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9 01:45: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箱養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網箱放置于甘南縣內嫩江西岸的一個江汊里,該水域有以下特點:
1.水面寬闊
水位較穩定,背風向陽,水深4米以上,環境安靜,水質清新、無污染,pH值在7.0~7.5,酸堿度為中性偏堿的水質。
2.該區水體和嫩江相通
水流較平穩,水流速度一般在0.1~0.3米/秒,溶氧豐富,含氧量在5毫克/升左右。3.該水體透明度40~50厘米,每升水含浮游植物量150萬個以下、浮游動物2000個以下,水質清新嫩爽,適宜黑龍江野鯉的生長。
二、箱體安置
1.網箱構成
網箱由箱體、框架、浮子、沉子及固定設施等構成。
(1)箱體:采用10目箱體,此網箱為聚乙烯經編網片組成。無節光滑,不傷魚體,網目經定型不走樣,箱體柔軟,出現問題易于縫合,不易開孔逃魚,成本低,安全性高。
(2)框架:懸掛箱體的支架是用鋼管和塑料管等材料構成。把箱體固定在框架上,以利于箱體張開、成形。
(3)浮子:用硬質吹塑制成的浮桶作為浮子,堅固耐用浮力大。
(4)沉子:選用直徑25毫米的鋼管制成,置于箱底,既可撐開底網,又可當沉子沉箱。
(5)大小及形狀:中型箱,箱體呈長方體,長5米、寬4米、高2.6米。
2.網箱的裝置
(1)浮動式網箱:箱體的網片上綱四周綁結在鋼管扎成的框架上,網片下綱四周系上沉子,框架兩端用繩子與錨系在一起,上口用網片封住,框架縛上桶式浮子,漂浮于水面。因水體與嫩江相通,水面開闊,為增加抗風力采取多箱聯體浮動式安置網箱,其中15個箱體串聯成一列,兩端用錨固定,共2排,計30個箱體順勢排開,排與排之間用框架材料連接。
(2)網箱設置的水層:箱體網衣入水2米左右。
三、魚種放養
1.魚種入箱前的準備
網箱下水前仔細檢查網箱。魚種入箱前3~5天要提前將網箱安裝好,放入養殖水域,網衣經浸泡附生藻類后,即可放魚入箱。
2.放種時間
5月15-17日,以早入箱、早開食為原則,選在晴天無浪時魚種入箱。
3.放養規格
品種為優質黑龍江野鯉,體重80~100克,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傷。4.放養密度共投放黑龍江野鯉魚種6150千克,單箱投放魚種205千克,每立方米水體平均放養量為5.125千克。
四、飼養管理
1.合理投喂餌料
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制成顆粒投喂,主要成分有干雜魚(或魚粉)30%、豆粕37%、玉米15%、麩皮15%、添加劑3%,粗蛋白保持在35%~40%,粗脂肪在5%~8%,做成顆粒飼料投喂。投喂量為:5月份8%、6月份14%、7月份30%、8月份32%、9月份16%,同時根據天氣及魚的生長情況按“四定”原則進行調整。
(1)定質:投喂的飼料要求新鮮、適口,腐爛變質的飼料不要喂魚,為防治魚病可制成藥餌投喂。
(2)定量:定量是根據魚體大小,在不同季節、時間有節制地合理投飼。
(3)定時:一般每天投喂3~4次,8-9時、14-15時、18-19時;7-9月魚類的生長旺季,每天可投喂4~5次,分別為6-7時、9-10時、12-13時、15-16時、18-19時。
(4)定位:在網箱內設置餌料臺,防止浪費,也便于檢查攝食情況,可用篩子墊紗布制成,懸吊在水下40厘米處。
2.日常管理
網箱養魚日常管理的內容主要是防病、防逃、防敵害,日常管理工作的好壞不僅影響產量,而且直接關系到網箱養魚的成敗。
(1)定期檢查網箱。網箱養魚最怕網破逃魚,每周檢查1次,一般在風浪小的天氣,上午或下午進行檢查,要特別注意水面下30~40厘米的網衣,該處因常受漂浮物的撞擊以及水老鼠等敵害侵襲,很容易破損逃魚。
(2)防風防浪。在暴風雨汛期洪水來臨之前,要檢查框架是否牢固,加固錨繩、木樁,防止網箱沉沒和被洪水沖走,防止被漂浮物撞擊。
(3)適時移箱。干旱時,水位下降,網衣有擱淺的危險,要把網箱往深水位移動;洪峰到來之前,要把網箱往緩流處移動,避開洪水沖擊,如遇到污染水質入箱,應及時將網箱移至安全適宜場所。
(4)要防止有毒污水流入網箱區,還要防止偷竊、人為破壞等。平時做好生產記錄,詳細記載每箱魚種投放時間、數量、重量、規格、飼料用量、水溫、天氣情況、魚病用藥種類及用量、產量、出箱規格等原始資料,便于生產總結,進行成本核算。
(5)清洗網箱。網箱下水3~5天后就會附著大量污物,被一些藻類或其他生物所附著稱青泥苔。嚴重時堵塞網眼,影響網箱內外水體交換。一般在水面下1米水層內最多,若不及時清洗容易造成箱內水質惡化,缺氧、缺餌,影響魚類生長,所以要對網箱進行清洗。主要采取人工清洗,通常是每隔5~17天將網衣提起,用掃把、樹枝、毛刷等洗刷和拍打。
五、病害防治
養殖過程中要做好魚病防治工作,主要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食場消毒
用40克漂白粉裝袋掛在食臺附近。每隔兩周換1次。
2.投喂藥餌
高溫易發病期間在每千克餌料中加入1.5克的土霉素粉,連喂2~3天,防止細菌性魚病的發生。
六、養殖結果
5月17日開始投喂,9月28日出箱,共收獲商品成魚49200千克,單箱產量為1640千克,平均每立方米水體產商品魚41千克。此次養殖出箱魚類的最大特點是出箱規格整齊,平均尾重在0.75千克,體呈紡錘形,健壯優美,跳躍有力,背部灰黑、體側金黃、腹部銀白,臀鰭和尾鰭下葉呈橘紅色,達到了黑龍江野鯉在自然環境下的特性,并且肉質細嫩、無土腥味、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倍受市場青睞。
七、討論
1.水域選擇
選擇優質水體是進行網箱養殖的前提,網箱養殖是將箱體置于水體中,對水質要求較高,應選擇水底平坦,風浪較小,水位相對穩定,水深在2.5米以上,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并且溶氧豐富,背風、向陽,有微流水的水域。
2.魚種規格
應做到品種優良,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由于鯉是吃食性魚類,網箱養殖密度大,以人工飼料為主,魚類搶食激烈,如果規格不齊,會出現兩極分化、大小不齊的現象,因此養殖過程中應多次檢查,發現魚類生長不齊、有特大或特小個體時,應將其撈出,并入個體相近的箱體中。
3.餌料質量
全價適口的餌料是網箱養殖成功的基礎。網箱養殖黑龍江野鯉是集約化養殖,投入高、風險大,因此為了保證魚類的快速生長,要根據魚類生理特性,在不同的生長時期配制全價適口的餌料,同時應采取科學的投喂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4.防逃
網箱放置在自然水域中,一旦出現破箱現象,損失將十分嚴重,所以網箱養殖一定要做到勤檢查、勤整理、勤維修、勤洗網箱、勤排污渣,定期安全檢查。防止魚類逃逸是網箱養殖成功的關鍵。
5.防病
1.1基本概況
佛子嶺、磨子潭兩水庫位于安徽省霍山縣境內,均屬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庫,兩庫形成梯級,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航運、養殖等綜合利用。兩庫常年平均水位相應庫容7.9億立方米(其中佛子嶺水庫為4.83億立方米,磨子潭水庫為3.07億立方米),兩庫共有來水面積18.4萬公頃。
佛子嶺水庫始建于1954年,可養面積1200hm2,1956年投放魚種,1957年捕撈成魚;磨子潭水庫始建于1958年,可養面積466.7hm2,1960年投放魚種,1961年捕撈成魚,漁業利用50余年。由于兩庫地理位置同處于一個山區,同處一個類型的地帶,所以水庫的生態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氣溫、水溫、溶解氧、各飼料生物含量和各營養鹽類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水庫漁產量有過高產的記錄,也經歷過低產的波動。
1.2漁業發展現狀
兩大水庫的漁業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庫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撈,漁產量逐年上升。第二階段為第二個10年。由于放養品種、規格的不適應,敵害種群的危害和防逃設備的不完善,致使產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階段為第三個10年。針對上述出現的矛盾,不斷完善苗種體系,完善攔魚防逃設施,調整放養結構和積極發展網箱養魚,使兩水庫漁業產量逐步恢復。1986年,佛子嶺水庫創下建庫以來歷史最好水平,達327.5t,均產達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庫創下建庫以來的最高產量,達到140t,均產達300kg/hm2。第四個階段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開,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漁政管理因缺乏人員、資金和必要的技術設備及山區、庫區、貧困地區的特點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原處于主導地位的國營漁場因而處于破產倒閉狀態。因此,水面處于拋荒狀態,無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兩庫庫區群眾和漁場職工僅靠養殖網箱和捕撈少量存魚和庫里的野雜魚來維持生產、生活。盡管如此,在水庫的合理放養、合理捕撈、防逃技術、控制敵害魚類種群、發展網箱養魚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經驗和成功做法。大體可歸納為:①投放適應水庫生長的我國主要養殖品種四大家魚,完善苗種生產體系,保證和滿足水庫魚種投放的需要,并不斷改善放養結構;②密切注意水庫魚類種群的變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敵害種群的發展和危害,使人工放養的種群始終占據優勢,危害種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兩庫都有防洪的任務。因此,完善攔魚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庫漁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④擬定合理的捕撈強度,充分利用水體和魚類最佳生長期,不間斷地做好自然經濟魚類的增殖和保護工作。
2可持續性發展探討
2.1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庫漁業生產機制
應本著有利于開發和發展,有利于改變只向水庫索取、不向水庫投入的原則,改變一家投入多家索取、不斷產生利益矛盾的狀況,既要能統又要能調。
2.2兩庫漁業發展潛力
2.2.1市場需求潛力大。我縣目前人均占有水產品量不到10kg,遠低于全省25kg、全國34.6kg的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因此,生產出綠色無公害優質水產品仍然會長期暢銷市場。2.2.2可供開發利用的水面大。兩庫可養殖水面1666.7hm2,可用來進行天然投放、庫灣養魚和網箱養魚。如果按天然魚產量300kg/hm2計算,兩水庫每年的天然生產力至少在500t以上。
2.2.3引進和開展名特優品種養殖是水庫開發的新課題。開展名特優品種養殖,是開發大水面一項新的工作,是提高水庫生產力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利用水庫的自然優勢,適當在水庫發展名特優水產品,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也是走高效漁業的一條可行之路,如佛子嶺水庫利用網箱養殖鱖魚和斑點叉尾鮰,利用流出的庫水開展鰻魚養殖,每年可產優質魚700t,產值近5000萬元。
2.3兩水庫漁業發展對策
2.3.1切實保護兩水庫水域生態環境。目前,水庫兩邊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兩庫上游無任何工業污染,四季分明,氣候溫和,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是我省當前少量存有的無污染養殖區域。因此,必須保護好現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確保水域不受污染。一要在制定其他發展規劃或興建水利工程時,要充分考慮到水庫生態環境的保護,把水庫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第一大事來研究;二要禁止在水庫上游興建工業廠礦,保護清潔水源,同時也要防止漁類自身污染,如網箱養魚密度不可過大;三要強化漁政管理,嚴禁毒、炸、電等違法行為,對特種水生動物的棲息地、繁殖場、索餌場,應建立水域生態自然保護區。
2.3.2合理放養主導品種。青、草、連、鳙、鯉、鯽、鳊魚是我國傳統的養殖品種,也是兩庫養殖的主要魚類,在目前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城鎮,這些品種與目前的消費水平相適應,而且還有相當的消費時效,消費既不會過剩,也不會過時。在對大型水庫可持續發展方面,仍然應以這些魚類的養殖為主,同時堅持不懈地做好鯉、鯽、鳊等優質魚種的自然增殖與保護工作,使水庫生物餌料得到充分利用。
2.3.3調整漁業經營模式,合理開發水體資源。當前,水產界面臨著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任務,最重要的是要轉變觀念。一要實現從追求單一產品(魚)到復合產品的轉變;二要實現從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質和量的統一;三要實現從只追求經濟效益到追求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的統一。在產品的開發方面,要努力適應生態條件的要求,從單一層次、單一產品的經濟方式轉向多層次、多方位、復合產品的開發。在養殖生產方面,要遵循清潔生產的原則,實行生態養殖,提供綠色產品。在經營方式上,要改變單一的養殖模式,推行水面多種形式經營,包括租賃、承包、股份制等,實現水面商品化,充分利用水體的交通優勢,大力開發旅游、觀光,休閑、游釣業。
2.3.4加大科技投入。大水面的開發,不是簡單的投放和管理,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科學的決策管理和科學的養殖技術,這就要求水產科技工作者,要不斷地更新知識,掌握和探索新的養殖技術。同時要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普及養殖新技術,依靠科技來提高開發效益,達到可持續發展。
2.3.5加強品牌意識,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嚴格實行行業法規化管理,在生產環境、苗種選擇、養殖管理、產品上市、檢驗檢疫等方面把好關,生產出無公害、綠色水產品,要注重品牌申報,做大做強品牌文章,占領市場份額。
2.3.6加強對外交流。要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進漁業人才和資金,實現兩庫大水面與我國發達地區在技術信息、人員等方面的全面交流。
[論文摘要]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但是針對這幾年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養,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等存在制約問題。通過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試點示范和技術培訓,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等措施。使得水產業發展走上穩定、走向規模、走出效益。
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據2008年統計,全縣養殖水面達24400畝,其中山塘水庫養殖面積12330畝,池塘養殖面積12168畝,網箱養魚面積1500平方米,淡水水產品總產量達6717噸,比2007年增加571噸,增長8.5%,實現產值4338萬元,占農業產值的1.58%。水產品產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遞增,己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
一、自然條件和生物資源
鹿寨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地處桂中稍偏北,屬亞熱帶向中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陽輻射多,光熱、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為1672毫米。全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面積7萬多畝,山塘水庫1812處,面積2萬多畝,池塘面積1.3萬多畝。現有河流魚類資源豐富,共有魚類11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40個品種。貝類、甲殼類、兩棲爬行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水生植物、陸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漁業生產有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
二、漁業生產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漁業生產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以來,鹿寨縣漁業生產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全縣養殖水面由2000年的2.2萬畝增加到2007年的2.75萬畝,增加了0.55萬畝,增長25%;養殖產量由2000年的4776噸增加到2008年的7617噸,增加了2841噸,增長59.48%;單位面積產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長26.73%;水產養殖勞力由2000年的0.65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萬人,增加0.11萬人,養殖漁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長29.54%;全縣人均占有魚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2865萬元,2008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4338萬元,增加1473萬元,增長51.41%,占農業產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來,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變化很大,在養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斷更新。由科學養殖取代了天然養殖,提高了養殖產量;由投放大規格魚種取代小規格魚種放養,提早起捕商品魚;由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養殖取代了單一品種養殖,提高了水體中餌料利用率;由養殖名貴魚逐步取代部分常規品種魚,提高了漁業經濟效益;由單一追求養殖數量逐步向數量和質量轉變,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規模養殖基地,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二)主要經驗及存在問題
1、主要經驗
(1)政府重視,加強領導。水產養殖業作為大農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把它作為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抓,并提出了適合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勵政策,鼓勵農民利用非基本農田保護外的低洼低產田和荒地進行魚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丟荒的山塘水庫進行科學養殖,積極調整水產業內部結構、品種結構和區域結構,綜合開發大水面養殖,全縣水產養殖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多年來,我縣不斷加大漁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2003年參與了“柳州市池塘萬元水面養殖項目”實施,2005年我縣實施了“羅非魚標準化養殖”等項目,以科技項目為依托,不斷推廣各種新技術、新成果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又推廣了大水面積綜合利用化肥養魚技術;80:20養魚技術及配合全價顆粒飼料養魚技術等。由于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全縣漁業總產量穩步增長。
(3)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推廣優良、優質新品種。近年來,我縣在品種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堅持保大宗推優良的原則。在保留大宗品種草、鯉、鰱、鳙魚養殖的基礎上,加大優良、優質品種魚的引進和推廣,積極引導廣大漁農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發展優良、優質品種魚類養殖,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培育引進優質品種近20種。其主要品種有黃沙鱉、黃桑魚、大口鯰、雜交鯰、本地鯰、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銀鯽、東北鯽、湘云鯽等,逐步形成了以養殖黃沙鱉為主的養殖基地。
(4)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漁業主管部門及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及技術指導,提高整體養殖技術水平,并實行技物結合,推廣各種新技術、新品種,引進或調運各種漁用物資。加強向漁農提供漁業政策、生產信息、流通信息、魚病防治、安全生產等有關方面技術和信息,推動了我縣漁業生產的發展。
2、存在問題
(1)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嚴重,基本上屬于泥基塘,池塘淤泥過深;未有良種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難度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來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溝水,縮短了養殖周期,降低了產量。
(2)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我縣水產養殖基本上是以個體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養殖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標準化養殖程度低,致使水產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面積還不夠大,尚未形成,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程度仍較低,所有這些都不能適應現代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3)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科技推廣經費幾乎為零,各種項目經費的投入較少,制約了漁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4)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有待解決。近年來,由于一些企業超標排污造成漁業水域污染而發生魚塘和江河死魚的現象時有發生,給漁業生產帶來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漁業水域環境污染,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十分突出。
三、漁業生產面臨的形勢和發展潛力
(一)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水產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低質廉價水產品過多,優質產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傷養殖生產者的積極性;區位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品牌產品未有創出,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沒有形成。標準化養殖程度低,水產品質量安全未能保障,漁業基礎設施、科技推廣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產品流通不暢,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都有待于解決。
(二)發展潛力
1、改造低產池塘,提高池塘產量,發展潛力較大:我縣淺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還較大,如能加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底質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則可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加快提高漁業科技水平,在養殖模式、餌料選擇、苗種培育和品種選擇上做好文章,提高產量及效益方面潛力還很大。
2、江河網箱養魚、水庫養魚及水庫網箱養魚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縣境內的主要干流,縣境內己建成黃冕電站、江口電站、龍興電站,每個電站筑壩后上游水流平穩,庫容量增大,適宜于一定容量網箱養魚,同時全縣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較大的水庫有18個,有可利用水面近10萬畝,綜合開發大水庫,發展網箱養殖潛力較大。目前,我縣水庫養魚產量相對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3、稻田養魚發展潛力較大:我縣稻田養魚有著憂悠的歷史,建國初還形成一定的規模,后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等原因,養殖面積和產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養殖面積不到1000畝。目前,我縣有保水田15萬畝,只要采用科學的生態養殖技術、稻田養魚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4、開發地方優質種養殖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水產品資源豐富,本地鱉、黃桑魚、鱔魚等優質水產品肉質品位好,價格高,市場供不應求,養殖前景好,只要開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學的仿生態健康養殖方法,保持肉質品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養殖產量,并上規模、上檔次,形成生產優勢突出,商品供給能力強的區域化生產格局,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水產品養殖具有較強的潛力。四、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重點
(一)總體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縣漁業生產,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和發展優勢品種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進水產養殖業產業化經營。依靠科技與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穩定政策,強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務,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調整結構,在集約化、規模化上下工夫,大力發展大水面網箱養殖,提高名優水產品比例。
3、以漁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搞活水產品加工和流通,走產供銷一體化,農工漁相結合的道路,促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邁進。
(三)發展重點
1、發揮區域資源優勢,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合理配置資源,加快不同特色區域養殖發展。不斷擴展區域特色產品養殖,建設優勢產品產業帶,打造區域特色產品。大力發展地方特色養殖,同時注重培育優勢品種,打造品牌走向市場。
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以“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進行產業化經營,推進水產養殖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3、加強優良品種選育,提高良種覆蓋率。(1)加快水產良種場建設。爭取有關部門支持或引導群眾建立良種繁育示范基地,通過實驗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水產苗種繁育體系。(2)采取選育與引種并舉的措施,推進養殖苗種良種化。重點開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貴魚類如光倒刺鲃、黃顙魚、本地鱉、班魚等的繁殖馴養。同時有計劃地引進優良品種,不斷豐富和滿足養殖生產需要。通過引進繁養,實現苗種生產供應良種化。
4、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產品質量。(1)推行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系列標準。嚴格按照水產養殖標準組織生產,嚴格水產品質量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嚴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藥期制度,確保無藥物殘留;嚴格執行無公害水產品國家標準,提高養殖業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2)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建立優勢養殖產品標準化無公害養殖示范基地,帶動水產養殖業向無公害化發展。
5、加強和完善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建設。(1)進一步完善水產養殖水源、電力、交通、場地以及重點項目的設施建設。(2)建立和完善水產養殖保障體系。一是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二是漁業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三是病害防治體系建設;四是水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五是服務體系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我縣水產養殖證制度建設,通過完善水域養殖證制度,切實維護養殖生產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生產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種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加強水產品苗種選育和苗種生產經營管理,提高水產苗種質量。一是搞好苗種生產基地建設和管理,確保苗種的規格和質量;二是加強苗種流通管理,做好苗種質量鑒定和檢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試點示范。按照各鄉鎮養殖特點和不同的養殖區域,扎實抓好試點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庫“四大家魚”高產養殖試點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養殖示范工作,培育農民增收新亮點;三是抓好優質水產品養殖試點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網箱養魚試點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養魚試點示范工作。通過不斷試驗示范,總結配套技術,擴大推廣面積,整體推進漁業生產發展。
(四)加強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把好產品質量關。鼓勵和倡導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發展健康養殖,減少水產養殖病害發生,控制養殖用藥,保證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推廣標準化養殖,生態養殖,保護養殖水域環境。一是加強養殖用水管理,禁止將不符合水質標準的水源用于水產養殖;二是加強養殖生產管理,嚴格按健康養殖標準和規范組織生產;三是加強漁用飼料和水產養殖用藥管理,嚴禁使用違禁投入品,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四是加強養殖水產品藥物殘留的監控,做好藥物殘留抽樣檢測工作。
關鍵詞:藍色國土;生態漁業;增殖放流;水生態;改善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識碼:A
1 藍色國土基本現狀不容樂觀
我國國土資源現狀是“三山六水一分田”,水域資源豐富,我國的海域和灘涂在40m等深線以內面積占6300萬hm2,內陸還有接近666.7萬hm2的天然水域,面積占到陸地面積的1/3左右,而耕地面積的一半恰好等于可有效利用的“藍色土地”。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伴隨著全國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日趨嚴重,海洋“赤潮”與淡水水域的“藍藻”危害頻發。這一大片極具開發潛力的“藍色土地”,目前基本被撂荒了。
2 種水-更有效的增殖放流
所謂種水,就是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地向水里投放魚苗。每放1條魚苗,就好比種在地里種1棵莊稼,其實質是改變傳統只單向索取水產品而不投入的模式,采取向水里播撒魚苗、貝類、藻類等水生動植物的人工增殖的方式,把水域當作土地看,在經過一定時間的生長之后,再捕獲上來。通俗地講就是先“種水”,再收獲,把水域當作土地一樣對待。
向天然水域人工投放魚苗的做法,稱之為“增殖放流”,由來已久。其內涵即合理利用水資源,增殖放流“凈水魚類”、“以漁保水”;形成良性生物凈化鏈,通過魚類濾食水體浮游生物,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進而建立飲用水源地水質保護長效機制。
世界上最早開展“增殖放流”的國家是法國,始于1842年。據相關報道世界上開展增殖放流工作的國家已有94個。水生生物資源的人工增殖,明顯增加了自然水域的產出,也顯示出了耕種藍色國土的巨大潛力。
對于我國來說,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有組織的增殖放流尚屬于試驗階段,規模也較小。水體的富營養化,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中化肥的過量使用,就是所謂的面源污染,使用的化肥通過雨水的沖刷,流入江河,導致水里的氨、氮、磷增多,進而導致藻類瘋狂生長,造成危害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水生動植物之間的失衡。
3 威海市重要水源地需要生態漁業
近年來由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威海市水資源需求激增,而威海市又是水資源緊缺地區,這就導致了許多水庫功能發生重大轉變,近2/3的水庫已經開始向城鎮供水。因此,如何保護好水源地水源,今后如何保障水資源與水庫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全市水庫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網箱養魚在威海市大中型水庫發展高峰期,1996年網箱養殖面積已占水庫漁業總產量一半以上,達到20余萬m2。同時,取得較好效益的施肥養魚、圍網養魚等精養方式也在部分水庫推廣。但由于實行人工大量投餌或施肥,如控制不當這些養殖方式極易造成水質富營養化,從而影響到水質安全。為此,威海市主要水源地水庫如文登市的米山等6座水庫,從2001年起全面停止發展網箱養魚。部分主要水源地為確保供水安全,水庫管理處還主動關停了在水庫中游可能造成污染的養豬場。這些措施的實行有力地保證了各個水源地水質始終處于安全達標范圍。另一方面,探索新的生態漁業之路變得尤為重要。
4 種水的三大效益
4.1 可以大大促進漁民增收
據權威部門研究,“增殖放流”內陸水域的投入產出比高達1:8,在海洋中的投入產出比為1:5,十分可觀。如果國家加大對水域的資源增殖資金投入,好比為農民提供種糧補貼,將會從根本上增加廣大漁民的收入。當種水的巨大產出效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時候,必將帶動大量的社會資金投入到藍色國土的耕種上來。
4.2 可以改善水域生態環境
向水中投放的以藻類為餌料的魚類,可以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導致的藻類瘋長,從而凈化水體。據專家測算,淡水中的鰱魚和鳙魚每增加500g體重,可分別通過濾食浮游植物從水體中吸收氮14.9g和14.5g、磷0.85g和0.6g、碳60.75g和57.85g。可見,耕種藍色國土時,投放魚的品種若選擇合理,可有效改善水域環境。
4.3 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研究顯示,人們日常生活1/3的食物蛋白質為水產品提供,而我國天然水域的產出大幅降低,甚至不到20世紀70、80年代的1/4,可見其仍然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天然水域中的魚多了,就好比是增加大量天然安全的糧倉,大大增加了國家的食物儲備,從而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4.4 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改善與恢復為基礎,使漁業經濟的常規發展轉變為持續發展,把經濟活動和漁業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達到環境與發展相協調的目的就是生態漁業的要義。它不僅能夠改善生態環境,維護資源系統的生態平衡;還可以避免資源浪費的現象,從而達到對漁業自然資源深層次合理開發利用的目的。在滿足人們對水產品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的同時,還能夠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和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使漁業真正實現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從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5 增殖放流:威海市水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的未來
增殖放流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高效生態漁業措施,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5.1 大力發展保水漁業,加大濾食性魚類的放養密度
大力發展保水漁業重在重新調整該水體的生物群落結構,從而有效減少水體中藻類的生物量,保證水質安全,以充分發揮濾食性魚類的“生物濾器”功能。所謂保水漁業,通俗地講,就是“以漁治水,以漁養水”,即以保護水環境為目的,選擇適當的魚類進行人工放養的一種漁業生產模式。保水漁業的另一方面,是從水質保護的角度來確定漁業環境容納量,進而提出最佳的漁業規模和生產方式。發展保水漁業,本質是中心的轉變,即從“以漁業為中心”轉為“以水為中心”,在確保水庫水質良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獲取漁業的經濟效益。
5.2 繼續進一步探索利用生物操縱技術控制水體富營養化
目前威海市已經采取的措施有:各水源地水庫根據自身浮游生物狀況,合理投放一定數量鰱、鳙等濾食性魚類,同時制定合理捕撈量,利用濾食性魚類對浮游生物的攝食來控制水體中藻類密度,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在大中型水庫全面推廣節糧、高效、無污染的太湖銀魚。目前已在多數水源地水庫移植成功。由于銀魚對水質要求很高,不僅能增加產量和收入,而且可將其作為判斷水質優劣的指標生物;積極引進和推廣有著水中“清道夫”之稱的鲴亞科魚類。近年來,水源地水庫先后引進了細鱗斜頜鲴、黃尾密鲴等刮食性魚類,對凈化水質起到了積極作用;適當引進一些高檔肉食性魚類,例如鱸魚、梭鱸等。利用生物食物鏈關系,用肉食性魚類控制水體中的野生小雜魚,對于維持水體浮游生物穩定具有很好作用。
正是得益于以上措施特別是生物調控技術的應用,威海市所有水源地水庫多年來水質始終處于良好狀態,一半以上水庫水質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對于保障居民安全用水、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勾東博.生態漁業――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2] 李繼龍,王國偉,楊文波,等.國外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狀況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漁業經濟,2009 ,27(03).
[3] 史建全.淺談漁業資源增殖放流[J].青海科技,2009(03).
[4] 鄭龍成,程紹宏,年志平.新立城水庫漁業開發與水質保護技術措施[J].中國西部科技,2011(33).
關鍵詞:水庫;藻類;檢測原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在我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淡水的水體營養化方面得到了明顯的增強,在一些水庫以及湖泊等時常的出現藻類的水華災害。在我國的太湖出現藍水藻水華災害之后,藍水藻的水華已經是受到了全社會方面廣泛的關注,因此,淡水的水藻檢測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1.關于藻類檢測
1.1關于藍藻的水華以水庫中的富營養化
由于社會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活動所造成的污染也很大程度上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的加快。在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中,其主要是表現出藻類組成結構以及數量之間的變化,同時,藻類的豐富度以及生物量得到明顯的增加。藻類是食物鏈當中一項重要的環節之一,其結構以及數量的變化將會對水環境中的消費者帶來嚴重的影響。
1.2在我國對藻類檢測方法的現狀
在和傳統的水質檢測相比較,對于藻類檢測的結果可以進行綜合以及準確的評價出水體的污染對于人類身體健康所存在的潛在影響。在目前階段,我國對于淡水藻類檢測的方法文獻資料相對比較少,然而,水庫具有著河流以及湖泊方面的特點,并且水庫的形態結構、物理以及化學方面的過程和湖泊明顯存在著不同。所以,對于水庫當中藻類檢測的方法也和河流和湖泊檢測的方法存在著不同,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論述水庫藻類檢測方法的相關文獻,因此,只能夠結合以往檢測的經驗,來對水庫檢測的原理以及方法進行分析。
2.關于藻類的采樣
2.1對采樣點進行設置
針對采樣點而言,它在設置的過程中,主要遵循的就是“抽樣調查”原理。水庫中的藻類群落結構以及藻類數量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著相對來說比較明顯的空間異構性,針對藻類檢測采樣點而言,在一般情況下,可以設置為三種基本采樣,一是河流區,二是過渡區;三是環口湖泊區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著比較多的入庫河流水庫,可以在各個合流區設置一個采樣點,針對合流區相對比較長的水庫,可以在河流區進一步的設置多個采樣點。受人們活動干擾相對比較多的區域,例如:旅游區、網箱養殖區等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設置采樣點,進一步的對人類活動對水質的影響進行有效的監控。而采樣點,應該設置在離岸邊相對比較遠的敞水區,在對其進行定位的過程中,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利用GPS工具進行定位。
2.2對采樣的時間以及頻次進行設置
在采樣的過程中,其頻次的設置主要是根據檢測的目的、工作量以及藻類的群落特點來進行確定。藻類的倍增周期范圍是在一天之內增加數倍一直到一到兩個星期,在水庫中,其水環境中的因子也有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所以,藻類的群落結構以及豐富度都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出現明顯的變化。
針對水文部門節能型常規監測,藻類采樣頻次應該在一定的程度上設置為一次月,這樣不僅可以達到對藻類季節動態進行掌握的目的,還能夠對其水體營養狀態進行評價的目的。針對貧營養水體而言,采樣頻次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設置為兩月一次。針對存在水華風險的水體,特別是一些藍藻水華所存在的高風險期,一定要適當的提高采樣的頻率。針對正發生的水華的水體,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監測的頻數設置為一次周。
2.3關于對藻類的定量樣品采集
在依據檢測目的的不同以及檢測要求的不同,在對藻類的定量樣品采集過程中的方法也存在著不同。在對常規的水質進行監測的過程中,通常是使用容積為五升或者是二點五升的采水器在零點五米深的位置來進行采樣,并且要注入到容器是一升的塑料瓶子當中,同時還要加入到瓶子中甲醛溶液來進行固定。對于這種方法的采集主要是采集表層藻類比較豐富的水樣,其基本上能夠得到檢測水體當中的藻類群落結構的目的。
3.對藻類的定量樣品保存和濃縮
在采用甲醛對藻類的樣品進行固定的過程中,必須要避免保存在通風好的房間內。如果樣品保存的時間過長,那么藻類將十分容易的出現降解,所以,必須要對樣品進行及時的濃縮以及鏡檢分析。在藻類的樣品濃縮方法在有關資料中有著相關的介紹。因此本文主要是對操作過程中的要點以及注意事項進行補充。在對樣品進行定量濃縮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這去水留藻的相關原則。在做虹吸用的膠管一端要包上一到二層的篩娟,并且要盡可能的避免吸出藻細胞,虹吸管的抽水端要隨時的進行調整到定量樣品的中部,并且要避免攪動沉降到水體的底部的硅藻等密度比較大的種類,同時也能夠避免吸出懸浮在表層的藍藻等比較比較小的種類。
4.關于藻類的計數操作過程中的建議
在目前階段,關于藻類的定量計數方法主要是采用傳統的視野計數法,就是使用零點一毫升的計數框。在該計數框中,將框橫向分成為十行、十列,總共是一百個格。在經過對以往實驗經驗的結合,來對定量的樣品分析提出了下列幾點建議:
第一是要以掃行例琳數來取代視野計數。并且使用標準的計數框以及視場數大于等于二十二的顯微鏡,來對計數框當中的一行或者是一列的范圍內藻類進行計數。
第二是要對豐富度比較高的一個或者是多個優勢種類,并且要先單獨的進行計數,之后在通過掃每行或者是列來對其他比較豐富度較低的種類來進行同時的計數。
第三是關于大個體的藻類,由于生物量的貢獻比較高,因此需要進行精確的計算。在進行計算分析的過程中,首先要在十倍的物鏡下來對整個計數框進行觀察,并且要對大個體的藻類進行單獨的計數,同時要觀察三個玻璃片以上。
結束語:在對藻類的采樣和實驗定量分析的過程中,要全部的采用生物統計學當中的抽樣調查原理,以此來提高樣本代表性是在藻類的檢測過程中遵循著的基本原則。在藻類的生長過程中因為是受到了很多種環境因素方面的印象,因此,在監測每種可能會影響到藻類生長的環境因素時必須要了解藻類的生態學。
參考文獻:
[1]趙孟緒.水庫藻類監測原理與方法分析[J].廣東水利水電.2010,12(24):102-106
[摘要]水利風景區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對其開發原則認識不足,導致了旅游開發中的諸多問題,如功能把握失準、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產品缺乏特色及管理混亂低效等。在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加強規劃、可持續用水、深挖特色、提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我國水利風景區旅游開發的若干對策。
[關鍵詞]水利旅游;水利風景資源;水利風景區;旅游開發;問題;對策
近些年來,以“水利部門管理范圍內的水域、水工程及水文化景觀”為主要吸引物的水利風景區由于迎合了人們的“親水”習性,在我國得到了較快發展。水利風景區的開發不僅激活了水利經濟,拉動了區域經濟發展,而且在維護工程安全、保護生態及改善環境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囿于我國當前整體旅游發展不成熟的環境,以及對水利風景資源的特殊性認識不足,水利風景區的開發也存在很多問題。有必要結合水利風景區的特點,對旅游開發中的問題加以分析,以利于水利風景區的健康發展。
一、水利旅游淵源與我國水利風景資源概況
(一)水利旅游含義及淵源
水利旅游是指以水域(體)或水利工程及相關聯的岸地、島嶼、林草、建筑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體吸引物的一種旅游產品形式。
水利(工程)與旅游的關系源遠流長。早在我國春秋時代便有水運的記載,后來隨著漕運的發展,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運網。這些發達的水路交通在促進古代商貿發展的同時,也方便了人們的旅游往來。以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為杰出代表的我國古代水利工程成為當時人們游歷的可能去處,今天已然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到了現代,尤其是建國后,我國水利事業得到全面發展。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各地先后修建了水利水電工程近10萬個,這些工程不僅在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養殖方面發揮著巨大的綜合效益,也以特有的資源與景觀形態為旅游開發創造了條件。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水利旅游萌發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基本上與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歷史同步;進入90年代,隨著國內旅游的日益火爆,水利旅游才逐漸煥發出蓬勃的生機。以長江三峽、紅旗渠為代表的一大批水利風景資源已成為倍受游客青睞的旅游地。
(二)我國水利風景資源概況
水利風景資源是指江河湖海、澗溪泉瀑、水庫濕地等水域及相關聯的水利工程、周邊環境等能對人產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我國水利風景資源十分豐富。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江河縱橫,河流眾多。據統計,我國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水面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00多個,此外還有大量的冰川、瀑布及遍布大江南北的濕地等[1]。為了興利除害,我國在建國后又修建了大量水庫、堤防及眾多的灌區、水土流失治理區[2]。這些水利工程在發揮基本功能的同時,也形成了大量的水利風景資源。
水利風景資源多位于生態環境良好地域,域內山水秀麗,且富有人文氣息,非常迎合當今人們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宏偉的水利工程本身就是一道靚麗風景線,成為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資源;富有特色的山水資源為觀光、休閑、度假等產品的開發奠定了基礎;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人文景觀優勢,為開展眾多的旅游項目提供了絕佳去處。以水利風景資源為核心吸引物的水利風景區正成為眾多旅游者向往的旅游勝地。
二、水利風景區的評審及開發原則
(一)水利風景區的評審及開發意義
水利風景區是指以水域(體)或水利工程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或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區域[3]。為科學合理地開發和保護水利風景資源,規范水利旅游的發展,水利部于2001年7月成立了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開始水利風景區的評審工作,當年公布了第一批18家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名單。截至2006年8月,水利部已先后公布6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名單。至此,我國6年時間內已批準設立234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近千個省級水利風景區,我國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發展已初具規模[2]。
從實踐成效看,水利風景區的開發不僅保護水源、修復生態、維護工程安全,更因水利旅游的經濟乘數效應,帶動了水利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2004年,在全國1000多個水利風景區中,僅139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單位的131個景區旅游收入就達7.50億元,多種經營總收入11.72億元[2]。由此,既緩解了景區所在水管單位經費不足、負擔過重的矛盾,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水利風景區的開發原則
水利風景區是旅游景區的一種特殊類型。我國傳統水利以興利除害、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為主,在最初設計時較少考慮旅游功能[4],只是隨著這些年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才作為水利工程的一項副業得以開發。所以,水利旅游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為:(1)水利設施的主導功能是其社會及生態功能,旅游開發必然受水利主導功能的制約;(2)水利風景區的核心要素是“水”,旅游開發很易造成水生態環境的破壞;(3)景觀上多為大壩、堤塘等水利工程及水面而略顯單調,需要提煉人文景觀的主題;(4)在地域形態上,往往呈線狀和面狀延展,一般受多個行政區管轄,管理主體難以確定。
正因為水利旅游有其特殊性,所以在水利風景區的規劃與開發中,必須把握以下幾個原則:(1)在旅游開發建設中,要確保水利工程的安全正常運行;(2)要保護水生態環境,做到可持續用水,盡可能減少水體污染;(3)要深度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和當地特色文化,改變水利風景區“千地一面”的形象;(4)在所有權和管理體制上,應以水利部門管理為主,協調旅游部門和當地政府共同參與管理[5]。
三、我國水利風景區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開展水利旅游較晚,水利部門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存在天然不足,旅游部門對水利資源的管理保護也知之不多,而兩者在利益機制上又難以協調,造成旅游開發中諸多問題。
1.功能把握失準
在目前水利風景區的旅游規劃與開發中,水利工程自身的功能往往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正確把握。例如,一些規劃無視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在泄洪區規劃度假別墅,嚴重影響了水庫功能的正常發揮;還有一些具有水源地功能的水資源被錯誤地用于旅游開發,不僅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質量,還可能造成投資浪費。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有關部門在做旅游規劃時缺乏與橫向的相鄰規劃和縱向的高層規劃進行有機的銜接,導致對水利旅游地功能把握失準,從而造成旅游規劃與開發中的“一廂情愿”。
2.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縱觀水利風景區的旅游規劃和開發失誤,多數是沒處理好旅游開發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盲目開發、管理不善,致使水庫水體承受機動船、網箱養魚及廢物排泄的壓力,超過水體的環境容量極限,從而使水質遭受污染,增大了庫區的淤積量,加重了水庫的病害;對河湖、濕地的過度開發,造成水質下降、水量減少、濕地面積縮小,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還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有關部門缺乏對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護觀的深刻認識,仍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旅游產品缺乏特色
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特色是目前水利風景區旅游規劃與開發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水上旅游活動項目多有雷同,具備參與性和競技性等特點的旅游項目較少;此外,旅游開發深度也不夠,有關水下和空中旅游的開發仍處于探索階段,還未形成水、陸、空的立體開發格局;對水利風景區的人文旅游資源缺乏挖掘,已開發的旅游產品也只停留在表象層面,難以詮釋水利文化的核心內涵。造成這些狀況的原因是有關單位缺乏對水利風景資源特點的清醒認識,缺乏創新意識。
4.管理混亂低效
我國水利風景資源的產權雖歸國家所有,實為水利行政部門所代管。由于水利部門對旅游資源的開發管理存在天然不足,且又難以和旅游部門在合作利益機制上達成協調,造成水利旅游的難管局面。另外,水利風景資源在地域形態上,往往呈線狀和面狀延展,多隸屬于幾個相鄰行政區,各地方政府部門在利益驅動下也會積極參與管理,從而造成“多頭管理”,表現為各自為政、獨自開發、缺少協調統一性。
四、我國水利風景區旅游開發的對策思考
1.旅游規劃應以保證水利功能的正常發揮為前提
要嚴格做到“規劃先于開發”,且旅游規劃必須在充分考慮水利功能的基礎上作出,即要在保證水利工程設施正常運行的前提下,考慮旅游功能的發揮;應根據水利風景區的資源特點,作出相對應的符合資源特點的規劃,如供水型水庫應定位于生態觀光,自然河湖與濕地則要盡量少建或不建旅游設施等[6]。另外,還要加強旅游規劃與橫向的相鄰規劃和縱向的高層規劃的銜接,把水利風景區建設同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同水土保持與水環境建設密切結合。
2.旅游開發應以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目的
“水”是水利風景區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核心要素。要在規劃中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保證滿足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加強水利風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做到環保用水、節約用水、循環用水,盡可能減少水體污染[7]。在旅游開發中,必須考慮水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把握區域生態狀況、水利設施條件和功能及環境質量,不能過度開發。
3.旅游產品設計要突出水利風景資源的特色
除了宏偉的大壩和寬闊的水面,水利風景區吸引人的地方還在于人類治水的工程文化和當地的特色文化,這恰是當前水利風景區旅游開發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在水庫型景區,宏偉的水利工程一般都是一方最大的建筑,它巨大的體型、空間組合和綜合功能是人類改造自然、馴服水害能力的充分體現,具有無可比擬的工程技術人文價值,把這些治水文化、工程文化和當地特色文化深度挖掘、巧妙組合,展示給旅游者,必然會給游客一種別樣的感受[8]。
4.旅游管理方面要加強水利部門和旅游部門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