育學的文化性格(即境域性)時提出:“隨著教育學科學化運動的繼續深入,特別是許多心理學家獨占教育學之鰲頭,教育學的語言出現了‘客觀化’、‘邏輯化’和‘中性化’的傾向,隱喻,特別是那些能夠有力地說明問題的隱喻倒真是不多見了。……教育學成了一個只有血肉(科學材料)和骨架(邏輯概念)而沒有意識和靈魂的‘植物人’。”最近,又有學者明確宣稱:“教育即培養人。育人即培育人生,構建人生歷程,引導并含蘊人生的意義。教育學即育人之學,育人之學理當關注人生的培育,關注人生意義的建構,關注人生意義的實現。關注人生,這是教育學作為人文學之根本。……教育學不可能全面知識化,教育學思想的魅力就在于去激勵、引導、啟發人們去‘思’、去‘想’教育的‘問題’。如果教育學力圖為自己建構嚴密的、規范的教育學知識框架,這就意味著教育學的自我終結。如果說目前的教育學還只是‘準’教育學或‘準’科學,那么它今后也不會成為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教育學。”這些學者并非簡單地反對在教育研究中運用科學方法,而是表達了對教育研究中“唯科學主義”傾向的擔憂。

持科學范式的教育研究者關注研究方法論問題,如閔維方教授、丁小浩教授提出,“研究方法論本身的價值常常超過了研究所得到的某個具體特定的結論的價值”。但總的來說,很少有人就此撰文發表見解,而且較少對針對“科學主義”教育研究的批判做出書面回應。他們信守自己的研究范式,“客觀”、“科學”、“精確”、“嚴謹”、“規范”、“先進”等,這些是他們對其研究的自我評定。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在教育研究領域,中國內地學者已經完成了一些規范的、有說服力的實驗研究和實證研究,如中科院心理所盧仲衡研究員主持的長達二十多年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實驗”、北京大學厲以寧教授等主持的“教育經費占GNP比例的國際比較研究”,等等。

在中國內地,與心理學研究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樣,雖然近年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倡教育研究中實現科學范式與人文范式的溝通和融合(一般提法為“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科學范式與人文范式相結合”),但是兩種研究范式是否可以融合、如何融合成了難解之題。由于知識背景和研究信念的阻隔,將兩種研究范式較好地結合起來的教育研究范例屈指可數。整體而言,科學方法在中國教育研究界,其命運截然相反:要么受推崇,要么被拒斥。

二、科學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適用與限制

在世界各地,關于科學的涵義的認識并不一致。譬如,在英語世界,科學(science)指“涉及對物質世界及其各種現象并需要無偏見的觀察和系統實驗的所有智力活動。一般說來,科學涉及一種對知識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種普遍真理和各種基本規律的作用”。在這里,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代名詞。在德語世界,科學(Wissenschaft)的涵義則要廣泛得多,包括一切有系統的學問,不僅包括自然科學,還包括經濟學、法學、哲學、歷史學、語言學等社會科學和精神科學,甚至包括宗教、藝術,教育學屬于科學之列。德文“科學”的詞根Wissen的涵義是“知識”。雖然關于科學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主流的科學世界觀認定,世界可以被認知。“科學假定,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以恒定的模式發生和發展,通過認真的、系統的研究可以認知”,(通過人們運用智慧,借助加強感官的儀器)各種特性的模式是可以發現的,宇宙間存在適用的基本規律。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以無偏見的觀察和系統的實驗作為主要研究方法。觀察和實驗方法被奉為科學之圭臬,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是適用的和不可或缺的。

從16世紀起,科學實驗開始成為獨立的社會實踐形式。經由伽利略首創、培根論證的實驗方法論對近代科學的興起和發展起了關鍵作用,其基本思想在現代科學實驗觀念中大致都保存下來。實驗成為自然科學中占主導地位的研究方法后,經由心理學而引進入教育領域。在教育領域,從一般教育實踐中的試驗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的教育實驗的形成和運用,前后凡二百余年,這其中經歷了從物理學生物學實驗生物學、實驗心理學實驗教育學的發展演變。20世紀初,形成了實驗教育學派。實驗教育學派以自然科學方法為典范,以實證主義為哲學基礎,主張通過觀察、統計、實驗等方法研究教育行為,與思辨的、內省的教育學分道揚鑣。此后,經過幾代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的努力,實驗與數理方法相結合并運用于教育研究,形成了注重定量研究的教育實驗基本研究方式,實驗方法成為一種公認的教育研究方法。采用這一方法的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育現象的因果關系。不少學者認為,教育實驗研究方法的形成,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觀性和偏見。

與實驗方法密切相關的是觀察方法。觀察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對處于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科學研究中如果沒有關于研究對象的原始材料,就無法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通過對教育領域某一現象及變化過程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觀察,可以獲得關于該事物較為翔實、客觀的事實材料。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還有助于檢驗某種教育理論是否正確,有助于形成新的研究課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新的儀器設備延伸了教育研究者的感官,使研究者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提升。例如,功能性核磁共振顯像(fMRI)是一種擁有高度空間解像和清晰顯像的儀器,它可以描繪出身體和大腦的三維結構和組織。運用這種技術和儀器,可以觀察到被試在接受不同方法的語文教學后,大腦處理語言文字時認知神經活動的情況,進而判斷哪一種相應的教學方法更為有效。

數理研究方法不斷發展和統計工具不斷完善,以及它們在經濟學和社會統計中的成功運用,促使教育研究中的數量分析不斷開展起來。隨著教育逐漸演化為一項巨大的社會事業,教育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需要研究的復雜化數量問題;同時,數理研究方法和統計工具的不斷發展完善,使得對一些大型樣本和數據庫進行數量分析成為可能,相應地產生了一些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上文提到的厲以寧教授等主持的“教育經費占GNP比例的國際比較研究”,就是內地一項成功的教育經濟研究,并有力地影響了政府的教育投資決策。

實驗、觀察、數理分析和測驗等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運用,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一樣,具有共同的哲學基礎和信念。這一信念就是,堅持實證主義的理論基礎,認為存在客觀實在,客觀世界存在普遍性的規律;把社會當作物質(如迪爾凱姆提出的把社會事實“視為物”來處理),以研究物質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相信這有助于祛除成見、達致客觀;以自然科學為典范,主張通過經驗—數理方法而獲得精確的、普遍性的知識。

主要以實驗、調查、測驗和數理分析等自然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的實證研究(empiricalresearch,另譯經驗研究)適用于下述研究,并具有以下特征:(1)適合于宏觀研究,以發現趨勢性的特征。譬如,內地關于高等教育(作為社會經濟部門之一)的產出乘數和影響力系數的研究。(2)適合于對社會現象進行數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關分析,發現趨勢性的因果規律和相關規律。例如,在國際范圍進行比較,研究教育經費投入與GDP之間的數量關系。(3)能夠證實或證偽已形成的理論假設,并不斷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論假設。幾十年來,兒童心理、學習心理領域的許多理論就是通過驗證或證偽方法發展起來的。這一點,類似自然科學研究的“累積效應”。(4)研究結果可以做概念上的推斷演繹,只要測量尺度、數據類型符合數學模型的要求,推斷就是有代表性的、可推廣的。(5)實證研究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具有明確、具體的操作程序,結果檢驗有具體的檢驗手段和系統的評估標準,基本可以保證研究操作和結果的可重復性。由此可見,在教育領域中,在宏觀研究、因果分析、規律性和趨勢性問題分析及驗證推演方面,自然科學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毋庸置疑,科學方法在自然科學研究中是適用的、可行的。自然科學方法經過改造后,移植到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研究領域中,促使這些研究領域發展成為較為成熟的社會科學學科。當然,關于在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研究中采用科學方法,仍然存在爭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FreidrichA.vonHayek)批評了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企圖以自然科學方法研究人文社會界,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極為復雜,不能僅憑數據和量化證據達成探究過程;他還指出,不但在經濟學領域,“普遍地在與人有關的其他學科中,貌似科學的方法其實是最不科學的”。就教育研究而言,問題似乎更為復雜。

教育研究者面對的是一個有意義的、價值關涉的教育世界。在教育世界中,既存在科學世界范疇,也存在生活世界范疇。教育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它首先是一個人的培養過程,一個活生生的學生成長過程,然后才衍生為一項社會事業。教育中的許多問題,需要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教育世界中的微觀問題、深層問題和價值關涉問題,需要研究者進行深入細致的描述和分析,需要深層的體驗和思考;教育活動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因而需要研究者對教育活動的整個脈絡進行詳細的動態描述;微觀的教育活動特別是課堂活動、師生交往活動是一種自然情境,在自然情境下研究教育活動者的經驗世界,研究結果可能更切合教育活動者的生活實際,研究結果的運用更具有針對性。此外,教育的目的、理念、制度和道德人格等價值關涉問題,難以采取純粹的量化研究方法,而是需要運用哲學、歷史、比較等方法進行考察,或者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一些倡導但不拘泥于科學范式的教育學者覺察到了這一點。譬如,力倡教育研究實驗化的梅依曼否認實驗教育學可以包括教育學的整個領域,他還詳細論證了實驗教育學的研究范圍。

杰爾納(EernestGellner)提出的“只有一種人,還是有許多種人?只有一個世界,還是有許多個世界?”這個本源性問題,在國際及國內教育研究界都表現出不同的回答。有學者認為,社會科學(包括教育學)“能否達到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發達程度,取決于社會科學的研究者有沒有能力去發現、鑒別和研究人類特性與人類活動中的恒常性質”,“一切區域、一切種族的人們都有著相同的基本分子結構;他們有著組成大腦結構的相同的神經系統;一切個體的生長方式也都是相同的。這些限定著人的生理和心理行為的共同特征來自共同的基因組成”,“區別是表面性的,主要是來自一代又一代人對環境的適應;相似則更具有根本性,因為它們是一種共同的人類本質的體現”,“可以說全體人類都屬于一個種類,只有一個人種”。持類似觀點的內地學者堅持自然科學的世界觀,并堅信社會世界存在與自然世界一樣的規律,可以通過科學方法來揭示這種規律。在另一類教育研究者看來,物質世界存在客觀規律,但是這種規律不能遷移到社會生活世界中來;社會世界中或許存在宏觀性的發展趨向,但是歷史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復的;每一個個體的情感和行為是獨特的,個體的價值是獨一無二的,區別和差異是顯著的,正是個體的差異組成了社會世界的豐富多樣性。后者還認為,探討人類的基本分子結構或大腦結構的神經系統,這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探究的是“物質人”的規律;教育研究者面對的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的世界,研究對象是由有情感、有意識的人組成的教育活動(主要表現為課程、教學和課堂),不能采用把人“還原為物質”的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教育活動,教育研究需要體認、理解與解釋;其中,還不斷有學者宣稱教育學是人文學科,是一種關于人的獨特知識,這門學問探討無規則可循的人的精神世界。

可見,科學方法在教育研究中是適用還是有所限制,迄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是采用科學方法還是采用非科學方法(non-scientificmethod,不一定是反科學方法),與其說與研究者的專業背景相關,毋寧說與研究者的世界觀、人性論、研究信念關系更為密切。雖然人文科學背景的教育研究者采用自然科學方法的比較少,但是深諳自然科學方法轉而以哲學、歷史、比較方法或質的研究方法從事教育研究的學者并非鳳毛麟角,人文科學背景的教育學者力倡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的也時有出現。

鑒于對自然科學方法的限制的認識,近年來,后實證主義、批判理論、建構主義得到了內地眾多教育學者的大力提倡,后現論和其他非理性主義(如存在主義)亦為一些中青年教育研究者所推崇,質的研究方法于數年前引進內地后逐漸被一些學者、研究生和中小學教師所接受和采用;實證研究在教育政策制定中受到了倚重,但是在教育研究界并不具有“話語”優勢。于是,有人認為,在缺乏科學傳統、實證研究為數甚少的內地教育研究界,質的研究和后現論是一種“奢侈品”,教育研究更迫切需要的是科學方法。

三、作為教育研究者必備品質的科學精神

在我國教育研究界,關于科學方法的論爭,就如國外延續了數百年的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論爭以及延續了一個世紀的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論爭一樣,不會有答案,但還會不斷延續下去。進入不同教育研究者的視界的教育問題不一樣,他們采用的研究方法差異甚殊,但是,有一種共同的研究信念和氣質應當貫通于不同的教育研究群體中,這就是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受到我國學術界的關注,由來已久。1922年,梁啟超先生就“科學精神”問題做專題演講。他指出:“有系統之真知識,叫做科學。可以求得有系統之真知識的方法,叫做科學精神。”梁啟超對科學方法的涵義以及中國學術研究由于缺乏科學方法而帶來的病癥進行了精辟的分析,但是囿于時代,這位啟蒙思想家的理解難免有所偏差,他所提出的科學精神實為科學方法。

科學精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科學精神源于自然科學,可以概括為求真求實求準:求真就是注重對事物內部聯系和內部規律的探索,強調由興趣激發純粹求知的探索;求實就是講求以實驗為依據,認識真實的、可重復推廣的現象;求準就是講求定量上的準確描述。廣義的科學精神則是指由科學性質所要求的、貫穿于科學探究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不限于自然科學領域。下文所指的科學精神是在廣義上使用這一概念。

科學精神不同于具體的科學研究方法,前者屬于更高層次的方法論原則或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科學精神是一種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葉瀾教授提出,科學方法在教育研究中要“有條件地適用”,“但科學的精神,不以臆想代替事實,以事實為根據作判斷,遵守人類語言、理論表達、交流的一般邏輯要求,則具有普遍的意義”。求實、懷疑、批判、嚴謹、堅持、協作、無偏見等,這些都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學精神不獨體現在自然科學研究中,以及采用自然科學方法進行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一項嚴格的實證—實驗研究或定量研究是建立在科學精神的基礎上的。但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哲學思辨、歷史研究、比較研究,所采用的主要不是自然科學的方法,只要其是嚴格的研究,其精神氣質就是科學的、求真的。譬如,質的研究者的世界觀與科學范式的研究者不同,前者認為在研究中不存在獨立于人之外的客觀實在;在研究取向上,前者不追求研究的純粹客觀性、精確性、可重復性。但是,質的研究者要求研究必須有深入、細致、系統的調查材料作為基礎,從研究者自己收集的資料中尋找有意義解釋或理論的根據。質的研究不是一種模糊的、包羅萬象的方法,而是有一定科學規范和明確要求的分析方法。可見,一項嚴肅的質的研究,是符合科學精神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研究問題不同,方法必然有所區別,但是科學精神卻是在做任何一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應當具備的。在教育研究領域,莫不例外。

“科學”研究并不完全取決于研究中所采用的特定方法。事實上,對一種現象的探究可以采用數種方法,在每一種方法內又可以選擇不同角度,沒有一套規則或“科學方法”能夠告訴研究者如何去開展各自的研究。由研究者開創的研究完全依賴于研究者自己的創造力,設計出特定的方法,去發現和檢驗某個系統中的一貫樣式。當然,在研究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套非正式的程序,在表述研究結果時同樣應力求精確嚴密。對人文社會科學和教育研究而言,研究方法是具體的,滲透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科學精神則具有更根本的意義,應該由科學精神來引導選擇研究方法、設計研究途徑、實施研究過程,最終表述研究結果。

以下結合對中國內地教育研究現狀的考察來討論涵養科學精神在教育研究領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筆者依據對我國規則最高、影響最大、稿源最豐富的教育類學術期刊——《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月刊)2001年所登載論文的分析予以佐證。

2001年度,《教育研究》登載各類文章204篇,其中研究論文165篇,其余39篇為學術訪談、會議綜述、書評、課題成果簡介等。在165篇研究論文中,筆者根據論文作者所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有關統計,各類研究論文分布如下:思辨類論文115篇;歷史文獻研究論文14篇;比較研究(主要是國別研究)論文14篇;調查報告12篇;實驗報告7篇;數理分析論文3篇。可見,2001年度《教育研究》所登載的論文主要為以思辨、歷史文獻分析、比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定性研究”論文,占86.7%,這其中思辨類論文在數量上又占有絕對優勢。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學方法完成的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和數理分析研究論文共計22篇,僅占13.3%。需要指出的是,在思辨類論文中,嚴格的哲學思辨論文并不多;不少論文缺乏理論提升,或者缺乏嚴密的邏輯推理,或者沒有建立在對教育事實的系統分析之基礎上,屬于議論性而非論證性作品。從這一年份《教育研究》所載論文情況,可以窺見內地教育研究的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的教育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從經驗走向理論,研究方法日趨豐富,研究逐步規范,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對于揭示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學質量、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做出了相當的貢獻。但是,教育研究的現實仍然不容樂觀,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研究者通過對內地20年來教育研究方法和資料分析方法的研究,歸納了教育研究在方法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注重方法論,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思辨傾向嚴重,大量的文章是解釋或綜述性的,實證研究比例很低;研究方法單一化,定性研究傳統仍然占主導地位,實證—實驗方法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有些實證—實驗研究者又固守實證方法而忽視或貶抑其他方法,各種研究方法缺乏融合和互補;研究方法落后,質的研究很少應用,現代數學和自然科學成果遲遲未被引進到教育研究中來。

中國內地教育研究者一般來自教育學或人文學科背景,教育專業研究生的來源要多樣化一些,但是理工科背景出身者仍屬少數。教育研究尚未走出思辨傳統,實證研究還需要大力開展起來。在這種背景下,時有人文類教育學者對“唯科學主義”發難,科學范式的教育學者保持沉默,無怪乎有識之士要為教育研究中的“科學主義”辯護,反問:沒有“科學”,何來“主義”?這是在維護自然科學的教育研究方法,更是在呼吁一種科學精神。

由于知識背景和研究信念的差別,在教育研究者界存在斯諾(C.P.Snow)所指陳的“兩種文化”的對立,門戶之見頗深,齟齬不斷。在一些非正式場合,科學范式的教育研究者非議同行中的非實證研究者“寫文章,不是做研究”、“寫故事”、“憑空臆想”、“拍腦袋”;人文范式的教育研究者反唇相譏,認為對方“機械移植自然科學方法”、“把人工具化,失落了人的價值”、“沒有思想”、“做習題”。總之,事實與價值、量與質、工具理性與目的理性等的二元分割明顯阻礙著不同教育研究群體的交流與對話。由此可見,內地教育研究方法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研究方法的問題,培養科學精神可能更為緊迫。這是因為,有了科學精神的指引,研究者就會更自覺地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相關知識,掌握并恰當地運用研究方法。對于內地教育研究界而言,涵養、弘揚科學精神比學習、掌握研究方法更帶有根本性。當然,研究方法的訓練十分重要,教育研究者需要熟練地掌握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基本研究方法,對其他的主要研究方法也要有所了解。

應當指出的是,倡導科學精神并不意味著忽視、否認人文精神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科學求真,人文求善,但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不矛盾,二者之間的沖突只是其表象而已。科學追求真理,認識自然和人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使人獲得自由與幸福,這與強調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幸福的人文精神是內在地和諧一致的。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研究的對象是由人構成的教育現象。在教育研究中,可能存在科學范式與人文范式的對峙,教育研究者可能會側重使用各自熟悉的研究方法,但是,在氣質追求上,任何一項真正的教育研究都應該是融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研究。提倡“科學范式與人文范式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實際上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在方法論層次上的反映。

人文社會科學和教育研究中的不同研究范式是在不同的世界觀下形成的,各種廣泛使用的研究方法無一不是人類長期進行知識探索和知識積累的結晶,各種研究方法各有各自的合理性和適用范圍。在教育研究中,厚此薄彼,排斥異己,是科學精神的對立面。科學范式的教育研究者與人文范式的教育研究者攜手合作,培植科學精神,造就學術共同體,是為教育研究之必需。

參考文獻:

[1]EgonG.Guba(ed.).TheParadigmDialog[C].NewburyPark,CA:SagePublications,1990.

[2]鄒進.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3]〔德〕拉伊.實驗教育學[M].沈劍平,瞿葆奎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43-144.唐瑩.元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6-60.

[4]T.Husén.ResearchParadigmsinEducation[A].JohnP.KeevesandGabrieleLakomski(eds).IssuesinEducationalResearch[C].Amsterdam:Pergamon,1999:31-39.

[5]毛亞慶.論教育理論建構的科學主義傾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42(3):39.

[6]張斌賢.試析當前教育研究中的“唯科學主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1):1-5.

[7]石中英.簡論教育學理論中的隱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42(2):47.

[8]劉鐵芳.教育學何以作為人文之學[J].天津教科院學報,2003,(1):8.

[9]閔維方,丁小浩.重視研究過程和方法的規范化[N].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1):37.

[10]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15卷[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173.

[11]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美國2061計劃[R].呂達,周滿生.當代外國教育改革著名文獻:美國卷?第二冊[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6.

[12][2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40,343.

[13][法]E.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狄玉明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7.

[14]秦金亮.國外社會科學兩種研究范式的對峙與融合[J].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2002,(2):8.

[15][英]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經濟、科學與政治——哈耶克論文演講集.馮克利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460,466.

[16]EernestGellner.RelativismandtheSocialScienc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17][23]Cho-YeeTo.TheScientificMeritoftheSocialSciences[M].StokeonTrent,UK&Sterling,USA:TrenthamBooks,2000:45-46,49.

[18]梁啟超.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R].北京:中國科學社,1922-08-20.

[19]葉沿林.弘揚科學精神建設一流學科[N].北京大學校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九十周年紀念專刊,2003-10-20,A1.

[20]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6.

[2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2-24.

[22]同[12],p.343.

[23][17],p.49.

第9篇

關鍵詞:文化資產證券化;法律風險;兩級立法模式;信息披露;風險隔離

中圖分類號:F832.48;DF43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6260(2012)04—0010—07

一、引言

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如何促進文化產權交易、發展壯大我國文化產業是理論和實務界關注的焦點問題。資產證券化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金融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國家早有豐富的實務經驗,相關理論研究也較為深入,包括從破產法的角度探討實質合并規則對SPV風險隔離作用的影響(陳霞,2010;陳依依,2003;遲君輝,2010;Lahny IV,2001)、詳細探討稅法、信托法、銀行資本監管法規對資產池構成的影響(Frankel,1991),以及針對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不同制度背景下資產證券化的規則設計等研究(Aleknaite,2007)。但專門針對文化資產的研究并不多,有部分學者關注到知識產權上設立的證券性權利的登記與信息披露問題(Widen,2004)。而國內學者在研究我國發展資產證券化的切入點時,普遍將關注點放在銀行不良資產、基礎設施收費項目、住房抵押貸款等資產類別上,很少有對文化類資產的關注(潘曉明等,2010;陳依依,2003)。實務界卻先行一步,各地文化產權交易所的創新嘗試提供了一個發展資產證券化和文化產權交易可能的契合點,但由于制度和監管的不足使其發展受阻。筆者認為:文化資產證券化應當納入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統一立法框架,同時兼顧文化行業的特殊性,國外經驗可以適度借鑒,但更應當結合本國特色來進行具體制度構建。

二、文化產權交易制度創新一資產證券化

1.資產證券化的定義與我國的實踐

“資產證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作為一種結構性融資產品,是近30年來世界金融領域最重大和發展最迅速的金融創新和金融工具(遲君輝,2010)。但對資產證券化的定義,學者并不統一。比較狹義的定義是,“發起人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在未來產生可預見穩定現金流的資產或資產集合(在法學本質上是債權)出售給特殊目的機構,由其通過特定的結構安排,分離和重組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并增強資產的信用,轉化成由資產產生的現金流擔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證券,銷售給金融市場上投資者的融資制度”(顧權,2010)。而被稱為“證券化之父”的美國耶魯大學法博齊教授則認為,“證券化可以被廣泛地定義為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將具有共同特征的貸款、消費者分期付款合同、租約、應收賬款和其他不流動的資產包裝成可以市場化的、具有投資特征的帶息證券”(周樂偉,2007)。筆者認為,資產證券化的本質在于使非流動性資產變得具有證券流通性與可及時變現性,至于是否采用統一的程序和方法,并不具有根本性意義,故本文采用較為廣義的定義。

實際上,至今我國尚無一部法律中明確出現“資產證券化”這個詞,但現實中類似資產證券化的實踐已經先行,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出臺之前,珠海 —廣州—深圳高速、上海—杭州—寧波高速就采取收費權證券化的模式進行融資運作,而1997年《公路法》出臺后才正式認可“開發、經營公路的公司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發行股票、公司債券籌集資金”。銀行資產證券化領域也是如此。早在2003年,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就開始了資產處置信托項目,但直到2005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才《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可見,我國資產證券化領域呈現出一個實踐先行、立法滯后的特點。

總體上,資產證券化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法律制度大多還處于空白和試行狀態,但實踐中金融創新的需求卻極為高漲。由于我國經濟蘊藏的巨大潛力與金融體系改革的迫切需求,理論和實務界都相當看好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前景。

2.我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資產證券化創新嘗試

2010年7月3日,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正式推出中國第一個基于權益拆分模式的藝術品資產包——畫家楊培江的12件畫作整體打包后成為首個資產包,初始作價200萬元,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將所有權份額“拆分”為1000份,每份面值為2000元,掛牌認購,持續流通,投資人將通過藝術品資產包的增值獲得投資回報。從法律的角度看,這種創新性的“權益拆分”,其實質是將一件實物的所有權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各種收益進行拆分。投資人可以通過認購拆分的份數,來獲得投資標的物的部分所有權及相關收益,從而也獲得基于這些權益所帶來的遠期或當期的收益(馬麗,2010)。

藝術品“權益拆分”交易模式具有降低藝術品投資門檻、增加資產流動性與促進融資等多重效果,推出之后也很受投資者青睞,但其法律性質究竟是什么,投資者恐怕并不清楚。深圳文交所將其稱為“所有權份額”,其基本運作模式是由畫家楊培江的獨家授權經紀人張宏作為發行人,由天祿琳瑯公司作為發行商和掛牌保薦人,其1000份份額由發行人和商保留400份,其余600份在深圳文交所公開發行流通。

可見,這種“權益拆分”既不同于一般的共有,也不同于普通的證券發行,其實質應屬于資產證券化中的資產支持證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簡稱ABS),即以藝術品這類特定資產的現實價值與將來的升值收益為保障,發行市場上可流通的證券,證券持有者可以按照份額來分享這部分資產當期和遠期的價值。這種藝術品份額交易模式一經推出后,天津、成都、鄭州等各地文化產權交易所紛紛跟進,投資者也是熱情高漲。從金融創新的角度看,這一模式的確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3.文化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與發展前景

從根本上看,資產證券化的基礎是具有一個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或資產池(Asset P001),證券化的制度構建核心是資產轉讓和破產隔離(即與該資產或資產池的原始權益人的破產風險相隔離)。而這個資產池的構成除了一般認可的住房抵押貸款、基礎設施收費項目等種類外,還可以包括許多具有價值與未來現金流的資產類型,如前述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已經嘗試的藝術品、專利、商標等。實際上知識產權證券化在國外早有發展,“1997年,美國Pull—man Group以英國超級搖滾歌星大衛·鮑伊(David Bowie)所出版唱片的許可費收益權為支撐發行證券,成功地從資本市場融資5500萬美元。隨后,一系列知識產權證券化相繼進行”(陳霞,2010)。

可見,資產證券化在文化產權交易中具有非常廣泛的適用性,只要能滿足“產生穩定的現金流”、“真實出售”與“破產隔離”三個基本要件,藝術品、知識產權、應收賬款乃至廣播電視頻道播出權(比如黃金時段廣告招標所得收益)等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都可以通過這一新的方式來進行交易和融資。這樣一來,文化資產證券化不僅可以成為我國開展金融創新的一個突破口,而且對于促進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資產證券化,可以加強文化資產的流動性,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人文化市場;可以降低投資門檻,鼓勵民間文化投資;可以盤活企業非流動資產,解決缺乏可抵押資產的文化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而且,相比其他類型的資產,文化資產的價值穩定性、收益可靠性、從業人員素質等對投資者更有吸引力,具有更高的市場認可度。目前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不盡如人意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政策制度與市場需求未能很好地結合起來”(王元璋等,2011)。立法者推出《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但投資者對我國銀行業的經營水平、不良資產的管理水平等不夠信任,實踐中市場反應并不熱烈。而在資產證券化中,資產的選擇是決定證券化能否成功的前提,“發行人通過資產打包,對基礎資產重新分配確定新的發行收益與比例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投資人的偏好。……只有發行人與投資者選擇發行優質資產的比例相同時,市場才會出清,兩者收益達到最大”(李冬花等,2010)。影視、創意、動漫、藝術品收藏等文化行業的創造力和發展潛力對投資者具有很大吸引力,而文化產業發展也需要有更有效的途徑來吸引社會資金,兩相契合,文化與資本的聯姻通過文化資產證券化或許能夠更好地達成。

三、目前文化資產證券化實踐的不足與潛在風險

雖然文化資產證券化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然而當前法律的缺失始終是藝術品份額交易不可回避的障礙。2011年,國務院連續了《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業界稱“38號令”)和《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加強文化產權交易和藝術品交易管理的意見》(業界稱“49號令”),尤其是后者明確規定各地文交所的清理整頓工作要在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大部分文交所已經在進行此類業務的停止和善后工作,2011年8月15日,因承諾的上市交易遲遲不能兌現,湖南文交所開始受理退款申請;陜西文交所也在“38號令”后不久暫停所有新品發售,并為中簽者辦理全額退款;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在此項業務暫停近一年后,在其網站上刊登了一則由深圳市委宣傳部的《關于文交所藝術品權益拆分業務善后重點工作及責任分工通知》,公布了其藝術品權益拆分業務的善后責任分工,并督促其份額產品的初始發行人及交易商回購產品。

監管層之所以緊急叫停文化產品份額交易,源于在短暫的時間內,這類交易已經體現出相當程度的混亂狀況,究其根源,在法律制度支撐不足的情況下,此類交易中的風險不容忽視。

1.法律風險

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統一的資產證券化立法,實踐中的試點更多帶著“摸著石頭過河”的意味。配套制度支持不足,缺乏法律保障,是目前發展文化資產證券化的最大瓶頸。首先,文化資產證券化其實是針對公眾進行的融資,如果缺乏有效的發行監管和信息披露制度,很容易造成投資者難以挽回的損失;其次,目前我國法律制度還存在著一些與資產證券化相沖突的地方,如通過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按照現行物權法的規定,進行融資屬于權利質押,需要到相關主管部門進行登記才能成立質權,并對質權設立后的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使用規定了限制,而針對公眾發行的、需要通過轉讓和許可交易進行資產增值的證券化資產顯然不能滿足這樣的法律要求;最后,文化資產投資需要相關的專業知識,對普通投資者而言,中介機構的評級、擔保和咨詢服務非常重要,而目前這方面的中介服務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2.資產價值變動風險

大多數文化資產本身的價值存在變動性,比如在專利資產池構建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可替代技術、專利技術淘汰與更新、專利技術實施、專利技術可重復利用、專利技術產品責任等方面的風險(靳曉東,2011b),對其資產價值的評估存在著很大難度,這也是文化資產在一般的抵押貸款模式下難以得到銀行融資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達到業界普遍認可的科學準確的評估方式和標準之前,文化資產的證券化仍然會存在很大的難度(靳曉東,2011a),筆者建議在進行評估標準設計時,應考慮的相關因素至少包括:商品更新周期、知識產權保護期限、國家相關產業政策時限與未來預期變化、產品市場地位與份額變化趨勢、可能的侵權風險等。

3.金融風險

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后,以資產證券化為代表的金融創新受到了更多的質疑,我國剛起步的資產證券化更是幾乎處于停滯狀態。金融衍生產品本身的設計是為了轉移和分散風險,但如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監管缺失、市場投機過度就很容易激化乃至放大金融風險。此外,文化資產證券化將使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聯系更加緊密,金融業的風險會對文化產業造成更大沖擊,需要發展相應的風險防御機制。

但應當注意的是:資產證券化本身并不是次貸危機的原因,有學者認為“證券化運作模式的異化是導致次貸危機的原因”(明曉磊,2011),也有學者認為這場危機是“在監管缺失情況下貸款機構錯誤甚至惡意利用證券化這一金融工具的結果”(沈炳熙,2007),學界基本上都認可金融監管的不足才是次貸危機的根源,不可因此否定整個金融創新,但在今后的資產證券化立法和執法中應當更為謹慎。

4.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在任何時候都會存在,但在制度缺失的情況下更會被放大。目前我國資產證券化領域缺乏統一的資產證券化發行人、信用評級機構、信用增級機構、擔保機構、承銷商及其從業人員的監督和管理規則,難以給投資者權益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在文化資產增值過程中,資產管理人的水平至關重要,除了藝術品可能隨著時間自然增值外,知識產權、文化設施、行政特許權等文化資產都需要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才能得到預期的回報,如果資產管理人不能做到忠實和勤勉,會給投資者帶來較大的損失。

四、法律保障措施建議

目前對全國各地文交所的清理整頓只是將文化資產證券化納入規范發展軌道的第一步,對文化資產證券化這一新事物不必因噎廢食,通過建立完整的法律保障制度,可以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實現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更好對接,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制度建設:

1.建立全國統一的資產證券化兩級立法模式

資產證券化的實踐最先出現在美國,美國的判例法傳統使得法院可以通過“法官造法”來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而成文法國家要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和普通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統一立法應先行,否則司法機構在審理涉及資產證券化的案件過程中會面臨困境(顧權,2010)。

我國可以參考韓國的統一立法模式,立法上可以分為兩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根據我國《證券法》第2條“證券衍生品種發行、交易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依照本法的原則”的規定,由國務院出臺《資產證券化管理辦法》,規定資產證券化的類型、基本原則、發行條件、交易規則、交易所管理、中介機構、從業人員資格、監督管理部門、禁止的交易行為與法律責任等基本問題;在第二個層級,各行政主管部門可以針對職權范圍內的不同種類的資產證券化出臺相應的部門規章和操作指引。

2.加強協作,建立統一的監管體制

在我國,受分業監管體制的影響,資產證券化被人為地割裂為金融資產證券化與企業資產證券化兩大塊,在不同的市場流通(Schwarcz,2004),接受不同的監管部門管理,適用不同的規則。這樣的監管體制容易產生監管盲點和擴大風險,比如文化類資產的證券化,就可能涉及到文化、文物、版權、專利、商標、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多個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批,繁瑣的審批程序會阻礙資產證券化的實現,而多家監管的局面又可能造成實際執法中的沖突或責任推諉,不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和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從近期來看,當務之急是需要多部門聯合,建立有效的協調合作機制;從長遠來看,金融混業經營改革勢在必行,統一監管、權責明晰方能保障資本市場的規范與穩定。

此外,盡快建立統一的登記制度也是非常關鍵的,比如在美國,擔保性的融資中債權人通常要求專利或商標管理機構反映出自己的證券化權利,即使在美國判例法中,這一登記并不是對抗破產管理人的要件(Widen,2004)。而我國目前一方面立法不能滿足資產證券化的登記要求,另一方面文化資產還存在著多頭登記的弊端,建議在《物權法》中增加資產證券化的統一登記條款,以及設立了擔保物權后的財產轉讓限制的例外條款。

3.加強中介機構的管理和監督

資產證券化要長期穩健運行,銀行、保險、風險投資、評估、擔保、法律服務、信用評級等機構的協作都是不可或缺,但是目前敢于在這一領域試水的中介還為數不多,與此有關的配套制度很多也還處于空白狀態,尤其是信用評級機構在我國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國際上的地位更不能與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相比。但次貸危機前聲譽良好的三大評級機構未能提前警示風險、危機發生后又快速調低信用評級導致市場恐慌的表現也使公眾大為失望,在評級機構向被評級企業收取費用以維持經營的情況下,如何保障評級機構的公正性也是各國研究者質疑的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管理和監督不僅是發展資產證券化的必要前提,也是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等新興中介機構樹立信譽、爭取國際認可的良好契機。尤其在信用評級機構建設上,我國可以考慮以文化資產證券化為試點和突破口,依托政府資金和文化產權交易所共同建設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使信用評級機構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交易所對每筆交易收取的中介和服務費用,減少對被評級人的資金依賴,增加評級機構的公信力。

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不管是從金融創新還是從證券市場監管的角度來看,信息披露都是非常關鍵的,有學者指出次貸危機的根源就在于金融信息披露失范,在我國現有的分業監管體制下,盡快建立信息監管制度是協調和統一銀行監管與證券監管的最優選擇(許多奇,2011)。不可否認,有的金融產品設計得結構復雜,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增大信息隱蔽程度,誤導投資者,逃避金融監管。在資產證券化操作程序中,SPE(SpecialPurpose Entity,特殊目的載體)的設立模糊了證券購買者與資產發行人之間的信息聯系,延長了信息傳遞過程,事實上使得風險轉移到了原資產所有人的債權人身上(Janger,2004),因此資產證券化的信息披露中最重要的是對基礎資產狀況的全面披露,尤其是文化類資產,更需要對基礎資產的真實價值作出完整披露,這一要求應當在我國相關立法中作出明確而有可操作性的規定。

在信息披露的監管方面,美國在次貸危機后作出的重要立法調整——《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Act),其核心內容并非是對現有的多元監管體制做實質性的調整,而是促進各機構監管信息的共享與協調。相比之下,我國的相關法律還很不完善,2005年6月人民銀行頒布過《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規則》,但這一規則法律層級不高、條文過于簡略、適用范圍過窄,尤其是法律責任部分幾乎缺失,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建議參考美國的做法,在統一的資產證券化立法中明確規定文化產權交易所、文化主管機構、證券監管機構、銀行監管機構間的信息共享和,尤其要加強披露不實信息法律責任的追究,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

5.采取信托方式,完善風險隔離機制

“資產證券化的關鍵是使資產收益與發起人、出售者和SPE的母公司破產風險相隔離”(Plank,2004),根據SPE的類型不同,風險隔離的原理和程度也有所差異,如果是采取特殊目的公司(SPC)形式,需要強調真實銷售、在公司章程中增加自愿破產申請權的放棄、增加獨立董事等方式隔離發起人和發行人破產風險。但SPV中設立的公司很難滿足我國現行《公司法》中關于經營場所和范圍、發行債券、公積金和公益金提取等規則要求,存在較大的法律障礙。

在當前制度背景下,采取信托方式(SPT)設立文化資產的證券化是更為現實的選擇,銀監會于2005年的《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監督管理辦法》、《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也都將資產證券化的開展形式規定為信托型。這種模式比起SPC的優點是即使管理者破產,投資者也不會受到影響,而且稅負更輕,監管重點是要嚴格確保證券化資產與管理者資產的隔離,達到信托財產獨立性的要求。

此外,從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來看,實際上是隱蔽地把資產自身的風險從發起人轉移給了SPT和投資者,因此建議保險公司開發相應的保險險種,抵御可能的自然災害、大規模侵權等帶來的資產損害。

6.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文化領域的投資本身要求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而金融產品發展得越來越復雜,為了減少人為的復雜化,在資產證券化發展初期應規定一項證券化投資品種只能由同一種類的資產構成資產池,且只能指定一個發行人和保薦人,避免法律關系復雜化。

同時,在統一資產證券化立法中強制要求發行人和商的風險提示義務,對基礎資產的性質、市場前景、投資回報、可能風險等進行真實詳盡說明,如有虛假陳述誤導投資者,要追究其行政責任,投資者還可以主張民事賠償責任。

此外,對于知識產權、特許經營權等高度依賴資產管理水平的基礎資產,建議法律規定發行人或資產管理人必須持有一定的資產份額,并且在職期間不得轉讓,由此實現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的捆綁,避免出現道德風險。

最后,建議明確規定投資者的監督權,持有證券一定比例份額的投資者對資產管理人定期公告的資產經營管理狀況有疑問的,可以提出質詢并查閱相關原始資料,如果發現資產管理人存在侵害證券化資產的行為還可以提訟追究其法律責任。鑒于普通投資者可能缺乏足夠的動力與能力進行對資產管理人的監督,建議各地政府在文化資產證券化發展初期采取激勵政策促進機構投資者進入文化資產投資市場,鼓勵和支持機構投資者發揮自身的規模優勢,加強對資產管理者的監督與約束。

五、結語

文化資產證券化作為我國文化產業與金融業對接的一次大膽嘗試,原本應當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但由于制度支撐和法律監管的不足,在實踐中反而演變成為一場潛在的危機。在監管部門“急剎車”式的禁令后,還應當通過統一立法和監管、完善信息披露和風險隔離機制、加強中介機構管理和投資者權益保護,健全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基本立法和文化產業的相關配套制度,使文化資產證券化真正成為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利器。本文提出這些法律保障措施構建方面的淺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為我國金融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陳霞.2010.專利資產證券化法律障礙淺析[J].法制與社會(1)下:114.

陳依依.2003.論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切入點選擇[J].寧波經濟叢刊(5):31.

遲君輝.2010.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的現狀與風險防范分析[J].國際商務研究(3):43.

顧權.2010.信托型資產證券化案件的法律關系如何確認[J].中國審判(47):90.

靳曉東.2011a.基于實物期權的專利資產證券化中的單一專利價值評估[J].統計與決策(4):50.

靳曉東.2011b.我國專利資產證券化中資產池構建的技術風險及其防范[J].全國商情(7):43.

洪艷蓉.2004.資產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5—6.

李冬花,尚成新.2010.基于博弈論視角論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選擇[J].黑龍江對外經貿(1):125.

明曉磊.2011.后危機時代資產證券化發展方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1):68.

潘曉明,吳勇.2010.我國實施資產證券化切入點分析[J].現代金融(1):16.

沈炳熙.2007.次貸危機與證券化[J].中國貨幣市場(11):14.

許多奇.2011.信息監管: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監管之最優選擇[J].法學家(1).47.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中文字幕网先锋资源 | 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亚欧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香蕉亚洲一级国产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