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3 08:06: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上日出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有效運用遠程教育資源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興趣是一種學習品質,也是學習的動力之源。使學生成為"樂之者",已成為教師教學的一大課題。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遠程教育資源在"教學資源"欄目中提供了"課堂實錄"、"教案實例"、"媒體展示"等豐富的資源,使我們的老師能夠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把遠教資源與語文學科教育進行有機整合。同時遠教資源將聲音、圖像、動畫、視頻與文字等多種信息融為一體,具有雙向互動功能,極大地滿足學生的多種感官的需求,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學中樂,在樂中學,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我們借助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豐富多彩的畫面,動聽的樂聲,使原本空洞的文字敘述變為精彩的動畫展示,將簡單的圖片變為連續的動作呈現給學生。給學生以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激起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奮點",達到"課伊始,趣亦生;課進行,趣漸濃;課結束,趣猶存"的境界。如:教學《麻雀》一課時,我板書課題后問:課文寫了幾個角色?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通過電腦投影逐一顯示出小麻雀、獵狗和老麻雀,接著隨著驚險的音樂聲起,追問一句: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放映錄像,為學生創造悅耳 、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內容,使他們興趣盎然,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作了鋪墊。
2有效運用遠程教育資源 幫助學生解疑釋難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詞句,文段往往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在教學中從直觀、形象的教法入手,有利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展形象思維。如《海上日出》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電腦的圖象展示,從表現形式上喚起學生對語言的主動感悟,體會詞語運用的精妙。"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一縱一縱地,慢慢兒向上升"一句中,"一縱一縱地"一詞學生理解上有些難度,我通過海上日出的視頻,讓學生親身感受海上日出的情景。通過觀察,學生很快理解了"一縱一縱地"是什么意思了。
多媒體技術不僅具有模擬性,而且可以生動直觀地展示原來無法直接展示的東西,擺脫了傳統的,被動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并茂,豐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機界面。因而,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其實現探索和發現知識創造有利條件。從而真正達到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意義,實現自己獲取知識,甚至自我創造新的知識。例如:《詹天佑》一課,最能表現詹天佑具有杰出才能的是他所設計的"人"字行線路。為什么要設計這條線路?火車是怎樣在線路上行駛的?教學中的難點,單憑教師對文字的解釋以及板畫的講解都很難突破這一難點。惟有計算機的演示,能將此難點化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在屏幕上出現青龍橋陡峭的坡勢,讓學生了解此處的地形特點,然后演示出"人"字行的線路,一列火車在"人"字行線路的行駛過程,用直觀演示,動靜結合的效果,無須教師的任何講解,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從內心產生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正是遠程教育資源的巧妙運用,才將學生活動引向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的前臺,教師也由講解者變為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
3有效運用遠程教育資源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采取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例如,學了《稱象》一課,我讓學生思考在當時條件下還可以用哪些辦法稱象。學生查找了大量科學知識,最后創造性地提出用杠桿稱象,用蹺蹺板稱象,用繩索懸于巨梁,一邊籠中吊大象,一邊籠中裝石頭,直到兩邊高度相當等辦法。
美國現代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就說過:“在課堂里,教師就應該站在學生的后面”,這充分說明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學生不止是教師教學的對象更應該是親密的伙伴關系。而現代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也說過:“教育法一旦能觸及到學生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最直接的人物就是教師本人的作用。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因而老師對學生的印象、關注狀況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影響極大。師生間平等而富有趣味的對話、友好交往,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充分表現,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會心的微笑,一次溫馨的撫摸,一次熱情的贊揚,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在學生心里泛起無限漣漪,滋潤學生的心田,助推學生以后對語文的興趣與良好發展。因而,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老師首先就應該擺正與學生的關系與位置,這是首當其沖的工作。雖然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學生的任何變化,對每個學生的關注也不可能絕對平等,但是我們應當盡可能的鼓勵與贊揚學生的每個進步的點點滴滴,讓學生在課堂上在我們這里得到表揚,找到自信,如鄂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詩如《寒食》、《滁州西澗》《四時田園雜興》等,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典文學積累是學生文學修養必備的基礎,也是日后作文寫作中的知識儲備,因而就要鼓勵學生多朗誦才容易記住,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在同學們面前大聲朗讀或者背誦,然后教師即時的評價與肯定,特別是對平時膽小的學生來說,即使他們難得的一次發言,都要給予這樣的鼓勵如:“瞧,這首詩你讀得多好??!請你再讀一遍,給大家做個示范。”“XX同學,到目前為止,你是讀得最出色的一位!”“你讀得真好聽!,聲音洪亮點就更好了!”,這樣的鼓勵一定會像春風般和煦,如春雨般滋潤,美在學生心田,也起極大地引路作用。
二、爭分奪秒,惜時如金——合理分配利用課堂時間
《新課標》“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小學生每堂課只有40分鐘,時間相當寶貴,如何將40分鐘合理分配利用,上出高質量的課,關鍵就看教師的思想觀念了。高效的課堂離不開高效的教師,高效的備課,高效的教案,教師首先要形成不浪費一分一秒,惜時如金的想法。有不少教師常常用課堂的5-10分鐘來檢查學生的出勤,占用教學時間批評學生或來管紀律,這些都是沒有時間觀念的表現,無法真正建立起高效課堂.因而在事先備課中認真吃透教材,從而做到精心設計教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因為教師講課需要時間,師生雙向交流需要時間,學生實踐練習也需要時間,這些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所在在安排中就要事先設計導入方式,精講,巧講,盡量壓縮講課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訓練說、讀、寫甚至表演展示,最好是將教師講解、師生雙向交流以及學生實踐三者恰當地分配好,并讓它們相對獨立而又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不可分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如以《秦兵馬俑》為例,因為這篇課文不同于故事性的文章對學生吸引力強,況且題材也不是學生生活中常有的事物,這就要求教師事先要做足準備,精心設計,如何用最少的時間給學生最大的信息量。預習是必不可少的,應讓學生課前就了解一下有關秦兵馬俑知識,看看相關的圖片或影視資料,讓學生先閱讀一下課文,頭腦中有一定印象。課堂中盡量先用多媒體課件,將秦兵馬俑的圖片資料給同學先看一下,這樣比單純的講解既有效又節約時間。師生共同確定重點問題:秦兵馬俑為什么被稱為“世界第奇跡”?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并找出秦兵馬俑的突出特點的文章中心句?總之一條,讓學生去自主讀,去理解可以同座共同討論然后提出答案,老師來控制時間再講解,包括一些重點的語句理解既不能由老師直接在板書答案讓學生抄,也不要任由學生成了討論的天堂,時間進度由老師控制,又要保證學生的自主思考學習性,這樣才能最有效地保證課堂效率。
三、圖文并茂,情景交融——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集中力集中時間不長,對新鮮的、刺激的、感官性強的事物興趣性強,學起來記起來都比較快。前蘇聯現代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過:“所謂課上得有趣,就是說:學生是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現的真理感到驚喜甚至震驚,體驗到創造的歡樂。”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覺得時間有限,很慣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力求最大量的傳輸知識,填鴨式教學方式,卻忽視了學生接受知識和消化知識的能力和興趣性,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看似老師教的知識多,傳授知識的效率高,實際學生學習的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因而,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我們在課堂設計中力求適應學生特點,設計得精巧趣味性強,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采取兒童易于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這樣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效率。如針對《丑小鴨》一課,我們在教學設計上就要充分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體現課文的意趣性,這樣我們可以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學習情境,集圖、文、聲、像及動畫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教學課件,有效地調動學的積極性,抓住丑小鴨是怎樣從丑到變美天鵝的整個過程通過動畫展示給學生看,并提問讓學生思考“丑小鴨”留給我們什么樣的思考,這樣學生一定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其課堂學習效率也得到提高。
四、以生為本,體驗教學——注意培養學習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標指出:“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高效地教學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學生,依靠學生自主性,自己去動手,去思考,去練習,去體驗,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將自己的對課本的體驗感受所得去強加于學生,因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特別注意擺正自己與學生的位置,教師是引導人,而不是主導人,如有的教師教學課文《海上日出》時,就讓學生帶著“陶醉”的語氣讀、帶著“神往”的語氣讀,可是讀來讀去,學生根本沒讀出“陶醉”“神往”的語氣。這就是教師以自主為中心,忽視學生的真實感受,強拉硬拽,將自己的事先設計的教學成果強加給學生的典型例子。而真正關心學生感受,注意學生興趣的教師就會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去體驗,學生體驗出的感情符合作者的原意這才是真正的教學效果。所以,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體驗感受為脈絡,讓教學活動成為學生體驗感受而又富于個性色彩的過程。如一位優秀的語文都是在講解“飄飄欲仙”這個詞時,就并沒有直接解釋,而是向學生提問:“你們哪位同學能做出飄飄欲仙的樣子啊?”于是,班上許多學生紛紛張開雙臂,如仙人一般輕盈飄逸,展翅欲飛,這樣詞語的解釋教師講解起來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五、拓展教學,持續發展——加強學生課外學習指導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但語文的學習是無邊際的,語文課程資源也是無處不在的,高效的課堂教學還應該注意時間進行拓展教學,激發學生的課外學習興趣,讓各種有價值、有意義的資源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學生服好務,以實現自己的更持續發展,當然課外拓展學習既包括閱讀也包括寫作,《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指出:“第一學段,閱讀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閱讀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閱讀量不少于100萬字。三學段的閱讀量達到145萬字到400萬字。”所以課外閱讀十分重要,如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童話《皇帝的新裝后》后,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追問學生:“還知道哪些安徒生童話啊?想不想了解更多的童話呀!”這樣可以鼓勵學生課后去多讀童話,下次上課后進行課堂交流,講講童話故事。可以鼓勵學生進行遷移性練筆訓練,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學之既久,自然純熟。”讀了童話可以不可編些小童話故事呢?教師鼓勵學生去這樣寫作既能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