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58: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蜀道難賞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蜀道難》 韻律 品達凱歌 音美
1.引言
唐詩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耀眼明珠。它不但形式多樣,風格迥異,而且數量多,內容豐富,此時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據全唐詩不完備統計,整個唐朝時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產生了有名記載詩人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近五萬多首詩作,這與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遺留詩歌總數比較超出兩到三倍。魯迅對唐詩給予高度評價:“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動手了。”可以說,《唐詩三百首》集唐詩之精華,收眾家之所長,對于想要了解、學習詩歌的讀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文本。很多中外學者都曾翻譯過唐詩,比如說Ezra Pound,Inner Herdan,孫大雨,許淵沖等。他們這些嘗試卓有成效,取得累累碩果的同時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為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本文先對李白的《蜀道難》原文進行簡要賞析,然后對比分析其兩個英文譯本,即孫大雨和許淵沖的譯文,通過對二人不同的翻譯理論和翻譯策略的比較,發現異同所在,最后探討唐詩英譯的一般翻譯方法。
2.原文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
該詩是七言歌行,以七言為主,同時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直到十一言,構成錯落有致的形式美。韻律方面,突破了格律詩嚴格的韻律限制。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陡然的韻律變化破壞了音韻和諧統一,體現了語言的奔放流暢,更加凸顯了地勢之險。
這首詩一個顯著的藝術手法就是夸張。形容太白山之高峻,到他筆下竟成了“連峰去天不盈尺”。為了強調秦蜀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他道是“四萬八千歲”,為了突出青泥嶺山路之盤曲,他說成“百步九折”……這些過于夸張的描寫雖與事實不匹配,但有效地凸顯了蜀道之雄偉高聳,以及其不可跨越之凜然氣勢。
詩人將強烈的情感貫穿全文,一開篇,就發出“噫吁劍∥:醺咴眨∈竦樂難,難于上青天”的強烈感嘆,直抒胸臆,表達他對蜀道高峻艱險所感到的驚愕、慨嘆。在詩的中間和結尾,他又兩次重復了這一詠嘆,將自己的強烈感情注入全詩,給人以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感覺,詩人胸中起伏多變的情感傾瀉而出,讀來令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奮,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友人的關切之情、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心溢于言表。
3.譯文比較分析
本文選取孫大雨和許淵沖的譯文,從二人不同的翻譯理論和翻譯策略兩個方面,對兩篇譯文進行分析比對。
3.1翻譯理論
3.1.1孫大雨
孫大雨是中國著名“新月派”詩人和文學翻譯家。他提出,構成一首詩的成分大體上可以歸結為四種:情致、意境、風格和音組。孫大雨認為,詩中的情致必須強烈,這樣讀者在欣賞的同時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同時,他提倡“意境具體而平實,恰好被簡易的風格表現出來”“詩人的好些杰作都以意境質樸為貴”。他對于詩歌的翻譯始終堅持以完美形式力圖完美地再現原詩內容和意境,把神韻和形式結合起來,只有兼顧形神的翻譯才能達到翻譯的理想境界,這也是孫大雨詩歌翻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4年孫大雨在《詩歌底格律》一文中系統闡釋了自己的音組理論,他認為,“新詩要講究格律,正是為了更好的演繹內容,更好地表達情致和意境”。因此,詩歌中有規律的節奏都需要格律。但是,這一理論主要應用在他的長詩、莎士比亞戲劇及英詩漢譯上,在《蜀道難》的譯文中并未有明顯的運用及體現。
此外,在詩歌翻譯過程中,尤其在中國詩歌英譯過程中,應注意:(1)適當的背景介紹、腳注及評論更有利于外國讀者了解中國古詩;(2)翻譯的詩歌應當做到民族化、大眾化,這樣才能為外國讀者所接受;(3)重視保持原詩的形式美,選詞古典文雅。
3.1.2許淵沖
我國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通過大量的文學翻譯實踐,以及中外文學乃至譯論的比較,提出一套系統完整的翻譯理論: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和目的論,各論下又由若干分論組成。在許淵沖的《蜀道難》譯文中,主要體現了本體論中的三美論、本體論中矛盾論下的低層次/高層次論、方法論中的再創論(其具體體現,將在下一節翻譯策略中詳細闡述)。
三美論: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譯詩要像原詩一樣能感動讀者;音美指要像原詩一樣音韻和諧;形美則指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
低層次/高層次論:低層次包括直譯、形似等,高層次包括意譯、神似等。當二者發生矛盾時,應采用再創作的方法,舍形似而取神似。
再創論:再創指語言上的再創,而非內容上的再創。文學翻譯家只有有獨到的表現力,才能使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使世界文學進入中國。
總的來看,孫大雨上述翻譯理論與許淵沖的三個理論在某種程度上相吻合,只不過孫大雨更側重譯文的神形兼備,許淵沖則考慮二者的矛盾及處理方法。可以說,二人的譯論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許淵沖的翻譯理論更加系統化、理論化。
3.2翻譯策略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孫大雨和許淵沖提出的翻譯理論在此譯文中的體現是大同小異的,那么在此理論指導下的翻譯策略又是如何在譯文中體現的呢?本文從選詞和韻律兩方面,對二人《蜀道難》譯文的翻譯策略、方法進行分析比較。
3.2.1選詞
孫大雨在翻譯一些具有中國文化意象的詞匯時,力圖保留其中的文化元素,以完美地再現原詩內容和意境。他采用多種翻譯策略,對李白的《蜀道難》進行翻譯。比如說,“噫吁健薄笆瘛薄岸朊肌閉餿個詞,就采取音譯的方法分別譯成“Yi-Xu-xi”“Shu”“E-mei”。而“青天”“枯松”“天梯石棧”“高標”“回川”這些意象詞,則采取字面翻譯也就是直譯的方法譯為“blue/azure sky”“withered pines”“heavenward steps and rock-hewn flights of stairs”“the highest clift”“whirling stream”。他采用意譯的策略將“鳥道”“巖巒”“凋朱顏”“錦城”這些唐詩中的文化元素分別譯成“a bird’s flight”“peaks and pinnacles”“hasten to become old”“the city of officials robed in gold-threaded brocade”。對于“秦塞”這個詞,他采用音譯加意譯的方法譯為“Qin terrain”。此外,譯者還通過加注的手段處理一些有典故的人和物。“蠶叢及魚鳧”“太白,青泥,劍閣”和“壯士,黃鵠”,譯者就分別采用音譯加注、意譯加注和直譯加注手法翻譯。他的這篇譯文附有詳盡的注釋,這些注釋里包含著他的研究成果和創見,同時為讀者尤其是外國讀者了解中國文化鋪平了道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孫大雨作為翻譯家嚴肅與認真的態度。
許淵沖對這類意象詞以意譯為主,淡化為輔,比如,“太白”“峨眉”“黃鵠”“青泥”“錦城”,他分別譯成Great White Mountain, Mountain Eyebrows, Golden Crane, Green Mud Ridge, Town of Silk,而將“蠶叢及魚鳧”淡化為two pioneers,同時音譯補充,把“蜀”譯為Shu。此外,在翻譯的過程中,許注意煉字煉詞,爭取做到意美音美兼備。比如說,across vs.at a loss,faces vs.paces,west vs.crest,許主要采取五種方法斟酌字句,首先是典雅詞語的使用,譬如afar,這與孫的選詞策略相似――connecteth,alas,hither;其次是呼吁的使用,孫與許二人表達詩人情感時都采取了呼語,比如alas等;再次是填詞救韻和使用尾語,前者指原文中無此字義,但是出于音韻和諧的考慮,填補若干詞匯,例如faces,nearby,deep,under等,后者指添加必要的尾語表達詩人情感,以此產生意境美,比如I know;最后是詞語反復,例如“I’d turn and westward look with long,long sigh.”中long的重復,一唱二嘆,音韻和諧悅耳,意味深長,如實刻畫了詩人李白對友人的深深關切、對國家前途命運憂心忡忡之情。
3.2.2韻律
孫大雨在翻譯此樂府詩時增加了一個副標題――品達凱歌(A Pindaric Ode),該詩體得名于古希臘抒情詩人品達,他寫過各種題材的詩,尤以合唱頌歌著稱。他的詩以整個希臘民族為歌頌的主體,被譽為“國民詩人”。品達的凱歌有著固定的格律,主要有幾種傳統方式:阿波羅四音節體、揚抑抑兼揚抑揚揚格和混含揚抑抑格和揚抑格。我們通過下面的選文分析孫大雨如何繼承品達凱歌格律特點,比如說開篇:
Yi-/Xu-/xi!
How danger/ously high/and steep, the/way to Shu
Is more di/fficult than/ascending/ the blue sky!
Can-cong and Yu-fu, /it is mys/teriously/unknown how
They began/to found their/remotely/ancient state.
Since then for/forty-eighty/millenia
It had been/separa/ted from the/Qin terrain.
孫原詩英譯后詩內每句由四個音步組成,每個音步內含有三個音節,每組音步讀音為重-輕-輕,所以該詩的韻律結構為四音步揚抑抑格。我們不難發現,孫譯詩的韻律結構與品達的凱歌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又不拘泥于框架,在繼承、吸取古希臘經典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提出自己的“音組”理論并勇于實踐,這一點是值得敬佩的。
許淵沖在音韻層面的譯詩技法,主要有三:首先是巧用頭韻,比如說,Oho!Behold!How steep!How high!The crest crumbled,five serpent-killing heroes slain. When will you come back from this journey to the west?句中斜體部分均是使用頭韻的詞匯。這樣的翻譯不但節奏感、音樂感強、簡潔生動地刻畫出祖國的大好河山,而且使詩人情感得以很好的宣泄。同時激起讀者的好奇心,誦讀之后余味無窮,難以忘懷。其次是善用尾韻。尾韻的使用在許譯中隨處可見:
The road to Shu is harder than to climb the sky,
On hearing this, your cheeks would lose their rosy dye.
Between the sky and peaks there is not a foot’s space,
And ancient pines hang,head down, from the cliff’s surface.
And cataracts and torrents dash on boulders under,
Roaring like thousands of echoes of thunder.
作為格律體詩的代表人物,許淵沖追求譯詩的音美、意美和形美。為了實現音美,除了頭韻的使用外,尾韻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使用尾韻,增強節奏感和感染力,蜀道的高聳險峻,雄奇巍峨的風光栩栩如生浮現在讀者眼前。而且增加尾韻使譯文朗朗上口,易于讀者接受。
最后是破格結構。詩歌在詞匯與句式的銜接與安排上不像散文小說那樣講究語法和表述的連貫性、邏輯性,而是在跳躍、語序調整等方面展示詩歌的內在邏輯,這就使得詩歌語言內容靈活多變、不拘一格。許正是利用詩歌這一特點翻譯此詩。比如:
So dangerously these places are,
Alas!Why should you come here from afar?
Man-eating tigers at day-break
And at dusk blood-sucking long snake.
為了押韻,許將上文中斜體部分語序調整,雖然打破語法規則,但是并不影響表達和讀者的理解,而且調整后的語序音韻和諧,帶來一種韻律美。
腦下繕俠純矗孫大雨以“音組”來翻譯《蜀道難》,體現出他對格律形式的自覺追求。通過音組對應英詩中的音步,不但讓外國讀者更好地接受中國文化,而且使得譯文整齊富有節奏感。許淵沖更加側重追求音美,強調譯文的音韻和諧和悅耳,以此增強節奏感與感染力。區別在于孫譯形式較為自由,并未像許譯那樣注重頭韻和尾韻的應用。
4.結語
本文從翻譯理論和翻譯策略兩個方面對孫大雨和許淵沖《蜀道難》的兩個譯本進行比較。兩篇譯文最大的差異莫過于韻律的處理,孫大雨不但吸收了古希臘品達凱歌的精華和傳統詩歌的神韻,而且發揚了白話新詩的作風,運用音組的理論重新翻譯了唐詩。許淵沖翻譯時踐行“三美”,保留唐詩的音韻,采用頭韻和尾韻,增強詩歌節奏感和藝術感染力。兩篇譯文可謂各有千秋,不難看出二人極高的中英文造詣,更不難看出兩位翻譯大家在實踐過程中付出的極大努力。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在唐詩英譯的過程中的策略方法不止一種,對于選詞可采取直譯、音譯、意譯的方法,適當輔以注解是可以的,但是過于繁瑣會使讀者疑惑甚至失去閱讀興趣。對于韻律的選擇應視情況而定,如果一味追求韻律和諧,有時反而會破壞詩歌內容和意境的完整。總之,我們在唐詩英譯的過程中應慎重考慮這兩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婁林.城邦與詩人――品達第八首皮托凱歌解讀:[博士學位論文].廣東:中山大學,2010.
[2]孫大雨.古詩文英譯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1):160-165,529-530.
[3]王宏印.文學翻譯批評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71-81.
要善于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閱讀學習寫作,運用寫作知識學習文本。從文本到作文,從作文回到文本,……如此循環往復地學習、鉆研,既能熟練掌握文本內容,增強閱讀能力,更能提高寫作能力。文本教學與寫作指導有機結合,能夠起到閱讀與寫作雙重提高的效果,比單一的閱讀教學或單一的作文教學更有效率。
文本教學;寫作指導;有機結合;效率
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關系緊密,相互影響。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技巧;寫作是閱讀的延伸,是知識深度廣度的反映。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的訓練應當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然而,當前語文教學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文本被零碎解析,忽視作文的有效指導,甚至將課文和作文分割開來,形成兩個不相干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講解課文時,過分注重字詞句的分析、主題思想的歸納與總結,而忽視了文本對學生作文能力的影響,未能根據文本進行寫作教學指導。另外,在作文指導時,大部分教師走功利化和形式化的道路,只注重作文的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等模塊化和框架式的輔導,未能具體結合課文文本進行寫作指導,致使學生雖能熟記寫作技巧,卻寫不出有血有肉的好作文。文本閱讀與作文指導走兩個極端,費時多,耗神大,效果差,語文課低效甚至無效不言而喻。
一、文本教學與寫作指導的關系
文本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還應將文本中的寫作技巧貫穿到具體的作文指導中,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打根基;寫作指導要教學生如何寫好文章,培養學生養成積累和運用語言的習慣,形成正確運用語言表達自己觀點和情感的能力。此外,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是語文學科專家經過不斷篩選、反復論證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文章系列,范圍涉及古今中外,內容涉及人生百態,文體涵蓋各種類別,大部分文章有著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是學生作文最好的藍本。為此,我們應該在語文課上借助課文閱讀理解,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汲取寫作養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一些例子。”教師講授課文,就是教學生文章要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學會品味文章,鑒賞文章,進而領悟、吸納其有益的思想內涵和寫作方法,將其貫徹在自己的作文實踐中。文本教學和作文指導是語文教學中密切聯系的兩個重要環節。語文教學必須把文本教學和作文指導有機結合起來,既要通過文本傳授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要結合文本進行及時、恰當、有效的作文指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結合文本閱讀指導寫作,運用寫作知識學習文本。為達到此教學目的,語文老師既要立足文本,鉆研教材,從文本教學中總結歸納出作者寫文章的成功經驗,又要結合作文知識進一步學習文本。這樣從文本到作文,從作文到文本,又從文本重新回到作文,如此循環往復地學習、鉆研,學生不但能熟練掌握文本內容,增強文本解讀的能力,而且也能在對文本解讀中提高寫作能力。
以《蜀道難》為例,這首詩可以作為記敘文寫作指導的范文。我在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感悟記敘文扣題、點題的藝術。《蜀道難》開篇點題,中間扣題,結尾提升主題,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此培養學生扣題點題的寫作意識;同時,《蜀道難》中具體生動的環境描寫,形象地凸顯蜀道“高”“危”的特點,從而突出蜀道之“難”,這些描寫值得學習和借鑒。再比如《項脊軒志》中的細節描寫,富有生活氣息,情真意切,可圈可點,以其作為情感類范文指導寫作,效果極佳。
二、文本教學與寫作指導有機結合的具體 實施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布局主要以“題材和體裁”安排單元內容,比如將《燭之武退秦師》與《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篇目合編在同一單元,針對這些文章的特點,我們可以做單元性備課,借助這些文本的“敘事波瀾”作為記敘文寫作指導,引導學生在記敘文寫作時避免流水賬式的平鋪直敘。這樣,以文本為依托,寫作訓練不再是隨意的,而是系列化的。更重要的是文本中的思想內容、結構形式及藝術手法等,都值得借鑒。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從中獲取寫作心得,悟文析法,以讀促寫。同時,在寫作中領悟課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閱讀理解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培養和提高。
通過以課文帶寫作、以課文促寫作、以課文規范寫作的嘗試,學生寫作隨意、粗淺的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在實踐中我們是這樣具體實施的:
1.將課文作為學生寫作的重要素材庫。教材中每一單元的課文,除了正常的文本教學外,也圍繞單元話題,補充相關的精美文章,印發給學生,師生共同交流,使學生對單元專題有一定的積累,拓展視野,活躍思維。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形成心得體會。通過對課文的閱讀理解,讓學生自主賞析,并寫心得。這樣,給學生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對課文的思想內容、結構形式及藝術手法進行分析鑒賞。學以致用,讓學生學會賞析,也就為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專題訓練,及時批改和反饋。在單元專題學完之后,布置相對應的作文專題,引導學生作文寫作,要求學生在作文中落實學習課文中的寫作心得,把領悟到的寫作技巧落實到自己的寫作中,完篇后再組織討論,尋優點找毛病,使學生真正明白應該如何寫好 作文。
4.由課內遷移到課外,加強課外閱讀。在引導學生領悟課文之余,要求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拓展知識面,深入體驗生活,樹立“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觀,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由課內遷移到課外的能力,以此擴充作文的素材來源,提高文章品位。養成閱讀與寫作結合的習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領悟課外文本,并在課外閱讀中提高寫作能力。因此,在落實文本教學與寫作指導的有機結合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一些學生無法輕易解決但通過鉆研可以解決的問題;抑或當前無法實現,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目標。這種教學設計對于培養學生自信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可或缺,可以說這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基石。然而,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若教師把握不好問題的難度,則會讓學生的信心在一次次的挫敗中消失殆盡。這樣的話,塑造學生的目標不但實現不了,還令學生的內心產生對學習的排斥和恐懼。所以,如何把握好教學設計中問題的“度”,使其發揮它預期的作用,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教學設計 學生心理 學生個性 反饋交流
教師在教學中扮演但不僅限于知識與學生間紐帶的角色,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教學內容,考慮不同的因素設計難度適宜的問題,或是給出學生有望達到的要求。這是一種智慧,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若是將問題難度設置得恰如其分,則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而若是偏難,則會把學生心中對學習的排斥給揪出來,對教學百害而無一利。那么,教師勢必要有根據地設計問題,掌握難度。
一、把握學生心理
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承載著父母師長的期望。都說校園生活好,從生活壓力看確實如此。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能受到的唯一認可是學習成績。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可,學生亦不例外。當然,這種認可并不非要基于外界對他們的稱贊,很多時候是一種自我認可。如在中學教學中,一位對學習不上心的學生,面對教師給出的“有感情地背誦《蜀道難》并賞析你認為值得稱道的表現手法”這一預習作業感到無所適從。對他而言有以下問題:生僻字不認識;文意難以理解:誦讀需要帶感情;分析表現手法及說明選擇該句的原因。本就對學習有些排斥,遇到這樣一串問題,自然是望而生畏。這對于該生來說,只能讓他又一次走上得過且過的老路,因為他知道自己無法完成,何必浪費時間呢?久而久之,這種不在乎的心理會將他潛藏的動力蠶食掉。而若是換成難度適宜的問題,如“找出《蜀道難》里你認為值得稱道的句子并說明理由”。學生一看,作業沒太多要求,或許讀一遍、查一查就可以完成。在閱讀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他會發現五丁開山、六龍回日這樣的神話故事或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樣的夸張與擬人手法。也許該生從小喜歡看神話故事,會覺得這些東西與興趣聯系起來,從而產生共鳴,認為讀《蜀道難》很有意義。再或許他想到“杜鵑啼血猿哀鳴”,兩處都有猿,那么猿是不是一種特殊的意象呢?就會想了解。這樣的問題難度合理,學生樂于嘗試,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收獲,認為自己獲取了有價值的東西,產生了對自我的認可和滿足感,這是教師需要注意的。教師不必覺得降低一些難度不合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夯實基礎很重要,且以點及面的教學更易讓學生自主思考,對教學是有利的。
二、熟悉學生個性
教學中問題的難度還需考慮學生的個性,在教學中通常提到的一點是因材施教。筆者認為“材”不應狹義地定義為學習程度,更應集中在性格上。以翻譯碩士的教學為例,有些學生傾向獨自鉆研,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豐富完善自己,秉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思想。對于這種學生,教師可以給其布置翻譯著作、校對譯文的任務,必使其充滿動力。而若讓其擔任某大型會議的翻譯,可能該生就會因懼怕無法順利完成任務而產生抗拒,因為性格較為內斂,平時較少投入在相關領域。這種任務出發點是好的,意在培養其實干能力,但也要注意學生的個性,考慮其平時所學,循序漸進,避免適得其反。若是要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可改為“擔任班級英語學術交流會的主持”,這樣難度適中的任務通過準備是可以完成的,之后再繼續培養。而有些學生樂于與人交流,認為“實踐出真知”,既然是專業碩士,就應多在實踐中尋找機會,坐在圖書館研讀專著是件痛苦的事情。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安排他參加各類的活動,讓其有機會一展才能。要安排其多讀書,可給出如“整理某宴請上常用菜名的譯法”這樣的要求,而不是“列出五條常用的翻譯指導理論并寫出其發展歷程”。學生認為前者是為了工作做準備,就會認真搜集整理:而后者則可能會讓他不喜,與自己的工作聯系不大,馬虎了事,收效甚微。實際上理論與實踐都很重要,而考慮學生個性并不意味著投其所好,只是將普遍性和特殊性都考慮進去,在達到普適性要求的情況下再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設計問題。
三、做好反饋交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現代教育區別于以往填鴨教學的明顯差異。教師設計問題難度是教師的構思,不客氣地說,這是教師根據自己經驗和認知的一種“想當然”,而“想當然”的對象是學生。所以脫離了學生的問題設計是毫無意義的。時常與學生交流,聽取他們的反饋,調整合理的問題難度,使問題處于鐘表的12點方向,不偏不倚,恰好居于一個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狀態,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這是教師在長期教學中需要堅持的。而與同事交流心得也應常有,自己的看法總是片面的,集思廣益才有利于教學工作。
一、感受語言
1. 與語言有關的考點
高考古詩鑒賞“語言”考點的試題主要有煉字(詞)型、語言風格(特色)型兩類。
煉字即是煉意,煉字(詞)就是要求品析詩中在表情達意上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這些經過詩人千錘百煉的字詞,在詩中的地位可謂是牽一而動全身,因而備受命題者的青睞。鑒賞的重點在動詞、形容詞、副詞和疊詞。
語言風格(特色)型考查的是學生對語言的體悟能力。可結合教材中的具體篇目,尤其是代表性的作家,讓學生認真地反復體味語言,形成一定的語感,以便遷移。
2. 高考常見設題方式與分析
煉字(詞)型試題主要有三種設題方式。判斷某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字是哪一個并要求進行分析。賞析某字詞或分析某字的作用。分析兩種版本詩句中“哪一個字更好”的開放性試題。賞析字詞的前提是準確理解字詞的字面意思,還要有聯系具體詩句再現畫面的意識,力求畫面準確、形象生動。
語言風格型。分析語言風格(特色)的試題難度稍大,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出現于高考,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風格是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有機結合所形成的整體風貌。風格即人。高考常見設題方式:⑴直接或間接告訴詩作的風格,要求考生做簡要的分析。⑵要求考生指出詩作的語言特色然后再簡要賞析。對此考點,學生最大的問題一是知識儲備不夠。對語言特色或風格的相關知識沒有系統完整的積累。二是語言的感受能力較差,不能較為敏銳地指出語言的特點。在備考中可選擇教材典型篇目對常見語言風格類型進行梳理。比如“淡雅閑適”,可品味教材王維的作品《山居秋瞑》;“豪邁雄渾”,可品味李白的作品《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
二、抓形象,再現畫面
常見設題方式:請賞析詩中的人物形象,或是“詩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點”。
鑒賞人物形象首先要注意聯系人物的具體言行、神態、心理來分析,切忌任意拔高、貶低或亂扣帽子,要言之有據。其次要盡可能地知世論詩,知人論詩。由于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詩人自己,那么對于一些我們比較熟悉的,代表作家的作品,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注意聯系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生平經歷,思想情況進行分析。最后要注意把握環境描寫、景物描寫的特點,因為二者對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烘托渲染作用。
三、品味意境
學生最大的問題是不能通過物象與情志的契合點,準確把握意境特點。由于對“意境”概念的理解不夠清楚,導致答題的內容要點遺漏。解答意境類題應考慮“景”與“情”兩大關系,具體應包括幾個要點:一是抓住主要物象的特點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畫面,二是用術語概括畫面的特點,三是指出詩人通過物象所寄托的感情或哲思。最后的問題是不能熟練準確地用術語概括畫面的氛圍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并熟悉運用以下概括意境特點的術語:雄壯開闊、高闊深遠,情韻濃郁、生機勃勃、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涼等。
四、評價內容和觀點
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現就其現象略作分析。
一、硬性的預習規定影響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盡管現在的課堂倡導“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我們看到很多教師要求學生預習或是討論時,都是同時要求學生根據教師事先布置的任務或設置的問題來學習和思考,這樣雖然教學目標很明確,但卻無形間影響了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學生閱讀的興趣會大打折扣。例如,一位老師在教《蜀道難》這樣布置:思考詩歌第一小節作者是如何展示蜀道之難的?詩人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這樣寫有何好處?這些問題事先便給學生定了一個框,學生在讀時就對語言最直觀的感受就不能表達出來。
同樣是講授《蜀道難》,另外一位老師在閱讀預習時,布置學生在自由讀后想一想,在讀全詩時眼前都出現了哪些動人的畫面?這個問法就給了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自然引導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去賞析詩歌,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其實,在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作適度的引導是可以的,因為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需要教師訓練與指導的。學生在剛接觸一些新的文章時,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教師可作適度引導,訓練學生們思考,指導他們去思考去參考。這方面可充分利用《讀本》相關文章,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類似的題材會引發學生主動地領悟。例如在學習《報任安書》前,可布置學生閱讀《司馬遷與<史記>》,思考司馬遷為什么忍辱負重完成《史記》,為什么要向任安表明心跡。這樣具體給學生們提示參考會有利于學生獨立解讀文本,有利于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提高。
那種完全“牽著鼻子走”的預習和教學仍是一種變相的灌輸。很多老師還存在這樣的誤區,以為教師的責任便是該講解的東西要講到,“一講一聽之間事情就完成了,就像交付一件東西那么便當,我交給你了,你收到了,東西就在你手里了。”其實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復雜的思維活動,復雜的語言實踐活動。閱讀教學的任務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能力卻是無法傳遞的。所以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師以講解為務者尚不乏其人”,“今日而言教育,此一點首宜打破,教師所務不在講解,惟在啟發;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引導”。“啟發、引導”才是教師的職責,在啟發引導中,“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這才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
二、看似熱鬧的課堂討論成了一種表演
為打破傳統教學“對話”式教學,很多老師開始嘗試讓學生講或是相互提問,或者討論、辯論,教師只是簡單說幾句,這種過于追求形式的做法是很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 如有一節講授《道士塔》的公開課上,老師簡單小結上節課內容后,就提出一個討論題:敦煌優秀文化遺產為何會流失。接下來教師把同學按座位分成小組展開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教師站在一邊,不再說話,成為局外人。討論結束后,一位同學提出自己的觀點:“是清政府太****,使外國的強盜有機可乘”,另一位同學馬上站起來進行反駁,其他同學又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直到下課,教師夸獎發言的幾位同學見解都有道理,都很深刻,一堂課就這樣結束了。表面上看,這節課氣氛熱烈,學生主體地位得到體現,而實際上學生課后還是一片茫然。這種看似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教學方式并不是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收獲很少的。
而我曾在一次教研活動中看到一位老師是這樣布置課堂討論的,他在分析戲劇語言時以《雷雨》為例,他問學生:你覺得魯侍萍對周樸園是怎樣的恨?是恨他把自己趕出家門?還是另有其他?學生在討論時,他不盡加入其中,他問:“魯侍萍的斥責中,為什么用了‘你們’”在他的啟發下,各小組都作出了精彩的回答。
課堂討論若要真正落到實處,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首先學生應對課程有充分的預習,如果預習不充分,討論時難免會脫離文本,使語文課失去了“語文味”,其次在平常教學中就應培養學生討論問題發表意見的習慣。最為重要的是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絕不是局外人;葉圣陶曾說“討論進行的當兒,有錯誤給與糾正,有疏漏給與補充,有疑難給與闡明,是說全班學生都有份兒,但是最后的責任還在教師方面。教師自當抱著客觀的態度,就國文教學應有的觀點說話。”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應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材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憑借,但老師仍是整個課堂的組織者。教師的任務即是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他們根據自己對文本獨立感受,體驗和理解組織整個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獨特感。
三、預設的閱讀思路限制了學生對文本的自主理解
有一次我在教《雷雨》時,第三課時討論主人公周樸園的人物形象時,我設計是通過分析人物對話,讓學生分析周樸園復雜的性格特征,然而在第一個班上課時,有一位同學提出,為什么魯侍萍在回答周樸園問話時會說“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我當時考慮這個問題離我預設思路很遠,就草草說一下:因為這一細節在侍萍心中印象很深,就過去了。可是課后,我越想越覺得自己處理的不好,完全按我的思路去講,很多想法都是我灌輸給學生的,而并不是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
從網絡中了解詩人及背景
現代教學已經不是一本課本、一本教參、一支粉筆等單一的媒體可以完成的。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多媒體時代,其顯著的特征是網絡發達。學習古詩詞時,運用網絡可以豐富課程資源,借助網絡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比如,學習辛棄疾《水龍吟》,可以用百度搜索“辛棄疾”,完整地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辛稼軒紀念祠、故居墓葬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網站“教師用書-必修4”中,可以查到《水龍吟》詳細的參考資料:辛棄疾一心為國為民,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
又如,學白的《蜀道難》,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網站中,有完整的資料:如何理解這首詩的主旨、如何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如何理解“西去”與“西望”、如何理解“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幾句詩的詩意;關于練習的參考答案;教學建議;有關資料,如作者介紹、評述,《送友人入蜀》《劍閣賦》《蜀道難》的賞析等。
在互聯網上,學習資料應有盡有。很多學生都玩手機。如果能夠引導學生正確用手機,用手機上網學習古詩詞;那么,對于促進古詩詞的學習將是非常有好處的。
從工具書中理解詩意
高中生已經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獨立性。獨立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學習中表現為我能學。在學習中,可以借助工具書理解詩意。市場上的語文工具書很多,比如教材全解、教材分析、狀元筆記、文言文全解等。老師可以指導學生購買一兩本工具書,同時,也要指導學生正確運用參考資料。理解詩歌的意思,最基本的就是翻譯原文。自己能獨立翻譯的,一般不必閱讀工具書。在自己借助注釋還不能理解的情況下,或者自己與別人的觀點不同的時候,才翻閱工具書。
在反復誦讀中領悟意境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即情與景的和諧統一,“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古詩詞的意境要在反復的誦讀中領悟。古詩詞的學習要倡導自主誦讀,在誦讀中加強理解,在誦讀中逐漸背誦,在誦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語感是讀出來的,不是看出來的。不讀,永遠不能觸及心靈。語感培養出來了,那么詩歌的意境也就出來了。既可以在多媒體環境下放聲朗讀,也可以借鑒李陽瘋狂英語的“三最”法,“最清晰、最快速、最大聲”地誦讀,“重復一百遍”地讀。
筆者認為,學習一首詩至少要讀四遍:第一遍,學生先不借助任何資料,自主閱讀;第二遍,再結合課下注釋;第三遍,借助工具書再讀一遍,然后做課后練習;如果做不出來,再帶著問題進行第四遍閱讀。在這樣反復的閱讀中,學生們能自讀自悟,理解詩意,他們可以盡情地將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復的吟誦之中,使自己情感與作者通過詩句所表達的情感發生了共鳴,如身臨其境,再現意境,增強語感,發展思維,增強口頭表達能力,領略其深刻的底蘊。
要領悟詩詞的意境,除了反復的誦讀之外,還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用自己的語言再現歌展現的圖景畫面;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例:2007年陜西卷《望江南 超然臺①作》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注】①超然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不舉火,節后舉火稱新火。
問題: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第一次默讀,用自己的語言再現歌展現的圖景畫面:作者通過細風、斜柳,煙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這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暮春時節煙雨圖。暮春時節,春意仍在,細風吹動斜柳。從超然臺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滿城之花雖未凋謝,但煙雨已隱約擋住城中人家。第二次默讀,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圖。第三次默讀,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把他的細膩難以察覺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與動作的描寫中,寓情于景,使全詞勾勒的畫面都隱隱浮現,這種淡淡卻無法排遣的情感。
在探討中把握主題
對古詩詞主題的把握,需要從作者、標題、注解、內容、題材等多方面去把握,并可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
作者 詩歌的作者,尤其是著名詩人,往往有一貫的風格及明顯的思想情感傾向。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選用的詩歌《鵲橋仙》的作者為陸游,回憶以前學過的陸游的詩歌,就知道他是南宋時期著名愛國詩人,一貫堅持抗金主張,為主和派所忌,仕途坎坷。至此就可以明白,他在描寫湖山勝景、閑情逸趣的同時,蘊含著壯志未酬、壯心不已的幽憤主題。
標題 標題往往能告知讀者詩歌的內容,引導讀者把握詩歌的主題。2006年福建卷李商隱《端居》(注:端居,即閑居),告訴讀者詩作內容是詩人閑居生活中的情與景。2009年遼寧卷《晚泊岳陽》,詩的題目“晚泊岳陽”――在外漂泊;再從自己“失江路”、漁人“月下歸”等詞語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歸情緒。
注解 注釋是解讀詩歌的細節之一,往往是讀者把握詩歌主題的關鍵。2014年北京卷選用杜甫的詩歌《奉陪鄭駙馬韋曲》的注解是:“韋曲:唐代長安游覽勝地。杜甫作此詩時,求仕于長安而未果。”注解明顯含有“歸隱之懷在表面,厭倦功名之心則為根本”這一主題。
題材 分清詩歌類別,對解讀詩歌內容、把握詩歌主題有所幫助。詩歌常考的類別,包括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哲理詩等。2013年高考天津卷選用的詩歌標題為《鷓鴣天?送廓之秋試》,從標題“送廓之秋試”可見這是一首送別詞,詞題顯示出作者送別的人為廓之,廓之要去參加秋試,辛棄疾寫下此詞表達對他的良好祝愿。
抓住關鍵語句 議論抒情句、表達情感的詞、用典的詞句往往是把握主題的關鍵,可以以此為切入點。2008年重慶卷詩歌《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的后兩句“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議論之中,那種惜別之情、憐春之意可見。
此外,新課程強調合作和對話。為了提高學習的效率,對于主題的把握可以借助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每個學習小組從以上不同的方向去尋找答案,小組內互相討論,然后在班上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學生講得不到位的地方,老師再做補充。
把握表達技巧
要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表達技巧的掌握能力,應重視教材中經典詩詞的學習。在課本古詩詞的學習中,掌握常用的表達技巧。我國古詩詞浩如煙海,想通讀所有的古詩詞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以本為本,通讀教材中的詩詞,積累古詩詞的基本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表現手法(包括表達方式和表現方法)、篇章結構。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用典、互文、反復、排比、雙關等。常見的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等。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描寫技巧有:烘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文藝表現方法 :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抑揚關系等。
課本中出現的基本表達技巧,可以從高一開始積累: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的“直抒胸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陽樓》中的“對比”(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王維《山居秋暝》中的“以動襯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劉禹錫《石頭城》的“借古諷今”等。到了高二,可以把學過的表現手法進行歸納:如《石頭城》和《桂枝香?金陵懷古》等篇目采用了“借古諷今”手法,《山居秋暝》和《李憑箜篌引》等篇目采用了“動靜結合”手法。這樣,通過對同類表達技巧在不同詩詞中運用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達到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也實現了提高學生欣賞水平的目的。
在積累中領悟語言藝術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是需要積累的。因此,古詩詞的學習需要加強語言的積累。學生只有閱讀大量的古詩文,積累各種詩歌語言常風格,了解詩人的詩歌語言風格,豐富自己的語言,實現“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達到古詩詞欣賞能力上的“質”的提升。
我國古詩詞常用的語言風格有:凝練、簡潔、幽默、詼諧、質樸、自然、清新秀麗、生動形象、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剛健、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郁、飄逸、委婉、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歷代知名詩人的詩歌語言風格有許多種,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比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溫庭筠的綺麗香艷、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
不過,古詩詞基本的語言風格詞匯不能單一的積累。枯燥地記憶一些詩詞風格詞匯是沒有意義的,學生們應該在文本的學習中逐漸積累,在考試中出現的詩詞加強記憶。
在語文活動中提升素養
【關鍵詞】詩歌 有效 誦讀 聯想 想象
對詩歌教學,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要注重“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現實中有些老師的詩歌教學卻大講詩詞背景,作者生平,以解釋加翻譯為主線,轉述教科書或某名家的賞析。一節課下來,學生記了不少,拿到新的詩歌卻仍然不知如何鑒賞。這是典型的低效教學行為。如何在詩歌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學傳統的認同,讓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詩歌,接受美的熏陶。在高中的詩歌教學實踐中,我做過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從思想情感層面探索詩歌教學的有效性
詩歌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教師通過符合學生實際的先進教學法,讓學生掌握詩歌的特點,訓練學生的思維和感受能力,讓學生有切實的收獲與發展。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欲讓學生愛學樂學善學詩歌,首先需要教師能對詩歌有無限的熱愛,唯有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對學生產生一種無形的感染力量。如我自己喜歡讀詩,時常在詩旁寫些感受,偶然被學生看到,他們也學著讀詩后寫些旁批。其次需要教師對課文的詩歌能有自己的閱讀理解和感悟,而不應只會轉述教參或某名家的分析。其三是需要把學生的領悟放在首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對詩歌有了深刻的感悟后,不應把課堂看成是自我表演的舞臺,強迫學生扮演粉絲,而要認真去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找到達成教學目標的最佳方法,實現詩歌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二、從課堂組織的層面探索詩歌有效教學的途徑
1.探究誦讀感情,促使學生體悟詩歌情感與朗讀聲音交融的藝術。
詩歌是講究聲韻美的文體,是抒發感情的藝術載體。詩歌課堂的有效教學,關鍵是要學生領悟情感,領悟漢語的聲韻美。而現實中有的老師上詩歌課,不引導學生通過語言體會詩句的情感和聲韻美,而是多用講解加分析,直接告訴學生詩句的感情,分析什么叫韻腳,詩歌如何押韻,實際上這一教法收效甚微。
為把情感領悟與聲音美感的體會結合在一起,我在教學上,會特別安排詩歌朗讀討論課,要求學生以討論小組為單位來探究。這一做法促使學生要不斷去斟酌朗讀聲音的分寸,時刻思考是否準確傳遞出了詩句的情感,學生有了初步的感悟,先在小組中表達出來,讓其他組員來點評,促使其進一步去反思與提高,完成探尋知識的過程。如我上古詩《蜀道難》一課,開頭兩句“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到底蘊藏了怎樣的情感,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我提出問題后,各個小組積極響應,邊討論,邊揣摩朗讀。剛開始,有的同學讀得拘謹平淡,馬上被小組同學否定掉了,又有的讀得夸張響亮,又被小組員批評為做作。經過不斷的討論和練習,有一個小組的代表用了深感驚訝與無限感嘆的語調朗讀了一遍,其深情的投入和傳神的誦讀,讓全班同學深受感染,好像忽然發現了遺失的珍寶,對詩歌感情與聲音的交融有了更深切的領會。
2.激發聯想想象潛能,促使學生調動生活積累,生動深刻地感悟詩句內涵。
沒有聯想想象就沒有詩歌鑒賞,不注重培養學生聯想想象能力的詩歌教學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為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教師首先應相信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積累,有無限的聯想想象潛能。其次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把握詩歌詞句間隱含的信息,激發學生將詩句轉化為生動的畫面,領悟其蘊含的感情和作者的用意。如我教《春江花月夜》,詩歌開頭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我讓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分析其隱含的信息。一個小組討論后說:“春雨綿綿,春江水漲,所以會‘連海平’,這句寫出了春雨的多。”另一個小組馬上反對說:“詩句明明寫‘潮水’‘共潮生’,這是大海漲潮,潮水倒涌入江面,所以才江與水平的。”聽到這樣的回答后,我順勢組織學生評判分析,學生聯系生活積累,都認為兩種情況都是詩句隱含的信息,詩歌這樣寫,是為下面寫春天、江水、大海、明月等內容定基調的。
鼓勵學生大膽聯想和想象是有效的教學行為,但也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討論中有的學生不顧上下文,抓住一點胡亂編扯。這類情況一方面反映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失去的聯想想象的核心,這是課堂氣氛活躍的假象,是無效教學行為。應對這類情況,一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二要讓全體同學明白這種想象屬鑒賞中的跑題,要引以為戒。
3.以課文詩歌為憑借,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討論。
課文的詩歌是培養學生掌握能力的憑借,要突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應只局限在理解課文本身,應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去探討和發現,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詩歌文本的閱讀能力。如我在《死水》、《再別康橋》的教學活動中,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詩歌的意境”。在形象解釋了什么是“象、意象、意境”后,為讓學生從更廣的視角領悟詩歌,首先,我提供了常見的意境類型及與之聯系密切的意象,讓學生積累知識。再以課文的詩句為例子讓學生討論其意境特點。有了這一層初步認識后,拋出一組問題讓學生去比較歸納:《再別康橋》寫到風吹垂柳的意境是清爽、裊娜,《死水》“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也寫到清風,意境是死寂、污濁,為什么同一意象卻有不同意境?意境與那些因素聯系密切?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后,做出了“意境與作者情感密切相關,意象不能機械與意境等同”的深刻回答。這一回答是建立在之前讓學生掌握了意象、意境的基礎上的。如果前半節課不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設計有梯度的問題,一上課就提出有難度的問題來討論,這樣的課堂,名義是培養學生的自主發現能力,實際是讓學生無所適從。
[關鍵詞]經典詩文;現代方式;傳統文化;指導行為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3-0005-02
經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髓,能啟迪學生的智慧與思想。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用現代的學習方式學習經典、感悟經典、踐行經典,讓傳統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
一、堅持誦讀,啟迪思想
在學校的經典誦讀計劃基礎上,我制定具體的教學活動計劃,明確誦讀篇目,保證誦讀時間,引領學生誦讀經典、感悟經典、踐行經典,讓優秀的中華經典陪伴于學生每天的學習生活,潛移默化地啟迪學生的思想。
第一,落實每天晨讀和每周一的經典誦讀活動。在每周的經典誦讀交流分享課中,我積極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經典誦讀活動,師生共同誦讀經典、分享誦讀心得,吸收精華,傳承民族美德。
第二,依托小組力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悟讀中華經典,引導學生領悟中華經典文化中的道德和智慧。
第三,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中華經典文化的育人作用。我組織學生開展以仁愛、孝道、誠信、禮儀等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通過展示經典詩文的學習成果,對學生進行行為指導。
二、選好教材,落實目標
人教版語文教材收錄了很多古詩文,為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提供了基本保證和訓練平臺。但是光靠語文教材所提供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在認真落實課程標準、充分挖掘現行教材中經典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選編符合本校實際的教材,建立經典誦讀的長效機制,更好地落實中華經典教育的教學目標。
1.根據學生的學情與年級特點,選定教材和制定誦讀計劃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選定各年級經典誦讀的必讀教材:一年級《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二年級《聲律啟蒙》《朱子家訓》《必背古詩75首》;三年級為《大學》和《論語》兩部其中的片段;四年級《論語》《千家詩》;五年級為《中庸》和《詩經》兩部其中的片段;六年級為《孟子》《春秋》《道德經》三部其中的片段。
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在誦讀經典教學中,我把學校的經典誦讀教材與語文教材中的經典誦讀內容有機結合,制訂了一至六年級的誦讀計劃。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教材,落實育人目標
除了按照預定的誦讀計劃選擇經典誦讀教材和落實教學目標之外,我還根據學生的成長需要靈活選擇教材,落實育人目標。例如,當學生文明禮儀不夠好時,低年級的經典誦讀教學除了讀《弟子規》之外,我還提前選擇《論語》中關于禮儀的內容讓學生進行誦讀。如,子曰: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通過此類誦讀活動,來規范學生的禮儀行為。
三、創新載體,激發興趣
在吟誦、吟唱、小組合作誦讀等經典誦讀活動中,我發現學生誦讀熱情最高的是自己選擇富有童趣的誦讀方式。因此,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誦讀方式,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提高誦讀教學效果。例如,教學《論語》時,在“溫故而知新”的復習環節中,我讓學生小組合作以自己喜歡的誦讀方式展示學過的內容,結果學生想出了各種有趣的方式:有的小組學古人搖頭晃腦地吟誦;有的小組根據歌曲《新年好》的旋律填詞吟唱;有的小組邊表演武術邊吟誦;有的小組根據孔子弟子的特點扮演子路、子貢、顏淵進行誦讀……活潑、有趣的誦讀形式,讓學生學得開心,從中獲取知識,既激發了學生的誦讀興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整合資源,融入課堂
在語文教學中,將課堂和傳統經典有機結合,那些蘊含豐富哲理、發人深思、有靈性的國學經典,都會植根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影響學生的言行,熏陶學生的情感。
1.以現代方式,悟讀經典
小學語文教材精選了優秀的中華經典詩文,教會了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記錄了我們民族的感情和精神,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方式多為教師講解分析,學生被動理解背誦,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熏陶。如果用現代的教學方式,以生為本,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領悟會更加深刻。
例如,教學《短歌行》一課時,我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誦讀、交流,有聯系上下文、聯系學過的知識、聯系生活體驗、理解詩歌意境等方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除了能說之外,還能用畫、用文、用歌等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我給予適當的點撥、評價,通過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為學生主動賞析古詩文插上了奮飛的翅膀,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
2.運用于課堂,指導行為
學生誦讀大量的古詩文后,還需要有復習的時間和運用的時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積極運用古詩文進行調控,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復習古詩文,又能指導學生的學習行為,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例如,課堂上有學生不尊重別人或發言不文明時,我就背“親師友”,讓學生對背“習禮儀”,以此來提醒學生,引導學生端正課堂學習態度,尊重他人。
3.圍繞單元主題,拓展經典名篇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個單元都有其鮮明的學習主題。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單元主題選擇相關的經典誦讀內容,將經典誦讀內容融入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閱讀相關主題的古詩文,并與現代詩文進行同步閱讀。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壯麗的祖國山河”時,我選擇了描寫祖國山河的古詩融入單元導讀課、閱讀教學課和單元閱讀分享課中,引導學生誦讀古詩名篇,有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謝靈運的《初去郡》、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望岳》、王維的《漢江臨泛》、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讓學生把現代文和古詩文融合起來進行閱讀,進一步領略祖國的風光,從中感悟祖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由此可見,把國學經典有機融入語文課堂,既讓國學經典學習常態化,又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問題教學法”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為此,筆者以課文為例進行分析與闡述。
一、“問”在難處,掌握進度
語文教師是否具備問題意識和提問技巧是實施語文問題教學法的關鍵。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要在鉆研教材、《教學大綱》和了解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情況的前提下,對所教內容做出恰當的分析和計劃,確定好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聯系這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一般基本知識問題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而設計的,為容易題,適合于基礎較差的同學;基本方法問題是針對知識點間的轉移及其轉移方法而設計的,為中等難度的問題,適合于基礎一般的同學;基本聯系問題是針對知識方法間的聯系而設計的,為稍難題,適合于成績拔尖的同學。問題編好之后,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行排列,成為一個以問題為交叉點,適應學生認知發展的知識網,用這個網來覆蓋全部教學內容。
筆者在上《故都的秋》的時候就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故都的秋”,文中是否只寫了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特點各是什么?文中寫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時間還是空間)?然后引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落實到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為什么不寫香山的紅葉,雄偉的故宮等景物卻寫“清”“靜”“悲涼”的景物呢?作者是熱愛故都的秋還是悲秋呢?請從時代背景、選材等角度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比較,說說自己的看法。兩節課的問題教學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問”在實處,掌握技巧
三個層次的問題至少要分三階段提出,每一組問題提出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要給學生運用課本知識或相互討論去解決問題的時間。由于基本知識問題僅涉及新知識的某一個知識點,并且孕育在學生已學的知識中,所以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都能獲得問題的解決,這些問題,盡可能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上黑板練習;基本方法問題主要涉及直接聯系的兩個知識點及其轉移間的方法并有導向的問題,所有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討論或教師點撥一般能獲得問題的解決;基本聯系問題則是涉及知識、方法間的聯系并有導向的問題,面可大可小,對于新課,涉及的面可窄一些,對于復習課,涉及的面可寬一些。這些問題,學習好的學生在粗解環節中能獲得問題的解決,中等學生通過討論一般能獲得問題的解決,基礎稍差的學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要求他們找出問題解決的癥結在哪里。對于問題粗解過程中還學有余地的學生,可運用問題從求異、求寬、求深等思維角度把他們的思維引向問題解決的深層次。講授《蜀道難》時,在課堂上我提出:在讀全詩時眼前都出現了哪些動人的畫面?學生一見到這個問題就很迷惘,我就采取了形象化、具體化方式去引導學生理解詩中的詞及意象的含義,然后自然引導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去賞析詩歌,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三、“問”在深處,激發興趣
學生對問題進行粗解后,教師要在基本知識的難點、易混點設疑,引導學生把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引向深的層次;在基本方法上,引導他們反思方法應用的時機;在基本聯系上,引導他們理清知識脈絡,條理思維框架,反思問題解決的思維契機。在教《雷雨》時,第三課時討論主人公周樸園的人物形象,我設計是通過分析人物對話,讓學生分析周樸園復雜的性格特征。有一位同學提出:為什么魯侍萍在回答周樸園問話時會說“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我就順勢問學生:這里用了“我們”三十年的生活,在魯、周的心目中,記憶最深的就是他們兩人一起生活的情景,此刻,由于“洋火”這個生活細節的觸發,他們兩人腦中最可能浮現的是什么生活情景呢?學生出現了沉默,我又馬上提示說,看來可能是與點火點燈有關的情景。學生馬上活躍起來,有人說:由于侍萍生孩子受了病,總要關窗,所以室內常點燈,周在燈下照顧侍萍。有學生說:周樸園的襯衣破了,侍萍在燈下為他繡衣服的情景。他用了“繡”,我馬上表揚了他讀書的認真。我發現學生們面帶微笑地想象著溫暖的生活畫面,我問:由洋火聯想到的生活畫面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學生立刻說出了溫馨、甜美、幸福等。學生對周樸園對待萍是有真感情的這一認識自然得到,在回答人物性格的復雜時便水到渠成了。
四、解決“問”題,溫故知新
一.高中語文課堂的現狀分析
受到升學考試的影響,我國高中語文課堂普遍呈現枯燥、乏味的教學現狀,不僅無法提升教學效率,更是導致教與學的分離,雖然高中語文中引入大量的教學方式,但是未能在實質上,改善課堂狀態,對高中語文課堂的現狀做以下分析:
1.語文課堂傳統色彩濃厚
目前,我國逐漸在高中教育事業改革中,推行多媒體教學,但是實質高中課堂仍舊保持傳統色彩。例如:大部分高中語文課堂,繼續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師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設計語文課堂,待課堂上為學生講述,既沒有考慮學生是否對此類知識感興趣,也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導致語文課堂雖然保持完整性,但是內部結構非常混亂,不能迎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2.缺乏對內容知識的溝通
缺乏溝通,是制約語文課堂發展的必要缺陷,例如:教師在教授《沁園春?長沙》時,整堂課程教師通過刻畫、渲染、例舉的方式,為學生傳導相關的內容知識,但是教師只注重授課,忽視學生對課堂的需求,本詩詞中包含大量抒情、立志的思想,學生無法借助思想的抒發,實現有效的感悟。實際上,教師非常重視學生對詩詞基本知識點的掌握,強制要求學生多背誦、多記憶,引發學生的厭煩情緒。
3.教師不能深入學生群體
據有關數據顯示,一所普通中學,有近50%的學生意識不到語文的重要性,同時與語文教師存在疏遠的關系,據學生反映,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基本不會與學生互動,講述一系列的語文知識后,不能深入學生群體中,了解學生對語文課堂的理解。因此,學生逐漸降低學習興趣,只有在鄰近考試時,才開始背誦基礎的語文知識,抱有僥幸心理,導致學生無法積累正確的語文語法。
二.對話教學與語文課堂的關系
“對話”源自于師生之間,我國自古以來,在教書授課方面,講究對話,通過對話,可以體現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拉近師生距離,促使學生在平等的環境中,接受新知識。對話教學的應用,恰好可以改善語文課堂的現狀,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針對對話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關系,做系統闡述。
1.語文課堂中的師生對話
師生對話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迅速融入到語文課堂中,例如:課文《鴻門宴》,教師利用對話的方式教學,借助課文背景,引進角色朗讀,教師自選一角色,然后讓學生自行分配角色,在課堂上,充分展示沛公、樊噲、張良等人物特點,完成角色朗讀后,教師再次采用對話教學,針對課文中的內容,實行深刻的對話溝通,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可以發現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進而解決學生的困惑,學生在對話中,既可以吸收更多的語文知識,還可以放松在語文課堂中的心情,培養個人的語文感覺,逐步形成獨特的學習思路。
2.語文課堂中的生生對話
生生對話教學,主要是圍繞學生展開,發生在同齡人之間的對話,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語文思維。不同的學生,針對語文課堂,具備不同的視覺,學生之間的對話,能夠增加語文教學的全面性,促使學生群體之間,建立正常的語文學習思想,進而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有針對性的選擇語文課文,重點讓學生利用對話的方式,發掘個人能力,充分感受語文課堂。
三.對話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
高中語文課堂中,著重挖掘對話教學,促使教師在備課時,有目的地穿插對話教學,通過對話教學,發揮語文課堂的教學意義,進而提升語文課堂的實際價值,推進對話教學思想在語文課堂中的表現能力。
1.在課文細節上采用對話教學
課文是語文課堂的基礎,絕大部分的知識點都是來源于最基本的課文中,教師利用語文課文,為學生傳遞語法、句式、情景、思想等內容,保障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具備一定的獨立性。教師需重點挖掘語文課文中的對話,充分顯示對話教學的優勢。以《離騷》為例,教師在課堂上,根據節選課文的文學價值,給予相應的對話教學,教師可綜合賞析、內容、語法等多項知識點,與學生進行如下對話:
師:有哪位同學可以評價一下屈原的性格特點?
生:屈原素有報國的熱情,卻遭遇朝堂誣陷、詆毀,可以看出屈原在性格上具有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勇敢面對社會現實,保持自我清醒。
師:是的,我們在課文中的多處細節上,可以體會到屈原的堅強和勇敢,那么,請同學來說一下,本篇課文在內容上有什么特殊之處?
生:課文以屈原的思想為線索,描述屈原的心理活動,最終屈原雖然“上下求索”,但是未果,整篇文章以屈原為中心,展示古文敘事記述的特點。
師:非常正確,正是通過直面敘事,我們才可以了解到離騷創作的定位背景,感受當時屈原的處境,封建社會的冷酷、君王的懷疑以及朝臣的譏諷,造成屈原的悲劇,我們也可以看出,納諫、用人對封建王朝的重要性。
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即可將課文的細節之處充分展示,教師在學生的回答中,給予正確的肯定和相關補充,促使學生感受認可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細節之處的理解。
2.在疑難問題處采用對話教學
語文課堂中,學生一旦遇到疑難問題,會不自覺地選擇逃避,學生總是圍繞考試大綱,作為語文學習的途徑,實際語文能力的提高,與平時的積累密切相關,教師應關注語文課堂中,疑難問題的講解,促使學生遇到困難,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解決,由此,教師利用對話教學,協助學生解決困難。例如:《林黛玉進賈府》,因為是節選內容,所以學生會在人物關系、故事情節方面存在疑惑,教師專門根據課文內容,設置相關的討論問題,如:“黛玉眼中的賈府”、“王熙鳳人物特點分析”、“梳理賈府人物關系”等,讓學生自由進行課文討論,積極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任意參與到學生對話中,利用引導、促使性的話語,打消學生對問題產生的困難心理,學生對話討論后,教師需以提問的方式,進入疑難問題的解析,以“黛玉眼中的賈府”為例:
師:通過課文獲悉,黛玉在入賈府途中,紗窗之瞧、府邸之想,都可讀出黛玉對賈府的看法,請同學們試著分析一下,用簡單的詞語概括。
組:華麗、氣派、富麗堂皇。
組:規模浩大、姿態萬千。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對,賈府之所以那么氣派,是因為其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比較高,鑒于賈老爺在朝為官,促使賈府處于繁華時期,由此通過賈府大院,造就了復雜多變的人物關系。
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即可帶出賈府當時的背景,梳理人物關系,所以,利用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學,作為引導,重點是保障教師與學生對話教學的質量,教師準確抓住學生群體中出現的疑難問題,著重分析并講解。
3.對話教學在興趣語文上的應用
體會語文中的興趣,才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做到挖掘語文課堂中的興趣點,成為教學的難題,學生如果對語文課堂產生興趣時,語言是最直接的表現方式,教師可以在學生語言表達中,獲得信息,進而實行對話教學。例如:話劇《雷雨》,其是一部帶有悲劇色彩的劇本文章,同時還夾雜著眾多秘密,在一次雷雨的夜晚,托盤而出,教師在講解課文中,必須增加悲情的色彩,主要突出最終難以置信的結局,課程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雖然結束了課堂,但是學生的興趣始終存在,學生在討論中,會表露出自己的興趣,如:有的學生認為四鳳受當時社會的影響,思想扭曲;有的學生對侍萍充滿同情等,教師需著重關注學生的對話內容,由此才可有針對地保持學生興趣。
4.對話教學在集中思路方面的應用
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具有偏重缺陷,主要表現為:學生并不是對所有的語文知識都保持相同的心態,只是語文課堂始終達不到統一的狀態。借助對話教學中的互動因素,保障學生與教師之間,維持討論狀態,還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課堂上教師無意的發問,會及時引起學生的注意,目的是避免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走神,所以對話教學能夠集中學生的思路。例如:《蜀道難》,為集中學生的思路,教師讓學生依次翻譯每一句古詩,同時針對被翻譯的古詩,提出其他問題,如名詞解釋、思想意境等,通過此類對話形式,學生可集中課堂注意力,逐漸關注詩詞講解,改變傳統單純講解的方式,既可以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對話教學,可以同時作用于教師與學生的思想,促使教師引導學生的思想。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語文思維;方法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語文教學存在較多弊端,為了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學需要加強對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對其今后的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一、語文思維能力教學的現狀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教師逐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對教學模式也進行了優化與創新,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學改革體系并不健全,理論與實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調整,但在教學中對新課程實施帶來的變化顯得有點不適應,存在被動改革的問題。在高中語文課程中,文選類題目比較多,教學的方式比較死板,教師教學的靈活性普遍比較差,所以學生的語文素質難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師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加入了很多詩詞或文學作品中精彩的段落進行賞析,但是由于缺乏整體理解,所以培養語文思維的效果并不明顯,語文思維能力培養的方法仍需要不斷改進。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文思維能力的方法
1.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習熱情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熱情,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以興趣作為引導,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對課程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導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調動學生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從而主動地學習與接受知識。比如,在講解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片段時,教師應充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采用設疑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如作者刻意描寫王熙鳳的笑聲有什么目的?為什么黛玉與寶玉初次見面就有一種相識的感覺?以此引導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為了找到答案,可能會在課下反復閱讀《紅樓夢》的相關篇幅,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有著較大幫助。
2.拓展學生語文思維的廣度
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但學生首先應具有一定的文學知識儲備量,高中生普遍文學知識儲備比較差,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在教學文學作品時,需要學生具有理性的思維與感性的認知,前者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后者可以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語文思維不單單對學習語文課程有所幫助,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為學生在分析與思考時都會受到語文思維的潛在影響。高中語文教學需要拓展學生語文思維的廣度,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多為學生提供一些素材。比如,在講解《將進酒》時,不單是學白的這一首詩詞,還可以聯系到其他作品,如《蜀道難》,兩首詩在表現手法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運用了夸張與想象等手法,但是抒情方式又有一定的區別。用對比的方式,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使其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擴大思考的空間,使他們在看待問題時更加全面,視野也更加廣闊。在知識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學生的思維就會發生質變,這樣有利于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
3.拓寬學生語文思維的深度
在語文思維的廣度擴展后,還要拓寬語文思維的深度,這是對知識內涵的深度挖掘,是讓學生通過文字的表象,了解事物的本質。比如,在講解《雨霖鈴》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讓他們了解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課文中“多情自古傷離別”這一句子體現了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為什么“傷離別”,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篇詩詞等任務,這有利于知識的積累,還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師在講解課文時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思考,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提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促進他們語文思維的形成,并培養其發散性思維,提高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與競賽的方式,這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活躍n堂氣氛,加強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性。
4.提高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
歸納與總結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復習,也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一種學習方法。在歸納與總結時,可以實現知識的升華,創造并接收新的知識。語文思維能力對學生學習其他課程也有著較大幫助,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知識歸納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課余生活中也會接觸一些零散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風格有著很大差異,單看這些知識好像對學習幫助不大,但通過對知識的歸納與總結,會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學生在閱讀完一部文學作品后,總結出這部作品的創作風格,這會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通過思考可以提高其學習能力。
5.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比較能力
在學習語文課文時,同一個作者在不同時期創作的文學作品可能有較大的差異,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采用對比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比較能力。不同的文學家在同一時期創作出的作品可能差別迥然,這與作者的性格有較大關系,在分析時有著很大的趣味性。在文學創作中,對古代文壇有著較大影響的學派有“桐城派”“元白詩派”等,“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散文的特點是條理清晰、語言簡明達意。“元白詩派”是指以元稹與白居易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其注重寫實,語言通俗易解。為了更好地掌握不同學派的特點,教師需要通過實際作品讓學生有深切的感受。在對不同時期文學作品進行講解時,教師應注重對作品內容、思想主張、文章特點以及影響等方面的介紹,還要分析當時的創作背景,這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每部文學作品蘊含的情感以及力量。教師在講解時,也要為后期的比較做鋪墊。在分析作品特色時,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包括類似的作品以及不同的作品。學生在閱讀后可以分小組討論,分析作品的特點。課堂討論的方式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印象,還能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加強文學作品的比較,也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這對語文思維以及文學修養的提升都有著促進作用。
語文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其對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綜合能力有較大影響。隨著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高中語文教學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與優化,教師應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加強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師不僅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加大課堂容量,還要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以及感性認知,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并挖掘出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深意,提高語文思維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黃 榮.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