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1 20:26: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馬過河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躬身實踐,親自閱讀教材。
不少教師在平時的備課中,在未認真讀懂文本、讀通文本的情況下,急于查閱教師用書或教案,對教材缺乏個性化的閱讀,沒有產生自己的理解,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大大降低了教材研讀的深度、廣度和厚度,導致在課堂上缺乏自己的主見,整個課堂缺乏靈氣,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也大打折扣。正如《小馬過河》中所講,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淺必須親自去實踐。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親口嘗一嘗。教師要得到對教材真實的感受,就應該是先獨立地去閱讀教材,然后再去閱讀參考書,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認真比較,通過甄別,尋找自己教學的真正所需。例如我在解讀《坐井觀天》這一課時,就對文本進行了反復閱讀,最后從文本和生本兩個角度進行了思考,終于悟出這篇寓言通過青蛙和小鳥爭論天空大小的故事,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
二、創新研讀,做好教材的二度開發。
在教材研讀中,教師的目光既要盯住教科書,又要盯住學生和社會。教學應當成為師生共度的一段特殊旅程。不少教師認為每節課都要創設鮮活的生活情境,將教材進行重組,甚至將教材“改頭換面”才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是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比如:有的老師在進行一個單元的教學時,沒經過認真推敲、仔細琢磨就將教材的順序打亂,雖然在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也提倡教材重組,但有些教材如果重組將會是對編者意圖的顛覆,反而會增加以后學習的難度,降低學習效率。所以,教材重組也要結合單元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的自身特點。開發課程資源并不意味著淡化教材。教材是主要課程資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只有領悟新課標,領會編者意圖,深入鉆研教材,尊重和用好教材才能根據需要有目的地開發課程資源,補充活化教材,實現課程資源的整體效益。
三、關注課后習題,拓展教材研讀的深度。
教材課后練習的設計,注意了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課后習題略讀課文一般只設計1—2道富有啟發性的練習題,精讀課文一般設計3—4道課后練習。其設計思路是:第一題一般為或朗讀或背誦或默讀課文,意在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第2題意在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表達思路或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第3題意在培養學生的語感,加強學生對詞語理解與運用的能力;第4題讀讀寫寫意在加強學生對詞語的學習,增加語言積累。有的還設計了帶“”號的拓展選做題,一般是結合課文內容,或聯系學生經驗世界與想象世界,或者是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強化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這些習題的設計重視給學生提供學習空間,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逐步培養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研讀教材要從整體到部分,著眼于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每冊每個單元的教材特點,以單元為單位,認真閱讀教材。教材在每個單元前設計了專門的版面,安排了導語的內容。導語扼要說明了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和方法,點明了單元主題和訓練重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布置學習任務,為課文的學習作好準備。有了鉆研教材的素養后,在使用教材時才會有一種居高臨下、運籌帷幄的清醒感覺,才會懂得怎樣合理地、科學地、有選擇性地運用好教材,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作用。這樣我們才能夠有目的、有順序、有趣味地組織教學,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作者:付曉莉 單位:重慶市長壽區葛蘭鎮中心小學校
關鍵詞:互動 生命 靈動
英國著名教育家貝肯?威廉曾說:“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是一個生命體驗的過程。”讓課堂回歸生活的本色,充滿生命的陽光,實現課堂理性生活、審美生活、道德生活三者的和諧統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輝,彰顯出科學與人文的和諧融合。一旦用“生命”的鑰匙開啟了“生活世界”的大門,課堂上便有了笑語歡聲,有了包容理解,有了對話共享。教學過程理應成為學生的價值生命活動過程,啟迪智慧,賦予自由發展的天性。唯有如此,課堂教學才能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生成智慧、升華道德的場所,學生的發展才能落到實處。
一、對話做溫馨,使課堂清明敞亮
1、充滿情趣,洋溢溫馨,擦亮智慧的火花,流淌動態精彩。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背景,都是不可替代的個體。他們都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這本身就是資源。課堂上營造一種支持性的平等對話情景,能給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環境的支撐,從而使師生在平等對話中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欣賞。抓住課堂對話中精彩生成,因勢利導深入發問,自然地引向課堂主題,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為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形成了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學目標三個維度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落實,體現了教學的人文性。
案例:
《落花生》一課,師生一起交流“你愿做像花生一樣的人還是做像蘋果、石榴一樣的人?”的片斷。
生(“小老師”):你愿做像花生一樣的人還是做像蘋果、石榴一樣的人?
生1:我愿做像花生一樣的人,雖然不好看,但很實用。我雖然長得不漂亮,但我用知識豐富自己,覺得活得很有價值。(生善意地笑)
生2:我愿做像蘋果一樣的人,現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特別多,沒有一個好的外表就不會給人一種好的印象,再說蘋果外表華麗,也很好吃,并不是說外表華麗就一定沒有用。再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的心靈也需要美的外表來襯托和體現。(越說越激動)
生3:我愿做像花生一樣的人,也愿做像蘋果一樣的人,學花生的實用,學蘋果的華麗、高貴,不是兩全其美嗎?
生4:我兩者都不愿做,花生太土,蘋果太扎眼。我會做實用的人,但不一定外表不好看;我也追求華麗,不一定就非得像蘋果那樣炫耀自己。
傳統教學,往往抹煞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忽視了學生作為生命體的存在。要讓課堂上出現資源生成,流淌動態精彩,首要的是激發學生的智慧。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師和學生應是互教互學的平等關系,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師生才能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不斷出現隨機的、動態的、精彩的資源生成。
2、張揚個性,充滿童真,碰撞情感的潛能,涌動心靈對話。《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案例:
《三個兒子》講述了在媽媽眼中的三個孩子各有特點,一個聰明有力,一個唱歌出色,第三個媽媽認為孩子沒什么特別,當他們的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著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著唱歌,他們唯獨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
在課即將結束,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看到了三個孩子的表現時,你會說些什么?
生1:前兩個孩子有些不懂事,要幫媽媽做事。(說得頭頭是道)
生2:不是說第一、二個孩子不懂事,第一個孩子翻跟頭給媽媽看,是想讓媽媽快樂些,而第二個孩子唱歌,是想讓媽媽舒服些。(理直氣壯地說)
師:媽媽累了,想不想讓人幫忙?
生1:想。
生2:第三個孩子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師出示老爺爺的話:三個兒子?不對吧,我只看見一個兒子。
老師的預設是讓學生說前兩個孩子表現不好,只有第三個孩子才是真正孝順的孩子。但從學生的表現上,我們看到,是與老師的預想完全不同的。
引起我思考的是第二個學生的回答。首先,這不是課堂上老師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說,老師根本沒有想到學生的思考會是這樣的,這從后來老師的繼續引導可以看出來。但這樣的答案的出現,至少是表達了學生的一種思考,是啊,媽媽累了,但孩子以這樣的方式----翻跟頭、唱歌來幫助母親解乏,媽媽心里會舒坦了許多,可能也輕松了不少,這從課后媽媽老師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問題是老師精心設計的場景不容許有這樣的表現:水那么重,媽媽那么累,這時,最應做的,就是直接的幫忙呀!語文課本身就是一種學生抒發性靈的舞臺,如何提供更多的舞臺讓學生去表現,是教學設計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況,當學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極有價值的時候,我們教師,應該做的,是宏揚,是激勵。課堂上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鼓勵多元感悟,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鼓勵多元感悟,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這一點不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有半點含糊。
二、細節做偉大,使課堂撥云見日
“今日主導教育領域的線性的、序列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統――側重于清晰的起點和明確的終點――將讓位于更為復雜的、多元的、不可預測的系統或網絡,像生活本身一樣,永遠處于轉化和過程之中。”美國課程理論家多爾說。
在張揚個性的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生成性教育資源無處不在,關鍵是教師要用心、細心,及時捕捉瞬間生成的精彩火花,要利用自己靈活的教學機制及時把握,并給予正確的點撥、引導,從而使之成為有價值的生成資源。這樣,才能使課堂有效生成,讓課堂充滿鮮活與靈動。
案例:
《數星星的孩子》一課,從“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體會張衡數星星那認真、陶醉、有耐心的品質。
師:我們也來當小張衡數星星。看著天花板上,想像那就是深藍色碧玉盤般的天空,點綴著無數顆閃閃的星星。
(為了讓學生把仰的動作做到位,體會出仰起頭來的數星星是那么不容易,請一名學生示范“仰”的姿勢,特別強調頭一定要高高地仰起。)
(生不約而同地仰起頭,伸長了手臂高高地指向頭頂,好像那天花板上閃爍著亮晶晶的星星。)一顆、兩顆、三顆、四顆、五顆、六顆……(師看到有學生手臂放下來時甩了甩,頭稍稍低下來時扭動著脖子)一直數到了幾百顆。(一分鐘左右)
生紛紛放下手,放平了頭,調整了坐姿。此時,有的甩起了手臂,有的因為星星始終在閃爍而迷糊了眼睛,有的扭了扭脖子,仰不住了。
師:說說你們有什么感覺?
生1:我覺得很有意思。
生2:我覺得很開心,很好玩。(剛才甩手臂的男孩子)
師:請問,剛才你停下數星星的時候,為什么甩了甩手臂呢?
生2:因為在數星星的時候,手有點酸了。(剛才甩手臂的男孩子臉略顯難色)
生3:我覺得腰也酸了,脖子也酸了,眼也花了,數星星真累哪。
師:是啊,數星星這么辛苦,張衡卻天天數,此時,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孩子?
生1:張衡是個認真的孩子。
生2:張衡是個仔細的孩子。
生3:張衡是個很有耐心的孩子。
可見在數星星的過程中,孩子們理解了張衡“一直數到了幾百顆”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也感受到科學家們對自己興趣的那種如癡如醉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做一做”把數星星的這個情節深深地印在他們心中。
在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墻上寫著這樣的格言:“聽到的,過眼煙云;看見的,銘記在心;做過的,刻骨銘心。”在閱讀教學中,放手讓孩子們“做一做”,親身經歷文章所描繪的,不僅加深孩子們對課文的體驗,也讓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更深、更廣,并為他們閱讀其他文章時能恰當地想像活動過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傾聽做聆賞,使課堂閃光生輝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思多德曾說:“一個不好的老師是給人真理,一個好的老師則教人發現真理。”葉瀾教授說,教師和學生不只是在教和學,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師要成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傾聽和發現,要學會“屈尊”,欣賞學生們的“真情告白”,并及時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通過提煉、篩選,進行扶植、培養,讓“良駒”成為“千里馬”。
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大家都非常樂意去解決,這種問題觸動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把地球撬動起來。”學會傾聽,做學生忠實的聽眾,才能給學生一個生成的支點,為學生靈感撐起一片天。
案例:
在教學《小馬過河》時,老師要求學生用“()的小馬”來說說自己的理解,有一位不大善于表達的學生說了“不怕苦的小馬”時,老師和同學們聽得是一頭霧水,不明白他到底說的是什么意思。正當聽課的老師們也在納悶時,老師沒有直接否定這位學生的答案,而是靈機一動,不慌不忙地開始耐心地引導學生說:“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學生慢慢吞吞地說了起來,原來是媽媽要小馬把麥子馱到河對岸去,小馬立刻答應了,小馬很勤勞。經過老師的正確引導,不僅讓學生自己豁然開朗,也使其他同學明白了這位學生想要表達的意思。
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成的有關信息和教學資源是很珍貴的,它展現了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有時是教學的最佳切入點,有時是課堂上綻放的一朵美麗的小花。如果教師能善于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生成的瞬間,并有效地加以利用,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會多一分心得,多一分發展,我們的課堂就會多一分活力,多一分精彩。
我認為,上面這位老師的教學行為,是他善待學生的課堂生成的精彩之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四、穎悟做深刻,使課堂靈動飛揚
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以情感為動力,因此是流動的、變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圖。但情感不是說來就來,說有就有的。教學的“情”是教情、學情、文情的統一,要做到“三情統一”,教師必須要儲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學生,進而引導學生入境體驗,達到融情入理。同時,教師也要善于點撥,要營造撥的基點,明確點撥的重點,巧設點撥的支點,把握點撥的特點,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讀,在教師的點撥下靈光一現。
案例:
在教學《詹天佑》第四、五自然段,為了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愛國情懷,老師深情引讀:
當資金短缺,鐵路修筑被迫中斷的時候,詹天佑總是想――(突出修路艱難)
生1讀。(讀出修鐵路的艱難)
師:當帝國主義打扮成獵人的模樣,看中國人出洋相的時候,詹天佑總是想――(氣憤狀)
生2讀。(讀出詹天佑是在為中國人爭一口氣)
師:當皇親國戚來阻撓的時候,詹天佑總是想――
生3讀。(讀出詹天佑備受壓力)
師:當親友犧牲、離去,當女婿被綁架、女兒身亡,詹天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總是想 ,一起讀――(聲音哽咽了,淚花在眼里打轉)
生齊讀。(讀出化悲痛為力量)
教師飽含激情的導語,使學生在一次又一次深情的朗讀中既感受了文以載情的魅力,又體驗到了詹天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優秀品質。
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需要教師在圍繞課程目標精心預設的基礎上,依循學生認知的曲線、思維的張弛以及情感的波瀾,以靈動的教育智慧捕捉課堂生成的契機,隨時處理課堂生成的信息,并防止學生在生成中迷失,讓我們的教育不僅關注文本,更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綜上所述,關注生成,能使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落實新課標的教學觀念;期待生成,證明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過程得以尊重和認可;駕馭生成,表現出了教師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而這些都是我們課程改革下所倡導的,所要努力達到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建鋒經典課堂與創新設計》裴海安主編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
一、課堂要多些民主與和諧
教學民主是學生進行自主實踐、自主創新的前提。沒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的生命活動在課堂中就不可能盡情綻放,創新意識就不可能真正產生。課堂中民主的學習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師生雙方情感融洽、心理協調,能使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實踐、創造活動進入理想境界。反之,課堂上師生的關系太“冷”,學生就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維動不起來,哪來自主實踐、自主創新?
要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首先應確立“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的理念,尊重差異、學會包容、公正評價。承認學生是有差異的,能為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落實應有的學習權利。允許學生在課堂中出錯,允許學生質疑教師與教材。如果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問題,而不是揣度教師的標準答案是什么,教師應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成績及時進行表揚;如果一個孩子很努力地學習,即使成績不理想,教師也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其次,教師要學會欣賞、呵護童心。特別要學會欣賞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好奇與想象,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是求知欲和創造力的發動機,是生命成長的內在沖動,但它們是珍貴而不穩定的。課堂要留住那些珍貴的好奇心與想象力,需要懂得孩子的好教師。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片好奇愛問、自由想象、自主創新的天地,順應自然地陶冶其天性,激發其創造意識,點燃其思維火花。
第三,教師要善于留白、學會等待。留白,是教育的藝術,也是教育的成全。在課堂上,在對話中,在困難面前,老師應該給予孩子更多機會作出自己的回答。在課堂上,面對一些問題,如果老師不急于把結論和答案告訴學生,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去靜心思索,去討論、去思考、去合作,很多時候學生都能自己順利解決。課堂期望的就是學生豁然開朗的那一刻,靈光乍現的那一瞬。
二、課堂要多些自主選擇
學會選擇是一個人適應時展的需要,能夠選擇是體現學習自主和創新的第一要素。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選擇”更是一種主體意識、主體行為的體現,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創新意識的真實萌發提供了可能。課堂教學應在更多環節上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多創設一些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選擇的新機制。
1.學習內容可讓學生自主選擇
如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課文都采用并列段式或層次,更多的課文是對某一事物進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的描敘。這都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最愛讀、體會最深的部分進行學習研究和交流。如《將相和》中的三個小故事,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愛讀的一個故事進行研讀,說說廉頗、藺相如、趙王、秦王這四個人物中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為什么?
2.學習方法可讓學生自主選擇
學習的方法有千萬種,而人在學習過程中總是自覺地運用著各種學習方法。教師應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法,并通過總結交流,相互借鑒,不斷地優化學法的運用效率,發展學生的選擇能力。
3.練習內容和要求可讓學生自主選擇
應當承認學生的資質有差異,基礎有好壞,因而練習的內容和要求也應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多一些彈性練習,多一些彈性要求,不能一刀切。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選擇的機制有很多,如學習伙伴的選擇、情感體驗的選擇、想象空間的選擇、甚至對教材學習先后順序的選擇,等等。一句話,教學中選擇機制的運用,是教師現代教學思想的體現,是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更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真實保證。
三、課堂要多些質疑與批判
巴西教育家弗萊雷認為,除非對話雙方進行批判性思維,否則真正的對話無從談起。“只有要求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對話,才能產生批判性思維。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質疑和批判能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中應利用思維差異的學習資源,產生多維對話的學習形式,在全程的思維碰撞和對話反饋中培養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能力。思維碰撞是自主學習的要求,是合作學習的表現,是探究學習的內涵。創新是思維碰撞的火花,智慧是思維碰撞的果實。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多留意學生在學習中的質疑和批判性學習,這樣的創新意識培養隨時隨處俯首可拾,遺憾的是現在學生缺少這樣的課堂時空。
我在教學六年級《窮人》時,有學生當堂質疑:“用‘溫暖而舒適’形容桑娜的家庭是不合適的。”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同學贊同該觀點,但也有一些同學認為大文豪托爾斯泰不會用錯詞語,可一時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釋。于是我改變原來的預設,讓學生研讀課文,從字里行間去尋找自己觀點的依據,展開對話。
先討論用“溫暖而舒適”形容桑娜的家不適合的原因:吃得差、穿得差、住得差、生活苦、工作艱險等,特別是鄰居西蒙一家的凄慘遭遇更說明了不能用“溫暖而舒適”來形容窮人家庭,感受到“窮人的窮”。再討論作者用“溫暖而舒適”來形容的理由:桑娜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孩子睡得香甜、夫婦二人互相關心體貼、家庭感覺溫暖,與西蒙家比較更顯“溫暖而舒適”,尤其是桑娜夫婦不約而同做出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的高尚行為倍顯“溫暖而舒適”,深切感悟“窮人不窮”。這樣的思維碰撞,學生學得主動,覺得有效,從而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學習意識。
四、課堂要多些嘗試探究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不甚了解的文章書本,要使他們運用自己的心力,嘗試去了解……嘗試的結果,假如真了解了,這了解是自己的收獲,印象必然比較深,自己對于它的情感必然比較濃。假如不能了解,也就發現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師的指導就困難所在加以解答。其時,在內容的領悟上都會感到恍然有得的,對于以后的嘗試,這是有力的幫助和鼓勵。”先學生嘗試,后教師指導,強調的是主體的嘗試探究,自求得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體嘗試可以是無時不在的。但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為了適應群體教學的特殊要求,提高教學效率,必須瞄準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特點和基點,考慮設置比較集中的“嘗試中心”,實行以點帶面、以中心帶整體的教學策略。所謂“嘗試中心”,就是組織學生能開展自主嘗試活動的一兩處基本點,它必須是緊扣教學目標的中心問題,有較大的覆蓋面,有比較寬的跨度,有一定的難度和新穎度,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深入探究、充分合作,同時又能照顧差異,調動不同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一只小鳥》時,我緊扣“清——輕——和——美”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和學習難點,引導學生嘗試學習,對話文本,品析語言,感悟創造語境,體驗其中的語言美和人文美。
師:“清——輕——和——美”這樣的描寫方式很特別,我們很少見到,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請大家先讀讀這一句話:它的聲音里滿含著清——輕——和——美,唱的時候,好像“自然”也含笑著傾聽一般。
師: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清——輕——和——美”的什么?
生:我讀懂了“清——輕——和——美”在形容小鳥的叫聲悅耳動聽,連大自然都聽得陶醉了。
師:大自然都聽得陶醉了,你是從哪兒讀懂的?
生:我是從“傾聽”中讀懂的,傾聽是在說大自然聽得很專心、很投入,全神貫注,像陶醉了似的。
生:我還從“含笑”中讀懂了小鳥的歌聲很動聽,因為含笑也說明大自然很喜歡聽,被小鳥的歌聲陶醉了。
師:那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老師想聽聽你們讀的小鳥的歌聲有多美。(生有感情地練讀)
師:小鳥這么美的歌聲到底是怎樣的呢?
生:是清脆的、美妙的。
生:是輕柔的、是美好的、是和諧的。
生:還是輕快的、柔和的。
師:是啊,歌聲中有這么多美妙的感覺。接下來請同學們比較體會,如果把“清——輕——和——美”中的“——”改為“、”感覺會怎樣,從中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生:這句話里的“清、輕、和、美”用得不好,讓人感覺小鳥的歌聲是一會兒清脆、一會兒輕快、一會兒柔和,斷斷續續的。而課文中“清——輕——和——美”是連貫的,這么多美妙的感覺同時在一起。
師:你太有水平了。是的,這里的“——”也叫破折號,表示連接不中斷的意思。你還從哪兒讀懂了這“——”表示這么多美妙的感覺同在一起的?
生:是“滿含”。說明小鳥的歌聲清中有輕、輕中有和、和中有美,互相包含。
師:這么美的歌聲,你能把它讀好嗎?這么可愛的小鳥,你能讀給我們聽嗎?(生再有感情地朗讀)
五、課堂要多一些學習方式
課堂中應該讓學生的學習充滿智慧的挑戰,面對千萬種挑戰,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不同的學習方式。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可以探究,也可以講授;可以小組合作,可以獨立探究,也可以集體交流;可以以讀助學、以練助學、以議助學,也可以畫一畫、演一演……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生動了學習,精彩了課堂,激發了主動,生成了創新,使課堂成為學生愉悅學習的“娛樂坊”、自主活動的“操作間”、創新學習的“學習場”。
在教學四年級《鳥的天堂》時,我讓學生通過畫板畫學課文,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習中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了兩次板畫:根據自己的學習感受,先畫一棵大得不能再大的榕樹,以表現“鳥的天堂”的高大美麗、枝葉繁茂;再畫一次多得不能再多的鳥兒,以體驗鳥的天堂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樹鳥對話,感悟“鳥的天堂”中人、樹、鳥相生相息的愉悅與和諧。
如在學生畫了一黑板的大樹之后,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創新學習的。
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我們的大作,你覺得這幅巨大的板畫,最能表現的是什么?請聯系課文內容說一說。
生:我們畫出了大榕樹的枝葉繁茂。
師:你從哪兒讀懂了大榕樹的枝葉繁茂?
生1:作者說“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就是說大榕樹把能長的枝和葉都長出來了,生機勃勃。
生2:課文中說:“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我覺得真有點密不透風的感覺。
生3:我從“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樹,有著數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里”讀懂了大榕樹的枝葉繁茂。
生4:老師,我們還畫出了榕樹的高和大。
師:你從哪兒讀懂了榕樹的高和大?
生5:“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棵大樹斜躺在水面上一樣。”只一部分樹枝就像一棵大樹,那如果是整棵大樹,真不知有多大了。
生2:作者說:“我見過不少的大榕樹,但是像這樣大的榕樹卻是第一次看見。”我想作者也算是見多識廣的了,但是像這樣大的榕樹卻是第一次看見,說明這棵榕樹是出奇的高大。
生3:我從“在一個地方,河面變窄了。一簇簇的綠葉伸到水面來。樹葉綠得可愛。這是許多棵茂盛的榕樹,但是我看不出樹干在什么地方”中讀懂了榕樹的高大和枝葉繁茂。第一“河面變窄了”,那是因為榕樹實在太大了,把河道都擠窄了。第二,我看不出樹干在什么地方,說明這棵榕樹的枝葉實在是太繁茂了,擋住了視線。
師:看來同學們讀書的能力遠遠高于作畫的本領。細看這幅巨大的板畫,老師總覺得有點遺憾,你們討論一下,是什么?
生1:畫得不夠美麗。
生2:畫不出樹葉上顫動的生命。
師:樹葉上怎么會有新的生命在顫動?
生1:那是因為大榕樹的養分充足,生命力旺盛,樹葉實在是太綠了、太鮮嫩了。
生2:這么多嫩綠的,不,翠綠的樹葉,因為樹葉水分充足,在晚霞的映照下,就更顯得明亮了,刺著人的眼睛。
生3:我有補充。這時如果有微風的話,風吹樹葉晃動,就讓人覺得一個個新的生命在樹葉上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