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3 13:08: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席慕容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常揣想,席慕容,她究竟是怎樣的一名女子?詩歌,書畫,散文,信手而來,她把人生最動人的東西都演繹的那么唯美。特別是她的詩歌,陪我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伴我走過了一段又一段風雨路歷程,觸動了我心靈深處最脆弱最敏感的那根神經……席慕容,是我心中最美的詩人!
在那情竇初開的少女時代,《那一棵開花的樹》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靈!自己又何嘗不想也化作一棵樹,長在心上人必經的路旁,開滿企盼的鮮花,請他走近細聽我等待的熱情。然而,情難舍,人難留,而當他終于無視地走過,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啊!哪個懷春的少女沒有偷偷寫過愛情詩呢?可只有人家席慕容才能把愛情詮釋得這么美,這么真,這么深,這么切,這么痛!淋漓盡致,無與倫比!
“假如愛情可以解釋、誓言可以修改/假如你我的相遇,可以重新安排/那么,生活就會比較容易/假如,一天/我終于能將你忘記/然而,這不是隨便傳說的故事/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戲劇/ 我無法找出原稿/然后將你將你一筆抹去 。” 席慕容的《錯誤》寫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痛苦和無奈!相愛不如不愛,不愛卻又偏偏相愛,偏偏相愛卻又不能相愛!又無法找出原稿將你一筆抹去,怎不令人肝腸寸斷,潸然淚下!既然不能相愛,那就把愛深藏在心底吧,“ 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長 /而早生的白發/又泄露了我的悲傷”!星轉斗移,物是人非,你的無情讓人心寒,一曲《悲歌》更是癡心人無聲的控訴:“今生 將不再見你/只為 見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現/再現的 只是些滄桑的日月和流年”。
時光的流水緩緩地地滑過,多愁善感的詩人席慕容不由得發出了這樣深深的感慨:“我可以鎖住筆 為什么/卻鎖不住愛和憂傷/在長長的一生里 為什么/歡樂總是乍現就凋零/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時光”!但詩人又是豁達和睿智的,她深深地明白:“生命原是要不斷地受傷和不斷地復原/ 世界 仍然是一個/溫柔的等待著我成熟的果園/ 天 這樣藍/樹這樣綠/生活原來可以這樣的安寧和美麗 ”……優美空靈的語言是席慕容美麗的外衣,而豁達深邃的思想又是席慕容閃光的靈魂,浪漫憂傷,又帶著些許禪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夢如幻,令人如醉如癡……席慕容骨子深處散發的睿智與深情讓她的詩歌充滿了感恩與靈性,生活中小小的細節總能觸動她心靈中最柔軟的地方,詩化成一節音符,靈性成一段文字,如清歌一曲,彈著清麗的旋律,閃著耀眼的波光,帶著對愛情的追求、年華的惆悵和綿綿的清愁,流淌到你我的心里,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席慕容有關“鄉情,鄉思,鄉愁”的詩歌寫得也不少,而且情難自抑,猶如懸崖瀑布,奔騰飛躍,與讀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無論身在何處,每每走進這類詩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對故土的思念之情都可謂一瀉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勢。 一首《鄉愁》更是別有一番滋味令人在心頭縈繞:“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愛情,人生,鄉愁,是席慕容詩歌永恒的主題,因為“我知道凡是美麗的總不肯/也不會為我停留/所以我把我的愛情和憂傷掛在墻上展覽 / 并且出售”。寫詩,是席慕容最美的表達方式,她告訴我們:“若你忽然問我/為什么要寫詩/為什么不去做些別的有用的事/那么 我也不知道/ 該怎樣回答/我如金匠 日夜捶擊敲打/只為把痛苦延展成/ 薄如蟬翼的金飾/不知道這樣努力地/ 把憂傷的來源轉化成/ 光澤細柔的詞句/是不是 也有一種/美麗的價值。”席慕容《詩的價值》詮釋的不僅是一位詩人的心聲,更表達了她對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深情,席慕容敞開慈母般的胸懷,輕輕地告訴我們: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如山崗上那輪靜靜的滿月。在席慕容溫暖的懷抱里,我愿意枕著書香入眠,懷著詩情入夢,永遠做一名襁褓中的嬰兒 !
她們暢想春天、歌頌愛情、禮贊生命,盡情地擁抱詩歌,愛詩的她們一起打造了屬于自己的美好時光。
4月17日下午,由《商業2.0豫商》雜志主辦的“春暖花開――豫商她世界詩會”在建業生態新城展示中心溫馨舉辦。
一群像春天一樣美好的女人,她們來自不同的行業,或是企業鐵娘子,或是文化媒體界大咖。她們拋開繁忙的工作,相聚一堂,共享詩歌帶給心靈的溫情與感動。她們暢想春天、歌頌愛情、禮贊生命,盡情地擁抱詩歌,愛詩的她們一起打造了屬于自己的美好時光。
熱愛詩歌與朗誦的女人永遠有一種情懷。作為本次活動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商業2.0豫商》雜志總編輯、豫商她世界俱樂部發起者于莉也是一個詩歌愛好者。她在致辭中說,詩歌滋養心靈,是一種讓內心美好的力量,傾聽的是心靈的寧靜與平和,感受的是生命的呼吸與跳動。讓喜歡詩歌、喜歡朗誦的女企業家能夠相聚一堂,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人間最美四月天”,在春意盎然的季節,美好的詩句悄然叩動了每個人的心扉。而在詩會現場,柔和的燈光與古樸的內飾相互輝映,背后是一排排擺放著各種書籍與懷舊藝術品的格子框架,身著民國服裝的女應侍靜立其旁,似乎讓人穿越回那個遙遠而又熟悉的年代。
下午三點半,大象融媒副總孫茹首先登臺,身著素裝的她干凈利落,然而在談吐言辭中卻流露出對生命和詩歌的熱愛,伴隨著優美的背景音樂,孫茹朗誦的作品《告訴春天》也寄托著對未來希望的美好憧憬。
告訴春天
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
鮮花可以盛開
果實可以等待
告訴春天
你我的耕耘會有使者傳遞
最美的音符
無論山高
還是水遠
……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饒,是因為它經過了最后的料峭。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王爽女士特意為她世界詩會創作了一首《謝謝你!春天》。鄭州氧樹林醫藥科技公司董事長陳雅利則帶來一首舒婷的《初春》。蜻蜓河南非BOOK網絡臺總監補凌鋒作為本次活動的傳播者,即興朗誦了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間四月天》。標準的讀音和深情的節奏變化,讓人領略到了經典詩歌穿越時空的魅力。此外,他還是本次詩會僅有的兩名男嘉賓之一。
愛是詩歌永恒的話題,愛的世界讓人沉醉。席慕容的詩成也為本次詩會眾多朗誦者的首選,她世界副主席、河南華辰偉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衛華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她朗誦席慕容的詩歌《一棵開花的樹》,凄涼唯美,讓人潸然淚下;另外,心理咨詢師李慧竹、她世界會員王鳳蓮也都選擇朗誦席慕容的經典作品。
在詩會現場,河南中財德普會計事務所有限公司董事長時振宇《再別康橋》,河南電臺娛樂976總監木子老師一首《青衣》和昆曲《牡丹亭》的演唱也為詩會增添了一種別樣情調。
今年是著名詩人蘇金傘誕辰110周年,特邀嘉賓葉大鈞先生朗誦了蘇老的一首詩《埋葬了的愛情》后,河南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河南省朗誦協會副會長姬麗君隨即走上舞臺,朗誦《大河報》《茶坊》主任編輯李嘯的作品《穿越時空的呼喚》,“我就是與您約會的姑娘……蘇金傘,對您的愛戀,一萬年不變”。情之所至、感人肺腑,將現場氣氛推向了一個小。
在詩會現場,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原來4月18日是建業地產副總閔閔女士的生日,她深情朗誦完多年前自己創作的詩歌――《致海鷗》后,便在現場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生日禮物,當全場所有人一起高喊“生日快樂”時,閔總臉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這樣溫馨的一幕,也讓現場所有嘉賓感到詩會不僅僅只有詩歌,還有濃厚的情誼。
詩歌讓我們幸福,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要忘記做一個幸福的人。最后,豫商她世界俱樂部主席團及會員代表大橋石化侯振榮、華辰偉業張衛華、興業銀行農業路支行行長吳冰共同朗誦了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
英譯中《如果你忘了我》詩歌
I want you to know one thing,
希望你知道
You know how this is.
這是我的想法
If I look at the crystal moon at the red branch of the slow autumn at my window,
當我憑窗凝望姍姍而來的秋日紅枝上的明月
If I touch near the fire, the impalpable ash or the wrinkled body of the log,
當我輕觸火堆旁似有似無的塵燼或是褶皺層層的木柴
Everything carries me to you,
我的心兒就會飛向你
As if everything that exists.
似乎一切都有了
Aromas, light, medals,
芬芳,光明和榮譽
Or little boats that sail toward.
就像小舟蕩向島嶼
those isles of your that wait for me,
那里,你等候著我
Well now. If little by little,
然而,假若
You stop loving me,
你對我的愛情淡去
I shall stop loving you,
我的愛火也會
Little by little.
漸漸熄滅。
If suddenly you forget me,
如果瞬間你忘了我
Do not look for me,
別來找我
For I shall already have forgotten you.
因為我早已把你忘懷。
If you think it long and mad,
我生命中
the wind of banners that passes through my life,
過往的獵獵疾風如果你嫌棄它過于悠長,瘋狂
And you decide to leave me at the shore of the heart where I have roots,
而決意離我而去在我愛情所深埋的心之岸
Remember, that on that day, at that hour,
記住,彼時彼刻,
I shall lift my arms and my roots will set off to seek another land.
我將舉起雙臂搖斷愛的根脈憩于他方。
But, if each day, each hour,
但是,如果每時每刻
You feel that you are destined for me,
如果你也感覺到你是我的真命天子
with implacable sweetness,
能共享奇妙的甜蜜
If each day a flower climbs,
每天綻若鮮花
up to your lips to seek me.
如果你迎向我的紅唇
Ah my love, ah my own,
啊,我的愛人,我心里
in me all that fire is repeated,
所有的愛火將再度燃起,
In me nothing is extinguished or forgotten.
永不會消失,永不被忘記
My love feeds on your love, beloved,
我情因你愛而生,愛人啊
And as long as you live,
情長今生
it will be in your arms without leaving mine.
不離你我臂彎。
相關文章:
1.雙語席慕容的《青春》中譯英賞析
2.適合初中生欣賞的英語美文賞析,附翻譯
3.超級優美的英語美文句子賞析合集,附帶翻譯了哦
4.中國經典古詩英文翻譯
讀曹雪芹,聽雨打竹林葬花吟,凄凄慘慘戚戚沒香魂。
讀席慕容,看潮起潮落風卷云舒,站在青春的末端回首微笑。
讀郭敬明,隨青澀的時光泛黃,任由汗水揮灑在日暮操場。
曾幾何時的那個午后,稀薄的金色陽光緩緩流淌,木桌散發溫熱的芳香。夏日的風透過明亮的玻璃窗,手中的書頁如一群紛飛的白鴿,“呼啦啦”地從眼前迅速閃過。我總會坐在圖書館長長的窗簾邊,任夏風拂亂發絲,任陽光籠罩全身,任書頁間的淡香從鼻間掠過,微微瞇起雙眼,沉浸在書中的世界,寧靜而美好。像是尋覓到了一處棲息的小島。我,貪戀著這個充斥著書本的地方。
我的心中總有千言萬語需要借由文字來宣泄。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曾說過一句“我心靈的悲傷,如新娘的面紗,要等到夜里才會掀開。”我呢,則獨獨將自我釋放在書中的字里行間。書伴我一步步長大,是我人生的養分,也給予我溫暖的慰藉。因此,每獲好書,我便百般珍惜,全心全意地品讀。
若泰戈爾認為詩歌既可在空中無限舒展,亦可在大地無限渲染,那么,書也是如此吧,漫游天下,翱翔天際,肆意充斥了我小小的世界。
我輕觸那些泛黃的紙張,我眷戀字里行間淡淡的芬芳,我喜歡因聆聽到作者的心靈與真情心旌顫動而或流淚或微笑,我癡迷于那些樂符般的語句流轉在午后微醺的陽光。在書中看到了一個夢想,觸碰了一顆真心,尋覓一個近在咫尺的知己;在書中釋放真實的自己,在感悟中邁出成長的腳步。
一抹墨痕,在絢爛的青春畫卷上暈染開來,化開濃郁的黑,猶留縷縷清香縈繞心頭,回味無窮……
深圳南山中加學校高三:蘇亦
本刊訊繼今年6月《青春》成功主辦“中國新詩100年·翠屏兩岸詩會”之后,9月底至10月,《青春》再度聯手《金陵晚報》、南京大學、先鋒書店、南京詩詞學會等單位舉辦“中國新詩100年·翠屏兩岸詩會(第二季)暨第21屆柔剛詩歌獎頒獎典禮”。將當今國內最重要的詩歌獎“柔剛獎”和兩岸詩會合辦,既體現兩岸詩歌在空間上的遙遙呼應,亦是以新詩發展百年的成果向時間和歷史致敬。其中,9月28-29日的三場活動是本次盛會的重頭戲。
三種語言與一首詩
9月28日下午,第21屆柔剛詩歌獎頒獎典禮作為兩岸詩會的一部分在南京市江寧區翠屏紫氣云谷舉行。臺灣著名詩人洛夫、方明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此次盛典;榮獲主獎的王夫剛先生從山東趕來領取殊榮;此外,瀟瀟、朵漁、江雪、鄧海南、育邦、黃梵、何同彬、李章斌、梁雪波、雷默等大陸知名詩人和詩歌評論家也悉數到會致禮。頒獎之后,各位詩人陸續登臺親口朗誦自己的詩作,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洛夫詩作《邊界望鄉》被分別用三種語言朗誦:首先是洛夫先生本人以帶有濃郁家鄉風味的“湖南國語”朗誦;繼而是曾旅居法國的方明先生以法語朗誦;最后是洛夫先生的一名粉絲、同樣來自臺灣而現在南京中醫藥大學求學的周曉慧同學以客家話朗誦。同一首詩,作者本人朗誦流露的是真摯思鄉之情,法語的演繹則讓聽者著重領會韻律的典雅悠長,而后生晚輩的朗誦是詩歌在幾代人血液里綿延的回響。
此次頒獎典禮和朗誦會由南京著名電臺主持人文嵐主持。文嵐在表現出一名資深主持人應有的現場駕馭能力之外,還展現出良好的文學修養,與詩人和觀眾的互動恰到好處,為此次詩會增色不少。
兩岸詩人共敘漂泊記憶
9月28日晚,兩岸詩會轉戰活動主辦方之一先鋒書店,繼續暢談詩語,并與現場觀眾交流。交流會以“漂泊的詩人”為主題,由《青春》執行總編輯育邦先生主持。洛夫先生率先談了自己在大陸、臺灣島、金門島、西貢、加拿大之間的漂泊。雖然一生動蕩難安,但在洛夫看來,只要有詩歌相伴,漂泊“就只是換了一個書房而已”。并且,洛夫先生還熱衷于借漂泊傳播中國文化:“我在哪,中國文化就在哪;我到哪,就把屈原李白杜甫坡帶到哪。”方明先生也一生漂泊,且與洛夫先生一樣都去過越南;朵漁先生談了城鄉的分離與割裂;瀟瀟女士回憶的是自己在家鄉成都時的愛情;黃梵先生則著重談到地理上轉換導致精神上的漂泊。兩岸詩人都認為,無論哪種漂泊,都是詩歌寫作的財富,也是人生的寶藏。
整個9月28日,南京始終被籠罩在一片細雨微朦之中,這既為詩人們有關漂泊的回憶增添幾多傷感,又映襯出詩人們永不凋敗的青。
電臺DJ的跨界朗誦
9月29日晚,兩岸詩會又折返江寧,在百家湖畔的綠城水晶藍灣舉行“因為風的緣故·兩岸經典詩歌朗誦會”,由十數位南京知名DJ傾情朗誦數十首影響他們人生的新詩。除28日參與活動的各位詩人之外,《揚子江》詩刊執行主編子川和詩人胡弦等也到場與會。洛夫、席慕容、余光中等臺灣詩人的作品成為現場爭相朗誦的對象。作為大眾媒體代表之一的DJ們,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對詩歌的熱愛融入朗誦,引得大量普通詩歌愛好者遠道趕來,甚至是經過的路人也忍不住駐足聆聽,成功地實現了一次新詩與大眾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此次詩會還向包括普通詩歌愛好者在內的各位與會者免費分發了《青春》雜志社編輯的《詩歌朗誦手冊》、《金陵晚報》印制的“中國新詩100年·翠屏兩岸詩會”一套明信片等紀念品,也為傳播新詩增益良多。
關于詩歌,古往今來人們有多種定義。《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嚴羽《滄浪詩話》中說:“詩者,吟詠性情也。”張舜民《跋百之詩畫》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但丁在《論俗語》中說:“詩不是別的,而是寫得合乎韻律、講究修辭的虛構故事。”
盡管看法各異,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共同點:詩乃“志之所之”、“吟詠性情”,著眼于詩的內容;詩乃“無形畫”,著眼于詩的意象特征;強調詩乃“合乎韻律”,著眼于詩的形式、語言。
詩是抒寫情思的藝術,詩是借助意象表現的,詩的語言是具有樂感的。樂感即音樂性,包括節奏、韻律等,這是詩歌語言區別于散文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
那么,如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詩歌呢?
第一,要注重詩歌的抒情性
詩歌是一種抒情的文學樣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毛詩序》)詩貴真情。“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歌。”(別林斯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白居易)詩歌的抒情與其他文學樣式的抒情相比較,其表現特別強烈。
詩歌抒情要從兩方面著手:
1.留心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涌動的詩情
生活是廣大的,廣闊的生活不僅處處有快樂和寶藏,而且處處充滿了詩情和詩意。不過,這詩情詩意只有善于觀察生活的眼睛才能發現,只有異常敏銳的心靈才能捕捉。詩人艾青說:“生活實踐是詩人在經驗世界里的擴展,詩人必須在生活實踐里汲取創作的源泉,把每個日子都活動在人世間的悲、喜、苦、樂、憎、愛、憂愁與憤懣里,將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里發酵,醞釀,才能從心的最深處,流出無比芬芳與濃烈的美酒。”在生活中,我們必須注意敏銳地捕捉瞬間的感受和體驗,及時將它儲藏在思維的信息庫中,以備日后的詩歌構思和詩歌創作之用。
2.選取恰當的角度
抒發詩情應選擇合適的角度。一般地講,有兩個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詩人直接站出來抒情。從這個角度寫詩,應忌空泛,要創造出鮮明的個性化的詩人形象,否則容易直露。另一個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寫感。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就是借助激流、荒林、破旗的形象來表達“我”對“愛人”的強烈的情感:
第二,要注重意象的塑造
意象是詩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作為一門語言藝術,詩一般不會通篇以抽象語言直接表達抽象的情思,而要借助意象表達。什么是意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融匯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作者將自己的情感,以飽蘊深情的意象,做委婉的表達。如舒婷的《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理想中的愛情,詩中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詩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進行象征類比,對攀附(凌霄花)和單方面奉獻(險峰)這兩種以一方的壓抑、萎縮和犧牲為愛的前提的愛情觀作了深刻的否定,“橡樹”的形象象征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全詩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使讀者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征服,意象的塑造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意象一般以兩種形態出現于文學作品中,即單個意象和整體意象。單個意象就是文學作品中最基本的藝術形象,整體意象則是一組或一串意象構成的有機的整體畫面,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作者用了雞啼、寒月、板橋、白霜幾個意象,創造了一幅清冷、辛勞的踏霜早行圖,寂靜之下的羈愁旅思歷歷在目。凄清、寂寞的環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艱辛,襯托出思鄉的深切。此聯每字一種物象,合在一起意蘊無窮,真正達到了“狀難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境地,這幾個單個意象,若離開了整體,就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
意象是詩歌寫作的焦點,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有意象就有詩味,無意象就無詩味。因此詩歌的寫作既忌有意無象,也忌有象無意,如果詩歌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視形象,不講意象,那么就談不上詩情畫意。
詩歌的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是第一步,意象的組合則是第二步。意象組合必須著眼于詩歌意境的創造,所謂意境,是指作品通過意象組合所描繪出的生活圖景,與詩人主體審美情感融合為一而產生的一種藝術境界,它能使讀者在品味中經過想象和聯想獲得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在意象組合的謀篇布局中,作者應把思想感情濃縮于有限的生活圖景中,通過意象組合,營造意境,做到情景交融。好的詩人,能夠使意境“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如著名元曲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折中,有一支著名的曲子[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支曲子選取了藍天,白云,南飛的大雁,火紅的楓林,這些富有深秋時節特征的意象,這些意象在凄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寥廓蕭瑟、令人黯然神傷的境界,渲染了悲凄的氛圍,襯托出主人公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心情,可謂情景交融。
第三,要注重詩歌的構思
寫詩應該重視詩歌構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張:“沒有新的構思,沒有新的創造,就不要動筆”。因此,構思必須做到新、奇、巧。詩的開頭、結尾怎么寫,各部分之間如何組成有機的整體,都需要認真考慮。在一首詩中,用什么把詩情串連起來?一般抒情詩,“總是以情緒(感情)的變化的層次來貫穿的。”(郭小川《談詩》)如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首詩的感情基調由低沉緩慢到高亢急速,前三節末尾的“──祖國啊!”和全詩末尾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直接顯示出詩歌感情基調的變化,寫詩時要注意這一點。
第四,要注重錘煉語言
詩是一種濃縮的藝術,是用最凝煉的語言來抒寫最復雜的情感的。詩人公木曾說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特別是詩,它是經過提煉的最精粹的語言。語言的選擇應該是和詩的構思、和詩的形象同時到來。離開了音節就沒有了音樂,離開了語言就沒有了文學,特別是詩。”(公木《談詩歌創作》)可見,詩人有無創造的才能,是否能創作出感人的詩章,往往體現在其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
詩歌語言必須具有強烈的抒情性、新穎的形象性、高度的凝練性、豐富的含蓄性以及鮮明的個性等特征。詩歌是文學樣式中語言最為絢麗燦爛的種類,詩歌語言有的瑰麗多姿,有的氣勢暢達,有的簡潔跳躍,有的言約義豐。具體到運用,要做到如下幾點:
1.精選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什么是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動詞、活用詞、多義詞等等。對于詩意呈現來說,動態的意象比靜態意象作用更大,它能使詩歌更顯得情緒流溢,力度擴張,意蘊生動,充滿飽滿的內在張力。動態意象還能抓攫住讀者的閱讀視線,引發他們豐富的審美聯想與想象。一個恰切的動詞會讓詩歌意象變得靈動鮮活,從而使整首詩歌的藝術水準躍升到更高層次。如藏克家《老馬》:“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扣”極為傳神,富于表現力。
詞類活用在詩歌作品中是相當平常的現象。詩歌中的詞類活用一般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之間相互的詞性轉換,通過活用,擴大了現代漢語詞匯的意義空間,充分挖掘了詞語的表達潛能,同時也增強了詩歌的審美表現力。如席慕容的詩《雨中的了悟》:“如果雨之后還要雨/如果憂傷之后仍是憂傷”。“雨”就是“下雨”的意思。
一詞多義,一語雙關,這也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我們知道,古詩中常用自然之“絲”來表達心理之“思”,以天氣之“晴”暗示情感之“情”,以“折柳”的動作行為來喻示對朋友的依依難舍和百般挽留。新詩中的一詞多義現象也不少,如席慕容《接友人書》:“那低首斂眉徐徐退去的/是無聲的歌/無字的詩稿”。“無聲的歌”“無字的詩稿”即是對往昔歲月的回憶。
2.要注意省略與跳躍
詩歌寫作通常要做到言簡意賅,講究簡約之美。詩歌中因而常常充滿了意義省略和情感跳躍,這些意義省略和情感跳躍為讀者預留了發揮想象的巨大空間,也使詩歌的意蘊無限,經得起多次閱讀與欣賞。如余光中《鄉愁》,詩歌選取了人生四個階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以四個典型場景表達不同意義上的“鄉愁”,從而使詩歌言簡意豐,耐人尋味。
3.運用博喻、鋪陳、擬人、夸張、雙關等各種修辭方法
修辭手法的使用使詩句含蓄、新穎。博喻,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寫同一個事物,以各不相同的喻體來喻指同一個本體,如舒婷《思念》:“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的掛圖,/一題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一具獨弦琴,撥動檐雨的念珠,/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一連用四個比喻句寫出“思念”的各種內涵。
鋪陳,就是對同一事項從不同側面反復鋪寫,以達到意義強化和情緒渲染的目的,如食指《相信未來》用多個排比句反復表現“相信未來”,顯示詩人對未來的永不泯滅的希望,表達效果異常突出。
其他如擬人、雙關等也是寫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
最后我想以現代詩人宗白華的《詩》來總結全文:
啊,詩從何處尋?
在細雨下,點碎落花聲!
在微風里,飄來流水音!
在藍空天末,搖搖欲墜的孤星!
詩并不難寫,只要我們擁有一雙慧眼,能看到生活中的“詩情”;只要我們能擁有一顆善感的心,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畫意”;只要我們多一點努力、一點用心,那么,我們就能譜出自己的語文的樂曲。
詩歌練習三部曲:
(一)仿寫:
請選擇某一事物,通過情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就小了。
習作示例:①峭壁的松!/你頑強生長時,/高天就近了。
②井底的蛙!/你躍出井口時,/天地就大了。
③籠中的鳥!/你安于供養時,/自由就沒了。
④破繭的蝶!/你炫耀環舞時,/死亡就近了。
(二)改寫:將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曲詞改寫為現代詩歌。
[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么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后何遲?
改寫示例:
離 別
――根據[端正好]改寫
是天的嫵媚
還是花的憔悴
是風的蕭索
還是雁的傷悲
是秋的凄涼
還是葉的飄飛
陪你漸行漸遠的離去
陪我千行萬行的紅淚
送 行
――根據[一煞]改寫
是青山么
青山遮住了他的身影
是疏林么
樹林遮蔽了我的眼睛
是煙靄么
煙靄模糊了我的淚水
是夕陽么
夕陽照見了我的離情
你的離去,我的憂郁
你的遠別,我的心痛
望啊,望穿了雙眼
盼啊,盼老了心情
(三)試分別選擇任何一種物象和主題,寫成一首5-20行的短詩。
物象――花;長春藤;風;鏡子;塔;椅子;鞋子;玩具;錄音機;落葉;石頭;樹;車站;云;手推車;高山;風箏;窗子;舊雜志;記事簿……
主題――思念;等待;永恒;死亡;人之渺小;宇宙之廣漠;寂寞;快樂;友誼;失望;希望;孤獨;愛情;親情;崇高感情;品德……
示例:落 葉
舒 婷
殘月像一片薄冰
飄在沁涼的夜色里
你送我回家,一路
輕輕嘆著氣
既不因為惆悵
也不僅僅是憂愁
我們怎么也不能解釋
那落葉在峰的攛掇下
所傳達給我們的
那一種情緒
只是,分手之后
我聽到你的足音
和落葉混在了一起
思 念
舒?搖 婷
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的掛圖,
一題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
一具獨弦琴,撥到檐雨的念珠,
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陽一般遙遙地注目,
也許藏有一個重洋,
但流出來,只是兩顆淚珠。
個性的應聘自我介紹
我叫xxx,女,今年24歲,系嘉應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應屆生,為人誠實守信、安靜祥和,平時最愛看看書上上網聽聽音樂,我的同學都說我是最適合讀中文的人。上大學時偏愛現當代文學,最愛看潘軍的作品,特別是他的《手勢與獨白》三部曲;而張愛玲、張小嫻、安妮寶貝等也是我偏愛的一些作家,她們的文集前前后后我倒也看得差不多了。因為專業關系與個性的偏好,另外一些現當代的名家我也是很關注的,像賈平凹、林語堂、格非、阿來、馬原、王蒙、張潔等,具有良好的文學素養。
自小學六年級以來,一直有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偶爾有情致時,我也會寫寫小文章練練筆,師范專業的我在學校通過專業學習與教師技能的培訓、測試,實習時也真槍實彈地給學生們上過十來堂的語文課,自我感覺口頭表達能力還是不錯的。但是,我自認為,我的書面表達能力較口頭表達能力更強。
我也是愛讀詩的,我的畢業論文設計的題目是《論“第三代”詩的創作追求》,通過近一年的閱讀、收集資料與具體的寫作,這讓我在大學最后的時間里對現代先鋒詩歌的認識更為全面了。另外,席慕容的詩我也看了不少,曾經就很為她的一首《一棵開花的樹》著迷,甚至寫下了讀后感類的文章,惹得一男人感動了,不住地游說我,傻傻地說:你去當作家,好么?并堅信如果我能一直堅持寫下去,終有一天能成為作家的。
總的來說,我自認為我是完全符合貴公司招聘網絡文員的要求——“有良好的書寫、表達,以及文章的鑒賞能力”。可能,目前我沒有多少的工作經驗,但是我年輕,學習能力強,也愿意刻苦學習,我完全相信自己能勝任這一份工作!
所以,在此,我希望貴公司能給我提供一個展現自己才華的平臺,我將不勝感激,并為貴公司的發展添磚加瓦!
靜候您的佳音!
恭祝貴公司
生意興隆!
求職者:
我記起來了,那個曾經讀過的睡美人。
不止一次地站在十字路口,盲目地看著來往的車輛不停地駛過,我忽然想起了一個詞,叫做孤單。“最近黑的很早哦。”L站在我的身邊對我說。“恩。”實在想不起還能有什么東西可以讓我們支撐下去。
L是個很不錯的孩子。
一直都是我的好朋友。
在那個古老的夏日,我真實地看到了L最淳樸的笑容。好充實。
02
L,還記得嗎?你說你最喜歡仲這個字,我就問你為什么。你說是因為仲代表第二,而你就排名第二。我說我喜歡睡字。
風吹過我們的臉龐,我看著你迷醉的樣子。
呼啦呼啦,灑灑下來。原來,記憶里的年華是那樣不真實。一筆一畫不真實地存在著。一直就很喜歡那些憂傷的文字,敏感的人多半是要當作家的。說的真好,L,你也想當個作家吧?那就一直為它努力吧。
有時候覺得你是個單純的孩子。
不知道什么是什么。你說你喜歡席慕容,其實我想告訴你,我也很喜歡她,喜歡她的詩歌。喜歡她的散文。
在所有的季節中,我喜歡夏天,喜歡仲夏,仲夏是熾熱的味道。L說我肯定心靈扭曲。其實太美好的東西都是會騙人的。想起來了么。是葉子說過的話。
03
我一直都不敢相信葉子就這樣離開我們了。
那么殘忍地就走掉了。
我多么希望你在走的時候再看看L和我啊。真的選擇遺忘了么。曾經我們三個在一起笑過,哭過,卻抵不上你的一句“矯情”。我想哭,落淚了,晶瑩的大滴大滴的淚珠。
既然已經被你遺忘的東西,那就存在得毫無意義了。
在某些東西的面前,我們真的得屈服。
散落的葉子,散落的記憶,真的,真的再回不到從前了,再也不可能是完整的。碎了便碎了。
在夢中的仲夏里,我記得你,親愛的葉子。
04
最近很累,很忙,我到現在才知道原來我是個多么敏感的人。L,你曾經說你想當個作家,可是你卻將它忘記了,只有我這個傻瓜還記得你們這些朋友所說過的每一句每一個詞。
我又被這些東西迷惑了在那些我讀不懂的的語句面前,徹底被屈服了。
恨不起每一個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傷害這東西我不知道還能遺留多長,一個世紀么。或者就那么一個瞬間。但是還是祈禱著,在仲夏來臨的那一天,我可以看見曾經的朋友,然后笑著說“永不離開”。
“青春的夢想,是未來的真實的投影。”――濟慈
還記得踏入一班門時的膽怯,那一刻似在昨日;還記得班里沉默的氣氛,如烈日炙烤下的窒息感;還記得第一次調座位的矛盾,忘不了那兩個男生的霸道;還記得第一次考試的倒數,以及后來長期霸占此地的“幸運”;還記得同學臉上生疏的笑容,也漸漸被溫暖代替;還記得第一次與朋友鬧矛盾,自己的幼稚現在只覺得可笑;還記得那次全班歸來的黃河遠行,以及后來集體呼喊著的響亮的口號;還記得文理分科的不舍,互贈的禮物寫滿了稚嫩;還記得將要發酵的曖昧氣息,以及被學習打壓而藏在心底的秘密;還記得……伴隨著點點滴滴的回憶,揮之不去的溫暖勾起了臉上綻放的笑容,高一(1)班的你們還好嗎?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
當初選擇文科時,便從未后悔,是愛,讓心靈找到歸宿,這份喜愛也帶著高二的人與事一起豐滿、成熟。我想起了志同道合的同學的自我介紹,以及那句“腿粗,站得穩”的深刻;想起了班里幾乎是女兒國的天下,碩果僅存的男士為了女生的飲水事業白吃兩年苦的他們;想起了我們“架人”事業的悄然興起,以及“架出外班”的豪邁風范;想起了文藝匯演的《神話》以及同學們的掌聲雷動;想起了籃球賽場上揮汗如雨的“男籃”們,以及他們出人意料的完勝;想起了望著高三百日沖刺的標志,與閨蜜竊竊私語的盼望;想起面對高三離去時的迷茫……回憶像盛滿了紅酒的酒杯,只要一滴便會溢出心海。
“我總覺得,生命本該有一種意義,我們絕不是白來一場的。”
――席慕容
花兒為什么那樣紅,那是來自綻放的艱難與苦心。踏入高三,伴隨著同伴們匆匆的腳步,我的回憶也愈加有棱有角:記得重新選擇起航的學友踏入班里時引起的一陣“高三”議論;記得百日誓師的隆重,以及同學暗自努力的表情;記得去外省的自主招生考試,明白現實與夢想的差距;記得學校為高三生奢侈地換上電子屏后,時間一秒秒地消失;記得一模考試后的焦躁,以及同桌的依舊淡定;記得“架人”的再次風起,以及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泥潭;記得拔河比賽我們戲說輸給季軍的驕傲甚至也那么可愛;記得一回頭,距離高考還剩下六十二天的驚悚,讓人害怕。人生長路漫漫,一縷花香伴我們成長,就讓心靈,讓這片愛的堡壘在那里好好休息……
就這樣,我與一班走過三年,高中時光在上課鈴聲與下課鈴聲中溜走。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年,都是我一生不可失去的財富。我自高一走來,細數三年的溫柔片段,只愿采下朵朵與你分享,只想說:親,你會想起我們的三年嗎?親,你日后想起我會微微一笑嗎?親,你不會畢業就忘記我們吧?親,你會想我嗎?
親,我想告訴你,我會想你的,很想,很想……
簡 評
詩歌教學既是知識教育,也是審美教育,更是情感教育。語文教育中的詩歌教學不僅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益處,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格健全有引導作用。我們知道,“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言志”,“詩言情”,詩歌所具有的內傾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特別適合培養豐富細膩的感情與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們變得“多情”、變得“愛美”、變得“樂善”。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詩歌而言,現代新詩似乎更難理解,也更難講解,所以“講不好”的問題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普遍存在,現代詩歌的教學也成了很多教師頗感棘手的教學難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解決現代詩歌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一、要有寬廣的詩歌背景知識作為擴展講解。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機械地就詩論詩,而應通過知識性的擴展講解,使學生達到擴展閱讀的目的。擴展閱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查閱資料的習慣。擴展講解的內容不必面面俱到,應盡量簡單準確,點到實質,切忌語言不詳。具體內容應包括詩人簡歷、詩歌常識等,對于現代新詩還有術語名詞,如什么叫象征主義、什么叫浪漫主義、什么叫感傷主義、什么叫現代主義。在目前學生普遍喜歡徐志摩詩歌的情況下,可以講新月詩派及其主張的格律詩的“二美”原則,并結合具體作品解釋清楚這“二美”具體的內涵。講到舒婷的《致橡樹》時,也應該擴展講“朦朧詩”的名稱來源及其思想藝術特征。如果按照主題可劃分為愛情詩、鄉愁詩、愛國詩,或者按照藝術特征劃分為抒情詩、敘事詩、史詩等,要盡量歸納、總結同類主題或同類形式的詩歌。如果按照流派劃分,可以對各個流派的特色以及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作出歸納分析。因為很多詩歌需要放在具體的大背景和新詩史中闡釋,所以詩歌背景和簡單的詩史也應有所涉獵。比如講授韓東、于堅的詩時,應該提及第二代詩歌運動;而對于鄭敏的《金黃的稻束》,則應該講九葉詩派、西南聯大詩人群的概況。
二、要進行開放式的解讀與賞析。講解詩中所說的“詩無達話”,并不是說喪失標準任意而為,而是說對于這些具有豐富復雜內涵的詩歌可能會有多重解釋,要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解讀,這是近式的解讀,而不是遠離或僵化的就詩論詩。筆者認為,這種開放式的可能性解讀,首先應該是深度而準確的講解,不能只是泛泛而談,更不能是離題的解讀,而應是“細讀”。這就需要考慮到時代背景、歷史現實和文化內涵等因素,以及字句中復雜幽微的意蘊,當然,豐富的軼聞史事也要從旁充實。比如聞一多的《色彩》,這首詩寫的雖是“色彩”,其實是在寫“生命”,“色彩”的豐富多彩(紅黃藍黑等)就是“生命”的豐富多彩(愛恨生死等),關鍵的詩句是“生命是張沒價值的白紙”,“從此以后,/我便溺愛于我的生命,/因為我愛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師對這首詩的解釋很膚淺僵化,居然讓學生把各種色彩對應代表的意思背會,考試中居然會給出“紅黃藍黑”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題,想到學生在“綠——發展、紅——熱情、黃——忠義、藍——高潔、粉紅——希望、灰白——悲哀、黑——死”之間劃上對應號,我覺得這樣的詩歌教學是失敗的。現在有些教師們把飽含情感、極為感性、意味無窮的詩歌給程序化了,把傳達豐富細膩感情的靈性美簡單化為枯燥無味、死記硬背的符號,恨不能把學生的大腦當作知識的硬盤全部拷貝儲存進去,而思想的深沉、語言的美感、情感的撞擊、精神的愉悅等等都被稀釋掉了。所以深度準確的解讀應放在第一位,不是淺顯的闡釋,更不能是離題的闡釋,或是斷章取義、只顧字面意思的解釋。
開放式的解讀不等于隨意的解讀,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讀,所以應盡量減少曲解原意的誤讀。比如對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的講解,就不能簡單停留在詩句表面,而應結合詩歌創作背景、詩人的文化心理進行分析。這首詩語言如白話,意象單純明凈,詩風清新明朗,全詩基本是以質樸明朗的筆調剖白為主,表達了詩人對塵世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對理想生活執著而孤獨的追求。詩中比較好理解的是對得到的喜悅和對塵世中親人、友人以及陌生人的祝愿,流淌著一種溫暖清麗的氣息。但是這首詩人自殺前兩個多月所寫的作品,看似單純、平淡,卻寄意幽深,溫婉平和中透露出詩人對都市物欲生活的拒絕和對鄉村純凈生活的向往。“大海”構成了詩中的核心意象,成為詩人理想的象征和靈魂的歸依,詩人全部的人生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全詩最關鍵、最能泄露詩人內心秘密、反映詩人最真實感人的是最后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詩人情感與生命的最終歸宿。詩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塵世中的幸福”與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根本上是異質的,言外之意是:我自己不在塵世,塵世的幸福不屬于我,是給予別人甚至陌生人的,因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把美好的希望留給塵世,而自己追求的幸福卻是超越棄絕了塵世幸福的永恒幸福。
三、要注意運用歸類、比較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教師要把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的方法相結合,從各種角度比較不同詩歌作品的共性或相異的特征,從主題角度、性別角度、歷史時代文化角度以及詩歌構思的方式,提供立體式、多角度而非單一化的解讀方法。比如,在講解余光中的《鄉愁》和席慕容的《鄉愁》時,讓學生比較、總結從古到今中國詩歌(文學)中的“鄉愁”主題,并體會“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普遍情感,教師與古代邊來詩與田園詩相比較,把現代詩人與古代詩人李白、高適、陶淵明等比較,從鄉愁意識擴展到人類的歸鄉意識、鄉土情懷和家園感。
【關鍵詞】詩情畫意;中國;語言
中國的語言歷經了上下五千年的演變,至今儼然以一副成熟的著裝展現在人類的面前,法律學精悍的用字,詩歌靈動的押韻抑或散文隨性的下筆,都將中國的語言至美至善的品德顯現的淋漓盡致。
一、基于詩情特色的中國語言
凡是熱愛語言文字的學者都會從內心深處呼喚著中國語言的美麗,無論是韓寒的犀利還是張曉風的浪漫,無一不是對中國語言這樣一處仙境的祈求與渴望。
“樹木加深年輪,石頭風化,珊瑚日積月累地聚集,這一切稱之為記憶的痕跡。人們所關注到的雄奇或美麗,最初總是不起眼的,我們稱這個漫長的過程為孕育。”①中國的語言來自于自然,是自然孕育的靈物,這一切奠定在語言的基礎-漢字之中,漢字的每一筆每一畫都充斥著舞動的靈魂,它們用鏗鏘的步伐將自然界賦予的一切美麗與險惡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在震撼著心靈的同時又倒向了屈服。若談詩性,我認為中國語言當之無愧,且不論它穩健優美的體態,它的鼻尖呼吸都融入了或快或慢的節奏,時而如雅魯藏布江的陡峭險峻,時而如三江并流的波瀾壯闊,時而如西子湖畔的柳綠花紅,時而如江南春雨的綿綿情動。它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將銀鈴般的嬉笑怒罵飛越了喜馬拉雅,穿過了江南丘陵,踏平了華北平原,流連了東北黑土地。
但是,它墮落了,“在數字世界里,語言遭到‘語言機’的收編與壓制,人類的內在精神與外在的生活細節紋理已經與語言不發生任何的關系了。語言的墮落帶來了人精神的失重、經驗的貧乏。知識的不斷膨脹,在批量生產中使得人失去了自身靈魂的棲居之所。”②它墮落于我們看不見的指尖縫隙,它墮落于我們沉睡不醒的夢里,它墮落于文人們無處釋放的滿腔怒意。中國語言的天真活潑在現代如刻印一般的氛圍中逐漸的喪失,我們心疼它憔悴的面容和日漸衰落的身體,這是一個時代不可承受的重力。我們仿佛再也瞧不見李白和蘇軾的一角衣袂,再也摸不到席慕容和冰心的一縷氣息。“正如有什么樣的生活和內心也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反過來也一樣,有什么樣的語言也就有什么樣的生活與心靈。”③總說柳暗花明的起伏,駐足凝神,它好像要借著柳絮翻飛的春氣東山再起。為了中國語言的這份情懷,當代文人勢必要以悠久的傳統去灌溉心靈、滋養靈魂,學會中國語言的血脈相承,從象形族譜中學會語言的再造,這是對每一個以中國語言創作的人而言絕非多余的要求。
二、基于畫意物色的中國語言
倘若讓世界人們評斷中國的語言,畫意必定是中國語言的靈魂之美。在詩情的引導下,中國語言將這種浮動的文字帶入了一種可視化的范圍。當我們在閱讀這些零散的文字或者大量的辭藻,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躍然紙上,浮動在我們的心頭。
“我們知道,文學語言由聲音、詞匯、句子和語調四種要素組成。”④每一種要素都是揮筆撒墨的一環,當我們在運用中國語言文字去闡述我們所見、所想、所聞、所思之時,一定會在腦海中構思各式各樣的思維源泉,那里不僅有我們,還有我們的聽眾,我們的讀者,有人在泛舟,有人在駐足,有人在吟唱,有人在哀思,時不時還會傳來鳥鳴蟲語,代表著我們在運用中國的偉大文字工具去做人類最美好的猜想。
詩歌美好典型的代表了心在畫中、畫中有心的美麗。“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的傳承推動詩歌的發展。”⑤自古文人多浪漫,詩經唐詩宋詞元曲五一不是描述了中國語言的浪漫。這種浪漫既可以寄托在小兒鬧趣的場面中,也可以鋪撒在纏綿思念的哀愁中,既有寄情山水的郁郁蔥蔥,也有狂風暴雨后的鐵骨柔情,這些浪漫無一不是將中國語言的美麗如畫般描述開來,讓人生不得以控,死不得以滿。相比于詩歌,現代的散文更得我心,從一種單獨的視角,我更愛灑脫不羈,漫漫的文風也是將我所看到的世界和內心的獨白融為了一體,有人說詩歌有禪意,“詩歌中的禪意其實表現和傳達的是一種人生姿態的選擇,”⑥那么我要說散文更是尊重人性的抉擇,其實無論詩歌也好,散文也罷,都融入了宗教、政治、文化等各種要素,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訴求,并通過每個人的眼睛看見,每個人的耳朵聽見,每個人的意識思念。這些簡單或復雜的意識形態都在靈活而堅定的運用著中國的美麗語言,定性一種滾動的活的畫面,它沒有在過去停止,也不會在將來消逝。
三、中國語言的多樣化應用
中國語言的一顰一笑蕩漾在那些深愛著中國語言和中國大地的人的懷里,他們是文人,他們是藝人,他們是流浪的中國心。
如果可以選擇,我不愿意聽到霸王別姬的催人淚下,當他們從唱劇人的口中一字一句的說出,我只能想象到萬馬奔騰塵煙過后的凄涼和血染兒女心的悲愴,那一刻我感到蒼白;如果可以選擇,我不愿意看到伯牙子期的別離,良琴難得,知音難覓,當這些從古箏琴弦和簫笛樂孔迸發而出的瞬間,那一刻我感到無力;如果可以選擇,我不愿看到紅樓兒女的臆斷情長,當它從一本本手抄或刻印的紙上躍然眼前,那一刻我心痛難忍;如果可以選擇,我不愿認識過中國語言,如果不是被它的美迷戀地千瘡百孔,我不會在遍地場合看到它的身影,聆聽它的聲音。
中國語言通過文字、聲音、圖畫一步步滌蕩著千萬人的心靈,“至始至終,聲音,都不是德里達意義上的物理性質,而指向的是詩人與現實與情感之間發生的意義關聯。”⑦文人們聽到的是中國語言的呼喚,這種聲音踩踏了上上下下的才藝人,檣櫓灰飛煙滅不可掃蕩寵溺這來往筆畫的決心,這種堅定生活,生于寫作,寫于中國的意境正是上下五千年華夏兒女的孜孜追求。中國每一部文學、戲劇、圖畫等種種作品中都深刻展現了中國語言的魅與媚,在禮堂與街頭巷尾,在草原與雪山,在有人或無人的地方,哪里都是它施展的土地。
有人說,“近現代中國將西方的線性時間觀念引入以來,漢語文學認識世界和表述世界的時空概念得到顛覆性變化。”⑧我不否認中西語言和文學的交融是一種進步,它也是勢不可擋的大流趨勢,但是我必須驕傲地在向世界學習的同時證明中國語言在世界的進步中永遠璀璨著它的民族和后人,為迷失在茫茫浮云中的人們指向文學心靈歇腳的驛站。
【參考文獻】
① 曹夢琰.身體的秘密痕跡―翟永明詩歌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7.
② 蘇文鍵.語言:世界的生成或消解―夢亦非《兒女英雄傳》之“創世紀”片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70.
③ 宋寧剛.透過漢語的優柔與沉靜―讀天生麗質兼及漢詩的一種可能性[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79.
④ 陳衛.詩以言存:現代漢詩的語言魔方[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2.
⑤ 愚木.詩歌歸來者現象探微[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9-60.
⑥ 葉櫓.詩禪互動的審美效應―論洛夫的禪詩[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6.
一、導讀環節,激發創新興趣
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兒童的天性,而傳統的師問生答的、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兒童的這一天性,限制了學生能力的發展。所以,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達標的牽引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先進行嘗試性閱讀,做到學生自明目標;自尋學路,教師以學定教。同時,要在導讀環節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語文創新欲望。
課前,我發動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了解余光中,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他們課外自主閱讀的好習慣,也加深了學生對詩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結果在課下。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詳盡的余光中的資料,我在課堂上只作適當的補充,主要側重于余詩的特點以及終其一生的鄉愁情結。
在閱讀中遇到的一些簡單問題,學生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就可解決的,要鼓勵學生獨立試讀,自己解決問題。我總是在上課時給學生創設展示自學成果的機會,對于學生的新學法,大加贊揚,并倡導大家學習運用。這樣,學生能感受到獨立閱讀的益處與樂趣,學習積極性就更高了,創新的興趣也就更濃了。
二、探究環節,培養創新思維
孔子說:“學而不恩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學與思是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機統一的兩個方面。因此,要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使學生會思、善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思維品質。
教學《鄉愁》。在自主探究的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步驟:
第一個環節是要學生經過討論找到意象之后。再讓學生們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每個章節所表達的感情,學生完成得十分順利。做好了這一步,再開始拓展遷移。
第二個環節給學生一個模式,讓他們展開聯想,在頭腦中發掘曾經接觸過的擁有類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這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聯想,又可以在“知新”的過程中不忘“溫故”,拓展了詩歌情感的外延。在這個環節里,學生舉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詩歌與生活的距離一下就拉近了,甚至在動情時,有的孩子還掉下了眼淚。
第三個環節則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書本上也有一首席慕容的《鄉愁》,同樣的題材,詩人相似的經歷,兩首詩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相通之處,但又因創作風格迥異,讀起來感受又大相徑庭。這是最好不過的比較閱讀材料,我借此發展一下學生的求異思維,看看學生們各自喜歡哪一首。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予以肯定。老師只作適當的總結。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明白相同主題的詩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領會余光中看似平淡的詩句中蘊涵的濃濃懷鄉情。
在余光中的《鄉愁》之中,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人說,余詩是用最狠心的別離成就最醇美的鄉愁。但是余光中只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樣東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許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間。這里我讓學生們設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鄉,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的鄉愁,大膽地進行比喻句的仿寫。學生們的仿寫造句就像是在填補空白。這種想象力的調動,給學生們的理解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元素,鄉愁也因此帶上了多元的個性色彩。當然,學生的創作畢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樣可以從中發現稚嫩的美。我們要培養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要給予他們適宜創造力生長的課堂環境。相信這樣的仿寫一定可以加深學生對原詩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盡可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三、賞析環節,強化創新效果
學生有了創新的欲望,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以后,就要加強賞析性閱讀訓練,以強化學生創新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鄉愁》的作業設計還是要從發展學生語文能力著手。余光中的《鄉愁》,一個章節就是一場凄美的離別,但這場離別沒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也缺少細致的場面描寫,給讀者遺留了寬廣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充當一次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模糊的離別補充清楚,這也是對詩歌教學的延續。
我采取以下幾種形式:(1)賞折性理解:你認為詩中最精彩的是哪一節?為什么?(2)賞析性朗讀:你能把你最喜歡的章節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嗎?(3)賞析性繪畫:你愿意為詩中的一節配一幅優美的圖畫嗎?(4)賞析性表演:你能根據詩的內容自編一個小劇來表演嗎?(5)賞析性作文:你能模仿詩中的一節寫一段文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