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9 08:52: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商品質量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質量問題;對外貿易;進出口商品質量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1 -0004-01
進出口的水平直接受到進出口的商品質量的影響,在當前全球貿易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監管模式已難以適應于宏觀質量的管理職能,監管模式嚴重落后,使得商品質量的檢驗成為了一種“事后”行為,對于進出口的商品質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當前政府在質量的監管上更注重微觀監管,即監管企業本身,而對于進出口整體特征沒有進行把控,同時缺乏必要的引導機制,推動質量的創新和進步,使得進出口商品質量產生了諸多的問題。
一、商品質量
質量觀念隨著時展而產生了改變,商品質量的理念也隨之發展,不同標致之下對于質量有著不用的定義。本論文將商品質量定為“商品為滿足一定用途的各種性能的綜合及其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程度”。
二、進出口商品宏觀質量內涵分析
傳統的宏觀質量的評價體系中主要存在五項指標,在產品全周期中始終貫穿:即產品的召回率、銷售率、抽檢的合格率、產品的回收利用以及客戶的滿意指標。質量主要經過四個階段形成,即涉及生產、市場流通、產品的使用以及回收。產品的質量特性主要包括“固有質量”以及“感知質量”,標準符合性、市場適應度、安全性以及可循環利用構成“固有質量”,而“感知質量”的外在表現則是“顧客滿意”。對于產皮質量進行評價時需要考慮到這兩個方面。
當前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過去傳統的評價體系已難以對宏觀質量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評價。當前對于宏觀質量的研究不斷深入,質量評價的概念也在發生在改變。為了順應時展要求,滿足監管需求,從2002年起,我國開始重點開始了質量競爭力指數的研究。這一指標目前能夠更好的反映出國內產品的質量競爭力水平,其中主要包含多個二三級指標以及各類統計指標。每一個的二級指標主要有三個三級指標所構成,而每一個的三級指標中又包括互相獨立且便于測量、有著明確的經濟意義的統計指標。對于統計指標分地區以及分行業中原始數據實時標準的轉化,同時針對標準化的得分實時線性的加權最終獲得質量競爭指數。每一年都會公布相關的數據,從而有效的引導各個行業以及各個地區從而積極有效的將競爭力提高,進而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提升國家的整體實力。
三、以出口玩具業為例:2012宏觀質量評價分析
(一)評價思路和操作說明
本章將玩具行業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依據宏觀質量評價體系中的具體指標科學合理的設計出調查問卷,從統計公報、年鑒以及各類官方文件中獲取數據,而一少部分的數據則由抽樣調查中獲取,由于宏觀質量同微觀質量之間密不可分,因此在具體的調研過程中,我們對于宏觀質量的評價輔以微觀質量的問題從而更好的佐證。當前就宏觀質量實施科學系統全面的研究尚缺乏必要的條件,從統計年鑒當中所獲得的資料也非常有限,宏觀質量的評價僅僅是從調查問卷當中獲取數據并展開評價分析,由于僅僅是對于進出口商品的宏觀質量評價體系的初步運用,因此存在著一定不足之處。
為了對當前進出口商品質量展開評價,我們抽取部分的監管企業當做樣本,具體的情況是:運用配額抽樣,從而確定出有效的樣本為400家,依據規模、區域、監控轉臺以及進出口地合理的設計配額條件;全面加強對于代表性以及重點企業的抽樣。樣本的分配間下表1,在具體的操作中需要確保一定的靈活性。
(二)引入微觀質量的分析
在行業中整體的質量水平內對于企業針對產品存在質量問題或是召回事件的應對措施在很大程度對事故投訴情況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所以對于產品質量的投訴狀況進行衡量的時候需要納入微觀質量的指標。
一旦產品產生質量問題或是召回事件的時候,企業往往使用特定手段應對,在調查中發現,超過九成的企業往往會選擇積極的同客戶展開溝通、尋找原因并及時進行補救,僅有不足1%企業則選擇順其自然,此外,有37.3%、51.0%以及31.1%的企業往往會選擇求助于檢驗檢疫機構、啟動現有的危機應對機制,以及臨時性組建起應急小組手段,同時很多企業往往會選擇多種手段進行應對。
檢驗檢疫機構往往承擔著檢驗監管進出口企業自身產品的法律責任,提供給企業各項服務。通過調查發現,在被訪企業當中,對于檢驗檢疫機構服務整體的評價較高,達到了4.57分,居于“良好”的區間。在各個風險的評價當中,有關連接性評分最高,在均值上已經達到了4.64分,之后就是服務態度以及服務能力,分別是4.56以及4.53的得分,而隨后則依次是解決問題成效、服務效率以及服務的針對性,分別得到了4.46、4.45以及4.43分,而關于質量標準的宣傳得分則很低,排到了最后,4.39分。
企業對于檢驗檢疫機構的訴求,首先是同產品質量的標準的培訓、獲得以及宣傳緊密相關,其次則是同服務效率以及其針對性緊密相關。企業較為集中訴求,往往牽扯到檢驗檢疫機構的職能定位和轉型,就是從過去傳統監督管理轉換為公共服務角色。
(三)評價結果及分析
總的來說,我國玩具行業質量水平表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況,主要是由于企業類型過多,小型的企業存在偷工減料的現象,在質檢上不過關,最近幾年召回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就是油漆含鉛量超標,加上生產執行和檢驗標準同日益嚴格的國際標準嚴重脫節。
玩具行業在產品質量的控制方面有很強的意識,擁有較為完善的產品質量控制體系,當前全球國家對于玩具的進出口標準持續提升,使得玩具企業需要對新的進出口產品質量標準進行全面的了解,不斷強化企業管理,切實提升產品的質量水平。在執行產品質量的控制標準方面,玩具行業大多執行剛性標準,而產品的質量通過各類結構認證比例非常高,企業的檢測能夠經過各方的認可比例也很高。
當前我國的玩具行業大多集中于粵東與珠三角地區,當前在粵東澄海已形成了廣東玩具產品主要集散地,可以目前當地的企業依然停留在一種過于封閉化的區域性集群運作模式,尚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整合,或是跨行業、跨區域之間進行合作,同時家庭式小作坊以及個體化經營單位的發展過熱,并未實現規模化的經濟效益,產品缺乏必要的空間與能力,目前尚沒有形成強大的產業導向。
參考文獻:
[1]對出口商品質量監管的探討[J].黎慶翔.中國檢驗檢疫.2009(05)
[2]論構建我國出口商品合格評定體系[J].黎慶翔.江漢論壇.2009(04)
[關鍵詞] 電商;實體百貨;經營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 F713.36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Online shops have strengths in terms of the time cost, price cost, individualization and marketing opportunities. However, the weaknesses include slow speed and poor quality of logistics services, problems concerning product quality and after-sales services and the lack of pre-purchase experience. In responding to the impact of e-business, department store operators could take measures in both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y could increase product differences, raise product quality, take price adjustment and discount strategies and invest more in on-site presentation. With respect to services, they could diversify the variety of restaurants, entertainment, and services; increase nursery rooms, service centers for the disabled, and health testing rooms; set up shopping websites and APPs; promote mobile payment and home delivery services. In this way, they could win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online shops and keep customers while targeting on offering comforting shopping experience with considerate and attentive services.
Key words: online shops, department stores, business pattern, study
一、實體百貨企業面臨的問題及分析
(一)問題提出
網上商城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雙11”電商購物節的來臨,一場電商與實體商業之間的較量再次展開。面對2014年“雙11”阿里巴巴全天交易總額為571億元的銷售業績,實體百貨企業如何應對電商帶來的沖擊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問題分析
由于以萬達廣場等為代表的實體百貨企業在城市消費市場上占據了絕大部分占有率,其擁有的雄厚資本是其他營銷實體難以企及的。然而電子商務的出現大大改變了市場占有率的格局,侵略式地壓縮了實體百貨企業的市場占有份額。實體百貨企業在面對電商強烈沖擊時應采用進攻戰術,其主要思路如下:對網上商城領先者在市場中的優勢進行總結;對網上商城領先者目前的弱勢進行分析;提出實體百貨企業的“進攻點”,結合網上商城的優勢提出綜合應對方案。
1.總結網上商城領先者在市場中的優勢
(1)時間成本優勢。在電子商務虛擬化的商品市場中,商品信息以極快的速度在互聯網世界中傳播,極大地縮短了經銷商和顧客之間的距離。這打破了商務交易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提高了購物的效率。
(2)價格成本優勢。電子商務模式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降低了銷售成本。電商企業可以用更低的銷售價格與實體店競爭,具有更大的利潤空間或者是降價空間。
(3)個性化優勢。電商可以充分利用電子技術,對網店進行獨特的設計,凸顯其商品的個性化,從而吸引更多顧客的目光。
(4)銷售機會優勢。在網絡平臺的銷售環境下,電子商務可以全天24小時服務并進行不間斷的交易。同時,借助互聯網的普及性,電商模式擴大了交易范圍和受眾群體,大大增加了銷售機會。
2.對網上商城領先者目前的弱勢進行分析
(1)物流速度與質量問題。目前國內物流業追不上電子商務發展步伐,第三方物流能力落后,運力不足,業務不規范、服務質量低下等,都使得用戶投訴猛增。
(2)商品質量問題。許多網購商品與網站上的圖片描述不相符,也有的網上商品是仿冒品,這無疑使消費者覺得受到了欺騙。
(3)售后服務質量差。網絡購物的售后服務成為投訴的熱點問題,如出現質量問題無法實現退換貨處理;網購客服形同虛設等。
(4)消費者購前體驗缺失。在實體的賣場中,消費者直接接觸到產品,而網上購物只能通過賣家介紹和商品參數,以及賣家提供的圖片了解產品信息,對于商品是否存在色差、質量如何等,消費者只能“賭一把”。
消費者認為網購存在的問題嚴重性從高到低分別是:消費者購前體驗缺失、商品質量問題、售后服務質量差、物流速度與質量問題。鑒于消費者對購物實體體驗和商品質量問題最為關注,故將此作為實體百貨企業的“進攻點”。
二、應對方案
基于以上對電子商務的優劣勢分析,提出實體百貨聯合網上商城模式。百貨聯盟DSU(Department Store's Union)模式保留了電商的優勢,并在相當大程度上克服了目前網商的不足。該模式聯合各大實體百貨企業,結合線上線下的優勢,以第三方服務平臺為載體,為實體百貨企業打造聯手“進攻”電商的同盟,為終端消費者提供實體店購物與線上消費結合的新購物模式,其運營模式如下。
(一)服務模式
DSU采用雙方面服務模式,即依此模式構建的第三方服務平臺為實體百貨企業提供聯手的機會,集個體為聯盟;對消費者方面,為其提供實體百貨的產品信息,供顧客進行查找和對比,并通過到店體驗與網上下單的結合來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
1.為實體百貨企業提供的服務
(1)更大的客流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客流量對實體百貨企業來說意味著人氣,更事關銷售額和績效。DSU將為實體百貨企業帶來更大的客流量,明顯增強實體店的人氣。
(2)大數據的應用。依DSU構建的第三方服務平臺可以基于其海量數據進行分析,為實體百貨企業提供對其瀏覽、交易、收藏等數據的統計分析,以及消費者的特征,可用于實體百貨企業數據化運營、市場行業研究等。
(3)強大的網絡宣傳。深入人心、投放時機佳、瀏覽量大、低成本高收益,網絡宣傳的影響力不言而喻,DSU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全國各大聯盟百貨的商品信息,為實體百貨企業提供前所未有的宣傳效果。
(4)全國物流體系。建立DSU聯盟企業的全國物流體系,為其網絡銷售、調貨、售后等提供物流保障。
2.為終端消費者提供的服務
(1)實體店購物體驗。實體店的親身購物體驗是網購所不能滿足的,在實體的賣場中,消費者可以直接接觸到產品,并享受商場環境所帶來的身心愉悅。
(2)商品質量保證。通過DSU聯盟企業或第三方購物平臺所購買的商品在質量方面可以給消費者提供保障。第一,在實體店購買可以現場接觸商品以確定其質量,滿意后可在購物平臺上下單并完成支付。第二,通過DSU第三方購物平臺網購的商品全部為實體百貨企業的正牌商品,質量亦可確保。
(3)商品售后服務。售后服務的特色體現在其售后質量、效率有保障,DSU會員還可通過VIP身份驗證在全國范圍內的DSU聯盟企業享受售后服務。
(4)便捷與高質量的物流。DSU的第三方物流,在質量與效率方面有保障,可實現全國范圍內購物的商品郵遞和調貨。
(5)有吸引力的價格。實體店面由于其銷售成本高,商品的價格往往高于網店。DSU第三方購物平臺的會員可通過此平臺享受折扣優惠、限時搶購等。
(6)消費點評。消費者可隨時隨地為DSU聯盟企業的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領域進行消費評價,同時共享通過此第三方平臺進行消費的經驗。
(二)盈利模式
1.付費排名
商場付費越高者排名越靠前,借鑒百度搜索引擎的收費模式,給商場提供關鍵詞服務,幫助其快速準確被目標顧客搜索到,提高銷售量。
2.購買搜索關鍵詞
在搜索結果頁面顯示廣告內容,實現高級定位投放,商場可根據需要更換關鍵詞,相當于在不同頁面輪換投放廣告。在相同關鍵詞頁面,一般來說,付費高者排名靠前。
3.點擊收費
點擊費用是由商場的廣告目標決定的,按自定的價格支付點擊費用,無點擊不付費。可以讓最廣泛的目標客戶看到商場的廣告,達到宣傳效果。
4.啟動網絡廣告業務
將網站重要的Banner廣告位和搜索結果的右側廣告位對外銷售。
5.退出增值服務計劃
主要包括品牌推廣、市場研究、消費者研究、社區活動等方面。
6.幫助商場促進銷售
主要指開拓網絡營銷渠道,包括品牌旗艦店建設、商招募等。
7.物流收費
平臺運行前期物流業務外包,通過業務金額抽取相應提成。
(三)技術模式
1.網絡平臺的制作技術
該運營模式需要一個穩定完善的網絡服務平臺,可選擇技術外包。但一個新的平臺要想達到理想狀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
2.網絡信息安全加密
(1)信息系統。信息系統中存在用戶的各項信息,包括姓名、聯系方式、住址等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強化信息的保密系統,保障會員用戶的信息安全。
(2)支付環境安全。擁有快捷且安全的支付渠道是規范網絡購物的基礎,可以參照支付寶錢包、微信支付等平臺構建一個屬于DSU的支付平臺。
(四)管理模式
1.經營管理
(1)采用會員制,只對注冊會員提供交易服務。
(2)提供第三方支付工具,幫助雙方完成交易,提高網上交易的信用度。
(3)設立專門的論壇供消費者發表觀點、提出建議。
2.系統管理
(1)會員注冊系統。為買賣雙方提供一個在線交易平臺,商場可主動提供商品網上銷售或拍賣,消費者能自行選擇商品進行競價和購買,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廣泛方便的比價、議價、競價過程能節約大量的市場溝通成本。
(2)支付系統管理。貨到付款:快遞公司把商品送到指定地點,由收貨人當面交付貨款和運費。銀行匯款:提供銀行匯款、轉賬、銀聯支付等功能。信用卡支付:支持多家銀行信用卡支付,為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
(3)網站管理。前期免費使用入駐,后期依情況進行收費。在對網站進行管理時,依托網上信用管理系統、身份認證管理系統、網絡管理系統和網絡安全管理系統等,最大限度的保證網站安全、交易安全,保障商場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實體百貨企業面對電商沖擊的應對方案主要體現在商品面和服務面兩個方面。其中商品面包括拉大商品差異化,提高商品質量,適當的價格調整,折扣策略,加大現場演示的投入等等。服務面包括餐飲、娛樂、服務性的品類擴大,增加育嬰室、殘疾人服務站、健康檢測室等,增設購物網站、APP,增加移動支付,送貨上門服務等。以打造全方面、多渠道的以“周道、細心”為主題的購物體驗方式為目標,贏得競爭,保留顧客。
[參 考 文 獻]
論文關鍵詞:電子商務,C2C,消費者,信任,影響因素
1、 引言
近年來,電子商務在中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國外在線交易多集中在B2C平臺不同,中國網民的網購行為多發生在C2C平臺。在線交易中,消費者在收到郵寄的商品之前,無法對商品進行直觀上的評價。只能通過網絡商店提供的商品信息,對商品質量和網店服務進行評價。由于買賣雙方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就給賣方進行交易欺詐提供了機會。因此,消費者信任在C2C在線交易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消費者網絡信任的影響因素電子商務論文,國內外都有不少的研究。McKnight [1]提出了信任的二階段模型,即將信任形成分為介紹階段和探索階段:介紹階段,是指消費者通過一些信息對商家進行初步的了解;探索階段,即消費者通過瀏覽商家的網站、與商家進行電話或電子郵件溝通,來對商家作進一步的了解。Tan 和Sutherland[2] 通過整合各學科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多維度信任模型。他們認為,在電子商務中的信任包括三個方面,分別為:信任傾向、人際信任和制度信任。龐川[3]認為影響消費者網絡信任的因素有環境、技術、商業和個人因素。盧鋒華[4]在總結以往關于B2C電子商務環境下顧客對網站信任的各項研究的基礎上,將顧客對B2C網站初始信任的影響因素概括為三個方面:B2C網站因素、顧客個人因素和網絡環境因素。這些研究忽略了對初始信任的影響因素進行層次上的劃分,缺乏系統總結。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影響C2C電子商務中消費者信任的因素模型,在對問卷調查所得數據總結和分析的基礎上,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對影響因素的層次進行了劃分。并從國家、社會和網絡商店層面提出了增強我國C2C電子商務信任的政策建議。
2、模型設計
基于對消費者信任的研究[1-4],本文將消費者信任產生的影響因素分為:個人信任傾向、顧客對網店的感知、顧客對服務的感知、感知網頁質量、第三方認證和它人的影響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并以此為基礎建立研究模型(如圖1):
圖1:研究模型結構示意圖
2.1 研究假設
(1)對網店的感知
文中對網店感知包括對公司規模和聲譽的感知兩個方面,將其細化為四個測量問題,做出以下假設:
H1:對公司的感知正向地影響消費者對網店的信任。
(2) 對服務的感知
感知服務質量是指顧客在挑選商品的時候,所感受到的產品交付和服務預期實現的程度。通過在購買之前與網絡商店的溝通過程,網店對顧客能達到的服務水平就會在顧客心中產生印象,而這種感知服務水平會對買家對網絡商店的信任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有如下假設:
H2:感知服務質量越高,顧客對該網絡商店的信任度越高。
(3)感知網頁力量
對網頁信息質量的測量,采用的是網頁設計的美觀、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等電子商務論文,并基于以上研究,假設:
H3:感知網頁質量越高,消費者對網絡商店的信任程度越高。
(4)對第三方保障的信任
第三方保障是指通過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對交易主體進行擔保,以降低顧客對交易安全的擔憂。假設:
H4:對第三方保障的信任程度越高,對網絡商店的信任程度越強。
(5) 他人信任
作為一種非正式的、自律性的制度機制,聲譽反饋系統在在線交易中被廣泛采用。大部分用戶搜索到目標商品后,除了關注商品本身屬性外,還會瀏覽用戶評論等商品相關信息。假設:
H5:他人對網店的評價越高,消費者對網絡商店的信任程度越高。
(6)個人信任傾向
文中采用的模型傾向于認為信任是直接影響信任程度的自變量,做出以下假設:
H6:個人的信任傾向越高,對網絡商店的信任度也就越高。
2.2樣本選取
問卷調查以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兩種方式同時進行,紙制問卷調查對象以在校的碩士研究生為主,也包括一些在職工作人員,網上調查通過問卷星系統進行。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98份,其中有效問卷147份,有效回收率為74.2%,滿足分析要求。有關樣本資料的描述性統計詳見表1。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92
62.6
女
55
37.4
年齡
20歲及以下
2
1.4
21-25歲
102
69.4
26-30歲
39
26.5
31歲及以上
4
2.7
學歷
大專及以下
8
5.4
本科
43
29.3
碩士
94
63.9
博士
2
1.4
最近一年網購經歷
沒有
10
6.8
1-5次
71
48.3
6-10次
31
21.1
11次及以上
關鍵詞:質量管理;企業;利潤最大化;管理者;被管理者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032-02
一、問題提出
探討企業質量管理的論文很多,主要討論的是提高企業質量管理的重要性和怎樣提高企業質量管理。其實他們的討論有一個默認的假設前提,即企業都是非常主動的想改善其質量管理的。但現實中,多如牛毛的企業對質量管理的重視程度是不一樣的,有的企業非常重視,而有的企業并不十分重視,生產出的產品或售后服務頗成問題,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呢?進一步,企業管理者重視質量,就一定可以把好質量關嗎?
二、企業質量管理決策分析
我們討論的前提為企業是理性的,即它實際選擇的方案是可以使其收益達到最大化的,這里的收益假設為盈利水平。
當然,每個企業都知道提高設計質量、產品質量、售后服務質量的重要性,但實際去不去做卻是另一回事了。企業的抉擇,是在多種影響因素下共同作用形成的,他既要考慮質量,又要考慮成本,既要考慮短期利益,又要考慮長期利益。這種種的目標決策往往又是相互矛盾的,怎樣合理調控沖突的矛盾因素,關鍵在于一定時間段內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手段。
我們將商品質量和售后服務質量作為管理者質量管理的核心因素。現在,管理者要確定一個總體質量水平,以實現一定時間段內企業利益最大化。此時,我們暫不考慮在執行這個質量目標過程中的種種阻礙因素。這個總體質量水平一方面影響到產品銷售量,而銷售量客觀上又受到企業原有產品市場份額和產品需求價格彈性的影響(若產品售價沒有變化而質量發生變化,就相當于質量沒有變化而價格發生變化的情景,所以產品質量變化對需求量的影響可以間接的用產品需求價格彈性來表示);另一方面影響到產品生產和售后服務的成本,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質量提高自然意味著成本上升。從長期效果來看,提高整體質量水平,有利于提高企業信譽,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所以會有一種長期隱性聲譽上的收益。這種聲譽的提高在一定時間內(通常時間會比較長)自然會反映到銷售量的提升上,至于提升程度,就要看需求價格彈性的大小了;而在短期內聲譽是不容易形成的,更不用說對銷售量會有什么正面幫助了。那么在這個意義上,要實現短期利潤最大化時,企業選擇提高質量水平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了。
通過以上粗略分析,我們可以把影響企業質量水平決策的因素排列開來,如下:
1.企業產品的市場份額和需求價格彈性。市場原有份額越大,進一步提高市場份額的動力就越小,進而通過提高產品質量來進一步提高銷售水平的可能性越小,最極端的例子是壟斷企業幾乎沒有提高質量的動力;需求價格彈性越小,因質量提高(即意味著價格降低)而提升的銷售量越不明顯。所以,適度或偏小的市場份額(這個適度和偏小的程度暫不在本文中衡量)和較高的需求價格彈性對企業提高質量水平有較大的推動力。
2.企業目標決策覆蓋時間的長短。時間越長,因質量提高而提升的品牌效應越明顯,因品牌效應而推動的企業的收益就越大。時間越短,品牌的建立越困難,導致質量水平提升對銷售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可能是正面影響,也可能是負面影響。在負面影響出現時,如銷售增量有限而成本提升很快時,企業是不會主動提高質量的,甚至不重視質量問題,除非有其他外在因素的驅動。
3.企業規模的大小。規模越大,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就越大。如若不重視質量水平的提高,一旦出現大范圍的質量問題,潛在的聲譽損失就越大,極高的機會成本將促使企業重視質量問題;而小企業本沒有多少聲譽可言,用重視質量和宣傳質量來提高聲譽將是一項長期和艱苦的工作,這種高昂的成本將成為小企業重視質量的最大障礙。所以大企業比小企業更傾向于保持或提高質量水平。
4.企業領導者的領導時間。若領導時間足夠長,則其制定的決策可以是比較長期的,這種長期性根據上面的第三點會有利于企業對質量的重視;若領導時間比較短暫,不論是小企業還是大企業其戰略大多是中短期居多,如此則不利于企業做出更高的質量決策。
5.商品的性質。商品不同意味著材料不同,成本不同,其做到保證基本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投入是不同的。如高科技產品,改進與提高質量的成本就會高于皮鞋行業保持或提高質量的成本。越高端商品質量的提高,越意味著成本大幅度的上升,如若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持,反倒不如低端產品質量提升的可能性大。
以上提到的影響企業質量決策的因素并非單獨發揮作用。如根據第5條,似乎可以判定皮鞋行業相對于高新技術行業更有利于質量提升,其實不能妄下結論。或許根據第5條是如此,但若根據第3條又會得出相反的結論,所以還是要看影響一個企業各個因素的大小,誰起主導作用,相互綜合的結果如何。
三、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質量態度一致性分析
分析了企業質量決策的影響因素后,我們考慮下一個問題,即如果這個企業有重視質量且不斷改進和提高質量的傾向和動力,它是否可以順利的達到此目標?這一問題涉及到委托理論。當企業的領導者作出控制質量的一系列決策并要求下屬執行時,作為人的下屬是否完全執行作為委托人的上級命令并不確定。完全的委托關系有雙方簽訂的契約約束各自行為,而企業中的員工雖簽有勞動合同,約束其努力工作,但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契約,因為其對員工具體解決問題方式的約束力是極為有限的,所以只是一種不完全契約。對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態度和行為的不一致性造成的質量決策問題之各種解決措施,大量文獻里多有涉及,這里不再贅言。我們想要弄明白的是為什么會存在員工與管理者在沒有任何約束時存在行為和目的上的不一致性。這種不一致性來源于哪里,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回答的問題。
奧爾森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中分析,若一個集體中人數眾多,則其采取一致行動可能性就小的多;若一個集體中人數比較少,就有可能去采取集體行動。當然,這里集體中每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人們通過談判和協商共同決定是否行動。一個企業中,雖然人們的職位不同,地位不同,是一個具有明確等級的組織,但依舊可以采用奧爾森的分析邏輯,去判斷不同職位的人對質量管理的積極性。
我們做如下假設:將企業中的人分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管理者在企業中職位最高,且只有一人(簡化分析起見),對被管理者發號施令。被管理者人數眾多,接受管理者的命令且必須實行。
在假設前提下,可以推斷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對質量的重視程度是不一樣的。管理者是整個企業的負責人,企業運營的好壞與其有密切聯系,他將從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角度看待質量問題,因而非常重視;被管理者是命令的接受者,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整體性工作中小小的一部分,即使將這份工作做到極致完美,對整體效果影響也是有限的,尤其是質量這種整體協作的活動。這如同一部復雜機器中小小的螺絲釘,給這顆螺絲釘上多上一滴油和多上兩滴油,對機器整體運轉速度的影響幾乎微不足道,如此,為什么還要上兩滴油呢,一滴就可以了,甚至不上油又會怎樣呢?更可能的情況是這樣的,由于被管理者分配到的任務是整體中小小一部分,他本身或許意識不到自己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他想得更多的是努力工作,然后升職加薪。這樣看來,被管理者會努力完成任務,可問題是,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遇到具體問題,面對多種解決方案,在不與任務要求相矛盾的情況下(情況往往是這樣,任務大多數是一種要達到的目標,而達到目標的具體措施并沒有包含在任務描述中),采取一些次優方案的行為可能發生(這種次優方案,可能涉及到努力程度、直接的個人利益獲得等)。這就放棄了在可能條件下達可以達到的最優質量水平。
對被管理者來說,不論是更多重視質量行為的無效回報還是執行任務的次優選擇,都會在管理者決定實現質量目標的道路上設下大大小小的障礙。所以對被管理者的激勵與監督就是必不可少的,有關企業質量管理的文章都談到了這兩點,我們也認為這是必要的。當然,具體的激勵和監督措施要依據企業自身特點實施,不要輕易照搬別人的,因為成功是不可復制的。在學習其他企業經驗和實踐教科書上各種理論的過程中,調整、改進和創新是必要的。
四、結論
針對現實社會出現的眾多商品質量問題,本文認為不同企業對質量管理的態度是不同的。原因有多方面,如產品的份額和需求價格彈性、企業規模、領導者在位時間、制定的企業策略覆蓋時間長短等。這些因素將共同發揮作用,影響企業的質量管理態度。更進一步我們發現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處在同一企業而行動不一致的原因,我們認為他們所處職位的不同影響了他們的思考內容、決策方式和行為動機。管理者將比被管理者更加重視企業質量問題,被管理者多從自身利益角度考慮,在缺乏相關的激勵和監督情況下,往往做出有損企業質量管理的行為。所以,有效的激勵和監督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伊蘭伯格.當代勞動經濟學――理論與公共政策:第6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論文關鍵詞:零售企業;服務營銷;發展策略
服務營銷是指企業在充分認識顧客需求的前提下,以市場為中心、以顧客為導向,充分滿足顧客需求的營銷活動或營銷理念,服務營銷最重要的就是服務質量。零售企業服務營銷就是零售企業管理者運用市場營銷學原理,選擇目標顧客群,進行市場定位,改善服務質量,提高顧客忠誠度,增強服務競爭力,從而實現利潤持續增長的營銷管理活動。隨著零售市場的開放,國內零售企業為應對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和挑戰,亟待實施服務營銷。
1 零售企業開展服務營銷的必要性
1.1 打造競爭優勢
隨著外資零售企業大規模進入,我國零售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零售企業在商品質量、價格和種類等方面又日益趨同,顧客不容易從趨同化的產品信息中感受到企業的吸引力,零售企業僅靠產品差異很難贏得競爭優勢。因此,在新的市場環境中,零售企業要想增強自身競爭力,就必須在同樣的產品基礎上,實施服務營銷。服務具有不可觸摸和難以模仿的特點,是一種有效的市場競爭手段,已經成為零售企業塑造企業形象、區別和超越于競爭對手、贏得顧客的最重要的途徑。零售企業應通過制定綜合性的服務開發計劃,達到改善服務、形成競爭優勢的目的,為零售企業的發展和成功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1.2 增強顧客信任
顧客信任是指顧客在理性分析基礎上對某一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肯定、認同和信賴。服務作為零售企業有形產品的促銷手段,能夠有效解除用戶的后顧之憂、增強用戶的購買信心及對企業的信任感。一旦顧客對服務非常滿意并形成信賴,就會多次光顧企業,成為企業的重復購買者甚至忠誠顧客,這將成為零售企業獨有的優勢,能有效地促進互惠互利的交換,最終實現企業的長足發展。
1.3 滿足服務需求
服務需求是一項隨著社會進步不斷擴大的需求。盡管產品趨于同質化,顧客對服務的需求卻大為不同。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消費者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產品,更需要的是這種產品帶來的特定或個性化的服務,從而有一種被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所帶來的就是顧客的忠誠度。
1.4 開辟效益來源
零售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服務的這一點優勢,在為顧客服務過程中發揮服務的專長,打造個性化、差異化服務,逐步加大服務收入在整個銷售中的比例,提高服務附加值,以推動企業整體效益上升,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利潤增長點。
2 零售企業服務營銷發展策略
面對零售市場需求、競爭格局和技術手段的不斷變化,零售企業只有實施服務營銷戰略,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
2.1 強化“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隨著零售企業采用最新的技術、硬件新設施的不斷提高以及客戶的理性和成熟,零售企業在爭取一個新顧客的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因此,零售企業必須樹立“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真正用心為顧客服務,想顧客所想、急顧客所急,在服務的每一個層次上都要很好地貫徹落實這一理念,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服務品質,以優質的服務留住顧客,使顧客成為“回頭客”,甚至忠誠顧客。零售企業不僅應把顧客從進入店鋪辦理業務直到離去的整個過程稱為服務,甚至還應延伸到非營業時間提供的服務方面;不僅員工的服務效率、態度、規范屬于服務范疇,而且還包括店鋪位置的便捷性、店鋪空間大小、服務信息的及時性與確定性、輔助設備的運行穩定性、管理者在公眾場合的形象等等;不僅客戶服務部門要貫徹落實“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其他部門也應貫徹執行這種理念,無論哪個部門哪個員工遇到消費者的咨詢,都應該按照企業的有關規定,為消費者提供正確、及時的服務。
服務不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要求員工從內心認同這種理念,這種理念的存在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教育培養,僅僅依靠規章制度或紀律要求是不夠的。
2.2 明確目標市場和定位
因為不同的目標人群對價格、商品和服務價值的感知是不同的,這會影響顧客的滿意度,所以零售企業市場定位的準確性對維持顧客的忠誠具有重要的作用。
零售企業由于業態的多樣性,不同業態的零售企業有不同的目標顧客群和定位,因此,零售企業服務營銷策略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如百貨商店的目標顧客追求穩定和安全,尋求一種心理歸屬或者崇尚個性化的消費模式,對服務和品質較敏感,宜通過提高服務質量來提高商品附加值;倉儲式商店的目標顧客是廣大的中低收入者,對商品價格較敏感,應盡量簡化服務以縮減經營費用降低成本,宜在商品可選擇性上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便利店的目標顧客追求快捷和方便,宜在快捷和方便方面與其他業態形成差異化競爭。由于顧客之間的差異,零售企業在實施服務營銷時,必須首先對顧客進行區分,從而針對不同的顧客采取合適的服務營銷策略。
2.3 實施環境營銷
零售企業的環境包括店鋪的地段、建筑外觀、店堂布局布置、背景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營銷作用和價值。零售環境對商品質量和其他服務內容起著提示作用,如整潔的環境可以提示所售商品衛生的水平和嚴謹的服務態度等。零售企業可以顧客可感知的服務硬件為依托,通過變無形服務為有形服務,以幽雅的服務環境、便利的服務流程、人性化的設施、悅耳的背景音樂以及積極健康的員工形象等傳達服務特色和現代化的服務理念。一個個細節元素與細節行為都可能成為促進產品銷售以及成就品牌美譽度的不可或缺的最有價值的因子。
在進行環境營銷設計時應注意:①環境要體現定位。如百貨商場的目標顧客較注重服務品質,其環境設計應體現舒適不失檔次,而倉儲式商店的目標顧客對價格較敏感,較注重商品的可選擇性,環境設計宜力求簡單以降低成本。②環境要體現特色。零售企業的特色,不但體現在商品、品牌上,諸如背景音樂、店堂色彩、商品陳列等環境因素的設計也應反映其特色。③環境要人性化,關注人文精神。所謂人性化設計,就是賣場要考慮到那些特殊需要的顧客,如為殘疾人開設綠色通道,為需要休息的顧客設置長凳,在商場內設置小型的自動售貨機等。另外,賣場粘貼的標語也要體現出對顧客的關心,如提醒顧客營業時間,提醒顧客近幾天天氣狀況等。
2.4 營造服務特色
實施特色經營是零售企業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零售企業的服務特色猶如一種特殊的“有價”商品,吸引一批批回頭客。實施服務特色營銷,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改進服務內容。
服務內容的差異化是使本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區別于其他企業的關鍵。它既可以是對主要服務內容的獨特化,也可以是次要服務內容的特色化。如零售企業可提供訂貨服務、咨詢服務、金融服務、包裝服務、維修服務、臨時幼兒托管服務等。具體服務內容的設計要依賴于企業管理層在營銷策略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需要有豐富的操作經驗和知識積淀。如宜家家居推出的臨時幼兒托管服務項目,很受顧客歡迎。
(2)加快自有品牌建設。
自有品牌是形成零售企業服務特色、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西方發達國家對于零售企業自有品牌的研究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在實際應用中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果。國際上許多知名的大型超市大都出售自有品牌商品。我國有些零售企業已具備了采用自有品牌的條件和能力,應不失時機地進行品牌戰略的創新。零售企業采用自有品牌的途徑主要有:委托生產商制造,在銷售時使用自有品牌;自設生產加工基地,即零售企業自己開發生產某些商品,使用自有品牌銷售。實施自有品牌戰略是零售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有品牌戰略的實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充分發揮自有品牌的優勢,使商品能夠被廣大消費者接受。
(3)樹立獨特的企業形象。
通常是指通過ci系統樹立品牌形象,使消費者形成固定的心理認知,有效抓住顧客群。營造服務特色是一項長期的行為,應特別注意持續性。因為服務的革新或改進,無法取得專利法律保護,極易被競爭企業模仿,零售企業必須長期堅持特色化營銷,始終堅持服務創新,才能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
2.5 加強員工培訓
零售企業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員工隊伍的支持。當前,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管理者開始認識到培訓并不是一種成本,而是一種高效的投資。加強員工培訓工作,可以滿足員工不斷成長的需求,給員工可以上升的足夠空間;可以鞏固團隊精神,使員工認同企業文化;可以增強員工服務顧客的能力,促進服務質量的提高。因此,零售企業必須不斷致力于員工的培訓,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由于一線員工直接與顧客接觸,是企業的“窗口”,顧客通過一線員工的服務感覺、了解和認識公司,因此,零售企業要特別加強一線員工服務意識、專業技能和溝通技能的培訓,如大方的性格、微笑的面容、敏捷的動作、溫馨的話語、通俗化的解釋、細致又耐心的釋疑等,提高一線員工的服務水平,以優質、高效、快捷的服務贏得客戶,實現雙贏目標。
2.6 開展內部營銷
內部營銷有助于企業樹立顧客導向的營銷觀,這是全面服務營銷實施成敗的關鍵。顧客導向的營銷觀要求企業樹立超越顧客期望的戰略觀,這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員工的期望能否被滿足。通過內部營銷可以形成由員工滿意到顧客滿意的價值鏈,因為員工對待外部顧客的態度總是反映了自己在企業內被對待的方式。如果企業重視內部員工需求,讓員工快樂地工作,讓他們一想到工作就覺得開心、快樂、喜悅,使他們在工作中獲得超越工作本身的價值與意義,他們才能把這種使命感與情感傳遞給客戶。員工抵制是零售企業實施服務營銷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2.7 關注服務補救
在服務營銷觀念下,企業關心的不僅是產品是否成功售出,更注重的是用戶在享受企業通過有形或無形的產品所提供的服務的全過程感受。服務質量的高低取決于顧客對服務的預期與其實際感知到的服務水平之間的差距。當感到的服務水平沒有達到預期水平時,服務質量就被認為存在缺陷。失誤可因各種原因產生:服務可能沒有如約履行,貨品可能有瑕疵,服務執行質量低劣,員工可能粗暴或漠不關心。所有這些失誤都會引起顧客的消極情緒和反應,如顧客離開,將其經歷告之其他顧客,甚至通過消費者權益組織或法律途徑投訴。這樣不僅會造成銷售的流失,也會使公司形象得到損害。因此,企業必須及時進行服務補救。服務補救是公司針對服務失誤采取的行動。
論文摘要介紹大豆重迎茬對大豆產量、品質的影響,并提出防治措施,即合理輪作、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合理耕作、施肥、地下病蟲害防治及適當增加播種密度等。
1重迎茬對大豆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1.1重迎茬對大豆產量的影響
大豆重茬、迎茬危害程度與重茬年限、土壤類型、有機質含量、水分狀況等有直接關系。重茬年限越長,危害越重。從土壤類型上看,土質肥沃、微酸性土壤,減產幅度小于土質瘠薄、偏堿性土壤;從土壤有機質看,同一重茬年限,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減產幅度小,反之則大;從地勢上看,在水分不足的情況下,平地和二洼地減產幅度小,而崗坡地減產幅度大。一般迎茬可減產10%~15%,重茬可減產15%~30%。大豆重茬年限越長,減產幅度越大,如遇到自然災害(干旱、高溫)年份,減產更嚴重,甚至絕收。從產量構成因素分析,主要引起莢數和三粒莢減少、癟莢增多等。
1.2重迎茬影響大豆植株干物質的生產積累
正茬大豆的干物質積累量顯著高于迎茬、重茬1a、重茬2a、重茬3a大豆的干物質積累量,而重茬大豆又低于迎茬大豆。不同生態區間比較,西部風沙干旱區、中西部鹽堿土區減少幅度較大,東部低濕區與中南部黑土區減少幅度較小。
1.3重迎茬對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從產量構成因子來看,迎茬大豆的產量構成因子均較正茬大豆呈下降趨勢,重茬年限增加,降低產量嚴重。
1.4重迎茬對大豆品質的影響
重迎茬大豆百粒重下降,病粒率、蟲食率增加,商品質量顯著降低。據富錦、虎林、龍江、海倫、訥河、賓縣調查,迎茬百粒重平均為18.2g,比正茬降低了2.7%;重茬百粒重平均為18.0g,比正茬降低3.7%。迎茬病粒率、蟲食率分別較正茬增加了39.7%、41.6%;重茬的病粒率、蟲食率分別比正茬增加了95.5%、106.8%。迎茬和短期重茬對大豆蛋白質和脂肪含量沒有明顯的影響,3a以上的長期重茬,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明顯增加,脂肪含量明顯減少。
2大豆重迎茬減產的原因
種大豆不宜重茬和迎茬,也不宜種在其他豆類之后。“油見油、三年愁”,大豆重迎茬減產的主要原因是根部病蟲害的嚴重危害,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際微生物的變化,破壞了共生固氮系統,抑制了根的吸收能力,使植株代謝減弱,植株生育緩慢,產量降低。
3減緩大豆重迎茬危害的技術措施
3.1合理輪作,盡量減少重茬,適當迎茬
在當前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應把重茬和迎茬區別開來,盡量減少重茬,適當迎茬。因此,風沙鹽堿土地區以及土壤瘠薄的崗坡地和孢囊線蟲病、菌核病、根蛆嚴重的地塊,不能種植重迎茬大豆。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況下,要堅持“寧迎勿重”的原則,可選擇有機質含量高的平川地和二洼地種植重迎茬大豆,重茬也只能重1a。對于那些開發晚、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雖可適當重茬,但也不可重茬年限過多。
3.2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
大豆重迎茬,各種病蟲害很多,比如灰斑病、苗核癇、食心蟲等,一年一更換品種,新品種抗病力很強,選擇種植抗線一號等抗病性強、增產效果好的品種品系。國內外研究與實踐證明,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是減輕重迎茬影響大豆產量與品質的有效措施。另外,還應做好不同品種合理搭配、輪換種植,以減輕重迎茬危害。
3.3合理耕作
進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可以破壞板結層,為大豆根系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并可有效減輕病蟲危害。在土壤耕作上,堅持以深松為主的松、翻、耙、旋相結合的土壤耕作制,大力推廣應用深松耕法,要避免原壟耕種。
3.4增施農肥,合理應用化肥,適量補充微肥
一般地塊施用優質農肥15t/hm2以上,瘠薄的崗坡地施用20t/hm2以上。可采用秸稈還田的方法增加土壤有機質。一是秸稈粉碎翻壓直接還田,將作物秸稈用機械粉碎,施少量氮肥或噴灑酵素水劑,結合秋整地翻入土壤;二是運用發酵劑、發酵素,或加入畜禽糞等按照一定比例,制造優質秸稈肥還田。
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鉀搭配,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確定氮、磷、鉀和微肥的適宜比例及肥料品種。
3.5搞好地下病蟲害的防治
近些年,地下病蟲害有加重的趨勢,一般用大豆種衣劑,按藥種比1∶75~100進行包衣,或用質量分數為35%乙基硫環磷或質量分數為35%甲基硫環磷,按種子量的0.5%拌種,防治大豆根蛆和孢囊線蟲以及根腐病。
[論文摘要] 在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的中西部農村要推動“萬村千鄉”工程,必須減少政府干預,建立良好的市場經營環境。連鎖超市是繁榮農村市場的重要形式,應根據鄉村實際選擇利于經營的店址、確立適當的經營規模;經營過程中應堅持特色經營、大力發展綜合店;不斷促進環境形象、產品形象、服務形象建設;同時,建立嚴格的采購管理制度和搞好物流建設。
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我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隨時可以看見超市,但在農村從事商品流通的還是一些個體經營者,超市經濟在大部分的農村尚是空白,中西部農村更是如此。為刺激農民消費、發展農村的流通企業,2005年政府推動農村地區“萬村千鄉”工程,目標之一是要在2005—2008年,在全國大部分縣市的農村設立25萬家新型農家超市,以覆蓋全國70%的鄉鎮,50%的自然村。超市進萬村千鄉的想法是美妙的,它使農民在村莊就能買到質優價廉的商品,降低農民購物成本,借此促進農村消費,并拉動國民經濟的內需增長,是解決目前國內消費市場疲軟的良方妙藥,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推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但是,在我國廣大的中西部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農村消費環境、農民消費觀念、鄉村管理模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鄉村超市的發展存在著許多困難。要想使“萬村千鄉”工程順利進行,我們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減少政府干預,改善中西部鄉村市場環境
2005年商務部下發了《關于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的通知》,正式啟動“萬村千鄉”工程,工程的目標就是從2005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在中西部農村培育出25萬家左右的“農家超市”。在商務部的大力推動下,各級政府大力支持農村連鎖超市的經營和發展,連鎖超市向農村擴張可以享受到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財政部2005年從中央外貿發展基金中,拿出部分款項支持連鎖超市的“上山下鄉”運動,根據中央財政資金政策規定,每個農家店資金補助的標準為東部地區鄉級店2000元,村級店3000元,中西部地區鄉級店2800元,村級店3800元。中西部農村的一些地方政府也從地方財政拿出了配套資金,支持連鎖超市的經營與發展。2005年4月,商務部、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農產品連鎖經營試點的通知》,在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的目標和類型,支持試點的政策措施、試點企業的申請條件及加強組織領導等方面做了具體規定。2006年“兩會”期間,商務部長再次強調了農村健全現代商貿大市場的問題。銀行也對“萬村千鄉”工程給予積極支持,商務部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協議,后者貸款500億用于扶植商業流通,其中100億元專項用于“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另外,國家進出口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也出臺了諸多相關支持政策。
但是,開拓農村市場與城市市場有很大的不同,中西部農村與發達地區也有很大的不同,欠佳的市場環境使農村市場的連鎖企業普遍感到頭疼。有的基層部門出于部門利益考慮,故意人為地設置“高門檻”,以阻礙鄉村超市的發展,如:有的地區根本沒有消防管道和水壓,而消防部門卻要求超市購置上萬元的消防設備,結果錢花了不少,卻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又如,有的地方過路費、過橋費高得驚人,往往要吃掉企業利潤的2到3個百分點等。地方保護也是進軍農村的連鎖企業的一塊添堵的“石頭”,開設一個新超市,須辦理稅務、工商、衛生等9個左右的證件,辦理每個證件需要兩三千元很常見,而且還不一定能辦成。如果證件不齊,超市隨時面臨被罰款的風險,而且罰款的多少由罰款部門說了算。
稅收不公平問題也是影響農村連鎖超市發展的一個不利因素。長期以來,對農村商店,國家采取的是定稅政策,這使得許多農村商品稅收成本較低,而超市連鎖經營從源頭上已扣除了17%的增值稅,這必然導致農村超市商品的稅收成本比農村商店商品要高,使超市商品很難達到物美價廉的要求,不利于競爭。對于進軍農村的連鎖超市,正常的稅費不可能逃避,但有的基層政府部門不按法律政策,亂收稅費,使稅收制度混亂。按國家政策規定,連鎖企業的稅收應由連鎖企業總部所在地政府向連鎖企業統一征收,非獨立法人的連鎖超市店面不用單獨納稅。這個政策早在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原國家經貿委的文件就已明確,但是目前很難落實。盡管從理論上講,能否統一納稅不影響連鎖企業的稅賦總額,但它很容易給亂收費打開方便之門。有的地方政府認為,連鎖企業在我這個地方開店掙錢,我就應該收你稅,如果你連鎖企業都把稅交給了企業所在地政府,那我為什么要支持你在我這兒開店。這種錯誤的認識和行為,只看到了現實的、短期的稅收收入,沒有看到在農村開展連鎖經營對農村經濟發展、拉動內需、促進解決“三農”問題的長期效益。不過,在現行體制約束下,也有許多地方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適當“變通”,盡可能為連鎖企業“統一納稅”創造便利。連鎖龍頭企業在省內實行跨市縣經營,凡與總部電腦聯網,由總部統一采購配送、統一核算、統一規范化管理,不設銀行結算賬戶、不編制財務報表和賬簿的直營店門,可由總店向其所在地稅務機關統一申報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連鎖企業實行統一納稅后,所屬地區間財政利益由省財政廳制定調整辦法,統一分配。
二、選好店址,確立規模
我國13億人口,農村人口有9.5億多,占總人口的73%,消費零售額占整個社會消費零售額的40%左右,這充分說明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市場,購買潛力較大。同時,隨著國家各種“惠農”政策和措施的實施,農民收入日益提高,由此帶來農民消費需求的變化,原有的商品流通模式不適應時代的需要。另外,城鎮化的建設、“要想富、先修路”的政策使農村鄉鎮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日益完善,我國農村勞動力和地價的成本優勢,也為農村超市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連鎖超市以連鎖模式管理和經營超市,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以多形式、大空間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與小雜貨店、廟會、集貿市場和農副產品批發點這些農村傳統的商業形式相比更受農民的歡迎。但是,在農村地區開展連鎖超市經營,不能滿足于把超市簡單地從城市引入農村,而要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特別是我國中西部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消費的實際,因地制宜,創新發展,增強競爭力。農村連鎖超市的發展應根據實際情況,考慮不同地區交通便利狀況、經濟發展程度,選擇較有利于連鎖超市經營的位置開設,首先應在8000人左右及以上的集鎮開設,超市規模應較大;經濟相對發達、人口數在4000—8000人之間的中心村,應建立中等規模的連鎖超市;另外,交通比較便利、水電設施齊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村莊也可開設較小規模的超市。在農村建立連鎖超市,鄉鎮店必須保持較大的店面規模。農村超市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是“農家店”、“夫妻店”,這些“農家店”、“夫妻店”經營理念較落后,市場意識和法律意識都較淡薄,小農思想嚴重,經營規模較小。連鎖超市要占領農村市場,成為市場主導者,就必須做到規模經營。表面看,地區范圍內,農村地區人口數量少人口密度小,中西部農村更是如此,但是,將鄉鎮周圍各自然村人口累加起來,人數依然是巨大的。中西部農村的農民雖然消費水平低,但日常消費品依然是每家每戶需求的,累加起來其銷售量是巨大的,零散的鄉鎮商店、小型超市等已明顯滿足不了當前農村鄉鎮消費者的需求,它們需要具有規模的超市來取代,尤其是品牌形象獨立、鮮明的連鎖超市。所以,在農村建立連鎖超市,鄉鎮店應保持較大的店面規模,若能根據當地市場情況實現最大的規模超市,必將迅速成為農村零售業的領導者。而中心村和其他村的超市規模則應稍小一些。
三、堅持特色經營,大力發展綜合店
確保了超市的一定規模,中西部鄉村連鎖超市的經營應根據農村實際,堅持特色經營。那么,中西部連鎖超市都設置哪些商品區最能滿足農村、鄉鎮的消費者的需求呢?筆者認為應該大力發展綜合店,做到一站式購物,以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追捧,綜合連鎖超市應該根據農民消費實際側重于設置如下商品區:食品區、日化區、電器區、服飾區、兒童用品區、農副產品區、綜合區。其中食品區主要包括飲料、袋裝即食品、農村炒貨、油鹽酒等食品;日化品主要為農村消費者需求較大的日化產品;電器區是具有規模的鄉鎮連鎖超市的一個“拳頭產品”,現在,鄉鎮開設單獨的電器超市并未成熟,而超市辟出較大面積運營電器專區,必將帶來眾多客源和銷量,這是鄉鎮超級市場和城市超級市場的不同點;服飾區主要由各類男女服飾和鞋襪專柜組成,要注意的是服飾的檔次一定要分開,高低檔產品的比例為3:7,并可適當引進服飾專賣店;兒童用品區是一個非常有消費潛力的區,其消費量是巨大的,商品類別則主要由兒童商品、兒童服裝、兒童玩具、兒童圖書等幾個大的類別組成;農貿區,主要是化肥、農藥;綜合區則將一些無法形成專區的商品綜合集中起來,如水果、蔬菜等。
中西部農村連鎖超市在經營過程中還必須根據中西部農村實際加強農產品交易,帶動農產品貿易,既有利于農村超市的經營發展,又有利于從流通環節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商務部、衛生部、質檢局應制定一個農產品質量的固定標準,根據這個標準連鎖超市從農民手中收購農產品,這樣,農民既可以用得來的資金換取自己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同時也可以為城鎮超市提供源源不斷的農副產品,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是一個互利的做法。
四、搞好超市形象建設
連鎖超市形象建設主要包括:環境形象建設、產品形象建設、服務形象建設。
超市的環境形象是對超市服務環境的要求。連鎖超市與古老的鄉鎮商業合作社、雜貨店的不同點之一是產品擺設與銷售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它對購物環境具有較高的要求。首先,連鎖超市的外部環境即外部視覺形象應該具有吸引力,給消費者以視覺美感,這就要求超市的商標設計、商標色彩的調制應新穎獨特,門前環境應寬闊、整潔。其次,連鎖超市內部整體環境的設計需要給消費者一種舒服、有趣、快樂和自由走動的感覺,產品區域劃分應布局合理,適合消費者的瀏覽和選購,人行購物道寬度合理,不能過窄,讓消費者可以前后左右隨意購買商品。
產品質量形象是對超市所經營的產品質量的要求,它對超市的發展意義重大,如果經常銷售一些劣質的產品,消費者受了一、二次騙之后,就不會再來該超市,更會向親戚朋友宣傳該超市的東西不好,一傳十、十傳百,超市的生意也就不用做了。所以,農村連鎖超市必須在對供貨商的選擇與評估,具體產品檢測等方面下足功夫,確保放上貨架的商品都是優質的、可信賴的產品。
服務形象主要是指提高服務水平,改進服務質量。它包括售前宣傳服務、售中服務、售后服務。售前宣傳服務是指超市必須促進產品銷售預告工作,超市若有新商品的推廣、商品折扣、有獎銷售、節假日活動、店慶活動等都必須及時地對消費者進行宣傳,既能方便廣大消費者了解商品,快速拉動相關商品的銷售,又能提升自我品牌形象,擴大連鎖超市在當地商界的影響力。售中服務是指銷售中以禮貌周到和耐心服務為核心內容,服務中做到善解消費者心意,迅速的、毫無怨言的為其提供相對應的合理服務。售中服務是指每一個消費者都非常關注購物細節,售中服務做得好,消費者就會對連鎖超市的形象大為認可,也是留住消費者并反復前來消費的“利器”。另外,連鎖超市在農村的發展還需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這是一個超市能否占領農村市場的又一關鍵。
五、搞好采購管理和物流建設
采購部是連鎖超市企業中所有商品質量的第一個把關口,也是超市資金極易出現偏差的部門,超市能否向農民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確保商品盈利,這是一個關鍵部門。
對于采購商品的質量問題,連鎖超市可以采取兩種措施保證商品的質量:(1)只與正規廠家合作,并嚴格要求廠家提供商品的相關質量證明,尤其是食品、電器等關系到消費者生命安全的商品,若廠家缺乏其產品的相應證明就不合作;(2)企業內部設立產品質量部負責所有產品質量的檢測,做到上貨架的每一件商品質量都合格。連鎖超市內部采購員在采購過程中由于利益的驅使,有可能出現“吃回扣”的現象,這既會造成超市資金運營偏差、影響超市的利益,也影響超市的形象。對于采購過程中采購員有可能出現的“吃回扣”問題可以采取以下三個方面的措施:(1)加強對采購員的職業道德教育,選擇頗具職業道德和采購能力的員工做采購工作,這方面只能力求采購員做的更好,但沒辦法保證不出差錯。(2)設立采購設計員和采購監督員,負責采購的設計和采購工作的監督,減少連鎖超市在采購方面的損失。(3)做好統一采購的招標工作。
物流建設也是農村連鎖超市能否正常運營的一個關鍵步驟,農村地域廣闊,鄉鎮與鄉鎮之間的距離相距較遠,中西部農村路況較差,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對超市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采取三項措施:(1)各個鄉村超市連鎖門店建立大型的倉庫,對于大多數日常需求和可存儲時間較長的商品采取一次性大量進貨,只要質量可靠,價格合理就可以大量進貨,減少物流運輸次數。(2)選擇連鎖超市距離較近的中心點設立綜合倉庫進行物流配送,中心點也可以向農村“小商店”、“夫妻店”批發商品。(3)在物流運作過程中還應該引進先進的物流配送與運輸系統,實現信息化作業,快速、準確、高效地完成物流工作,減少物流開支。
參考文獻:
[1]周虎城.超市進村不要搞成形象工程[N].南方日報,2005-12-29.
【關鍵詞】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微信支付
一、前 言
第三方支付平臺是一種網上支付的安全支付服務,能夠在買家確認收貨之前,替買賣雙方保管好貨款,并且確保交易的安全性。由于電子商務中的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不是面對面進行的,這種沒有信用保證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博弈:商家不愿先發貨,怕貨發出后不能收回貨款;消費者不愿先支付,擔心支付后拿不到商品或商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博弈的最終結果是雙方都不愿意先冒險,網上購物無法進行。第三方支付平臺正是在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了一個公共的、可以信任的中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電子交易中欺詐行為的發生,消除了人們對于網上交易的疑慮。
二、電子商務與第三方支付
(一)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依托Internet進行營銷宣傳、業務洽談以及支付結算等商務活動的新型網上在線貿易方式。它將參與商務活動的各方,商家、顧客、銀行或金融機構等利用計算機網絡統一的聯系在電子商務的統一體中,全面實現網上在線交易過程電子化。電子商務系統的關鍵在于完全實現網上在線電子支付功能。
(二)第三方支付
所謂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產品簽約、并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支持平臺。在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交易中,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
(三)電子商務與第三方支付
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平臺是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資金“中間平臺”,是在銀行監管下保障交易雙方利益的獨立的非金融機構。在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交易中,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簡言之,它就是一種承擔“代收代付”和“信用中介”的第三方機構。
三、第三方微信支付平臺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微信支付平臺
(1)微信支付平臺的產生
騰訊公司旗下的微信產品對移動支付平臺這一服務項目的開發過程,以及在此基礎上與“滴滴打車”的合作,進而改變人們出行方式的新嘗試。面向巨大的出租車市場,改變了市民“路邊招手”、司機“掃大街”的出租車運營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出租車的空載率,緩解了上班高峰期乘客打車難的問題。
2013年12月31日,微信5.0上線了,該版本微信添加了如表情商店、綁定銀行卡、收藏所閱讀、綁定郵箱、分享信息到朋友圈等新的功能,為支付平臺實現邁出了探索性的一步。2014年1月15日晚,微信了貨幣型基金理財產品――理財通,被稱為微信版“余額寶”。投資者只要綁定相關合作銀行的銀行卡就能購買微信理財通。
(2)“滴滴打車”漏洞分析
作為支付平臺的合作“滴滴打車”宣布獨家接入微信,支持通過微信實現叫車和支付,在接入微信后,用戶可以在“我的銀行卡”中打開“滴滴打車”,并完成叫車和微信支付;并且在滴滴打車客戶端也接入了微信支付,目前使用微信支付付款的乘客可立減10元車費,支持微信支付收款的司機可立享10元獎勵。
央廣網北京7月16日消息打車軟件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但隨之而來也產生了新的問題。近日有消費者反映,用滴滴打車軟件叫到了“黑車”。家住在北京豐臺區的衛女士反映,7月12日的上午9時許,她通過滴滴打車軟件在家叫到了一輛去往世界公園的出租車,可出了小區門之后發現,停在門口的竟然是一輛私家車。
四、第三方微信支付平臺的相關建議
(一)應用網絡金融平臺的建議
滴滴打車司機端注冊需要司機提交真實姓名、公司、車牌號、準駕證號等等信息,待身份審核通過后才能使用。當我們叫到黑車時,可以把車牌號、司機的注冊手機號一并記下反饋給客服,查詢核實之后會直接禁用黑車的賬號。
在使用網絡金融平臺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防范:
1、在平時登錄支付寶時,取消“記住用戶名”、“十天內自動登錄”等設置。
2、選擇只有自己知道的郵箱作第三方認證通道。網絡金融時代除了密碼之外,有一個認證渠道很重要,修改密碼這樣的操作都會經過這個平臺進行認證,所以建議選擇一個隱蔽的只有自己知道的認證平臺,比如,市民可以選用只有自己知道的郵箱作為認證渠道,而這個平臺也會起到像密碼一樣的保護作用。
3、設定消費限額。銀行業內人士指出,持卡人最好對綁定快捷支付的銀行卡進行限額設定,這樣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如果遺失手機,出現安全隱患后,這時候修改銀行卡密碼是不行的,這時候最先要做的是打電話給支付寶客服,凍結自己的支付寶賬號,然后凍結支付寶綁定的各銀行卡的賬號,還需對自己的手機號碼進行掛失,防止其他綁定手機的業務出現安全問題。
五、結 論
總而言之,第三方微信支付平臺服務的出現符合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也是網上支付業務創新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其本身依附于大型的門戶網站,且以與其合作的銀行的信用作為其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微信支付平臺能夠較好的突破網上交易中的信用問題,有利于推動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溫斌.我國網上支付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 .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 趙穎.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分析及問題探索[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 李二亮.第三方支付分析研究[D] .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 劉云強.淺議第三方支付平臺[J] .電子商務.2005 (9):92-94
大家上午好!
我今年29歲,89年畢業于安廣師范,后保送至長春師院體育系,91年畢業后回到安廣師范任教,93年至96年在東北師大體育系函授畢業,自工作以來,一直勤奮上進,在教學和訓練中取得很好成績,公開課和論文多次獲獎,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經濟管理能力,在本次競爭中,我競爭的是院企辦公室。
我們學校的發展,教職工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學校 經濟狀況密不可分,而校企是學校經濟來源之工,“在教科產結全日益緊密的今天,高師院校的經費來源由政府投資為主轉向自身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因此我認為應加強對校企的管理,提高校企的經濟效益。假如我在本崗位任職,會盡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要廣泛接觸社會,深入市場,考查分析現狀,合理論證,找出規律,這里,了解市場,對市場心中有數是很關鍵的,現在看來,我們即將加世貿組織,雖然有很多商機,但也該看到,經濟狀況的不穩定性,比如下崗人員多,商業活動隨之增多,競爭激烈,農民收入少,企業效益差,購買辦降低,結果常常投入大,收入少,因此對項目的開發要慎重,并且要制訂出定期考查市場的計劃,拿出調查結果可報告,并將這一項工作定為常規工作之一。
二、立足現有,解放思想,實是求事。
就我院的實際情況,如果開發新項目,應重點考慮我校的現有資源,條件去進行,這樣,即減少了學校資金的投入,又避免了現有的資源的閑置,比如,體育館,可在課余時間注冊為一個大中型的健身活動場所,還有我院的出租房,如果在無人承租或者租金過低的情況下,可想辦法開辦自己的企業或資料書店待去經營,再有我院北[你閱讀的文章來自:范文搜]區附近也正處開發之中,新建了移動通訊待單位如有時機也可酌情開發項目,這樣即增加了學校的收,投資不大,便于管理,又為本院師生創造了條件,如果學校后勤社會化程度加深,可考慮許多服務,可以由我們自己的企業解決。
面向市場,更應從實際出發,選擇一些風險,投資少,見效快,有前景的項目去考慮如果真正有可行性項目,也要反復調查,反復論證,慎重考慮,向領導建議,研究、商討最佳方案。
三、經營好新項目,扶持好原有企業。
校辦企業是一種社會商業活動,同其它活動一樣,要守信譽,守規則,依法行事,旦創建了新項目,要積極獲取信息,強化管理和服務,保證商品質量,暢通流通渠道,保證正常商業運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效益,保證利潤,同時不給學校、領導、企業、個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對原有企業要給予支持和幫助,及時溝通,出謀劃策,指導經營,只有使它們經營好,學校的收入才會相應提高。對學校其它資產的出租,使用要賬目清楚,管理完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四、加強學習,提高水平。
[關鍵詞] 購物方式 消費者購買行為 因子分析 網上購物 電視購物
為滿足消費者需求,除蓬勃發展的超市、百貨商場和購物廣場外,以湖南快樂購,上海東方CJ家庭購物、廣東開心購物為代表的電視購物、以易趣、卓越、淘寶為代表的網絡購物等基于現代科技購物方式出現并迅速發展起來,據調查顯示電視購物和網上購物成為發展最快的兩種新的購物方式。多種購買方式出現一方面拓寬了消費者購買渠道,令消費者購物時有更多選擇,一方面也增加了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的復雜程度。在購買方式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行為作為市場營銷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有必要對消費者選擇何種購買方式的動機和主要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以促進我國零售業健康、有序發展。本文以調研為基本手段,運用SPSS13.0軟件對消費者對消費者選擇購買渠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因子分析,并根據計量結果,提出了促進了其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調查基本情況
1.調查方法。本文數據來源于開展的調研活動。調研主要采用實地調研的方式進行。采取隨機抽樣法,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份問卷289份,剔除不完整問卷后,有效問卷247份。回收結果表明,從年齡,收入等人口學特征來看,調查范圍比較廣泛,與當前所調查城市的社會結構實際情況基本相符,可以用于分析。
2.描述性統計分析。總體看來,消費者最喜愛的購物方式依舊是以百貨商場和超市為代表的傳統購物方式。同時網上購物成為部分消費者與傳統購物方式并列喜愛的購物方式,占消費者總體8.5%。目前,人們對電視購物和網上購物都有一定了解,網上購物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電視購物,但傳統購物方式仍占據主導地位。
(1)網上購物描述性統計分析。①網上購物的消費者文化層次相對較高且偏年青呈現出“學歷越高,網上購物比例越高”的特征(見圖1,圖2)。94.3%有網上購物經驗消費者表示肯定會繼續進行網上購物。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在網上購物比例已超過60%。20歲~30歲這一年齡階段的消費者網購比例高達67.8%。這一結果比中國互聯網絡中信息中心(CNNIC)近年來的調研結果稍高。
二、實證分析與討論
1.實證分析。本文研究的是多種購買方式的出現對我國消費者購買行為有何影響,以及我國消費者選擇傳統購物方式、網上購物和電視購物等購買方式的影響因素,由于只有9.5%的消費者有電視購物經驗,這里我們只對有網上購物經驗和無網上購物經驗的消費者購買方式影響因素進行對比分析。
根據分析的目的,結合影響消費者選擇購買方式的影響因素,本文設定可靠的質量、較低價格、信息交流、售后服務、親友推薦、支付方式、送貨方式、購物所花時間、商品品牌知名度、銷售商知名度、產品豐富性、上次購買的滿意度、愉快的購物氛圍13個變量。首先對這13個因素進行通過KMO檢驗和信度分析,經信度分析舍去商品品牌知名度、產品豐富性、上次購買的滿意度、愉快的購物氛圍4個因素后,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數超過0.7具有較高可信度,KMO值為0.803適合因子分析(見表1)。
(1)計算特征值、特征向量,以及各方差貢獻率,最終確定公共因子。表2,表3分別是從無網絡購物消費者樣本和網上購物樣消費者本初始解中提取6個公共因子后對原變量總體的刻畫情況。在分析過程中我們指定了提取方差貢獻率大于0.7的公共因子。可見,如果提取7個公共因子,那么它們可以描述原變量總方差分別為86.1%和88.14%,超過80%(見表2,表3),可以認為,這7個因子基本上反映了原變量絕大部分信息。
(2)利用SPSS得出綜合評價函數。表4是按照方差極大法對“網上購物=無”因子載荷矩陣旋轉后的結果,從表4可以看到第一個因子可靠質量和售后服務因子變量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二個因子在較低價格和親友推薦變量上有較高載荷,第三個因子在送貨方式變量上有較高載荷,第四個因子在信息交流變量上有較高載荷,第五個因子在購物所花時間上有較高載荷,第六個因子在支付安全性變量上有較高載荷,第七個因子在銷售商知名度變量上有較高載荷。
表5是按照方差極大法對“網上購物=有”因子載荷矩陣旋轉后的結果,從表3可以看到第一個因子支付安全和售后服務因子變量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二個因子在較低價格和信息交流變量上有較高載荷,第三個因子在購物所花時間變量上有較高載荷,第四個因子在親友推薦變量上有較高載荷,第五個因子在銷售商知名度上有較高載荷,第六個因子在送貨方式變量上有較高載荷,第七個因子在可靠質量變量上有較高載荷。
2.討論。(1)網上購物與單純傳統購物方式消費者影響因素存在差異。從SPSS的輸出結果可以看出,對傳統購物方式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因子是可靠的質量和售后服務,方差貢獻率為14.6%。其次為較低的價格和親友推薦,方差貢獻率為12.5%。而對有網上購物經驗的消費者來說重要的因子是支付安全性和售后服務,方差貢獻率為16.4%。其次為較低的價格和信息交流,方差貢獻率為14.9%。
(2)消費者的文化程度、年齡對其選擇購買方式影響顯著。網絡做為一種新興的購物方式,消費者需要具備一定網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如檢索信息、與賣家交流、使用計算機完成購買程序等。年青的高學歷消費者掌握的網上購物技能和信息資源能夠幫助他們準確評估新興的購買方式特別是網上購物的風險。對其它不同購買方式的關注,也會影響消費者對不同購買方式的選擇。Miyzaki和Fernandez指出,盡管風險是阻礙消費者網上購物的重要原因,但是大多數的風險感知源自于對新興的購物方式的不熟悉。
由于網絡地普及,在21歲~30歲這一年齡階段的消費者更多地把閑暇時間花在互聯網上,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娛樂、交流從而減少了對電視的依賴。電視購物影響力明顯不如網上購物。
3.網上購物消費者與傳統購物消費者對商品質量和售后服務要求一致。無論有網上購物經驗消費者還是純傳統購物方式消費者對售后服務和可靠的質量都很重視,說明而購買渠道是否能提供可靠質量的商品是兩種類型消費者共同關心的因素,要獲得較高的滿意度必須提供令人滿意的售后服務和優質的商品。
三、結論與建議
1.保證傳統購買渠道中商品質量,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售后服務。傳統購買方式是目前最受消費者喜愛的購買方式,根據因子分析結果,選擇傳統購買方式的消費者最重視的因素是商品的質量與售后服務,其次是較低的價格和親友推薦。那么就傳統購買方式而言,首先應對商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引進高品質的商品,讓消費者放心選購。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免除消費者后顧之憂。二是改善管理流程努力降低運營成本,降低消費者購買成本。三是進行口碑營銷,通過口碑營銷提升消費者的美譽度和忠誠度。
2.開展網上購物消費者教育,提高網上購物安全性。支付的安全性和售后服務是考慮網上購物這一購買方式的消費者最重視的因素,其次是信息交流與較低的價格。就網上購物而言,一是通過不斷開發網上購物的安全技術,提高網上購物的安全性。二是針對網上購物消費者具有高學歷和年齡偏低的特點,加大對高校學生網上購物安全等知識的宣傳,開展消費者教育,使其對網上購買風險建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三是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打擊欺詐行為,保證消費者利益不受侵害。
3.大力發展電視購物頻道,重建電視購物信譽,改進與消費者交流方式。電視購物在我國90年代末遭遇嚴重的信譽危機,直至電視購物頻道的出現,電視購物才出現復興的跡象。在電視購物頻道這一銷售模式中,商品引進,節目制作與播出都由電視臺負責。電視購物節目廣告則是由電視購物公司購買電視臺廣告時段播放電視購物節目。電視購物頻道與電視購物節目相比具有更高的信譽保障和可持續發展性。就電視購物而言,一方面應大力發展電視購物頻道這一模式,借助電視頻道的品牌效應來降低消費者的購買風險,另一方面應加強整合營銷傳播,改善物流和售后等薄弱環節,從產品、銷售、物流至售后為消費者提供一致的形象和信息。三是應改變叫賣的方式,由推銷轉型為推薦,與消費者加強交流。四是選擇優質產品,制作精良的電視購物節目吸引消費者。
4.整合傳統購買方式,網上購物與電視購物,促進多種購買方式共同發展。隨著電子商務發展,越來越多消費者接觸到網上購物和電視購物等新興購物方式,要把潛在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變成現實的消費當務之急就是要提高消費者對新興購買方式信任度。電視購物、網上購物等購物方式可以通過與傳統渠道商合作或融合,借助其優勢提高自身信譽。傳統銷售渠道也可以依托電視購物和網絡購物等購物方式提高自己的信譽度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黎志成 劉枚蓮: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消費者行為研究[J].中國管理學,2002,10(6):88~91
[2]Miyazaki A D, Fernandez A. Consumer perception of privacy and security risks for shopping [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1, 35(1):27~44
[3]尹世久 吳林海:[J].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消費者網上購物意愿研究,消費經濟,2008(8):35~39
關鍵詞: 商務英語 語境 英譯漢
語境(context),即“語言環境”,是交際過程中的雙方都相互明白的認知環境,即使說話產生含義的情況。一般詞典給它下的定義是:說話的現實情境。英國著名人類學家Malinowski在研究語言時把“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兩大類,前者指講話人涉及的實際發生的事,即語言發生的實際環境,后者指講話者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
本文所指的“情境語境”,就是外貿情景中對話所處的語言環境,屬于一種國際商務氛圍,具有濃厚的國際貿易氣息,它涉及實際的外貿談判細節。語境是千變萬化的,在商務談判時,要考慮說話者的文化背景、社會地位、價值觀念、駕馭語言的能力和遣詞造句的傾向等諸多因素。話語含義的產生離不開語境,翻譯時,應注意說話者的話題、說話者的話語方式,以及說話者和聽話者的社會關系和交際目的。本文著重探討的是情景語境與商務英語對話漢譯的技巧之間的關系。
以下就從商務英語對話中所使用的不同詞類進行分析。
1.有些名詞的翻譯要注意從商業語境角度來選擇正確的詞義解釋。例如下面一例是談論關于保險的問題:
A:I see.Now,for this particular article,what risks do you usually cover?
B:We usually insure against All Risks for 110% of the invoice value.
(A:我明白了。那么我們這批貨,你們通常投保什么險呢?)
(B: 我們通常按發票金額的110%投保一切險。)
原文中的“article”是一詞多義詞,有“文章”、“論文”、“冠詞”、“商品”等詞義,要譯為何義,就得從當時的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考慮,顯然應譯為“商品”,才符合原文所講的內容。即使不懂得這里“article”的意思,也可以從上下文了解。
如雙方談及供貨問題:
A:How about the supply position of your products?
B:We have a steady supply for most of them.
(A:你方產品供貨情況怎么樣?)
(B:多數產品貨源穩定。)
回答者用“steady supply”來表示供貨情況,譯為“貨源穩定”。這樣翻譯不僅能夠清楚表示商品供貨充足,而且譯出了中文的特色,使語言描述更加到位、恰當。
另外還有許多名詞性詞組,如果能夠譯成成語和通俗用語,就更能體現漢語的特色了。特別是當展現產品的優點和特色時,經常會用到。比如“fast color”譯為“永不褪色”,“fashionable patterns”譯為“花色入時”,“sophisticated technology”譯為“工藝精良”等。這些短語都是置于介紹產品語境下的最佳解釋,讓人感覺這些產品無可挑剔,這是賣方銷售產品的技巧之一。
又如:“Quality is something we never neglect.We are not in business for‘a quick killing’.Good quality ensures continued sales.”這一句可譯為:“我們一直十分重視質量,我們不做那種趕風頭,撈一票的生意。商品質量好,才能不斷有銷路。”譯文生動地說明了:只有質量好,銷路才會好。這是商業最佳手段之一。而“趕風頭,撈一票”形象地說明沒有質量,就不可能有好的銷路。若了解中文的俗語,并能應用自如,巧妙運用這樣的解釋,就能使讀者立即鮮明地了解文中的確切意思。這就要求學生翻譯時,把思維融入語言環境中,譯出漢語的各種特色。
2.形容詞在商務英語對話中經常出現,應用非常靈活。選擇什么詞義來解釋十分關鍵。在漢譯中要將形容詞置于
當時的情境語境中,與句子其他成分聯系起來翻譯。
如談話雙方在談及報價時:
A:Thank you.How long will this offer be open?
B:It’s valid for three days.
(A:謝謝。這個報價的有效期多長?)
(B:三天。)
A句中的“open”是個形容詞,也是一詞多義。除了字典上的解釋外,還可根據不同的情景靈活解釋,使其更加得體。從上下文和B中,“valid”譯為“有效的”,可知“open”也應譯為“有效的”。而譯文中形容詞“有效的”靈活轉譯為名詞“有效期”,這樣能使中文的句子更通順易懂。此段對話是在談報價問題,這是一筆生意的開始也是重要的有決定意義的細節。類似“open”的還有“good”、“firm”等詞,這三個詞都具有靈活性和通俗性。如:
A:The market at our end has become pretty competitive.In order to sell successfully there,your goods will have to be competitive in price as well.
B:You’ll find our prices very attractive.
(A:我地市場競爭很激烈,為了成功銷售,你們的報價必須具有競爭力。)
(B:你們會發現我們的價格很有吸引力。)
以上對話談論的還有價格問題,但也聯系到市場銷售,說明價格高低直接影響到市場競爭。“pretty”在這里是副詞,也有多個詞義,它用于修飾形容詞“competitive”,從市場競爭角度,譯為“激烈地”是最恰當不過了。而keen和sharp等形容詞與“pretty”同義,用來修飾名詞“competitive”,也譯為競爭激烈。
3.動詞的翻譯也要從商務英語對話的語境中考慮,才能更加形象和貼切。如:
A:As we do business on the basis of mutual benefit,I suggest somewhere around 270 Francs per metric ton FOB Marsellies.
B:I’m sorry,the difference between our price and your counter offer is too wide.It’s impossible for us to entertain your counter offer,I’m afraid.
(A: 因為我們在互利的基礎上做交易,我建議每公噸馬賽船上交貨價為270法郎左右。)
(B:很遺憾,我們的價格與你方還盤之間的差距太大,恐怕不可能接受你們的還盤。)
動詞“entertain”是一詞多義詞,詞義有“招待”、“娛樂”等,但此處不可能作此解釋。從原文中可知,外貿情景對話中,在還盤階段,對于價格,動詞搭配常用“接受”與“不接受”,這是習慣自然的說法,而用其它詞義就不通,這說明語境決定了詞義的選擇。另外,結構為“動詞+介詞”的動詞短語也十分常見。例如:
A:To tell you frankly,a letter of credit with a bank,I have to pay a deposit.That’ll tie up my money and add to my cost.
B:Consult your bank and see if they will reduce the required deposit to a minimum.
(A:坦率地說,信用證會增加我方進口貨的成本,要在銀行開立信用證,我得付一筆押金。這樣,那一部分資金就無法周轉了,因此會增加成本。)
(B:你和開證行商量一下,是否把押金設法減少到最低限度。)
“tie up”這一動詞詞組,詞義有“中斷”、“聯合”、“堵塞”等,但這些詞義都無法解釋此句中的“tie up”。從原文中可知與資金有關,而A由于資金周轉不靈,無法選信用證為付款方式。因為這樣就會束縛資金,在商界中俗稱“壓資金”。
4.介詞在外貿英語對話中也不少見,讓我們先看一例子,再進行分析:
A:It’s still too high.
B:Our quality is far beyond comparison.Besides,the market is advancing.Our goods can always find a good sale .
(A:還是太高。)
(B:我們的質量是無與倫比的。而且行市上漲,我們的貨物銷路一直很好。)
B中的“far beyond comparison”譯為“無與倫比”,不僅譯出其義,而且有很強的肯定意義。英文有它的表現手法,而中文會用有點夸張的手法修飾產品的優點,讓人覺得無可挑剔。對話A中說價格過高,想減價。而B用無與倫比的質量水平抵住他的討價還價,從B的下半句“the market is advancing.Our goods can always find a good sale.”得知描述質量是何等的好。所以用“無與倫比”再恰當不過了。類似這一情況的,中文中常見,因為它們形象突出、通俗生動。若讀者反應敏捷,能及時得知對方的想法。
從上述舉例論證中可知,在為外貿談判作漢譯時,無論是用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介詞,都要看處在什么樣的情景語境,并以此來選擇恰當貼切的詞義進行翻譯。外貿情景對話漢譯的主要目的是交流情況,溝通思想,表達情緒。為使漢譯達到這種目的,就應想方設法使譯文與原文達到最大程度的相近,起到等效翻譯的作用。翻譯時盡可能了解相關背景知識,參閱上下文來進行合乎邏輯的分析。另外說話人的情緒、感情和態度也關系到對話的漢譯。由此可見,外貿英語對話的漢譯在注意語境的同時也要注意這些要求,并滲入在譯文中,從而正確理解和解釋原文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們還應進一步了解中國和英語國家各自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準確高效地進行翻譯,更好地促進對外交流和國際貿易。
參考文獻:
[1]王秀卿.等效翻譯中的語境與語域取向[J].國外外語教學,2002,第3期.
[2]白文昌.語言文化差異與翻譯交際[J].外語學刊,2002,第2期.
[論文摘要]隨著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競爭者為了謀取最大利益,取得市場優勢,便采取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仿冒行為便是較為突出的一種。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相關法律對此已有相關規定,本文通過相關法律對仿冒行為的概念、特征、條件、認定、責任以及其與假冒行為、冒牌行為的區別的探討,以期加深對仿冒行為的了解。
在一個較為完善的市場中,經營者之間進行競爭是推動市場發展的動力,競爭可以促進價值規律的實現,也有利于實現宏觀調控,并可以使消費者獲得質優價廉的商品。但是,由于競爭的本質在于追逐利潤,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為獲取更多的交易機會,取得市場優勢,一些經營者便采取了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假冒與仿冒便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種。對此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已有規定,但是,已有的規定較為原則,實踐中如何判斷、認定一種行為是否是假冒或仿冒的則不是很清晰。
一、仿冒行為的法定概念、特征和構成條件
(一)仿冒行為的法定概念
仿冒行為是指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1.《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項規定: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2.《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國家工商總局第33號令)明確規定: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二)項規定,擅自將他人知名商品特有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做相同或者近似使用,造成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行為。
(二)仿冒行為的特征
上述規定表明,仿冒行為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仿冒行為是對知名商品的仿冒行為。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和《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的規定,仿冒行為就是一種對指明商標仿冒的違法行為,其仿冒對象具有特定性。
第二,仿冒行為是對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仿冒行為。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這種仿冒行為又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擅自將他人知名商品特有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做相同使用,一種是做近似使用。
第三,仿冒行為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應受法律懲罰。《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可見仿冒行為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任何違法行為,都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受到相應的法律處罰。仿冒行為屬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行為,也應承擔法律處罰的法律后果。
(三)仿冒行為具備的條件
1、仿冒行為人主觀上有故意。即具有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故意。
2.實施了仿冒行為。只有仿冒的故意是不足以認定為仿冒行為的,還需具有仿冒行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其仿冒行為又必須具備兩個要素:(1)必須是對知名商品的仿冒行為;(2)行為仿冒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必須為知名商品所特有的。
3.造成一定的結果。即造成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二、仿冒行為、假冒行為與冒牌商品行為的區別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的相關規定,假冒行為是指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行為。冒牌商品行為是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或者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虛假表示,引人誤解的行為。仿冒行為、假冒行為與冒牌商品行為是有區別的,具體如下:
(一)侵犯的客體不同。他們都是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但侵犯的客體著重點又各不相同。仿冒行為侵犯的是市場競爭秩序;假冒行為侵犯的是商標管理秩序;冒牌商品行為侵犯的是市場交易秩序。
(二)違法對象不同。違法對象是違法客體的物質承擔者,違法客體是違法對象所體現的社會關系。仿冒行為的違法對象是知名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假冒行為的違法對象是他人的“注冊商標”;冒牌商品行為的違法對象是他人的產品的“產地”、“廠名”、“質量標志”等代號。
(三)客觀表現不同。它們客觀上表現為都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但卻不盡相同。仿冒行為客觀上表現為違反了對知名商品保護和管理的法律法規,擅自將知名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作相同或近似使用;假冒行為客觀上表現為違反商標管理法規,假冒他人注冊商標;冒牌商品行為客觀上表現為違反關于產品質量方面的法律法規,擅自使用他人產品的產地、廠名或“質量標志”等代號。
(四)危害結果不同。仿冒行為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具有損害競爭對手之目的;假冒行為是構成對商品注冊商標的誤認,對同類商品無法區別,具有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之目的;冒牌商品行為是造成對商品生產者、生產基地來源、商品質量發生誤認,具有侵犯他人名稱權和商譽之目的。
三、仿冒行為的認定
《反不正當競爭法》和《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對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來看,這種仿冒行為涉及到下列構成要素: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作相同或者近似使用;導致市場混淆和誤認。這些要素也可以說是構成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條件。
(一)知名商品的界定
1.知名商品的概念
《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何謂知名商品并未作解釋性規定。《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三條規定:本規定所稱知名商品,是指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商品。第四條規定:商品名稱、包裝、裝潢被他人擅自作相同或者近似使用,足以造成購買者誤認的,該商品即可認定為知名商品。
2.知名商品的特點
(1)該商品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即知名性。即對于市場的地域因素和人的因素。在多大的市場范圍內享有知名度才可以構成知名商品,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及其配套規章對此未作明確規定。從行政執法實踐看,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市場經濟才處于初級階段,市場發育還不成熟,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們的消費水平、消費偏好等差異較大,以全國作為地域范圍認定知名商品往往是不現實的,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一般按照地區認定商品的知名度,如根據省、市等市場范圍認定知名商品,是比較妥當和符合我國國情的。
(2)為相關公眾所知悉。在此的相關公眾既指在與該商品有交易關系的特定的購買層,也指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相關公眾。
(3)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近似的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使用時足以造成購買者誤認。
(二)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界定
1.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界定
(1)名稱。《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三條第三款規定:“本規定所稱知名商品特有名稱,是指知名商品獨有的與通用名稱有顯著區別的商品名稱。但該名稱已經作為商標注冊的除外”。商品名稱是對商品的一種稱謂,有通用名稱與特有名稱之分。通用名稱是泛指所有同類商品的名稱,只能表示商品的類別,不能將此商品與彼商品區分開來,也即只具有類別上的區分作用,不具有個體上的區分作用。特有名稱則是個體商品獨有的稱謂,這種稱謂將這個商品與那個商品區別開來。
(2)包裝。《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三條第四款規定:本規定所稱包裝,是指為識別商品以及方便攜帶、儲運而使用在商品上的輔助物和容器。
(3)裝潢。《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三條第五款規定:“本規定所稱裝潢,是指為識別與美化商品而在商品或者其包裝上附加的文字、圖案、色彩及其排列組合。”裝潢附加于商品之上時,即成為商品本身的組成部分;附加于商品的包裝上時,即成為包裝的組成部分而作為商品的附著物,此時包裝與裝潢融為一體,對裝潢的仿冒也是對包裝的仿冒。
2.特有的界定
《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此同樣沒有具體規定,《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三條第二款規定:本規定所稱特有,是指商品名稱、包裝、裝潢非為相關商品所通用,并具有顯著的區別性特征。也就是說名稱、包裝、裝潢須為知名商品所特有,即被擅自使用的名稱、包裝、裝潢既不是普通商品的,也不是知名商品所特有的。
通用的商品名稱、包裝和裝潢,又可以稱為普通商品名稱、包裝和裝潢,是指在某一領域內已被特定行業普遍使用,為交易者共同承認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通用的商品名稱、包裝和裝潢起不到區分經營者的作用,無法也沒有必要對指定的使用人進行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所保護的都是非通用的商品名稱、包裝和裝潢。
(三)作相同或者近似使用的界定
1.相同與近似的界定
所謂“相同”,是指所使用的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與他人的知名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一模一樣,即在文字、圖形、記號及其聯合形式,以及其外觀、排列、色彩完全相同。所謂“近似”,是指所使用的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與他人的知名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相似,致使消費者在購買該商品時加以普遍注意力也不免產生混同或誤認的情形。
2.“使用”的界定
筆者認為應當擴大“使用”的范圍,而不能僅從其字面意思上理解。“使用”應當既包括自己制造使用,也包括單純地制造、銷售他人的知名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自己并不使用而供他人使用的行為。所以“使用”應當包括制造、銷售、使用,并且使用既包括自己使用也包括供他人使用。
3.對近似使用的界定
在實踐中,相同使用的界定往往是比較清楚、容易的,即所使用的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與他人的知名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一模一樣,凡有所差異的都不是相同使用。但是近似使用卻不容易界定,界定起來比較麻煩,認定標準比較難以掌握。《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五條規定:對使用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可以根據主要部分和整體印象相近,一般購買者施以普通注意力會發生誤認等綜合分析認定。一般購買者已經發生誤認或者混淆的,可以認定為近似。
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加以界定:
(1)從外觀上看,所使用的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與他人的知名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相似。包括文字近似、構圖近似、色彩近似等。
(2)從后果上看,所使用的商品使消費者在購買該商品時加以普遍注意力也不免產生混同或誤認。在此的消費者應當為一般消費者而非特別消費者。如果一般消費者加以善良注意人的普通注意義務仍不免發生混同或誤認,則可認定為具有近似使用的后果。
(四)導致市場混淆和誤認的界定
《反不正當競爭法》和《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對“導致市場混淆和誤認”均做了規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昆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規定:前款所稱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包括足以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可見,誤認包括實際誤認和可能誤認兩種形態,即仿冒商品只要有引人誤認的可能,就可以構成仿冒行為,而不必要求已產生實際誤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