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西藥學畢業論文

西藥學畢業論文

時間:2022-11-06 14:03: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西藥學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西藥學畢業論文

第1篇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ubject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lso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unit established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dmissions point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臨床中藥學是指在傳統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以患者為主體,研究中藥或其制劑在人體內的作用及機制與臨床用藥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評價及應用規律的綜合性學科。近年來,隨著西藥臨床藥學在各醫療機構的深入,臨床藥學在不良反應監測、合理用藥及作用機制研究等多方面顯示出獨特的優勢。但是,由于中藥與西藥在結構、配伍、功能主治等各個方面的巨大差異,西藥臨床藥學在中成藥、中草藥方劑方面的應用捉襟見肘,故以傳統中醫藥理論與臨床藥學為背景的臨床中藥學應運而生[1-3]。臨床中藥學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其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均處于摸索階段,本單位于2015年成立臨床中藥學碩士招生點,且于當年成功招生,現對該學科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方案及經驗做一歸納總結,以供同仁參考引智。

1 培養對象及培養目標

與西藥臨床藥學類似,臨床中藥學是以向醫療機構提供具有臨床及科研能力的臨床中藥師為最終目標的學科,而為滿足臨床的需求,臨床中藥師需具有中醫學、中藥學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臨床中藥學的培養對象需至少具有中醫學或中藥學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養過程中,需掌握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經濟、合理化用藥的方法與手段,并以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中藥問題、解決問題為最終培養目標[4-6]。

2 培養模式及培養方案

2.1 培養時限及安排

本學科的培養時限為3年(6學期),第1學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論課的學習,第2學期至第5學期于本單位著重進行臨床實踐及科研,第6學期完成學位論文及答辯,即“1+4+1”的培養模式。

2.2 培養方式

本學科由研究生導師、醫院藥學部門及行內專家組成導師組,對研究生進行指導及培養。自研究生入學始,導師組根據培養方案、課題背景及個人特點討論并制定培養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論課學習后開始實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導師組匯報學習及課題進展情況,導師組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或糾正,并組織專家進行開題、中期匯報、答辯等環節。

2.3 理論課培養方案

本學科的理論學習目標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擁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專業理論知識,故將課程分為3種類型: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及專業選修課,見表1。公共必修課進行政治思想、自然辯證法及英語的學習;專業必修課進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統計方法的培養;專業選修課則是根據研究方向的需求及個人興趣,個性化地進行專業知識的儲備(至少選修3門)。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臨床中藥學正處于萌芽階段,其課程類型并不豐富,無法滿足各個研究方向對理論知識的攝取,故允許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屬院校修習相關專業選修課,成績合格后,學分亦予以承認。此舉不僅滿足了各研究方向對理論知識的要求,更能促進該學科的迅速發展與完善。

2.4 臨床實踐培養方案

2.4.1 總體要求與目標 臨床中藥學是與臨床醫學密不可分的學科,故需本專業研究生親身融入到臨床工作中去,這是整個培養歷程中的重頭戲,故臨床實踐的總學程為24個月(4學期),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且著重實踐的原則,以研究生畢業后具備臨床中藥學實踐技能及自主解決中藥學問題的能力為總體目標,參照西藥的《住院藥師規范化培訓標準》進行臨床實踐培養,由導師及輪轉科室的臨床教師對研究生進行臨床實踐培養[7-9]。

2.4.2 實踐內容與安排 本學科臨床實踐主要分為2個階段,各階段學程均為12個月。

(1)通科實踐階段 該階段需研究生在醫院藥學部門各崗位輪轉完成,其包括門診藥房、中草藥房、病房藥房、藥庫、藥檢室、制劑室等部門,旨在通過實踐,熟悉并掌握臨床中藥師的主要職業技能。①門診藥房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處方審核、調配及發藥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藥品不良反應呈報方法及流程與“精、麻、毒、放”等特殊藥品的管理辦法與流程;需了解“藥品管理法”、“處方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文件,中成藥的用藥特點及用藥原則,特殊人群用藥特點及用藥原則。于該崗位實習約3個月,見表2。②中草藥房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中草藥處方審核、調配及發藥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種常用中藥飲片的鑒別特點,特殊飲片的管理方法與流程;了解煎藥規程、操作及設施維護,煎藥成品的質量控制技術。于該崗位實習約3個月,見表3。③病房藥房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藥的名稱、功能主治、規格、用法用量、適應證、禁忌證、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與審核醫囑、調配及發藥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藥品的管理辦法;需熟悉藥品不良反應關聯性評價方法,特殊人群用藥特點及用藥原則,藥房自動化設備的使用及維護,需了解病區基數藥品的管理辦法。于該崗位實習約3個月,見表4。④藥庫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中藥飲片的鑒別與保管方法,中成藥采購、貯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藥品的貯存方法;需熟悉藥品價格信息管理,醫院藥事制度及藥品采購管理規程;需了解藥物經濟學基本知識。于該崗位實習約1個月,見表5。

⑤藥檢室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藥品的質量管理方法及常用醫院制劑檢驗方法;需熟悉藥品質量控制工作的內容及流程,“藥品管理法”及《中國藥典》中關于藥品質量檢測的相關內容,需了解藥品質量問題追蹤流程與評估報告。于該崗位實習約1個月,見表6。⑥ 制劑室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熟悉中藥煮提操作方法,中藥前處理、提取、精制、制劑成型等技術;需了解中藥材炮制方法,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于該崗位實習約1個月,需至少完成10個批次的制劑配制,需至少進行1次日常設配的維護。

(2)專科實踐階段 該階段分別在臨床中藥學室與各臨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過在臨床中藥學室的學習,掌握臨床中藥師的基本工作流程與技能,再根據各導師的研究方向及課題背景,選擇某個臨床科室,進行較為深入的臨床中藥學專科實踐。在導師與臨床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參與日常醫療活動,培養臨床思維及處理臨床中藥問題的能力。①臨床中藥學室培養方案 研究生于該崗位需掌握審核醫囑及干預技能,治療藥物監測數據分析與評估,提供個體化用藥建議,中藥的治療原則或治療指南,藥物信息檢索和評估,藥物咨詢,患者教育,藥歷書寫,與醫護患的溝通技能;需熟悉藥學監護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藥特點及用藥原則,臨床中藥學室工作內容和流程;需了解藥學查房,臨床會診及病例討論。于該崗位實習約6個月,見表7。② 臨床科室培養方案 根據導師的研究方向或臨床需要,將研究生派往相關臨床科室,通過與醫生、護士、患者的交流,發現及解決臨床中的中藥問題,在具體的臨床實踐中提高對臨床中藥學知識與技能的運用能力,同時通過專業化中藥學服務,規范臨床用藥,促進醫生與患者安全、有效、經濟、合理地用藥。

2.5 科研培養方案

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根據研究方向及課題背景,自主查閱文獻資料,結合臨床中藥問題,確定選題,撰寫開題報告及文獻綜述。于第三至第四學期在學院內進行開題考核,考核專家小組主要就研究課題的科學性、可行性及臨床實用價值三方面進行評議。

根據考核專家小組的意見,進一步修改選題內容并制定詳細的科研計劃后,深入基層現場和中藥學工作第一線,圍繞中藥臨床應用研究與評價、個體化用藥與實踐、藥物安全性與用藥安全等方面展開研究,最終獲得具有科學性、嚴謹性和一定實際參考價值的結論或解決方案,并撰寫畢業論文

3 思考與設想

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它們均以“人”作為主體,學科建設的最終目的即為培養人才,培養出的人才更能推動該學科的迅猛發展[10-12],對于臨床中藥學這一新興學科更是如此。該學科的建設始終是以向醫療機構提供臨床中藥師作為出發點及最終目標,只有專業人才的輸出與配置,才能真正規范臨床合理用藥,而臨床中藥師在臨床實踐及對研究生的“幫、傳、帶”中,又可促進該學科向規范化、合理化發展。就本單位對該學科的建設方案,提出以下幾點思考與設想。

3.1 整合教學資源,擴大培養規模

誠然,臨床中藥學這一學科現階段正處于摸索階段,缺乏公認的、規范化的人才培養流程,故在本階段的第一要務即為整合現有的全部臨床、教學、科研資源,努力為研究生提供一個豐富、正規、嚴謹的培養環境,供其在學有所專、學有所長的基礎上,開拓眼界,無縫接軌臨床。第二方面,各醫科院校應開設臨床中藥學專業,擴大招生份額,使本專業的人才數量呈梯度增長,以免出現人才斷層。第三方面,應加速學科帶頭人的選拔與培養,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在個別單位形成優勢學科,迅速推動該學科的建設。

3.2 政策適度支持,規范培養模式

作為一個新興學科,沒有政府衛生部門及各醫療單位的支持會舉步維艱,而臨床中藥學能夠促進臨床安全、有效、經濟、合理用藥是有目共睹的,故望決策者們加大對該學科的建設,以促進其快速發展[13-15]。另一方面,臨床中藥學應參照西藥臨床藥學的培養模式,于較有專業實力的三甲醫院設立臨床中藥師培訓基地,選拔各基層單位的中藥師進行為期1年的規范化培訓,結業后對考核合格者頒發臨床中藥師證書,以規范各單位的臨床中藥學工作。此外,還應大力開展各種在職培訓及繼續教育,這一方面可以迅速擴大臨床中藥學的培訓范圍,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各單位中藥師的技能提高及專業延伸。

3.3 吸納多學科知識經驗,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

臨床中藥學本屬一交叉學科,是中醫學、中藥學、西藥臨床藥學、循證醫學及臨床科研等多學科結合的產物,故該學科的建設不應僅局限在現有師資的教學上,應根據不同研究方向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學科優勢,同時也豐富了本學科的內容與深度,本單位的理論課跨校選課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當然,臨床中藥學的立身之本乃傳統中醫藥理論,故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藥臨床藥學的培養模式,該學科必須依據傳統中醫藥理論,發揮中醫藥的特點,圍繞中成藥配伍、中西藥復方制劑與中西藥配伍、中草藥劑量與煎服法、不良反應監測、臨床用藥咨詢及中藥宣傳與教育等方面開展工作,并以臨床用藥咨詢、中成藥處方點評為切入點,規范醫護患安全、有效、經濟、合理地使用中藥。

第2篇

【關鍵詞】  藥理學; 中醫中藥; 教學改革

我校藥理學教學的對象是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學和藥學本科生,主要培養西醫醫藥學人才。目前藥理學教學使用的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規劃教材[1],主要針對西藥藥理進行講述,但已有一些教學工作者提到可在教學過程中介紹一些臨床常用的中藥,以豐富學生知識面,彌補他們作為西醫生對中醫中藥所知甚少的不足[2]。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也發現有必要在藥理學教學中適當引入中藥內容。以下就其意義和具體實踐進行探討。

1  在藥理學教學中引入中藥內容的意義

    

在按照大綱要求介紹藥理學理論內容的同時,適當擴展知識,引入中藥內容具有以下意義。

1.1  有助于國粹的發揚中醫中藥是我們的國粹,作為中國未來的醫藥人才,需要對中醫中藥的精髓進行掌握。在西醫醫藥學人才培養的課程安排上,系統介紹中醫中藥的主要是《中醫學》這門課,但《中醫學》主要安排在后期臨床專業知識的學習階段,在前期基礎教學中基本沒有課程會涉及。但對于醫藥學生來說,前期基礎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至關重要。藥理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其中也會涉及到一些中藥相關的知識。在藥理學教學中引入中藥內容,有利于學生對中藥初步印象的形成,培養學生對中醫中藥的興趣。而且現在的醫藥學本科生有很多都會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而在科研中,中藥及有效成分的研究也是熱門的方向。現在對于中藥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使用西藥藥理的研究方法闡明中藥有效成分的機制,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在西藥藥理的教學中引入中藥內容,有助于今后的學以致用。

1.2  有助于培養適合中國醫藥市場的專業人才雖然我們主要培養的是西醫醫藥學人才,但他們今后的就業一般都在國內。由于中國的病人很多對中醫中藥具有深厚的感情,及中醫中藥在很多疾病治療中重要的地位,使“中西醫結合”往往會成為學生今后實際工作中的方向。比如據2006年醫院用藥監測數據顯示,心腦血管系統用藥各亞類中,中藥制劑的銷量是最大的,位于鈣拮抗劑、ACEI等書本上的重要品種之前,如三七皂苷、黃楊寧片、山海丹顆粒、舒心口服液、丹參的多種制劑、脈絡寧、冠心蘇合丸、復方川芎膠囊、薯蕷皂苷口服制劑、紅花注射液、速效救心丸、銀杏、燈盞花片及燈盞細辛注射劑等。但很多內科醫生由于未對相關中藥藥理知識進行學習,對一些用藥原理,如復方丹參片和丹參滴丸的區別不清楚,而完全依靠經驗進行用藥。

1.3  有助于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怎樣增加教學生動性,最大程度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是教師努力的方向。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累積一些中藥的常識,如預防感冒會用板藍根、肌肉扭傷會用紅花油,長輩有心血管疾病會使用復方羅布麻、地奧心血康等中藥制劑。在藥理學教學中適當引入中藥內容,能使學生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用藥聯系,加強對同類西藥藥理的認識,促進知識點的掌握。如在介紹阿托品類生物堿的藥理作用時,可以聯系學生聽說較多的曼陀羅、洋金花、顛茄,比如問學生,曼陀羅是有名的毒藥,如果曼陀羅中毒死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阿托品類生物堿毒性作用的理解。介紹東莨菪堿時可以與“麻沸散”中的洋金花聯系起來,通過“麻沸散”的小故事加深學生對東莨菪堿中樞作用的理解。

2  在藥理學教學中引入中藥內容的方法

    

對于怎樣在藥理學教學中引入中藥內容, 我們通過幾年的實踐有以下經驗。

2.1  在總論的教學中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提出中藥現代化的重要性 在藥理學緒論中,介紹藥物與藥理學發展史的過程中,教材也都是從中藥的發展、《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開始講述的,在這一部分是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提醒學生中藥現代化緊迫性最好的時機。比如聯系新藥開發與研究,介紹現在東洋藥以及我國一類新藥的研況,讓學生意識到要實現中藥現代化,必須對西藥藥理學知識進行深入了解,提高對藥理學這門課的重視程度。

2.2  在介紹生物堿類藥物時,對其來源中藥知識進行延伸藥理學中介紹了很多生物堿類藥物,如阿托品、嗎啡等,其來源中藥曼陀羅、洋金花、罌粟等,都是學生在一些文學作品中聽說過的。在生物堿類藥物的介紹中,提及這些來源中藥,能幫助學生對生物堿類藥物的藥理作用、毒性反應等進行理解,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生動記憶。如介紹嗎啡時,可簡要介紹從罌粟未成熟蒴果的漿汁中提取嗎啡等藥物的過程,以及鴉片在舊中國危害,幫助學生了解嗎啡類生物堿的分類和成癮性。

2.3  在介紹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藥物時,特別提及臨床常用中藥 

目前中藥在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藥理學教材上主要介紹西藥,但很多學生接觸過的病人有用中藥的,在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問相關的問題。因此可以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特別提一下中藥的治療地位。如在介紹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原則和新概念時,可以提一下丹參、川芎等活血化瘀中藥的有效成分在高血壓病及其并發癥中的應用。學習常用的三類抗心絞痛藥作用機理同時,可介紹一些臨床常用的抗心絞痛的中藥,如丹參的作用機理也是通過擴張冠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等方面起作用的。

2.4  在介紹抗微生物藥物時,提及臨床常用中藥抗微生物藥物的學習中,往往比較枯燥,而且現在西藥抗微生物的應用存在較多問題,如毒副作用、耐藥性的出現等,在介紹過程中也可以提及黃連、苦參、連翹、大黃、生地、知母等常用抗菌中藥,以及大青葉、黃芪、魚腥草等常用抗病毒中藥,可以結合抗擊“非典”過程中中藥的貢獻,把這些抗微生物中藥與西藥相比的優勢提一下,也有助于學生對抗微生物西藥的客觀認識。

3  在藥理學教學中引入中藥內容需要注意的問題

    

由于我們的目的主要是西醫西藥人才的培養,在藥理學教學中引入中藥內容也不可影響大綱內容的教學,所以如何處理課程的安排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

3.1  不要占用過多的學時對于西藥藥理學的學習,引入中藥內容是錦上添花,在介紹時不要用過長的時間,很多時候只需簡單提及即可。可以通過課后作業、畢業論文等方式,鼓勵學生通過查閱相關綜述自學。

3.2  注意引入中藥內容應該能幫助西藥藥理知識點的理解 

在引入中藥內容時要注意不要“偏題”,最終的落腳點應該在大綱重點內容的掌握。如介紹曼陀羅是為了理解阿托品、介紹罌粟是為了理解嗎啡、介紹抗高血壓中藥是為了理解抗高血壓藥物應用的原則。

3.3  主要介紹單味藥中藥現代化具有復雜性[3],但從知識體系出發,在基礎學習階段的學生還無法理解中藥配伍的原理,因此在介紹時主要介紹單味藥,避免引起過于復雜的中藥知識對學生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在教學中提及的最好都是學生熟悉的單味藥或其有效成分。

    

我們已經在數屆各專業藥理學教學中使用此教學法,學生反映良好。當然在藥理學教學中引入中藥內容這一教學方法的效果還需要更多實踐來檢驗,如果得到進一步肯定,可以建議教材編寫者在教材中予以擴充,以培養更符合我國國情,高素質的醫藥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寶峰. 藥理學,第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10.

第3篇

  誠信快捷 支付寶交易

QQ:16250023 手機:13752136009 關鍵字:脾胃,中醫,用藥規律,,畢業論文,職稱論文

【關鍵詞】脾胃;中醫用藥規律

脾和胃相對來說胃屬陽脾屬陰,而補脾胃,必用甘味,且宜用肝藥、動靜結合、有方有守,用量宜輕,據臨床之補脾胃之經驗,淺談脾胃用藥之規律,以咨交流。

1補脾胃,必分陰陽

脾和胃相對的說胃屬陽脾屬陰,但是根據陰陽學說來

看,脾和胃這兩個臟腑中還有各自的陰陽。胃陰與胃陽都具有納的作用,胃陽即胃氣,胃陰即胃津。前人曾有“胃主磨食”之說,此磨動者也。食物入胃,必須經過胃中的磨動才能初步消化,胃之能磨即是胃陽的作用,在磨的過程中還必須加以水分才能使食物磨成粥狀而進一步運化,這個水分即胃津,也就是胃陰。脾雖主化,但其中亦有脾陰脾陽之分,脾陽即脾氣也就是脾的運化功能。脾陰即脾濕,脾屬濕土,無濕則不能化,陰陽相濟才可發揮脾的正常功能。臨床辨證是用藥的前提,因此,臨床用藥中我們要分清脾陰脾陽、胃陰胃陽,不可拘泥于“胃喜潤而惡燥”、“脾喜潤而惡濕”之說,見胃病多施養陰之品,見脾病則施助陽之物。

胃陰不足則口干,食難下咽或饑而欲食,胸中糟雜或胃中灼而痛,或便燥結難通,此當滋養胃陰,清胃之熱邪,宜以甘平、甘涼、濡潤之品。胃陰虛而熱者,用鮮生地,鮮石斛、沙參、元參、知母、石膏清之;熱去而胃陰虛者,以茅根、麥冬、蔗汁、梨汁、藕汁清而潤之。胃陽不足則口淡、不思食,或雖食而不能化,中脘板悶,或朝食暮吐等,此剛燥藥所必用,輕者二術二陳,如香砂六君子丸,重者當用桂附之屬。

脾陽不足者,不僅食不入化,而且飲食不為肌肉,雖食而瘦,或下利,或完谷不化,或停痰積飲,病理性代謝產物聚集,此當溫脾陽,助脾運化,如附子理中湯。脾陰不足者則肌瘦而干,甚至皮膚粗糙,大便干結難通,或消渴等,此當滋養脾陰,恢復脾濕的特性。如脾約的麻子仁丸。

2補脾胃,必用甘味

胃燥脾濕相反相成,燥濕得宜乃正常生理現象,如燥濕不能得宜,燥或濕有了偏盛,脾胃的陰陽失去了平衡,則疾病發生,就不能運化精微,至于如何調補脾胃使燥濕相濟,全在于選方用藥的權衡。《素問·至真大要論》云“:夫五味入胃,各有所歸所喜,故……甘先入脾。”《素問·臟氣法時論》又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補之。”說明甘味藥入脾經,有補養脾胃的功效。

甘有甘溫甘涼之別,陽不足者治宜甘溫,陰不足者治宜甘涼。相對的說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潤,故治脾病多宜甘溫以助其升。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故治胃病多宜甘涼,以助其降。《脾胃論》中曾提到“甘溫補其中而升其陽”,李東垣認為甘溫藥能助脾陽之升,因此他治療脾陽不足,元氣下陷的補中益氣湯,治胃陽不足的升陽益胃湯等方中都用了甘溫之藥。臨床上常用的補脾方藥如四君子湯等也是以甘溫藥為主。如前所述,脾有脾陰脾陽,胃有胃陰胃陽,因此不可機械的認為補脾必用甘溫。如果是脾陰不足則不宜甘溫,而宜甘淡。《素問·刺法論》有云:“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無食生物,宜甘宜淡。”指出甘淡是補脾陰之藥味,應予以懷山藥、扁豆、薏苡仁、茯苓、芡實、蓮子肉等甘淡之品。而脾虛亦有脾氣虛、脾陽虛之別。雖有“氣即陽也”之說,但在具體用藥時是有嚴格區別的。如附子理中湯是溫脾陽的,而四君子湯是助脾氣的,假使是一個四君子湯證決不能用附子理中湯,否則就會出現燥象,相反如果是一個附子理中湯證而用了四君子湯,雖不會有大害,但一定不會生效。其理由是“氣虛為陽虛之漸,陽虛為氣虛之甚”偏于氣虛者宜予甘溫補氣。如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山藥、白術、炙甘草等。偏于陽虛者需伍以辛溫之品以助陽。如桂枝、干姜、炮附子、篳澄茄等。

葉天士一再說到“胃為陽土,宜涼宜潤”甘涼者具有養陰生津的作用,適用于胃陰虛證,如沙參、麥冬、石斛、花粉等。此時多伍以酸味藥,從五味上講酸多歸肝經,酸甘合用則有酸甘化陰的作用,能補胃陰,促進胃酸分泌,增強食欲,助消化。如白芍、烏梅伍甘草、大棗等。但胃也有胃陰胃陽之別,甘涼藥只能益胃陰而不能助胃陽。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說:“胃屬土而喜甘,故中氣不足者,非甘溫不及”此指胃陽虛而言,須用溫陽祛寒藥物。如臨床上許多陽虛胃寒的中脘疼痛病。

3補脾胃,動靜結合

一般來說補氣、益血、健脾之藥謂之靜藥,調氣活血藥謂之動藥。在組劑處方中,用靜藥佐以動藥,用動藥佐以靜藥,動靜結合方可使其間陰陽相生相化。

就脾胃而言,居于中焦脾升胃降是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升降氣化協調則其它臟腑能得以和調而營其正常生理功能,反之,升降失調則會發生諸多病變。“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降則和,不降則滯,反升則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點的集中體現,只有保持胃之舒暢通降之性,才可使脾胃功能和諧。從致病來說,腸胃為市,無物不受,易被邪氣侵犯而盤踞其中。脾胃之病,多由胃而引起,自發脾臟則甚少,邪氣犯胃,胃失和降,脾亦從而不運。一旦發生氣機壅滯,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阻、血淤、痰結、食積、火郁等病理產物聚集,失其通降之性,其病理特點可歸結于一個滯,臨床可見嘔吐、泛酸、燒心等癥狀,利用現代檢驗可見胃酸分泌過多,胃腸蠕動功能下降,胃鏡下胃粘膜淤血表現,而臨床并未有淤血的特征,究其成因無外乎脾胃氣機不暢,郁而發熱,熱而成瘀。

而滋補之劑多屬靜品,其性壅滯,如何使用動藥調和氣血,開達胃氣成為治療脾胃病的的關鍵。濕濁之邪壅塞胃氣者,則以白蔻仁、砂仁、霍香、佩蘭、雞內金、谷麥芽等芳香開胃之品,胃氣開,食欲復,脾胃健。調氣之品則以佛手、陳皮、蘇梗、香附、枳殼、大腹皮、綠蕚梅等平和之品,行氣而不耗氣破氣,蘇梗、香附又有寬胸理肝的作用,枳殼,大腹皮具有通降之性,加強胃腸蠕動。和血之物則以金鈴子、延胡索、丹參、蒲黃、五靈脂、刺猬皮、九香蟲等。動靜結合中動藥宜輕,重則耗氣,反失其意,且多用平和之品,辛溫燥烈之品多棄之不用,防其傷氣礙胃。陰主靜,陽主動,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重用靜藥,因為陰為陽之基,無陰則陽無以生,輕用動藥,由于陽升則陰長,陰得陽則化,補養靜藥必重用方能濡之守之,而疏調之動藥雖輕用可煦之起,從而起到調補脾胃得作用。

4補脾胃,宜用肝藥

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主疏泄,脾為至陰之臟,性善靜,必賴肝木疏泄始職司運化,又膽附于肝,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肝氣疏達,經氣泄于腸胃,以助胃之腐熟水谷之用。故肝木疏泄能使脾氣升發,脾之精微上歸于肺,并使胃氣下降,將腐熟水谷暢送而入小腸。葉天士曾說“: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就是指肝氣郁結易導致胃病,欲療胃疾,不忘治肝。《金貴要略》云:“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都說明了肝與脾胃在病機上的密切聯系。故脾胃之病,多用疏肝之藥恢復其條達之性,常用藥物有:柴胡、香附、蘇梗、佛手、川楝子、延胡索、郁金、香櫞、白芍、代代花、玫瑰花等,根據證情選擇用藥,但需注意,選用方藥時應考慮一藥多性,既利于疏調肝木,又有和胃健脾而無傷胃滯脾之弊的藥味。再則,肝性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選方用藥要注意潤燥得宜,剛柔相濟。

5補脾胃,有方有守,用量宜輕

脾胃病多屬慢性病,中藥雖有效但亦應該實事求是,并非一劑知,二劑愈,常需數月甚至數年服藥,幾劑湯藥下去可能毫無反應,此時醫者不可放棄,更易它方。從臨床經驗來看,只要辯證精當,患者服下去無不良反應,就是有效,應該守方,長期服用。其間應明晰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病程較久,不守方則難獲全效。有時久病沉疴,臨床看似痊愈,其實只是向病情好的方面轉化,發生了量變,還沒有到達質變的地步,此時停藥稍有誘因即可復發,這也是脾胃病難治的一個關鍵所在,需待其質變,才可抵御各種誘因。但長期大劑量服藥,對病人經濟是一個負擔,對脾胃本身而言,亦是一個負擔。脾胃本虛,藥多量重,再加丸散、西藥,一日三次,藥入胃中,飽不知饑,影響消化和飲食,反見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不同程度的影響脾胃功能,反使原有病情有所加重。所以,醫者不可急于求成,動則十幾、二十多味藥,一味幾十克,而應從湯劑、丸散小量服之,促進機體的抗病能力的再生,通過漸積慢慢起效,如春起回溫,陽氣布散,陰氣自然消退不期然而然。

優秀范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乱子伦免费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亚洲性一级在线观看 | 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欧美 | 日韩区一区二区三区四 | 中文字幕的a级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