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第一部詩歌

第一部詩歌

時間:2022-09-25 17:29: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第一部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一部詩歌

第1篇

中國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1)詩歌——《詩經》與《楚辭》

《詩經》:“詩三百”,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六義”。與《書經》、《禮》(《周禮》、《儀禮》、《禮記》)、《易經》、《春秋》合稱“五經”。

《楚辭》:收錄屈原等人的作品,“楚辭體”又名“騷體”。代表作《離騷》,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2)散文——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

諸子散文:《論語》(后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專集,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

歷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編年體)、《左傳》(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國語》(第一部國別體)、《戰國策》(《國策》)等。

2.漢代作家作品

(1)賦文——賈誼的《過秦論》

(2)史書——《史記》(開紀傳體之先河,“二十四史”“前四史”)和《漢書》(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3.魏晉南北朝作家作品

(1)詩歌——“三曹”、陶淵明(東晉,第一位田園詩人)和樂府詩雙璧

(2)史書——《三國志》(西晉陳壽)和《后漢書》(南朝范曄)

(3)文學理論——《文心雕龍》(劉勰,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

(4)小說——《世說新語》(劉義慶,第一部筆記體小說集)

4.唐代作家作品

(1)散文——古文運動(“韓柳”)、劉禹錫(字夢得,《陋室銘》)、杜牧(《阿房宮賦》)

(2)詩歌——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階段

初唐:“初唐四杰”和陳子昂。

盛唐:兩個流派(“王孟”為代表田園詩派和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蘇軾贊王維“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和兩大詩人(李白、杜甫。杜甫組詩“三吏”、“三別”),另有自號“四明狂客”的賀知章。

中唐:新樂府運動(“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元稹和白居易“元白”,白居易“敘事詩雙璧”(《長恨歌》和《琵琶行》)

晚唐:“小李杜”(杜牧《樊川文集》)。

5.宋代作家作品

(1)散文——唐宋家(歐陽修《六一詩話》,“三蘇”中蘇洵《六國論》)、范仲淹和沈括(《夢溪筆談》,我國第一部科學作品)

(2)詞——婉約派和豪放派

婉約派:北宋有柳永(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樂章集》)、歐陽修、秦觀,南宋有李清照(易安居士,《漱玉詞》)和姜夔。

豪放派:北宋有蘇軾(開豪放一派)、范仲淹,南宋有辛棄疾(號稼軒,《稼軒長短句》)、陸游和文天祥。

(3)史書——司馬光(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與《史記》一起被譽為“史學雙璧”)

6.元明清作家作品

(1)戲曲——元代有關漢卿(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王實甫(《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馬致遠(雜劇《漢宮秋》、散曲《天凈沙·秋思》),明代有湯顯祖(《牡丹亭》,又稱《還魂記》),清代有孔尚任(《桃花扇》)。

第2篇

國風是《詩經》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華夏族民間詩歌。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華夏民族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華夏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小雅》為詩經的一部分,為先秦時代中國詩歌。共有七十四篇。創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厲、宣、幽王時期為多。《小雅》中一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其中最突出的,是關于戰爭和勞役的作品。《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1、知我者謂我心憂釋義: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在憂愁。

2、全句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3、出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王風》集中,題為《黍離》。

4、《國風·王風·黍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國興亡的詩歌。全詩三章,每章十句。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知我者下一句接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意思是了解我的人,不用多做解釋,不了解我的人,解釋了也沒用。這句詩出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王風》集中,題為《黍離》。

《王風·黍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國興亡的詩歌。此詩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諧,在空靈抽象的情境中傳遞出憫意情懷,蘊含著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故國之思和凄愴無已之情。全詩三章,每章十句,其主要特點是用重疊的字句,回還反復地吟唱,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一、考什么

《考試大綱》對文學常識的考點是在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別:中國作家要記住其生活時代及代表作,外國作家要記住的是其國別及代表作。對文學體裁而言,重點應是高中畢業生應該了解的一般常識。

歷年高考的文學常識題和這一要求是相吻合的:試題中涉及的都是不同時期(或國別)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以教材中出現的文學常識為主,并適當向課外延伸,其衡量標準就是“重要”與否。

二、怎么考

文學常識題的考查帶有較強的綜合性,常常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多種文體常識放在一起綜合考查。從題型來看,可能會有以下幾種題型:

1 表述性單項選擇題

即把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中國古代、現代、當代作家,外國作家等相關的文學常識合理組合為四個選項,要求考生選出表述正確的或表述錯誤的一項。

例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 《左傳》《史記》等歷史散文作品,以“實錄”的筆法將人物寫得真實豐滿,有血有肉。

b 《項脊軒志》以清淡樸素的筆法寫身邊瑣事,親切動人。它的作者歸有光被認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以及葉圣陶的《倪煥之》,是我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長篇小說。

d 馬克·吐溫和歐·亨利都擅長寫諷刺小說。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百萬英鎊》和歐·亨利的《警察和贊美詩》等都深受讀者的喜愛。

【答案】b《項脊軒志》的作者歸有光是明代散文家,而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個散文流派,其代表作家是方苞、姚鼐等。

2 連線型單項選擇題

即把作家、作品、作品的時代、作品的體裁(或主人公)等用橫線搭配連接,構成單項選擇題,要求選出對應正確或錯誤的一項。

例,下列作品、作家、時代(國別)及體裁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a 《秋浦歌》——杜牧——唐代——詩歌

b 《北京人》————現代——話劇

c 《哈姆萊特》——莎士比亞——英國——小說

d 《歐根·奧涅金》——歌德——德國——詩體小說

[答案]b a中《秋浦歌》的作者是李白,c中《哈姆萊特》是戲劇作品,d中《歐根-奧涅金》的作者是詩人普希金。

3 填空題

例,按要求填空。

(1)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_____,它運用了

的創作手法。

(2)雨果,_____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它的著名作品有_____、_____等。

[答案](1)《詩經》賦、比、興(2)法《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

這種填空題是單一的文學常識填空題,也有可能和名句名篇的考查相結合。

此外還有判斷題等題型,近年來一些新的題型也在層出不窮地出現。

三、怎么辦

文學常識浩如煙海,考生不應茫然無措,而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備考:

1 粗讀原著,加深記憶。由于時間緊,內容多,在備考時考生往往只憑一些簡單的復習資料來識記,其結果往往是基礎薄弱,識記模糊,答題時會“關公戰秦瓊”,張冠李戴。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珍惜時間的原則下,粗略讀讀原著,或讀讀作品梗概,對作品中的人物關系及主要內容稍作了解。這樣有助于加深記憶。

2 以課本為著力點,向課外拓展。作為恢復該考點的第一年,想必不會太難,肯定會以課本內容為主。因此,考生要重視梳理課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學體裁常識,對單元知識短文及課本后的附錄絕不能等閑視之。在熟悉課本上的文學常識后以“重要”為標準,適當向課外拓展。

3 構建文學常識知識網絡。要從詩歌、小說、散文、戲劇這四大文學體裁方面,從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中分別找出最能代表該時期(或國度)最有影響的作家作品構建網絡。如我國古代小說可構建如下知識網絡:

上古先秦兩漢:神話傳說,它是我國古代小說的起源。主要保存在《山海經》中,“精衛填海”“夸父逐

轉貼于

日”“大禹治水”都是其中耳熟能詳的名篇。

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說,分別以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為代表。

唐:主要是傳奇,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小說的成熟。代表作品有陳鴻的《長恨歌傳》、白行簡的《女娃傳》、元稹的《鶯鶯傳》等。

宋:話本小說,它的出現標著我國白話小說的成型。代表作有《錯嶄崔寧》《碾玉觀音》等。

明清:有擬話本小說和章回小說。擬話本小說代表作是“三言”“二拍”,“三言”指馮夢龍編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凌蒙初寫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長篇章回小說又分演義小說和世情小說。演義小說有許仲琳的《封神演義》、吳承恩的《西游記》、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等。這些演義小說基本上是由文人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世情小說有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等。《金瓶梅》是我國第一部長篇世情小說,也是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則是我國古代小說的輝煌頂點。此外。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李汝珍的《鏡花緣》等均是清代小說精品。

第6篇

2、《關雎》

【作者】無名氏 【朝代】先秦 譯文對照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第7篇

乘彼垝垣釋義:爬上那垛破土墻,遙向復關凝神望。

出處:《國風·衛風·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釋義:爬上那垛破土墻,遙向復關凝神望,復關遠在云霧中,不見情郎淚千行,情郎即從復關來,又說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沒有兇兆心歡暢,趕著你的車子來,為我搬運好嫁妝。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

活動一開始,我們先制定了活動計劃。我們計劃在一周的時間內,搜集關于詩的知識,學會給詩歌分類,能夠正確地賞析詩歌,我們還希望能自己學寫一首小詩呢!為了完成計劃,我們確定了組長,并給每位同學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負責查資料的,上網進入了“google”頁面,輸入了關鍵詞“詩歌”。哇!關于詩歌的知識可真不少呀,據google搜索統計現共有2850萬個詞條是關于詩歌的。我立即點開了其中幾個網頁,進入了詩歌知識的海洋——“《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我國另外兩部詩歌總集分別是——《楚辭》、《漢府樂》……”,“我國的元曲,是一種小令,興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來……”,“泰戈爾是亞洲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在詩歌知識的海洋里,我流連忘返,增長了許多知識。

通過這次活動,我的收獲可不小。我們小組的同學搜集了許多的古詩和現代詩,可這么多的詩,涉及面這么廣,怎么整理呢?當我們學會了給詩歌分類后,這些整理的事情就變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詩歌分類可以按作者分、按題材分、按形式分、按體裁分……我們按照作者給搜集來的詩歌分類,不一會兒,就把小山似的資料整理好了。

我們還學會了欣賞詩歌,知道了欣賞詩歌前,要先把詩多讀幾遍,可以聯系生活實際讀,可以用不同詩人寫的詩對比著讀,還可以邊讀邊在腦海里描繪畫面,走進詩中讀。學會了這些,欣賞詩時,我們就可以體會詩人創設的意境,更加了解詩歌背后的情感和含義了。比如:讀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短短幾句,讓人感到琴聲初起,仿佛小兒女在耳邊竊竊私語。忽然,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與敵人奮力拼殺,那驚天地、泣鬼神的情節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我們還嘗試著當了一回小詩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詩,就從我們的筆尖流露出來。我也寫了首詩——《四季的樹》。

四季的樹

春天的樹,

秋天的樹,

發了綠芽,

金黃一片,

歸來的鳥兒

孩子們收到

有了新的家。

秋姑娘送來的信。

夏天的樹,

冬天的樹,

郁郁蔥蔥,

光禿禿的,

炎熱的天氣

像年邁的老人

有了一絲的清涼。

第9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另有六篇笙詩,只有題目沒有內容)。先秦時稱其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周南、召南、邶、、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國風,是各地的民歌。《雅》分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樂。《頌》有《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等大型活動的歌舞辭。《詩經》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指《詩經》的體例,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深入品評

首先,《詩經》的內容包羅萬象,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各個階層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

從它的體例上就很明顯地反映出了當時社會階層的劃分。《左傳》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在當時祭祀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是社會上層意志的集中體現。《頌》和《大雅》中許多帶有史詩性質的敘事詩,便反映了統治階層對部族歷史的回顧以及對祖先功德的贊頌。如《周頌》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劉 》《綿》《皇矣》《大明》等,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樂,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諸侯朝會和貴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鳴》描寫“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貴族也通過詩歌,來表現自己對王政的不滿,如《小雅·節南山》記載:“家父作誦,以究”,就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這首詩來諷刺周幽王。

相對于《頌》和《雅》來說,《國風》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會生活更為廣泛,思想性和藝術性也較《頌》《雅》更高。因此有“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的說法。十五國風主要反映的是底層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態。從內容上看,這些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類:

農事詩,直接反映勞動生活的詩歌。如《周南·》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采集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敘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

征役詩,有關戰爭和徭役的詩歌,它們大多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如《豳風·東山》《唐風·鴇羽》等寫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王風· 君子于役》《衛風·伯兮》等表現了思婦對征人的懷念。

諷怨詩,諷刺統治者的貪婪殘暴,表現了下層勞動人民和統治者的尖銳矛盾。如《魏風· 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

婚戀詩,占《國風》的很大一部分。有些表現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兼葭》表現了男女之間如夢的追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表現了男女之間戲謔的歡會;《王風·采葛》表現了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衛風·木瓜》《召南·有梅 》表現了男女之間的相互饋贈;《風·柏舟》《鄭風·將仲子》則反映了家長的干涉和社會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邶風·谷風》《衛風·氓》還抒寫了棄婦的哀怨,憤怒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了階級社會中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

其次,《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對后世的詩文發展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第一,《詩經》以真實的生活感受和樸素自然的藝術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那一時代廣闊的現實生活畫面,體現著深刻的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這一點對后世影響深遠。從漢魏樂府直到近代歌謠都深刻體現出了它的現實主義精神,它們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銳利的戰斗武器。歷代進步文人在創作中倡導“比興”“風雅”,實質上也就是倡導《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也以“風雅”“比興”為標準,批評了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又總結魏晉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做”的要求,這正是《詩經》現實主義的進一步發揚。

第二,《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是后世詩文創作的表現技法的基礎。賦就是鋪陳直敘,敘事描寫、議論抒情都在其內,是《詩經》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如《衛風·氓》也以敘述和描寫的手段寫出了棄婦的遭際和復雜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詩經》的比喻運用得相當廣泛,而且形式多種多樣。興就是托物起興,是詩歌開頭而引起下文的一種手法。有的只起開頭的作用,但多數都有某種意義的關聯,起到象征、烘托、聯想、比喻等作用。賦、比、興的手法還常常結合使用,如《秦風·蒹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開篇,既是以賦法描寫,也是為下文起興,進而營造了全詩朦朧惆悵的氛圍。

第三,一詠三嘆的章法和四言為主靈活多變的句式是《詩經》的特色。產生于人民集體口頭傳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聯章復疊形式,既便于記憶、傳誦,又形成回環跌宕的藝術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為定格而又隨機而變,表現靈活自如,如《王風·黍離》,全詩三章采用重章疊唱的結構形式,很好地抒發作者的家國興亡之感。

第四,豐富、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和諧的韻律,使詩歌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詩經》詞匯豐富,大量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對人、事、物的各種特征,都能給予準確而形象的表現。如《衛風·碩人》中對美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細致描寫,幾乎成了后世描寫美人的典范。

最后,《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后世的文人風雅之說正是來源于此。《詩經》的影響還越出中國的國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1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譯本。

名篇選讀

黍 離

彼黍離離①,

彼稷之苗②。

行邁靡靡③,

中心搖搖④。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

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

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

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注釋】

①黍(shL):黍子,草本植物,子實淡黃色,去皮后叫黃米,煮熟后有黏性。 離離:行列貌。 ②稷(jK):高粱。 ③靡靡:行步遲緩貌。 ④搖搖:心神不安。 ⑤噎(yE):氣逆不順。

【點評】

《黍離》一詩,是哀傷西周的。周大夫行役到此地,看到以前的宗廟宮室盡變為禾黍,悲愴不已,彷徨不忍離去。

全詩三章,只換了六個字,各章第二句“苗”“穗”“實”表明禾黍生長的變化。第四句“搖”“醉”“噎”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的哀思悲愴,一次比一次深重,直到憂深地難以呼吸。可以想象,作者在田間廢址,通過這樣重疊的詩句,反復吟唱,一往情深,蒼涼的歌聲在天地之間低徊無限,是何等的凄愴動人。

此詩歷代相傳,影響很大。后人懷古往往沿襲其音調。如姜夔之作《揚州慢》便是看到“薺麥彌望”“以為有《黍離》之悲”。唐伯虎那句著名的“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以“田”“墓”對照的方式,也當溯源于此。

探究空間

1.《詩經》中很多經典的詩句和典故一直沿用到現在,如描寫美人的“手如柔荑”“螓首蛾眉”(《衛風·碩人》);形容思念之情的“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王風·采葛》)等。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我們也可以繼續深入挖掘,看看還有哪些?

2.《詩經》的精華來自于民歌,“一詠三嘆”的章法,賦、比、興的手法在現在的民歌中仍被大量采用,如阿寶唱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領導咱打江山”,便是“興”和“比”的結合使用。同學們可以找自己家鄉的民歌跟《詩經》做一番對比,看看能有什么發現。

可讀書目

王秀梅 王國軒《詩經》,“中華經典精粹解讀”叢書,中華書局,2011年。

周振甫 《詩經選譯》,中華書局,2005年。

金性堯《閑坐說詩經》,中華書局,2004年。

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第10篇

《綜合性學習》活動總結

601班 施展

《綜合性學習》開始的時候,謝老師先給我們做了個示范----怎樣去進行《綜合性學習》:謝老師先給我們上了幾首古詩,引導我們去理解古詩的意思;接著又給我們上了幾首現代詩,指導我們去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我們每天回家都去理解一首現代詩或者古詩。我們的第一次小組活動在班級里舉行,主題是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詩,我們組按春夏秋冬把古詩分成了四類,設計出了一個詩歌整理表。我們自己還動手寫了寫詩,發現我們班的小詩人可真不少。最后,我們進行了第二次小組活動----出一本小詩集,我們把我們自己寫的詩抄到小詩集上,在后面又抄了幾首我們收集到的古詩。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知道了詩可分現代詩和古代詩。古代詩歌按音韻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而古代的近體詩又可分為絕句和律詩,古代詩歌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悼亡詩和諷喻詩。我們還知道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大約在2500年前問世。這本書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它們都得名于音樂。而現代詩分敘事詩、抒情詩、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我們還知道現代詩潮分十大流派,這十大流派分別是現實主義、唯美主義、象征主義、新浪漫主義、意象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后現代主義和具體主義。現代詩和古代詩雖然都是詩,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區別:1.古詩的格律要求比較嚴格,而現代詩的要求比較寬松;2.古詩用字精煉,很少用虛字,而現代詩經常用虛字,比較接近口語。古代詩還有一些區別:唐詩有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節數的規定;宋詞則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類,還有小令、中調、長調的區分。兒童詩有大人寫的童詩和小朋友寫的童謠,大人寫的童詩比較對稱、押韻,小朋友寫的童謠要童真、童趣。

詩歌好比是一個大海,而這次綜合性學習我們學習到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為了使我們了解詩歌,我們一定要在平時多多理解詩歌,爭取在自己的一身中學完詩歌的海洋!

第11篇

關鍵詞:《詩經?國風》 第一人稱代詞“我” 語法特點 語法功能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風》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共160篇。我將深入探討《詩經?國風》中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特點。

首先,簡要闡述第一人稱代詞“我”的語法特點。古代漢語的語料中,第一人稱代詞有“余(予)”、“我”、“朕”、“卬”、“吾”、“臺”等,其中“我”出現的最早,使用最為廣泛、存延時間最長。“我”常用來表示復數,譯為“我們”,如,予惟曰:“襄我二人,如有合哉。”(《尚書?君奭》);有時也用來表示單數,譯為“我”,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論語?述而》)。隨后,“我”表示單數的意義不斷擴大,獲得大量使用和推廣,而且 “我”的句法功能不僅能做主語、賓語,還有能作定語。作主語,如“我惟大降爾四國民命。”(《尚書?多方》);作賓語,如“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周易?蒙卦》);而作定語時,如“天降割于我國。”(《尚書?大誥》)

其次,根據第一人稱代詞“我”的語法特點,詳細的論述《詩經?國風》中 “我”的單復數形式特點。

《詩經?國風》一共160篇,當中有74篇不同程度的使用了第一人稱代詞“我”,共計274個。在所有篇目中使用一個“我”有16篇,兩個有15篇,三個有18篇,四個有8篇,五個有2篇,六個有3篇,七個有2篇,八個有3篇。而《邶風?北門》《鄘風?桑中》《齊風?還》《豳風?破斧》中分別有9個第一人稱代詞“我”,《邶風?古風》《衛風?黍離》《豳風?東山》分別有12個,這幾篇目使用“我”的頻率相對較高。

從“我”的復數意義上分析,如

① 母氏圣善,我無令人……有子七人,母氏勞苦(《邶風?凱風》)“我”,指七人。句子意思為,母親賢惠而且慈祥,但我輩不成材……(母親)有七個孩子,生活辛勞艱苦。“我”在此表示復數的含義,代指母親七個孩子。

②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唐風?羔裘》)“我”與“人”連用結合為一個詞,相當于“我眾人”演變為“我人”。此處“我”做復數表達“我們”,句子意思為,穿著羊絨做的外套和豹絨的袖子,使我們姿態高傲。

《詩經?國風》里將“我”用作“我們”的意思并不多,而大部分是解釋為單數“我”,如下:

①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召南?蟲草》)

②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王風?黍離》)

能列舉的例子很多,當中“我”都代稱吟唱者本人,是單數意思。

在《詩經?國風》當中使用相當多數量的第一人稱代詞“我”,表示“我”、“我們”的單復數意思,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國風》是《詩經》當中描寫風土人情的篇章,屬于“風土之音”(《通志?總序》),即是各地的民歌,而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地區的民歌。這些民歌多是出自鄉間百姓之中,描繪他們的生產生活場景。出于這種情況,詩歌的抒情主人公主要是百姓自己,他們抒發對生活的感慨、對愛情的向往和社會的壓迫等。百姓抒發自己的情感,當屬要使用“我”這個第一人稱代詞來吟唱詩歌,才能達到直接抒情的效果,充分表現自我的感受。

第二,大量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我”,突顯自我意識的擴大。這是由于在古代原始社會階段中,對于神和宗教的信仰,強調以神靈為思想主體,但發展到周民族,“我”的觀念增加,自我的意識和想法以及強調自己的概念不斷擴大。這樣使得百姓關注自己的想法,通過抒發自我的感受來表達生活狀態。就此情況,第一人稱代詞“我”的使用數量增加也是情理之中的。

另外分析《詩經?國風》中 第一人稱代詞“我”的語法功能,這包括“我”的主語、賓語和定語的用法。

在《國風》當中“我”作主語的情況相比較更多,例如:

① 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唐風?蟋蟀》)

② 我送舅氏,曰至渭陽。(《秦風?渭陽》)

第一人稱代詞“我”作主語時,處在句子開頭,以直接抒情的方式的表達思想感情,描寫生活場景。

“我”作賓語時,是作為受事對象,如:

①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邶風?日月》)

② 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邶風?泉水》)

而“我”作定語時,表示“我的”或者“我們的”,如:

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魏風?碩鼠》)

②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秦風?渭陽》)

(代詞“我”在《詩經?國風》中使用廣泛,不做一一列舉。)

第一人稱代詞“我”語法功能使用的范圍廣泛,不僅能用作主語,還可作賓語、定語,而且數量頗多。具體在《詩經?國風》里“我”使用在主語位置較多而且集中,賓語和定語的位置則分布較散。例如,《豳風?東山》中出現第一人稱“我”12個,全部都出現在主語位置;而《王風?兔爰》中“我”6次都出現在主語位置上。

由于重章疊句的歌唱形式,將內心感情反復吟唱,令同一詞匯出現在相對固定某一個位置上,這是《詩經》本身語句形式的影響。不僅“我”作為主語時有這種情況,而“我”出現在賓語或者定語的位置上時,整一首詩歌的代詞“我”也將多出現在相同句式的同一個位置上,例如《秦風?無衣》中第一章:王于興師,修我戈矛。第二章:王于興師,修我矛戟。第三章:王于興師,修我甲兵。這三句分別屬于三章節中,同時作為同句式的定語。再如《豳風?破斧》中“我”作為定語出現9次,位置也相對固定。《秦風?黃鳥》和《秦風?晨風》中“我”都使用3次,都固定出現在了相同句式的賓語位置。

第一人稱“我”并不像“余(予)”一樣主要用作主語和賓語,也不像“朕”一樣主要用作定語。“我”的語法功能包括了“余(予)”和“朕”的用法,作主語、定語和賓語的功能都可以,沒有太多的限制,使用起來對語言的掌握更加方便簡單。因此,第一人稱代詞“我”的使用數量不斷增加,漸而漸之,替代了“余(予)”和“朕”作用,一直廣泛使用至今。現在的第一人稱“我”也有單復數的形式,與古代“我”的內涵沒有太多改變,延續了古代“我”的使用方法。

在《詩經?國風》中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用法特征可以概括為:在詩歌當中既出現單數形式的“我”,也有復數形式的“我”,使用次數頻繁;原因為《詩經?國風》以地方百姓抒情為主,并且周朝時期的自我意識比過往社會階段要大幅度的提高了。“我”的語法功能廣泛,在《詩經?國風》中既作主語、賓語,也作定語;因為《詩經》的重章疊句的形式特征使“我”在一首詩歌中出現的位置相對固定。總體上講,第一人稱代詞“我”因語法功能強大,在社會發展中的使用越來越多,直到現在社會, “我”仍是表達第一人稱最主要的詞語。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嚴羽;以禪喻詩

中圖分類號:I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3-0245-01

詩話,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論詩之體,它始創于歐陽修,而后歷經數代,到清發展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理論批評的一種主要形式。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著作,如繼歐陽修的《六一詩話》之后,南宋又有張戎的《歲寒堂詩話》、姜夔的《白石道人詩話》、嚴羽的《滄浪詩話》,錢鐘書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中將后三者定位為“鼎足”之三者。其中《滄浪詩話》它集宋代詩學研究之大成,是“宋代詩話的壓軸之作,也是宋代文學批評特別是詩學批評的代表作,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滄浪詩話》全書分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考證五門,卷末附有《與吳景仙論詩書》一文,以第一部分為核心。嚴羽論詩立足于它“吟詠性情”的基本性質,《福建文苑傳》亦以“掃除美刺,獨任性靈”總括嚴氏詩論。全書完全不涉及詩與儒道的關系及其在政治、教化方面的功能,而重視詩的藝術性和由此造成的對人心的感發,這與理學家的文學觀恰成對立。

1 嚴羽寫《滄浪詩話》的時代背景

我們知道,詩歌藝術發展到唐代,已經達到了古典詩歌藝術的最高峰。宋詩要有新的創造,必須獨辟蹊徑。散文化和議論化便成為當時宋代詩壇的一個特色,這確實是宋代詩歌出現了新現象。但是江西詩派卻過分強調,他們過多地發議論、講道理,排比典故、掉書袋,片面追求文字工巧,這些傾向的惡性發展,違背了詩歌發展的藝術規律,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被奉為江西派之祖的黃庭堅就提出詩歌創作要“以理為主”,認為“詞意高深要從學問中來”(《論詩帖》),強調“無一字無來歷”,“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再答洪駒父書》),提出“奪胎法”和“換骨法”(參看《冷齋夜話》卷一),主張創作要對古人名作“不易其意而造其語”,“窺入其意而形容之”。王若虛《滹南詩話》曾尖銳指出:“魯直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以予觀之,特剽竊之黠者耳。 如方孝岳先生所說:“嚴羽生在南宋之季,當江西派盛極一時之后,所以他的立論,多半是針對江西派而發。”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對以黃庭堅為“宗祖”的江西詩派的詩歌創作弊病的攻擊,一是指斥他們“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二是指斥其作詩一字一句,必論出處來歷。由此也便涉及了宋詩的具有普遍性的弊病,認為“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興”,對蘇軾、黃庭堅都表示了相當的不滿。這在揭示宋詩的主要弊病方面,力圖扭轉歪風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以禪喻詩”

嚴羽的詩論觀點最重要的是“以禪喻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妙悟”說。他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以禪論詩,并不始于嚴羽。在唐代自從禪宗思想廣泛流行之后,禪宗那種“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思想,對文藝創作就有很大影響。司空圖提出“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就很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宋代詩人、詩論家借參禪來談詩的也大有人在。“學詩如參禪”之說,自北宋蘇軾發端,蘇軾以參禪比擬對詩作審美鑒賞:

“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叔詩百余首讀至夜半書其后》)。

而吳可有三首《學詩詩》,再三以“學詩渾似學參禪”點出學詩與參禪的相似處,并描述在參悟之后所呈現的境界,后來便引起兩宋人士一連串的迭相應和,開啟了“以禪論詩”的風氣,并在詩話、詩論中廣泛出現“以禪喻詩”的評論潮流。

嚴羽集“以禪喻詩”之大成,并以明確的理論意識使用這種方法。在《詩辨》篇中,嚴羽宣稱“故予不自量度,輒定詩之宗旨,且借禪以為喻,推原漢魏以來,而截然謂當以盛唐為法。雖獲罪于世之君子,不辭也。” 由于嚴羽并不精通禪學,以至于在他借用禪的術語時發生了一些舛誤,因而授人以口實,尤其以清初評論家錢謙益及其學生馮班的批判為最。錢謙益在《唐詩英華序》中說:“嚴氏以禪喻詩,無知妄論,謂漢魏、盛唐為第一義,大歷為小乘禪,晚唐為聲聞、辟支果。不知聲聞、辟支果即小乘也。謂學漢魏盛唐為臨濟宗,大歷以下為曹洞宗,不知臨濟、曹洞初無勝劣也。”馮班也在他的《嚴氏糾謬》中批駁嚴羽“剽竊禪語,皆失其宗旨,可笑之極。”錢馮二人對嚴羽“以禪喻詩”的批評,主要是抨擊嚴羽對于禪學沒有專門研究,對禪家用語較一知半解,而不是要理解嚴羽提出“以禪喻詩”的動機和內容。但是應該看到嚴羽目的并不是要談禪論道,而是要借助于禪師建構自己的詩學思想體系,是用“禪道妙悟”來比喻“詩道妙悟”,以說明詩歌創作的內在規律與本質特征。

另外嚴羽“以禪喻詩”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那就是他力求使其擺脫作為儒學婢女地位、以弘揚其審美特征。

因為歷代以來詩家都是以儒治詩,而儒家詩學的著眼點在于社會人生,先秦儒家的詩學,都是為著政治的、社會的、倫理的目的。后期儒家詩學也一直沿著這條軌道發展。“文以載道”“文以明道”之說,就是最典型的命題。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的口號,就明確揭示了儒家詩學這種濃厚的外在目的性。詩歌創作的目的與功能,在儒家看來,不在于審美,也不在于藝術,而是為了“載道”,或者是為了裨益于社會政治。那么,對于詩歌的自身規律、內在特征以及思維特質等問題的忽略、欠缺,也就帶有某種必然性了。嚴羽正是覺察到了儒家詩教的缺欠,同時,他也朦朧地認識到了詩歌的內在審美特征以及思維與禪學有著某種共同性。所以禪學便成為他治詩學的一種思想工具。禪不依戀、不迷信于外在的神靈與權威,禪是心靈的超越,禪是最具有心理學色彩的。禪的核心在于“悟”,而“悟”正是一種心理過程,也可以說是一種思維方式。而詩歌最根本的內在特征,不在于韻律、格式乃至句法等因素,在于詩人心靈中所孕化的審美意象。詩是用文字符號創造出審美意象來表現詩人的情感。審美意象是一種非邏輯思維方式,而非邏輯思維同樣是“禪家妙悟”的基本特征。禪宗教義強調“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就是要求眾生以獨特的、不可言喻的個性體驗,返照自身的“佛性”。嚴羽論詩,正是深入到這個層次。他的“以禪喻詩”,意義上也就在這里,他用禪的思維特征,比擬出了詩歌的思維特征。

采用“以禪喻詩”使詩學拋開了儒道以及它的政教功能,而重在詩的藝術性和由此造成的對人心的感發,與與理學家的文學觀恰成對立,這不能不說是嚴羽詩學的獨到之處。

參考文獻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911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日本女v片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在线中文理论 |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无线乱码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