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場景匯報材料

場景匯報材料

時間:2023-01-25 07:17: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場景匯報材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場景匯報材料

第1篇

【關鍵詞】敏捷項目管理敏捷軟件開發(fā)快速啟動 QuickStart用戶模型場景模型用戶故事交付計劃

1 敏捷開發(fā)及項目管理方法體系

1.1 敏捷方法介紹

敏捷方法誕生于2001年初,當時,由于看到開發(fā)團隊陷入越來越沉重的軟件過程當中。業(yè)界專家們總結出了一套使團隊具有快速工作、響應變化能力的價值觀和原則。基于這一套價值觀和原則的軟件開發(fā)方法,被稱為敏捷軟件開發(fā)方法(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而這類方法也發(fā)展出相應的敏捷項目管理體系(Agile Project Management)。敏捷開發(fā)方法及項目管理體系統(tǒng)稱為敏捷方法(Agile)。

1.2 敏捷方法的優(yōu)點

敏捷方法是一種以人為核心、迭代、循序漸進的開發(fā)及項目管理方法。該方法使用了迭代、增量等方法來優(yōu)化可預見性并控制風險。它靈活、高效、可持續(xù),可以幫助軟件開發(fā)團隊有效地應對復雜的適應性問題。

該方法受到擁護和流行是因為采用了該方法后,團隊得到的收益:據統(tǒng)計,敏捷方法可以讓團隊的效率提升3~10倍;軟件的質量也更有保障;團隊成員有良好的發(fā)展機會;技術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也得到了提高。

2 敏捷項目的快速啟動

2.1 什么是快速啟動?

敏捷軟件開發(fā)項目通常會通過1~4周的快速啟動(QuickStart)工作,制定出迭代開發(fā)計劃,然后在開發(fā)過程中逐漸完善需求。QuickStart是一種高效的項目啟動方式,主要用以在項目開始之前識別關鍵的驅動因素,這種方式能夠讓關鍵干系人認可并理解即將交付的產品。如圖1所示。

3 QuickStart的前期準備

3.1 邀請相關參與人員

QuickStart過程中需要邀請參與的人員包括:核心團隊、領域專家及用戶代表、關鍵干系人(受益人、高層領導等)。核心團隊一般包括產品負責人、需求分析人員、項目負責人及核心團隊成員。這些人需要全程參與整個QuickStart,他們是成果的主要貢獻者。領域專家及用戶代表主要在用戶建模、場景建模等環(huán)節(jié)為團隊提供專業(yè)的意見和建議。他們可以在某些階段時參與到QuickStart中來。關鍵干系人主要參與QuickStart的啟動和展示匯報的環(huán)節(jié),并對產出成果進行確認,特別是需要對產品目標和計劃進行確認和授權。

3.2 擬定QuickStart的計劃

在QuickStart正式開始之前,項目負責人和產品負責人需要擬定QuickStart的整體計劃。以一個2周的QuickStart為例,整個QuickStart計劃可以這樣安排:

QuickStart啟動及業(yè)務目標識別(0.5~1天)

參與人員包括:核心團隊、領域專家及用戶代表、項目領導

產出物:產品目標

識別主要角色及場景(3~5天)

參與人員包括:核心團隊、領域專家及用戶代表、項目領導

產出物:主要用戶角色列表、核心場景及流程、頁面設計及原型

需求列表梳理(1~2天)

參與人員包括:核心團隊、領域專家及用戶代表

產出物:用戶故事清單

規(guī)模及成本估算(0.5~1天)

參與人員包括:核心團隊

產出物:估算結果

迭代/計劃制定(0.5~1天)

參與人員包括:核心團隊

產出物:迭代/計劃

QuickStart的成果匯報(0.5天)

參與人員包括:全體團隊成員

產出物:成果匯報材料

4 引入的各種流程建模及分析技術

4.1 識別業(yè)務目標及愿景

業(yè)務目標的識別和確定需要符合SMART原則;需要了解問題的背景及上下文信息;需要定義驗證問題成功的標準;需要界定問題的范圍,例如規(guī)模指的是數量還是金額,或者單品規(guī)模;需要明確并逐步完善關鍵干系人信息;需要明確關鍵資源,例如領域專家或者關鍵信息等等;還需要明確該問題的各種約束條件。

4.2 識別角色及主要場景

用戶識別從頭腦風暴的形式開始,盡可能識別出更多的用戶,然后挑選出主要的用戶和角色,并且為用戶進行用戶畫像,并建立用戶模型。通過理解用戶的目標需求和痛點,梳理出更多的細分用戶場景,之后對用戶場景進行優(yōu)先級排序、分析,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或隱含的機會。

對問題和機會進行結構化的分析可以通過這幾個方面來進行:

(1)進行問題/機會的原始描述;

(2)通過事例來說明問題/機會的現(xiàn)象;

(3)對問題/機會進行定量的分析;

(4)對問題/機會進行定義并明確對于問題解決的期望;

(5)將問題和機會的相關分析及描述標識在用戶場景描述的周圍。

業(yè)務流程梳理的過程中可以將之前識別出來的用戶場景在進行串聯(lián)。較高層級的業(yè)務流程將各個場景串聯(lián)起來之后,就可以在場景中進行場景流程的細化和展開,分析出流程步驟和各個步驟的細節(jié)。業(yè)務流程場景中的步驟細節(jié)需要包含這些信息:場景名稱、場景入口的背景說明,本場景中需要跟進解決的問題,場景中事件步驟,某個步驟的細節(jié)說明,還需要有場景的出口目標。

4.3 a出Product backlog

根據上一環(huán)節(jié)中梳理出來的用戶模型、場景模型、業(yè)務流程以及場景細節(jié),開始進行用戶故事的梳理,并建立用戶故事列表。用戶故事是為了方便與用戶溝通而記錄的信息,它不是需求文檔,它需要以用戶能理解的方式來進行描述。它的目的是要將用戶的關注點從“寫”轉移到“交流”上,讓開發(fā)團隊做用戶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用戶寫的東西。

一個用戶故事的描述樣例是:“作為一個,我想要,以便于”。一個用戶故事是否成功可以從以下幾點(INVEST)來判斷:是不是獨立的(Independent),是不是可協(xié)商的(Negotiable),是不是有價值的(Valuable),是不是可以估算的(Estimable),是不是大小合適、粒度相似的(Sized appropriately),是不是測試能夠測試、業(yè)務能夠驗收的(Testable)。

4.4 梳理依賴、估算及優(yōu)先級排序

核心開發(fā)人員對已經梳理出來的用戶故事進行初步的技術解決方案分析,確定用戶故事的技術實現(xiàn)可行性和一些可能的實現(xiàn)方案。然后從邏輯層面和技術實現(xiàn)層面,對用戶故事列表中的故事進行一次檢視,對于一些無法避免的用戶故事之間的相互依賴,需要在故事卡片上標識出來。對已經梳理出來的用戶故事進行估算,估算內容包括故事規(guī)模估算、工作量估算等。

估算完成后可以根據用戶故事的價值、重要程度、依賴等信息進行用戶故事優(yōu)先級排序。排序的原則是優(yōu)先考慮那些最有價值的故事、最關鍵的故事、被其他關鍵故事依賴最多的故事。

4.5 制定交付計劃

經過以上各個環(huán)節(jié),團隊已經得到了了一份標識了優(yōu)先級、依賴關系、工作量估算等信息的用戶故事列表,此時可以開始來制定交付/計劃了。根據已經排序的優(yōu)先級選擇并整理每個迭代/版本需要完成的用戶故事,使用每個故事上之前已經完成的規(guī)模或工作量估算,加上功能聯(lián)調和集成可能增加投入量的buffer值,整理并安排出整個交付計劃。

對于最近的一個交付周期的安排是團隊應該投入最多時間進去分析和做進一步估算的。確保第一個交付周期的所有用戶故事清晰且被團隊理解,并且該周期中的所有用戶故事都已經有較明確的技術實現(xiàn)方案,可以在QuickStart結束之后馬上進入開發(fā)實現(xiàn)。如圖2所示。

4.6 匯報QuickStart的成果

QuickStart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召開QuickStart成果匯報的會議,該會議的邀請人員包括項目團隊全體成員、項目領導、相關干系人。會議上向項目相關人員匯報QuickStart的成果產出,包括確定項目產品目標及愿景、需求列表及交付計劃。在展示項目團隊QuickStart成果的同時也獲取相關領導及干系人對成果的認可和支持,統(tǒng)一項目團隊人員的認識,為匯報結束后立刻投入到需求的_發(fā)實現(xiàn)奠定基石。

5 結束語

敏捷項目中的QuickStart是一種高效的項目啟動方法,幫助項目快速確立目標、梳理需求并排定計劃。它是一種敏捷的項目管理方式,強調共享、合作與包容,業(yè)務與IT關鍵干系人全程共同參與,注重群體決策。它是一種經過反復實踐驗證,效果較好的項目快速啟動方法。

參考文獻

[1](美)John C.Goodpasture,陳秋萍譯.敏捷項目管理:企業(yè)級實踐與案例[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2.

[2](美)Robert C.Martin,鄧輝譯.敏捷軟件開發(fā)原則模式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美)Michele Sliger Stacia Broderick,李曉麗,李虎,趙華譯.軟件項目管理與敏捷方法[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

[4](美)Mike Cohn,石永超,張博超譯.用戶故事與敏捷方法[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

[5](美)Jeff Patton,李濤,向振東譯.用戶故事地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6](美)Mike Cohn,宋銳譯.敏捷估計與規(guī)劃[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梁瑾(1978-),女,廣東省深圳市人。學士學位。現(xiàn)為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項目副總監(jiān)。主要研究方向為敏捷軟件項目管理。

第2篇

關鍵詞:項目驅動教學 工學結合 網站建設與維護實訓

中圖分類號:TP31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b)-0153-02

1 “項目驅動教學法”基本含義

“項目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顛覆傳統(tǒng)以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通過案例導入,項目層次化學習,由淺入深的潛移默化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觀察理解式教學轉變?yōu)閷W生自主探索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2 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

近年來通過“課程練習、模擬實訓、基地實習、實戰(zhàn)訓練、課余兼職”等方式加強學生職業(yè)技能訓練。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作為教學方法改革的突破口,廣泛應用多媒體、網絡課件等手段,逐步形成現(xiàn)代教育技術平臺,實施網絡化教學,建成“教學E-School平臺”“得實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庫”等網絡教學平臺。

“項目驅動教學法”基本環(huán)節(jié)有以下幾點。

2.1 創(chuàng)建場景:學生將基本理論與實踐場景融合

創(chuàng)建與知識點相關實驗/實踐場景,引導學生生動形象地進入學習場景,使學生可以直觀和形象化。生動直觀的形象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或“順應”所學的新知識,發(fā)展能力。

2.2 確定問題(任務)

在創(chuàng)建的場景下。以當前的知識點來確定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問題(任務)的解決有可能使學生更主動、更廣泛激活原有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分析并解決當前問題,問題的解決要考慮到知識的連貫性、拓展性,通過問題的解決來建構知識,正是探索性學習的主要特征。

2.3 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

教師啟發(fā)性學習,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出知識點的引入,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等,強調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和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

2.4 效果評價

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即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xié)作學習能力的評價。

3 項目教學指導在網站建設與維護實訓教學中的應用

(1)確認目標。

熟悉PHP+MYSQL程序設計基礎,通過實踐了解Web應用程序開發(fā)過程。運用WAMP環(huán)境開發(fā)一個網上選課系統(tǒng),包括注冊登錄、教師網上申報課程以及教務(管理員)課程申報審核模塊管理、學生選修管理三個模塊,實現(xiàn)分頁、AJAX技術,系統(tǒng)設計含有嚴格權限設計的思想。有相關信息的查詢、添加、刪除、編輯和運用AJAX用戶驗證等功能。

同時也鍛煉了編寫文檔的能力,包括需求分析說明書、測試用例(黑盒測試)、每星期小組例會、會議紀要的編寫。

(2)任務要求。

平均按照6人為一個小組,按照進度安排(天)完成每天的工作,最后完成一個項目的開發(fā),并制作項目報告書、PPT進行項目匯報。

(3)任務進度安排。

第一周:

項目介紹、演示;界面標準介紹;數據庫說明(1天)。

每組組長結合該組情況,或根據實際需要,對需求、數據庫設計進行調整(1天)。

指導教師對修改過的需求、數據庫進行審核(1天)。

數據庫創(chuàng)建(1天)。

界面設計(1天)。

第二周:

編碼(5天,如果進度延后、請利用周末課余時間完成)。

測試(3天,合理利用周末,注意:編碼進行到中后期就開始測試)。

第三周匯報(半天)。

整理材料:測試報告、項目報告書(1天)。

制作PPT(1天)。

匯報(1天)。

(4)系統(tǒng)用戶分析。

該系統(tǒng)的用戶主要有3種。

第一種是具有最高權限的高級管理員,可以進行任何操作,但主要賬戶申請重置,管理員網上課程審核等。

第二種是教師,權限為普通,可以通過網上選課系統(tǒng)上網申報課程。

第三種是學生,權限為普通,可以通過選課系統(tǒng)在網上選課,退課以及調課。

(5)功能說明。

網上選課系統(tǒng)主要為教務,學生以及教師提供服務,因此,可以從用戶(游客、教師、管理員以及學生)的角度分析網上選課系統(tǒng)的功能需求。

游客登錄,權限為瀏覽所有已經審核的課程信息,還可以對課程信息進行檢索,游客可以通過注冊成為學生或教師用戶。

教師登錄,首先申報課程。接著教師可以瀏覽自己申報的課程,如果自己申報的課程沒有通過審核,教師可以刪除未經審核的課程;如果自己申報的課程已經通過審核,教師可以瀏覽該課程的全部學生。教師還可以瀏覽所有已經審核的課程信息。

學生登錄,瀏覽所有已經審核的課程,對課程信息進行全文檢索;接著選修已經審核的課程。學生可以查看自己選修的課程,并可以取消已經選修的課程,調換已經選修的課程。

教務部門(或者管理員)可以添加班級信息,瀏[自己課程信息(包括未經審核的課程),并對未經審核的課程進行審核、刪除,對經過審核的課程可以取消審核,也可以查看已審核課程的學生信息;管理員可以瀏覽選修人數少于30人的課程,并可以刪除這些課程。

4 結語

項目驅動教學通過“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參與項目的完整過程。深入了解“項目”包含的各種知識。項目驅動教學重視雙向交流,學生通過案例加深了必要的理論知識,并且主動將這些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并提高了學生的個人技能和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黃輝.基于“項目驅動法”的“數據庫課程設計”教學[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6,36(3):126-130.

[2] 胡仕剛,曹會棒.階梯式項目驅動法在嵌入式系統(tǒng)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9):70-72.

第3篇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 理實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124-02

理實一體化課程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直觀和抽象交錯出現(xiàn),沒有固定的先實后理或先理后實,而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充分調動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隨著教學手段日趨多樣化,將情景教學法應用于理實一體課程,將會進一步豐富理實一體化課程。筆者長期擔任我校路橋專業(yè)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對應用情景教學法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進行了初步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土質與筑路材料》理實一體化課程中的“石灰”課題為例進行情景教學法教學設計,力求與同行進行交流學習。

一、教材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程是中職公路施工與養(yǎng)護專業(yè)核心課程,課程與職業(yè)標準相銜接,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達到中級試驗工的水平。培養(yǎng)學生從事相關工作的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質,是學生踏入工作崗位,取得相關行業(yè)資格證書相應的保證,與學生就業(yè)的崗位關系密切。教材是由錢進老師主編,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土質與筑路材料》,該教材是全國交通技工類學校通用教材,優(yōu)勢在于以操作技能為主,理論知識系統(tǒng)全面,教材采用新標準和規(guī)范。不足之處在于每個模塊沒有與工程實際聯(lián)系起來,筆者將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整合形成7個學習模塊,將每個模塊放置在實際工程當中去,在理實一體化的基礎上形成情景教學。這七個模塊中,將土、石灰粉煤灰及穩(wěn)定材料設置在道路路基情景之中,將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設置于道路的路面情景之中,將鋼材、集料、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設置于橋梁等結構情景之中,基本上覆蓋了公路工程的各個領域。通過這么一個內容的整合,課程的框架一目了然,同時將7個學習模塊設置于工程實際情景當中,將課本與工程結合在一起,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學情分析

我們這個課程面對的是初中起點的學生,他們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上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一些弱點,這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大學的教學一樣,一本書一支粉筆就能解決問題。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性高且動手能力較強,針對這個特點我們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學生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的鼓勵他們,和他們做朋友,筆者多年的教學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要學會與學生做朋友,當學生喜歡你的時候他自然也會喜歡你的課。

三、教法分析

在嗜釩鹽昭生特點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先講大量的知識,再講試驗的步驟,然后要求學生完成試驗過程,學生興趣低,往往只有少數同學能完成。在教學當中筆者曾經采用過任務驅動法,學生以完成某課題試驗任務為目的,雖然完成的很快,但對知識的挖掘基本沒有,而且與工程實際結合不緊密。如果結合任務驅動等方法進行情景法教學,則能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而情景教學法能將教學環(huán)境與真實工作環(huán)境對接,以工作情景為載體設計課程內容,要求學生扮演工程技術人員,按照真實的工藝流程,體驗從開始取樣到最后出報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使用情景教學法的過程中,恰當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錄像和課件講解必要的理論知識,并通過大量的工程圖片和工程案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達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突出以技能為中心的教學思想。

四、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實例

教學過程為90分鐘,分為動畫導入引出課題情景設置實戰(zhàn)演練匯報評價5個環(huán)節(jié)。整個過程貫穿一個教學思想:以技能培養(yǎng)為核心的情景教學法。

1.動畫導入。從一首古詩開始,通過動畫表現(xiàn)的古詩上來先吸引住學生的眼球,筆者在上課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大聲的跟著朗誦起來,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說明這樣的形式同學們既新奇又喜歡。

2.引出課題。在欣賞古詩的同時,用問題的形式,提出本次課的學習目標:如何測定石灰中的有效鈣鎂含量?

3.情景設置。在這個階段設定工作場景,引入工程案例,能否達成學習目標,最后通過過程性評價進行檢查。具體的步驟是觀摩錄像布置任務實施任務。整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

第一步先播放試驗錄像,邊播放錄像邊給學生講解,遇到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老師親自示范,學生通過觀摩錄像對石灰鈣鎂含量的測定步驟有了直觀的認識。接下來布置任務,老師提供一個工程案例:某高速公路正進行到路基填筑的施工,路基為石灰穩(wěn)定土,設計要求采用Ⅲ級石灰,現(xiàn)有一批石灰進場,要求施工單位進行抽樣檢測該批石灰有效鈣鎂含量是否符合要求。該案例即是學生畢業(yè)以后所要從事的具體工作,帶有很強的針對性。我要求學扮演試驗檢測員的角色,與他們今后的職業(yè)崗位掛鉤。各小組推薦一名組長。組長主要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安排,與老師溝通,帶領大家完成從石灰取樣到最后提交報告的整個過程。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在于教會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該如何利用各種資源,解決問題,讓他們明白團體協(xié)作的重要性。

4.實戰(zhàn)演練。接下來就是學生實施任務的過程,這個階段最能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們動手操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討論,老師在各組之間巡回指導,解答學生的疑問。

5.匯報評價。該階段是學生體驗收獲感的階段,每組推選一位同學走上講臺匯報本組的學習成果,在匯報演示的過程中,其他組的同學們來找茬,所謂找茬就是指出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同學們互相找茬激烈爭論,這樣的一種形式學生既化解了試驗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題,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避免學完就忘的尷尬。最后老師來對各組進行過程性評價,形成一張評價表。學生從過程評價表找到不足,通過后續(xù)的不斷練習使學習目標日趨完善。

第4篇

論文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獨立學院,聽說,語言翻譯教學

 

引言

英語教學發(fā)展到今天,其間出現(xiàn)了多種教學方法,如聽說法(Audio-lingual approach),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暗示法(Suggestopedia),交際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情景法(The situational approach),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等。傳統(tǒng)語言課堂教學中,教師比較偏向于使用語法翻譯法畢業(yè)論文的格式,從而導致了“填鴨式”式教學和枯燥的課堂,學生的主動性無從談起。在這種情況下,主張“以人為本”,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任務型教學法應運而生,成為外語學界廣為提倡的教學方法。

任務型教學法概述

作為交際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最新發(fā)展成果的任務型教學法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以完成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和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xiàn)成就”(鐘啟泉,2001:260)。按照Numan (1989)的觀點,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應由教學目標、輸入、活動形式、師生角色、環(huán)境五部分組成。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 (1996) 則進一步將任務型課堂分為三個步驟:1. 前任務(Pre-task)階段。主要是教師通過圖片、視頻等各種手段引入教學任務。2. 任務環(huán)(Task-cycle)階段。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在這一階段可以通過設計對話、討論、辯論、角色表演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這些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這里主要包括學生執(zhí)行任務,各組學生準備向全班匯報任務完成情況和報告完成情況三個分階段。3. 語言聚焦(Languagefocus)階段。本階段主要是學生用來分析其它同學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更正錯誤并操練重要的語言點。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交際和互動的特點使其在傳統(tǒng)語法翻譯法無法適應教學需求的情況下成為了英語教學方法改革的必然方向。從這一視角重新審視專業(yè)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獨立學院聽說教學中實施任務型教學法的必要性

2004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至關重要,否則語言交流將很難進行。

獨立學院的大部分學生基礎薄弱,學習主動性不強,遇到學習困難后很容易喪失興趣和信心。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情況下,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幫助他們更好的應對專業(yè)四級和專業(yè)八級的檢驗尤為重要。綜觀我院學生的專業(yè)四級和專業(yè)八級考試成績分析畢業(yè)論文的格式,聽力部分仍然是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這也從另一方面啟示教師應該適當調整教學方法。

任務型教學法在獨立學院聽說課堂的實施

傳統(tǒng)的聽力課堂上,教師在很多情況下扮演的是答案提供者的角色。這種做法無法調動學生的聽力積極性,也無法充分利用教材和其它聽力材料,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聽力能力的培養(yǎng)論文格式。從任務型教學法的視角來看,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設置好本次授課的教學任務,即“為達到某一具體的學習目標而設計的活動”(Richards& Platt, etc. 2000:468)。按照任務型教學法的要求,任務應該有三部分組成:1. 任務的目標(Goals)。這里的目標可以是培養(yǎng)一項基本技能(如聽力中的預測能力),解決某一交際問題(如問路)等。2. 構成任務摘要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學生應對專業(yè)四級和專業(yè)八級考試。以聽力技能任務的訓練為例,在任務鏈的安排方面,先行訓練概括大意、復述等相對較為簡單的技能,再行訓練短時記憶、筆記等較為復雜的技能。在材料的選取方面則可以在開始的時候選取和生活更為密切的故事、生活場景類的聽力材料,然后選取新聞等相對較陌生的材料。

在口語訓練方面,教師也應該遵循任務型教學的步驟,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任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近似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任務型教學法將任務分為拼版式任務(jigsaw tasks)、信息差任務(information-gap tasks)、解決問題式任務(problem-solving tasks)、做決定式任務(decision-making tasks)、意見交換式任務(opinion-exchange tasks)(Pica & Kanagy, etc.)。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圖片、文字、視頻等材料來設置上述各種任務。以本院聽說課的一次以“愛情和婚姻”為主題的任務型教學為例。

前任務(Pre-task)階段:教師播放“梁祝”和“蝸居”兩個在愛情觀上截然相反的視頻片段,同時播放一部分中式婚禮和西式婚禮的片段。在播放結束后給出有關愛情和婚姻的相關詞匯和常用表達方式。教師將學生分為七個小組,向每個小組分發(fā)一個和愛情有關的話題。話題包括:1> Marriage across nations 2> Campusmarriage 3> Extramarital love 4>Traditional andmodern marriage 5> Different marriage customs (west VS east)6> What do you think of marriage ( its importance, what does marriage meanto the couple) 7> Net love。

任務環(huán)(Task-cycle)階段:各組同學就本組話題進行討論。這一階段,教師在教室巡視畢業(yè)論文的格式,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監(jiān)督和指導,記錄學生所犯錯誤。討論結束后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這時教師記錄匯報學生所犯錯誤。

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 不同組的同學對其它組的匯報進行點評并提出相應問題。教師在黑板上就學生所犯的典型語言錯誤予以糾正,個別錯誤以筆記的方式留給學生個人備案,到期末匯總。教師指導學生就語言難點和重點進行練習。

結語

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改變了學生上課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對于提升口語聽力能力,應對專業(yè)四級和八級挑戰(zhàn)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但在實施過程中,教學材料的選取,任務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都給教師增加了挑戰(zhàn)。同時,在進行任務型教學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教師的主體作用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有益之處。只有把這幾個方面平衡并結合起來,獨立學院的聽說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Num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Willis, J.A.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6.

[4]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Richards, J., Platt, J. & Weber, 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Pica, T., Kanagy, R.& Falodun, J.Choosing and using communicative tasks for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A]. InG. Crookes & S. Gass(eds.) Task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oryand Practice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

第5篇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酒店英語教學 應用

隨著國際交流日益增多,到廣西來投資觀光的國外友人急劇增長,也助推了我區(qū)酒店業(yè)的大發(fā)展。而當前,我們最缺乏的就是既掌握熟練的勞動技能又具備外語交際能力的一線服務人才。結合酒店英語的專業(yè)特點,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市場需求,中職酒店英語課堂教學必須探尋新的教學法以改變現(xiàn)有狀況。為此,筆者在學校酒店管理班的酒店英語課堂中進行了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與探索。

一、任務型教學法在中職酒店英語教學中的模式

任務型教學遵循的原則是“任務引領,服務驅動,目標具體,內容實用,做學一體”,在酒店英語課堂上,它要求教師淡化語法教學,把知識型教學轉變?yōu)槟芰π徒虒W,以酒店不同場景為基礎,創(chuàng)設不同任務情景,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關注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關注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組織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組織任務型教學的三個階段:前任務,任務環(huán)和語言焦點。該模式旨在為語言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實質性的環(huán)境,以提高學習者語言知覺,實現(xiàn)語言運用的流暢性與準確性為目的。在該模式中,操作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前任務(pre-task)、任務環(huán)(task-cycle)和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與3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即講授、練習和表達/運用的教學程序)明顯不同的是,把語言形式安排在最后,任務是該框架的中心。該任務或要學生語言表達,或者與口頭或書面文本相關。一項任務通常要涉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學習者以完整體驗語言的運用開始,以完成任務而結束。

二、酒店英語課堂上“前廳部”課堂教學案例

運用上述“任務型教學法”的理念和模式,結合酒店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以酒店管理專業(yè)的“前廳部”這一單元的工作任務為例,進行如下的課堂教學實踐。

1.任務準備階段

步驟一:介紹主題。

上課開始,用兩個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思考:

Have you been to hotels?

How many departments are there in a hotel?

用課件幻燈片展示酒店的幾組精美圖片,導出此次課的主題環(huán)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學知識說出酒店的各個部門的英語名稱。

Do you think which depart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n a hotel, why?

引導學生發(fā)表各自的看法,自己喜歡的環(huán)境,自己認為酒店里重要的部門,并說明原因。

步驟二:提出任務。

提出本單元教學目的。本單元教學材料主要有兩個部分,四篇對話。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熟悉掌握前廳的日常用語,熟悉前廳顧客入住登記的程序以及顧客退房結賬的步驟,使學生能運用英語熟練地、得體地接待顧客。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步驟三:提出任務。

播放課文錄音,示范酒店前廳的對話。用多媒體演示酒店前廳服務的錄像片段。教師就“前廳部”的兩種任務,設計出模擬前廳接待新顧客入住的工作環(huán)境、模擬前廳接待老顧客入住的工作環(huán)境、模擬前廳接待新顧客退房結賬的工作環(huán)境、模擬前廳接待老顧客退房結賬的工作環(huán)境四種場景;設計出相應的熟悉登記入住流程,用英語熟練地接待新老顧客入住登記;熟悉退房結賬流程,用英語熟練地接待新老顧客退房結賬兩個場景目標。

2.任務執(zhí)行階段

步驟一:計劃任務。

根據任務情景及任務目標設計,鼓勵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按照自身酒店專業(yè)知識,對前廳接待顧客登記入住、退房結賬環(huán)節(jié)涉及到的英語詞匯、英語句型以及相關步驟進行討論。以組為單位圍繞任務進行討論設計,收集準備任務所需材料、所涉及的專業(yè)知識,各組成員計劃好各自分工,及任務環(huán)節(jié)。

步驟二:執(zhí)行任務。

參考課文內容,每個討論小組組織設計四個對話,參考課文相關知識完成四個環(huán)節(jié)的任務。教師鼓勵學生積極用自己的英語專業(yè)知識進行表達,允許語言錯誤,并給學生提供詞匯、表達等的幫助。可以給學生列出前廳服務常用的參考表達,例如:

Good morning. Welcome to our hotel. What can I do for you?

Do you have a reservation?

What kind of room would you like?

Just a moment, please.

Please show me your passport and fill out the registration form.

Here is your key and the room card to the room 307.

I hope you’ll enjoy your stay with us.

教師要求學生計劃組織角色扮演,引導學生設計好相關環(huán)節(jié),并把評價的標準提前告訴學生,以便學生準備高質量的對話。

步驟三:任務報告。

在酒店實訓室,模擬真實前廳場景,匯報展示。教師可以和其中一位同學做示范,然后由每組同學輪流完成。在任務匯報的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給每組代表發(fā)放《學生英語課堂展示評分表》,說明評分細則,注意事項,幫助學生設置場景。每組學生按照自己準備的內容,展示自己設計的情景對話。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用攝像機把每組學生的課堂展示拍成錄像,為任務分析做準備。

3.任務總結階段

步驟一:任務分析。

在每組學生上臺表演情景對話的過程中,其他組代表對展示組的表現(xiàn)進行打分評價,其他小組的成員可以對展示組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包括語法、程序、設計等內容。

教師重新播放所有參與課堂展示的學生的錄像,教師與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學生展示的閃光點和可改之處,加深學生對知識點、課文重點的印象與學習。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對此次任務的完成作出評價總結,重新列出本單元學習的重點詞匯與句型,讓學生回憶并用英文寫出酒店前廳顧客登記入住及退房結賬的流程。

步驟二:練習。

模擬另一個相似場景,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完成,如讓學生思考如何完成團隊登記入住的接待,如何完成客人續(xù)住手續(xù)的辦理等課文中未提到的場景,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融合貫通”,提升酒店英語交際能力。

第6篇

一、對象與教學內容

對象:我校四年制本科國際貿易專業(yè)09級兩個班級共70人,在三年級第二學期開設國際貿易實務。教學內容:根據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在學習了匯付、托收結算方式后,選取了信用證結開證作為情景教學法的實驗教學內容,因為信用證結算原本就是重點,涉及角色多,可以通過體驗角色來加深理解。

二、針對難點,設置情景

信用證的開證日期對出口方順利裝運結匯影響很大,因此在實務中,出口方通常需要催促國外公司盡快開證,而進口方往往拖延。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開證日期對進出口雙方的意義,我設置了四個情景。

情景一:由我扮演出口部門王經理,找一位男同學,請他扮演絨布廠的萬廠長。我在簽訂合同后,為了趕交期,馬上著手原材料天鵝絨的采購工作:“王廠長,我這個客戶是有返單的,今后還找你訂貨,你能優(yōu)惠點嗎?”男同學思考一會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合作,量不大,下次合作我一定會給優(yōu)惠價給你。”“好吧,你明天把貨運到我倉庫吧,我讓會計打三成定金給你。”學生風險意識挺強,建議五成定金。排除王經理的誠信問題,萬廠長最擔心的是王經理結匯是否有保障。我請學生們思考如何說服萬廠長接受三成定金。

情景二:天鵝絨采購好后要進行染色整理,需要另付給印染廠一部分定金,而公司最近流動資金緊張,眼看交貨期快到了,王經理到中國銀行國際部想辦法。在了解王經理這筆單子是信用證結算且信用證已經開來,客戶經理爽快答應打包放款(PackingFinance),以信用證為抵押,申請本外幣流動資金貸款,最高可達信用證金額的80%。

情景三:合同簽訂后,外貿公司積極備貨,并墊付了部分貨款。現(xiàn)在貨物已經準備大半了,離開交期還有20天,信用證剛剛收到。單證員審核后發(fā)現(xiàn)了兩處需要修改的地方,王經理立即和進口方聯(lián)系。因為臨近交期,改證往往會錯過交期,而信用證交期即合同規(guī)定的交期,這樣合同和信用證的交期都要修改,否則出口方違約。當王經理提出改證和延期交貨的要求,對方乘機壓價。

情景四:史密斯先生是進口方,前往花旗銀行開立信用證,在簽字確認開證的權力義務后,花旗銀行要求其支付10%的開證押金。時逢年底,公司流動資金緊張,1萬美元的押金要凍結1個月給史密斯公司帶來不少壓力。

三、分組討論,評價匯報

上述問題提出后,由學生分組討論。按照座位就近分組,每6~8人為1組,每組由組長主持,要求每名同學積極發(fā)言,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教師到各組間巡回,啟發(fā)點撥,解答疑問。結合巡視情況,抽取4組同學匯報討論結果。通過學生匯報,教師了解他們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不能理解的知識點補充講解。同時教師注重將抽象的理論直觀化,如有效地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CAI)以及互聯(lián)網上圖片、影像等,再現(xiàn)進出口商與銀行之間互動場景。在激起學生情感體驗基礎上,他們學習目標明確,聽課注意力集中,教師講授要點,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篇

1、使學生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培養(yǎng)學生用不同單位的人民幣湊成指定的錢數和根據人民幣的票面數出它們所表示的錢數的能力。

3、通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愛護人民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師:聽說森林商店今天開業(yè)啦!小動物們都趕來商店買東西呢!瞧!它們來啦!可是糊涂的小豬摸了摸口袋說(哎呀!我忘記帶~~),猜一猜小豬忘記帶什么了?(生:錢)

2師:被你們猜中了!我們知道買東西要用~~~錢!每個國家的錢都有不同的名字,誰知道我們國家的錢叫什么名字?

3師:(揭題)對了,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

【從小動物忘記帶錢的情境引入,使學生產生好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圍繞教學展開極具趣味,也為后面的新授作好了鋪墊。】

二、構建小組、交流匯報

第一步:小組內互相介紹已經認識的人民幣。

師:桌子上就有一些人民幣,如果你認識就給同桌介紹一下。

(教師巡視學生小組內交流情況。)

第二步:選出某一小組作全班匯報,其它小組可適當補充提問。

師:看,老師這有一些人民幣,你認識嗎?誰來和大家介紹一下,說一說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請一小組匯報)

【學生對人民幣有較豐富的認知,也有較強的觀察興趣,幾乎每個學生都能說出識別方法。因此以小組匯報的形式,請小組成員到講臺前向全班進行匯報,讓學生充分的展示自己對于人民幣的初步認識。匯報過程中,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可以完善前面的說法,可以評價,可以提問。通過補充交流,豐富學生對人民幣的了解。這個環(huán)節(jié)課堂氛圍民主、積極,大家相互補充和完善。學生思維表現(xiàn)活躍,敢于提出自己想法和質疑。】

三、自主探究、活動體驗

師:看!這是剛才我們認識的人民幣,你能把它們分分類嗎?想一想,可以怎樣分?還可以怎樣分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組里說一說。

(學生自主在小組里探究操作,對人民幣進行分類。)

生1:我們可以按照人民幣的制作材料分成紙幣和硬幣。

生2:也可以按照單位分一分,幾元的一類,幾角的一類,幾分的一類。

師:那請小朋友看看以“角”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

生:5角、2角、1角

師:誒?現(xiàn)在老師想拿3角,可是這里沒有,我們可以怎樣拿,就能拿出3角錢了呢?

(學生動手操作試著拿了一拿,并互相交流討論)

四、質疑提升、點撥總結

教學元、角、分的進率

1.師:認識完人民幣,小動物們就迫不及待地帶著它們去商店購物了!瞧!商店里在舉辦愛心拍賣會呢!所得的錢都會拿去幫助有困難的小動物們!此刻正在拍賣一個機器貓,小朋友們可要仔細聽拍賣的規(guī)則哦:誰出的價錢高,東西就歸誰!咱們快去瞧瞧吧!(播放動畫課件)

【再次“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的學習欲望是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有了這樣的動力,學生就會大膽的去想,進而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2.場景:小豬拿著10角得意的說:“10角比1元大,機器貓是我的啦!”

師:你們同意嗎?

生:不同意!

師:為什么?

生1:小豬出的錢和小猴的是一樣多的!

生2:10角就是1元!

師:10角就是1元嗎?讓我們一起來輕輕的數一數。(屏幕同時顯示)1角、2角……10角,對了,10角就是1元。那也就是說1元等于幾角呢?(2-3人說,齊說)(板書:1元=10角)看來小豬自己弄錯了,還是小朋友們聰明啊!

【元、角、分的進率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此處預設成一個個小問題,通過質疑“1元和10角”哪個多引導學生去探究,使重點和難點的內容得到充分的暴露。而學生在這個質疑過程中積極參與,發(fā)揮主體地位,與教師默契配合,通過讓學生經歷從1角數到10角的過程,讓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到學習中,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習得、與能力的提升。】

3.師:剛才我們知道了1元=10角,那猜一猜1角等于多少分呢?對了,1角等于10分。我們來輕輕的數一數(1分、2分、3分…10分)10分就是1角,反過來1角就等于?(10分)

師:小朋友看,存滿了10分就是1角,存滿了10角就是1元。

師:雖然拍賣會結束了,但是愛心義賣還在進行著!看!這里有一架飛機,是多少錢?(1元)小貓想買這架飛機,可它口袋里全都是5角的人民幣。她應該付幾張5角呢?(2張)你是怎么想的?

師:小狗啊也想買這架飛機,可是它帶的都是2角的人民幣。想一想它要付幾張2角呢? 同桌討論一下。

師:(集體交流)幾張2角就是1元?你怎么知道的啊?我們一起數一數(2角、4角、6角、8角、10角)10角就是~~1元。

師:我們幫這兩個小動物都買到了1元的商品,看來要付1元,只要湊齊10角就可以了,付錢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小結)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了教師必要的引導質疑,提升了學生的探索性學習,改變了數學教學過程過于強調的接受式學習,重視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拍賣會”、“買飛機”這些教學設計,跳出了認知技能的框架,關注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最后通過歸納重難點1元=10角、1角=10分,點撥總結要付1元,只要湊齊10角就可以了,付錢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的同時,還學會了有序思考數學的方法。】

五、課中互動,承上啟下

師:關于1分錢還有一首兒歌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跟著唱一唱吧。(播放兒歌,學生站起來跟著唱一唱,跳一跳)

第8篇

一、 目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模式依舊傳統(tǒng)

雖然現(xiàn)在很多教師已經比以往更加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但由于受考高制度的影響,或者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口語教學的模式依舊很傳統(tǒng),多數時候是老師主動地問,學生被動地答。這種模式制約著學生口語的發(fā)展。一方面,這種模式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另一方面,學生的主動性難以得到發(fā)揮,學生很難真正地鍛煉自己的口語。

2. 課堂上的互動交際往往流于形式

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上也會組織學生進行所謂的討論,但很多時候這種討論只是流于形式,學生為了討論而討論,并沒有說出什么實質性的內容,或者,每次只有那幾個口語較好的學生在發(fā)言,其他學生往往只是看客,或者一言不發(fā),或者不知所云。

3. 沒有過多的實踐機會

由于實際情況的制約,我們往往只能在課堂上進行簡單的交流,在課后,學生根本就沒有機會真正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交流中來,久而久之,許多同學認為學了沒有機會練習,也就沒用,在課堂上就不愿意積極投入到交流中來。

二、 課堂“互動”教學的基本概念

“互動”教學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生生進行的一種生命與生命,主體與客體,客體與客體之間的交往和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教與學統(tǒng)一的互動過程。而互動的思維及策略,就是盡可能把自然而無規(guī)則的互動變成有序、有節(jié)律的規(guī)則性互動的一種教學模式。

“互動”教學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能體現(xiàn)語言價值的、先進的、有效的教學途徑。“互動”教學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在學中用。

三、 互動教學在課堂中的應用

1. 師生之間的互動

教學過程是師生教與學統(tǒng)一的互動活動過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為師生之間的互動搭建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教師只是起到組織與引導的作用,學生才是互動的主角,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

2. 生生之間的互動

教學活動的過程離不開生生的互動交往,在英語課堂上,常見的生生互動模式就是小組合作討論。這種形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

3. 小組匯報

在小組合作討論的基礎之上,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小組成員要輪流匯報,機會均等,匯報內容要全面,要代表集體。語言要簡練,要有條理。

4. 設置合理的口語交流情境和材料

要想讓學生開口說英語,首先應該讓學生置身于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而不是機械地模仿甚至背誦。高中學生能思考,有豐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生活經歷,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可以進行交流,根據這一情況,教師應選擇一些大家認為重要的、有趣的、新穎的話題讓學生交流。小到家庭、學校,大到國內國際;形式可以是表演、朗讀、也可以是講故事、新聞采訪等。做到人人有話可講,其他同學也可以進行評論、提問等。同時教師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并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

5. 搭建一個講口語的舞臺

為了加強口語教學,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一個講口語的舞臺。除了可以在課上操練學過的句型、交際用語,進行分角色朗讀、表演對話之外,還可以在課外讓同學們唱英文歌曲,表演改編的童話劇,在西方的重大節(jié)日里,如,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等布置節(jié)日場景,舉行游園活動,使學生感受濃濃的異國風情,從而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樂于學英語、說英語。

6. 精心設計互動的時間

第9篇

然而,現(xiàn)階段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學生只對影片欣賞的環(huán)節(jié)感興趣,只關注電影情節(jié)本身,卻對影片中的語言表達,文化歷史等內容漠不關心,對影片欣賞后的相關口語練習更是缺乏動力和興趣。因此,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視聽說課程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要改變目前的這種教學現(xiàn)狀,使學生真正達到“看電影,學英語”的目的,首先在教學法上,必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注重課本知識和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演繹法。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把他們的興趣轉移到語言學習和口語交流中來。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恰好可以有效的解決這樣的問題。

一、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是近年來比較有影響力的一種外語教學法。任務型教學視任務為教學法焦點的核心,視學習過程為與課程目標密切聯(lián)系并服務于課程目標的任務。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既可以讓學生學習到真正的語言,又可以在一定意義上發(fā)展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3]。任務型教學法把語言學習和信息獲取變?yōu)?ldquo;任務”交給學生,將課堂演變?yōu)橐环N真實的場景,肩負任務的學生在這種場景中為達到某一目標進行交流,解決問題,統(tǒng)一認識,增長知識。這完全符合教學大綱“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句子水平上的語言訓練,還要逐步發(fā)展在語篇水平上進行的交際能力”目標[4]。任務型課堂模式使學生除了關心自己所說的句子是否正確外,更多的重視如何以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來完成任務,任務完成的結果為學習者提供了自我評價的標準,良好的完成結果使其產生成就感。這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人為本”,其哲學心理學的依據是當前流行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建構主義主張要通過互動與合作建構知識,特別強調要通過社會的互動和合作學習,認為孤立的學習不能導致知識的增長,學習只有通過與周圍的人進行互動、與同伴合作才能激活各種內在的因素。以建構主義為理念的教學應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參與真實自然和有交際意義的活動,由他們去尋找知識,提出問題,構建自己的模式、概念和策略 [5]。因此在任務型教學法的指導下,課堂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學習者在那里參與活動、構建語篇和進行反思。

二、 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專業(yè)視聽說課程中的應用

根據任務型教學法,在視聽說課程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展開活動,盡力營造有利于交際的語言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新。而教師的任務僅限于組織和引導學生的課堂活動,確保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并有足夠的練習機會。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參與。

為了使任務型教學法可以切實有效的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來,筆者在分析總結了視聽說課程的特點后,在為安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2010級1-4班118名學生開設這一課程時,將“任務”轉化成圍繞影片進行的課堂討論。即,師dylw.net 生問答,小組討論,辯論比賽和角色扮演四個部分。

首先,在開始討論之前,要求學生帶著任務認真欣賞影片。在影片的放映方式上,要根據影片的內容合理的采用形式多樣的放映方式。既可以整體放映又可以局部放映。但由于時間的限制,不能完整地呈現(xiàn)全部內容,因此對影片的次要部分可以用聽力或多媒體課件的方式進行簡介,讓學生對此部分內容有著總體的了解,而把重點放在影片的主要部分。在放映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每人準備電影筆記簿,把影片中發(fā)現(xiàn)的關鍵詞和劇中人物的名言妙語記錄下來。

影片放映環(huán)節(jié),即為“視聽”的過程,而視聽說課程的重點應放在“說”之上。視聽是說的前奏,又是說的基礎,為說的環(huán)節(jié)提供了素材,創(chuàng)造了語境。因此,視聽的過程可以說是準備階段,任務型教學法的運用,應在“說”的部分集中體現(xiàn)。

第一階段是師生問答,學生可就記錄下來的難點詞匯,口語表達,文化背景等進行提問,既可以由教師解答,也可由班級其他同學解答。如果教師認為影片中有需要特別講解的片段,或背景知識等,也可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稍作交待。

第二階段是小組討論,全班被分為若干小組,每組4-5人。先由任課教師提出若干個問題,每個小組選取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并向全班匯報。在任一小組匯報過程中,其余組可針對匯報的討論結果提問。某一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有多種。問題主要涉及到影片所剖析的社會現(xiàn)象或某個主要人物的人物性格等。這部分討論學生是主體,教師則要在討論結束后,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總結。

第三階段為辯論比賽,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確定辯論題目,學生抽簽決定自己是哪一種觀點的持有者,然后進行辯論,這一環(huán)節(jié)與前兩個階段可分開在不同的學時進行。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時間在課外閱讀一些相關材料,有充分的準備,辯論效果會更好。這種形式使學生無論持正方觀點還是反方觀點,都不僅在知識面上得到了擴展,還理清了思緒,更加深入的認識到了影片的思想內容,鍛煉了口才和交際能力。

最后一個階段是角色表演。學生就某個故事情節(jié)進行模仿或改編,也可將影片的結局放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后播放,讓學生自己根據前面的情節(jié),及自己對影片的理解,來構想出結局并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

在任務型教學法的指導下,課堂變成一個真實的場景。學生通過完成以上四個階段的任務,交流互動,達到學習語言,獲得信息,提高交際能力的目的。

三、 任務型教學法對視聽說課程的意義

將任務型教學法應用到視聽說課程的教學之中,在經歷了一個學期的實踐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與過去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法 相比,任務型教學法可以使得視聽說課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點:1)任務型教學法將課堂變?yōu)閐ylw.net 場景,將學習過程轉化為任務的完成過程。學生在欣賞影片時,在電影情景和學習任務相結合,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從電影情節(jié)上轉移到任務完成上來。學生不再把欣賞電影情節(jié)當成課程的重點,而是把影片視為任務完成的基礎;2)在以往的教學中,視聽說課程最大的問題在于學生對“說”的環(huán)節(jié)缺乏興趣。而采用了任務型教學法,學生在帶著任務欣賞完影片之后,對任務的完成產生了極大的渴望。他們表現(xiàn)出想要通過交流來表達出自己思想認識的欲望。因此在不知不覺中,由以前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3)課堂上,學生在由任務營造的情境中進行自覺的交流,他們更加注重交流的效果,和任務的完成,而不是只關注語言結構本身,從而鍛煉了學生解決現(xiàn)實交際困難的能力。更符合開設視聽說課程的初衷。

因此,任務型教學法對于視聽說課程的開展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任務型教學法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采用分配各種各樣任務的形式,使學生在某種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和氛圍中以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在交流中注重語言所表達的意義上,以運用語言和完成任務為最終目標。以任務貫穿視聽說課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學會調控自己的學習目標,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逐漸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在模擬真實的情境中創(chuàng)造性地綜合運用他們所學的語言知識,發(fā)展他們的語言能力。

其次, 傳統(tǒng)教學法特別重視語言結構,教師常采用分析和翻譯的方式,對影片中的一些語言表達進行講解。教師在課堂上是主體,學生只在課堂氣氛內學習。而任務型教學法的特點是激發(fā)學生用一種嶄新的方式抓住影片的思想中心和語言要點;提供機會訓練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學生變成了課堂上的主體,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學生面對各種情況,在一種模擬的真實社會環(huán)境下學習,欣賞影片的目的在于抓住信息,擴大視野,激活思維和改進交流。

最后,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了教師職能的轉變。在任務型教學法下,課堂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變成了學生百家爭鳴的局面。教師由傳統(tǒng)的課堂主導者的角色,轉變?yōu)槿蝿盏陌l(fā)起者和討論的組織者。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不做過多的干涉,只在必要的時候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和點評。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有能力駕馭課堂這個模擬真實的社會場景,能夠及時而準確的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指導,從而確保任務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自由、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展示和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的充足空間,創(chuàng)設多層次的任務目標,進而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6]。

四、結語

在視聽說課程中使用任務型教學法,使傳統(tǒng)的課堂變成一個模擬真實的社會場景,學生在其中,以影片的內容為基礎,通過完成不同的任務,最終達到豐富語言,擴展知識,鍛煉口語表達,提高交際能力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激發(fā)了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足,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在視聽說課程中采用任務型教學法,不代表排斥其他一切教學法。如傳統(tǒng)的演繹教學法就可以在“師生問答”的環(huán)節(jié)中適當使用。對于影片對白中精彩的語言形式,和文化背景等內容,即使沒有學生提問,教師也應當進行適當的講解。再如差異教學法,在“角色表演”中就可以體現(xiàn)。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不要求全班參加,只需一些志愿者,在熟悉電影情節(jié)后臨時編一些臺詞進行表演,對某個情節(jié)或影片的結尾進行改變,為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這樣做的目的主要為了尊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將差異教學的理念貫徹到任務型教學法指導下的視聽說課程的教學中來。

參考文獻:

[1]張軍.西方影視藝術與英語教學的多維度發(fā)展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 (11):209-210.

[2]陳渝.原版電影與英語教學[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5 (1):123-124.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翟穎璐.任務教學法在英語專業(yè)泛讀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4):162-163.

[5]方文禮.外語任務型教學法縱橫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17-20.

第10篇

關鍵詞:追問;有效;疑惑

時常會出現(xiàn)這樣尷尬的場景: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學生不能做出反應,教室里很冷場,教師不能靜候,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認真分析這樣的現(xiàn)象,主要是問題的要求太高,理解上出現(xiàn)“坑”,學生難以越過。教師也可能在引導中出現(xiàn)問題,學生不明確教師的意思。教師要避免這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有針對性地追問學生,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

一、在學生問題疑惑中進行有效追問

當學生研究了同種材料的物體在水中沉與浮的規(guī)律后,自然過渡到不同材料的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到底跟什么有關,試著讓學生把材料按大小和輕重排一排,放入水中試一試,能否看出不同材料的物體跟輕重和大小的關系。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發(fā)現(xiàn),不能找到明確的證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跟輕重和大小沒有密切的關系。

此時,學生在理解上就會遇到困難,認真分析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學生顛覆原先腦海中建立的前概念,建立新概念留下了空白點。這時,教師就要引發(fā)學生討論:我們同時改變了大小和輕重兩個不同的量,能看出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跟物體的大小、輕重的關系嗎?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原先學生已經多次接觸對比實驗,要明確知道跟某因素是否有關系,只能一個條件發(fā)生變化,其他條件要保持不變。剛才是因為兩個因素同時在變化,難以判斷出它們間的關系。老師可以把握住學生思維瞬間轉換的過程,分析學生在理解上遇到困難的潛在原因,采取有效對策加以應對。

二、在學生思維“短路”時進行有效追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會遇到思維聯(lián)絡的節(jié)點。恰在這時,需要教師在思維理解的節(jié)點上去點一點,讓學生鏈接前面的知識,理清事物的緣由,把這些知識像珠子似的串聯(lián)起來。如學生用橡皮泥做成空心的形狀,橡皮泥會浮起來。教師會問學生:“實心的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空心的橡皮泥在水中浮起來了,改變了什么?”學生很清楚認識到是橡皮泥體積發(fā)生了改變。這時,如果教師繼續(xù)追問一句:“你認為橡皮泥的體積發(fā)生改變,你有什么證據嗎?”學生顯然未意識這個問題的本意,學生就會不斷地思考,而不會讓思維停頓下來,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一個學生說:“肯定是體積發(fā)生了改變,因為同樣一塊橡皮泥,重量不可能改變。”教師接著說:“你說得很好,但你們沒有親眼看到橡皮泥的體積在發(fā)生變化,你們有好的辦法嗎?”此時,學生的關注點轉向橡皮泥在水中排開的水量,學生通過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空心的橡皮泥在水中排開的水量比實心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大。這時,教師有必要再追問一句:“剛才的發(fā)現(xiàn)是不是經得起證實,實際測量橡皮泥在水中排開的水量有多少?”引入我們本堂課著重要探究的問題:不同體積大小的橡皮泥在水中排開的水量有多少?

三、在學生知識鏈接時進行有效追問

科學課的內容是以單元內容呈現(xiàn)的,針對一個大的主題劃分不同的主題內容,學生在探究新內容時需借助原先建立的科學概念。如學生通過研究沉與浮跟什么因素有關這個問題,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輕重相同的物體,體積大的物體更容易浮起來。聯(lián)系前節(jié)課教學的知識點,把握本堂課教學的基點,深入探究排開的水量問題。給學生同一塊橡皮泥,做成不同實心的形狀,放入水中發(fā)現(xiàn)同樣的規(guī)律:橡皮泥在水中沉下去。能不能想辦法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這就需要學生前一節(jié)課探究獲取的知識,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前一節(jié)知識,很難產生符合邏輯的想法,或許還是依據先前老早建立起來的前概念。教師試著去引導學生,橡皮泥重量不變的情況下,只有改變什么才能讓橡皮泥浮起來。當學生想到只能改變體積的大小,教師要順勢引導學生說一說理由。此時教師恰當追問學生,學生會用前一節(jié)學到的知識去解釋,更加理解知識點。

四、在學生數據處理時進行有效追問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記錄自己觀察的結果,很多記錄的內容會以數據方式呈現(xiàn)出來。當學生匯報完實驗數據,教師覺得符合答案了,活動就結束了,這不是真正的研討。此時,正是教師有效追問的時刻,下面以學生探究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問題為例,我抽取某小組探究之后獲得的數據如下:

[橡皮泥的形狀\&量杯里的量

從數據中獲得發(fā)現(xiàn):空心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大。學生匯報完之后,我追問學生,從數據中你獲得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沉入水中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小,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大。”說明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什么?我們獲得共同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經過學生有條理的陳述,我做了總結: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空心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比實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大得多。

學生得出的發(fā)現(xiàn)跟數據是否吻合,老師也要追問你為什么這么認為?目的是讓學生陳述自己的觀點,用確鑿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其他學生在傾聽過程中,思考他的觀點能否得到證實,能夠比較牢固地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如果學生的發(fā)現(xiàn)跟數據不相稱,這正是老師有效指導的時刻,充分利用學生在匯報交流中出現(xiàn)的困境,采取有效的策略促使學生思考、檢驗自己的發(fā)現(xiàn)是否有問題,回顧探究過程中有不得當的地方。

當學生靜心聽取其他學生的發(fā)言時,他就會思考:我的觀點跟發(fā)言者是不是一樣的,我有更好的答案嗎?指導學生交流的目的是通過反饋交流,對學生獲取的信息進行有效處理,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順理成章地幫助學生建構起科學概念。因此,有效的追問學生,可以恰到好處地排解學生在思維上遇到的窘態(tài)。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財務報表分析 教學方法 行動導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3-0052-02

一 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界定

行為導向教學法(Handlungsorientierte Methode)是學生同時用腦、心、手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是以職業(yè)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的教學。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全面的和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在課堂上,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決定要完成的行為產品引導著教學過程,學生通過主動和全面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tǒng)一。它主要是由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大腦風暴法、卡片展爪法等一系列教學技術所組成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重點強調的是對人的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從事任何職業(yè)都需要的、適應不斷發(fā)展的專業(yè)技術所需要的綜合能力。所以被世界職業(yè)教育界專家所推崇。

二 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特點

財務報表分析是為了培養(yǎng)會計學專業(yè)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而設置的一門專業(yè)課程。該課程是以“已經編好的財務報表”為基礎,圍繞“財務報表分析與利用”展開。財務報表分析作為管理的分析工具可以廣泛用于財務管理、投資管理和企業(yè)管理。本課程的主要特點:

第一,強調財務報表分析是連接統(tǒng)一的財務報表與各種使用目的的橋梁,通過財務報表的分析幫助報表使用人改善決策,進一步突出財務報表、財務報表分析和報表使用人決策之間的聯(lián)系。

第二,強調財務報表分析的發(fā)展,它隨著會計和管理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正沖擊著傳統(tǒng)的財務分析理論和實務,財務分析也隨之深入到業(yè)務層面和經營層面。

第三,強調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的使用條件和結論的局限性,不夸大它的作用和適用范圍。

第四,強調公認的基本的概念、程序和方法,盡量減少不可靠、不成熟、不常用的內容。

第五,強調“分析”與“綜合”的結合,即財務分析與業(yè)務分析、經營活動分析在不斷地融合,進而提高學生的總體把握能力。

第六,強調財務報表分析是一個“分析研究”的過程,而非單純的計算過程,針對特定的企業(yè)、特定的目的來收集資料完成分析。

綜上所述,該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性。因此,基于對行為導向式教學法的理解,兼顧現(xiàn)代企業(yè)財務分析的新特點與新趨勢,本文將探討行動導向式教學法如何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教學中應用。

三 行動導向式教學法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非常適合使用行動導向式教學法;使用案例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概念、原理;采用角色扮演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1.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最早應用于法學界和醫(yī)學界,其后應用于管理學界

1910年,科波蘭德博士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率先使用案例討論進行教學。該方法就是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與學生承擔著更多的教與學的責任,要求更多的投入和參與。對教師而言,有責任去選擇和組織要討論的材料,并從大量的資料中選擇適當的案例,并將案例呈現(xiàn)給學生。若沒有現(xiàn)成的可以覆蓋所教的內容的案例,教師就要自己動手撰寫這些案例;而對學生來說,要對教師提供的案例的原始材料進行分析、討論。在教學的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貢獻自己的智慧,沒有旁觀者,只有參與者。最后,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如在講授分析利潤表這一內容時,教師首選要篩選幾家企業(yè)適合作案例分析的利潤表,最好是不同行業(yè)的。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給定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思考選取何種方法來分析利潤表更為合適,并最終得到完善的分析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同學間的交流、討論中提高對問題的洞察力,加強對案例的理解、分析,最終掌握知識點。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加深了對利潤表結構和水平分析方法的認識,并進一步真正地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相結合。

2.角色扮演法是一種模擬情境的行動導向式教學方法

由教師設置一定的情境,學生在這個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處理不同的任務。達到學習知識、理解知識并掌握知識的目的。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處理不同的問題,認識自己的所處的角色的內涵,就能夠促進自己妥善處理面對的各類人和事,因此,角色一般有兩個含義:一是角色定位;二是進入角色。

例如,教師設定了一個財務總監(jiān)匯報某公司上一年業(yè)績場景。在這個場景中。一部分學生分別扮演財務總監(jiān)、助理會計師等角色;另外一些學生扮演總經理、董事等。具體實施時,首先由“財務總監(jiān)”負責組織“助理會計師”等人員進行匯報前的準備。包括收集哪些材料,采用什么樣的分析方法分析企業(yè)的盈利情況等。通過資料的整理和搜集之后,計算相應所用的數字,得出分析的初步結果。再由“財務總監(jiān)”向CEO們以及董事們匯報。聽完匯報,CEO們對企業(yè)的財務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從而可以討論下一步企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資金的運轉等問題。

四 行動導向式教學法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教學中實施的優(yōu)劣

行動導向式教學法的優(yōu)勢,由于行動導向式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要用腦,還要用心、用手。因此將這種方法引入到課程中,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形成關鍵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

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而是要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的作用是提出問題和給出基本方法,題目的分析、解決及評價要由學生獨立來完成,能夠達到鍛煉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目的。

2.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在行動導向式教學方法中,知識的獲得多由討論而來。此時,教學的內容不再一成不變,答案也不再唯一,這就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使學生更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

3.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

行動導向教學法中采用的模擬教學法、小組合作法等方法將一個任務進行分解,分配給多個學生,由學生協(xié)同完成,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與小組成員交流,配合及相互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并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全面。

4.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

在綜合運用各種行動導向式教學法的過程中,一個任務通常涉及多種知識,通過完成這些任務。學生要學習多種學科的知識,從而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具有綜合性,而不是單一的。

行動導向式教學法的劣勢:一是在于師生的溝通僅僅局限在課堂上,課后對案例的深入溝通較少;二是課堂上放任學生討論,學生會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論怎樣分析案例都有理,會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收獲,從而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討論加以引導,幫助學生認識每一種分析方法的優(yōu)缺點,再將自由討論與集中歸納、評析相結合;同時課后也要及時地溝通,幫助學生進行深入地分析。

五 結束語

本文依據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特點,探索將行動導向式教學法應用在該門課程中的可行性。行動導向式教學法包含了一系列教學方法。這些方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時使用,它們彼此間是互為補充的。實踐證明:行動導向式教學方法是會計學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能提高專業(yè)能力,更能培養(yǎng)團隊意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努力推廣行動導向式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

[2]賴平生.行動導向教學法探討[J].各界(科技與教育),2008(5):86

第12篇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大學英語 聽說教學 應用

一、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存在問題

長期以來大學聽說教學重視聽的能力而忽視說的能力,尤其是在一些獨立院校甚至是只有聽沒有說的練習。雖然老師們做了不少嘗試,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依然存在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等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充分調動,聽說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聽說教學中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既符合大學英語課程的要求,又有助于增強教師在聽說課堂上對學生聽說技能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二、任務型教學法理論基礎

任務型語言教學起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種強調“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方法,是在交際語言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Nunan(1991)在他的“交際任務與語言大綱”一文中概括了“任務型教學”的主要特征 :強調教師在教學環(huán)境中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使用目的語的機會和相應的素材,將真實的社會活動中的語篇引入課堂的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的情景之中;強調學習者通過使用目的語進行交互活動;提倡把學習者個人的經歷與語言交流結合起來。“任務型教學”中,“任務”的設計是基礎,“任務”的執(zhí)行是關鍵。所謂“任務”,簡言之,就是“用語言做事”,在“用語言做事”的過程中,學習者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任務型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強調了語言在真實環(huán)境的運用,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僅是結果,學生在互動交際中學會應用語言。

三、教學設計與分析

1.前任務階段。在開始新的單元教學之前教師針對所學內容設計好有針對性的任務,給出在課堂即將學習的主題和內容,讓學生提前搜集整理資料,有準備地上課從而更好的展示自己,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提高聽說能力。例如:上外《大學英語聽說4》中Unit9主題是Food and Drinks,教師提前布置學生課前任務:(1)美國,英國,西班牙,泰國,中國,日本等國的飲食;各國有名食物的說法等;(2)觀看電影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并寫影評(課堂口述)。(3) 觀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這些任務,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關于食物的詞匯,為后面課程的開展做好鋪墊。

2.任務環(huán)階段:首先讓學生完成教材相關的視聽練習。

讓學生在聽力中聽取關于食物的詞匯,如各種蔬菜,肉類的詞匯。以及了解了美國飲食中的hamburger的文化。接著從課文聽力材料引入到課外材料。讓學生觀看BBC記錄片《BBC之發(fā)現(xiàn)中國:美食之旅》中選取的片段,里面關于中國食物的介紹。觀看任務:(1)記錄視頻中提到的食物名;(2)總結視頻中采訪者的語言特點和句型。把學生分成六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任務。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總結視頻中提到的食物名和飲食的表達,再運用所學詞匯和視頻中所學的句型組建對話,對話主題為What’s your favorite food?。模仿視頻中采訪形式,采訪小組成員喜好的食物。

在任務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先利用前任務階段的準備成果,進行有效的討論和對話練習。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對用中文交流的學生進行監(jiān)督與指導,教師主要是充當觀察者、監(jiān)控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在討論后,各組派代表把小組討論的結果向全班做匯報。同時教師總結學生表演用到的語言表達,對學生說的語言特點進行說明和補充,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并且補充一些其他相關的詞匯和句型。

3.任務后階段:在學習了一定語言表達和食物詞匯之后,讓學生制作一份匯集各國食物名的菜單,學生可以模擬餐館場景,進行餐廳點餐的對話練習。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練習和表演,之后展示給全班,各組進行打分。這樣課后任務既與課堂所學主題相關又對課內知識進行拓展與延伸。學生借助這些任務自覺地進行語言交流,最終達到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四、教學評價與總結

本文中的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任務型教學法的特點,各項任務的設置讓學生在一種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和習得語言,有助于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從信息輸入上看,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 “重語言知識傳播,輕語言技能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它注重信息溝通,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例如,影片中的采訪片段,讓學生模仿記者,扮演采訪者與被采訪者。學生通過口語練習鞏固聽力練習中已學知識,同時掌握新知識。從教學目標上看,筆者不僅制定了掌握材料中實用的英語表達和熟悉各國飲食文化等知識目標,還制定了小組活動和討論匯報,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能力目標。整個任務過程突出了學生之間的互動,降低學生的語言焦慮,促進學生的語言交流。從師生角色來看,教師為課堂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五、結語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度地靈活運用任務型教學方法,將任務型教學法融入高校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不管對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習者的學習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教師應該通過任務的設計真正做到讓學生在 “干 ”中學,在 “用”中學,積極運用所學知識去參與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AV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日本片高潮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99 |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4色 | 亚洲第一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欧美另类综合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