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58: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靈芝種植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走進貴州省黎平縣德順鄉,筆者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里的人提到中藥材都眉飛色舞,從靈芝、百合、金銀花到茯苓,從種植、存儲到銷售,個個如行家里手般說得頭頭是道……該鄉領導說:“我們這里以山地為主,資源豐富,全鄉有森林面積140 649畝,氣候、土壤等條件適合多種中藥材生長,如今中藥材種植已成為老百姓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距離德順鄉政府駐地25公里處的張魯村,筆者不時看到路邊的靈芝種植大棚。一位村干部告訴筆者,前些年張魯村主要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結構單一,收益也不好,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近年來,該村按照鄉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由村干部帶領村民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項目為支撐,自主創業,積極從外地引進效益高、見效快的靈芝大棚椴木栽培技術和百合種植技術。2014年全村靈芝發展到二十多萬袋,百合兩百余畝,兩項產業產值達一千余萬元,純收入72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3950元。
靈芝、百合都是名貴的中藥材,有的藥典名著將靈芝稱為“仙草”。靈芝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和抗癌等作用,對人的血糖、血壓和免疫力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百合被人們譽為食中珍品,醫藥典籍上記載其具有潤肺止咳、寧心安神、理脾健胃、補中益氣、利大小便、解無名腫毒及止血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百合對人體細胞分裂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抑制癌細胞生長及急性痛風等均有明顯療效,是集食品、藥品于一體的綠色保健食品。
“靈芝當年種植當年有收成,且種1次可收3年,每年能采收3茬,每袋投入成本8元,每袋年均產干靈芝約0.18千克,很有賺頭。”張魯村靈芝種植大戶楊通林介紹說。2014年他種植靈芝2萬袋,創收三十多萬元。他還說,靈芝不但按斤賣,直徑60厘米以上的還按朵賣,每朵價值高的可達三千多元。去年他按朵賣的靈芝就有三十多朵,最大的1朵直徑達到120厘米。在“第五屆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旅游商品展銷會上,張魯村的靈芝特別引人注目,現場被客商以每朵1500~3000元不等的價格搶購一空。該村的靈芝、百合每年都有外地收購商上門收購,主要銷往湖南靖縣、隆回等縣的中藥材公司。
在德順鄉,茯苓種植同樣十分紅火。茯苓俗稱云苓、松苓、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紅色。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功效非常廣泛,將茯苓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著名的龜苓膏、茯苓餅就是以茯苓為主要原料生產的。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茯苓能增強人的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德順鄉種植的 “黎平茯苓”,是2014年獲取地理標志的保護產品。
“茯苓種植看似簡單,其實挺有講究,需要技術支撐。比如選擇在什么地方種植就有很大學問。最好是選擇坡度20~60°、向陽背風、土質疏松、排水透氣性好的地塊,而且下種前三天還要仔細檢查有無白蟻……”在德順村,茯苓種植大戶何玉剛一開口就跟筆者念起了茯苓種植經。用他的話說,茯苓雖然像“土疙瘩”似的很難看,但種好了就能變成“金餑餑”。他不僅種植茯苓6萬袋,且年制茯苓菌種60萬袋,主要銷往省內各縣和附近各鄉鎮,每年靠茯苓產業收入達三十多萬元。目前,他家蓋了洋房、買了汽車,還開辦了賓館,正準備新建一棟占地面積三百多平方米的樓房,擴大茯苓種植。
在德順鄉,像楊通林、何玉剛這樣的中藥材種植大戶有二十多個,例如種植黎平茯苓5萬袋、龍明坤種植百合十多畝、楊光林種植靈芝2萬袋、潘仕月種植玉竹十多畝、張忠祥種植羅漢果20畝……據了解,德順全鄉有三百多戶種植茯苓50萬窩,產值可達300萬元;百合種植戶125個,種植面積415畝,產值可達1000萬元;金銀花種植戶一百多個,面積370畝,產值可達兩百多萬元;靈芝種植戶五十多個,種植23萬袋,總產值500萬元;玉竹、太子參、天麻及本地野生中藥材種植的也不少,年產值約200萬元。全鄉中藥材種植年產值總計可達2200萬元。
“明年,我們將鼓勵引導更多的農民種植中藥材,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提高種植的科技含量。”德順鄉領導表示。這位領導還說,他們將出臺更積極的政策措施,并在產前、產中、產后為種植戶提供全方位服務,努力做大做強中藥材種植產業。
(作者聯系地址:重慶市渝北龍溪武陵路70號重慶法制報 郵編:401147)
隨著國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營養、安全的食用菌產品越來越重視,銷量和消費群體也在不斷增加。食用菌作為一種健康食品,除了具有人所共知的抗癌和軟化血管、增加人體免疫力功能外,還具有多種美容、保健功能,它是國外餐桌上最重要的綠色保健食品。近幾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食用菌已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青睞,食用菌栽培也已獲得較大發展,但和國外相比還有著一定的差距,就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擁有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食用菌的需求將會超過任何一個發達國家,成為全球消費食用菌的第一大國。
隨著食用菌的熱銷,食用菌栽培技術也受到中小投資者的熱捧。普通的特種養殖花費代價高,風險大,而食用菌栽培以其成本低、見效快、無風險成為有識之士的首選創業項目!
技術和實力――有名的大型食用菌種植基地。經驗豐富的科研教學隊伍
棗莊市食用菌科技園是國內規模較大的高新技術園區之一,有經驗豐富的科研教學隊伍、生產場、試驗場、種植基地和示范村,已形成產、供、銷一體化。大量產品出口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鮮品空運香港、深圳,在廣東、上海設有辦事處。先后接受過原國家計生委主任彭佩云、原山東省委書記姜春云等領導的視察。2002年食用菌科技園被授予中國農林科學院食用菌良種培育示范基地,被山東省科技廳、《科技信息報》評為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棗莊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是棗莊唯一一家食用菌科研、教學、生產、品種繁育,珍稀品種示范大型科普生產基地,大規模的加工廠也是收購加工銷售的集散地。
該園多次承擔省市級食用菌科研項目、食用菌全營養加工保鮮,及產業化開發食用菌系列產品,成功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科研成果十幾項,國家專利六項,先后引進開發出金針菇、猴頭菇、雙孢菇、白靈菇、杏鮑菇、玉珍菇、蟹味菇、蟲草、天麻、靈芝等70多個花色品種。公司科研人員曾多次參加國內舉辦的大型食用菌技術交流、品種展覽、反季節產品洽談等會議。
面對人世后食用菌的發展,科技園正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使品種、技術、產品繼續優化,汲取眾家之長,開發出更先進的栽培技術,更實用的設備。
培訓和支持――40個菌種包教包會 免費提供1000元菌種
本單位保藏菌株中,常規品種40多個,珍稀菇30多個,藥用菌10多個,現生產品種有:平菇、香菇、金針菇、雞腿菇、木耳、滑子菇、白靈菇、杏鮑菇、姬松茸、雙孢菇、鮑魚菇、秀珍菇、茶薪菇、猴頭、姬菇、草菇、靈芝、天麻、蟲草等40多個,并長年對外供應。對學員免費提供支持價值1000元一級菌種,終身技術咨詢服務。
為讓每一個學員都能盡快走上致富之路,公司根據個人條件因地制宜,靈活運用,降低成本,適應市場,長年解決一切疑難問題。
學習期間,技術人員結合20年來規模生產總結出的先進經驗,從實驗室到生產基地。讓學員親手實際操作,現場授課,同時配合電教,理論與實踐結合。為適應市場發展,保證學員同時掌握幾十個品種及生產中運用的相關內容,讓學員得到最實惠、實用、完善的全方位技術,根據個人條件靈活運用,讓學員不走彎路一步成功。
公司師資力量雄厚,有專業的生產教學隊伍,有20多年食用菌專業生產經驗的吳敬芹親自任教,她曾榮獲多次省、市及國家級榮譽,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科研成果十幾項,幾十篇,國家管理科學院特聘研究員。
學習內容:各種食用菌、珍稀菌、藥用菌的母種、原種、栽培種與栽培管理的幾種制作操作方法及高產栽培技術;靈芝盆景的制作技術;液體菌種的多項制作技術;機械使用及產品加工保鮮技術;利用長稻草、麥稈、玉米稈等其他工農業下腳料,在室內外、大田可生產百噸原料,不用設備,成本低產量高的特殊技術、生料、發酵料、熟料、半熟料綜合利用,周年化的種植技術;脫毒菌種的制作及各種食用菌標準化制種,優質高產、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液體種菇、土栽食用菌、段木種植,機械化、工廠化生產,自動化管理,100%無污染的操作方法及仿野生栽培技術。學員在生產基地免費學習,保證學員學會為止,達到技術員專業大戶的技術水平。
收費標準:面授每人1960元,隨到隨學,學會為止。為了滿足不能前來實際操作的學員,公司特編了制種、生產、操作一目了然的工藝圖本,高產栽培技術,各種食用菌生產管理經驗多套。按圖操作,一學就會,一看就懂。函授費用680元,包括菌種及物資。函授學員若來面授只補差價。
對于畢業學員可留廠工作,廠價提供器械及物資,回收產品,與有實力的單位及個人聯營、協作、設立收購站。對面、函授學員均贈送母種、原種及菌需物質,作為試驗生產用種。品種可任選。長年給學員定期發技術信息,免費提供支持價值1000元一級菌種,終身技術咨詢服務,解答疑難問題,保價收購產品,廠價提供器械及菌需物質。
棗莊市食用菌研究所
通訊地址: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左莊駐地食用菌科技園
郵編:277313所長:吳敬芹 聯系人:李吉剛
電話:0632-7011228
13062073328
郵電局賬號:604540704200058957
農行卡號:9559981312100998218
1.根據《__縣本級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使用管理辦法》(__辦【2013】66號)、《關于加大財政科技投入支持__創新體系建設實施細則》(__辦67號)兩份文件,加大科技研發經費投入,組織實施我縣本級科技計劃項目17項,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開創了我縣科技創新的新局面。
2.緊緊圍繞油茶、竹子產業科技重點示范縣建設目標,抓好油茶、竹子新品種種植及低產油茶林、八渡筍的改造工作;同時加強油茶、竹筍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工作,完成了八渡筍調味筍新品種開發1項,對延長產業鏈,為產業發展、財政增收、農民致富提供科技支撐。
3.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工作,支持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十二五期間引進、示范、推廣農業新產品種18個,其中岑軟2號、岑軟3號、岑軟3-4等油茶優良品種5個,玉米先達901、高粱“紅櫻子”農作物新品種8個,山豆根、田七、苦甜參等中藥材新品種5個,推廣油茶、芒果高接換種、油茶、八渡筍低產林改造、大朵紅靈芝種植等實用技術7項;榮獲百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個,三等獎1個,百色市科技創新三等獎1個。
4. 科技惠民能力提升,產業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一是組織開展農業科技大培訓活動,舉辦油茶、竹子、甘蔗種植,油茶、八渡筍低產改造,中草藥金銀花、三葉青、田七、山豆根、茯苓、靈芝種植、林下養雞、養羊、養牛等實用技術培訓班70期,培訓農民6025人;二是每年都組織開展科技促進春耕生產、全國科技活動周__縣活動,十月科普大行動等科技下鄉活動,參加單位23個,5年間累計出動科技人員400人次,發放宣傳資料10萬余份,參觀群眾達3萬余人;三是圍繞我縣特色產業發展,培養了技能型人才693人。其中林下養雞能手58人,清水鴨養殖能手263人,林下養羊、羊牛能手41人,標準化養豬能手65人,八渡筍種植加工能手219人,油茶嫁接換冠能手41人,加強了產業隊伍人才建設。
5.加強知識產權宣傳工作,做好專利專項資金的預算,保證專利申請資助和獎勵資金的按時撥付,調動企事業單位、個人申請專利的積極性,促進我縣專利申請量的增長,據廣西知識產權網官方統計,__縣十二五期間,全縣共申請專利 169件,其中發明專利104件,實用新型28件,外觀設計37件,獲得授權專利24件,其中發明專利2件,實用新型17件,外觀設計5件。這一成績,在全百色市同類縣中排名第一,與全市12個縣區相比,僅次于平果縣、田東縣。目前,按照《__縣專利資助及獎勵暫行辦法》和《__縣專利成果產業化項目資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全縣共兌現2010~2014年專利申請資助及授權獎勵50件,經費8.43萬元;兌現資助專利成果轉化項目2項,經費6萬元。
未來五年,__縣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思路,一是立足于縣情和需求,確定工農業發展重點領域,力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二是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鼓勵我縣企業積極爭創名牌產品,通過品牌經營,地理標志保護、商標注冊等手段,培育幾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發展壯大1家在區內外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三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支持自主創新的科技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為實現創新跨越的戰略目標提供保障。
(一)推進知識產權工作
1.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一是實施專利倍增計劃,安排專利倍增專項資金,加大對專利申請、維持、引進的資助和獎勵力量,增加我縣專利的擁有量,每萬人達3件以上;二是強化財政資助科技項目的知識產權導向,提高科技項目專利的產出率;三是組織專利轉化推廣活動,選擇引進一些技術水平高,產業化前景廣闊的專利技術實施轉化和產業化。
2.指導、服務和支持企業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全縣開展發明創造的激勵機制,加強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技術人員的知識產權培訓工作,鼓勵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研究開發,爭取多出成果,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3.加強知識產權權宣傳及專利申請工作,提高全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一是專利申請工作要從數量向質量轉變,提高授權率;二是對現有的《__縣專利成果產業化項目資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訂,讓專利成果轉化應用惠及自然人的發明創造、試驗研究及應用。
4. 鼓勵企業技術創新運用和推廣。組織有條件的企業申請自治區創新型企業認定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著力培育1—2個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市場競爭力強的高新技術龍頭骨干企業,支撐引領__縣域經濟發展。
(二)科技項目申報及科技推廣工作
1.加強調研工作,圍繞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工作要求及特色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積極挖掘資源優勢,掌握全縣科技項目申報需要的第一手資料;組織有關企業、合作社申報自治區油茶、八渡筍、芒果、靈芝、野生山楂等特色產業科技園區認定;組織有關企業申請油茶、八渡筍有機食品產地、產品認證,為申報國家、自治區、市科技項目創造條件。
2.以科技項目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結合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項目、八渡筍產業示范縣建設、油茶產業示范縣建設,加強竹筍、油茶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工作,引進培育一家規模竹產品加工企業及規模油茶加工企業作為龍頭企業來帶動,延長產業鏈,提高八渡筍、油茶產品附加值,為產業發展、財政增收、農民致富提供科技支撐。
3. 加大縣本級科技投入。一是全社會的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占地方gdp的比重達1%以上,二是用好用活__縣科技發展基金。在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新項目引進、新成果的轉化等工作上力爭給予支持。重點支持與我縣八渡筍產業、油茶產業低產林改造、竹林下仿野生栽培竹蓀技術等延長產業鏈相關的新技術推廣應用。
4.大力推廣應用科技新成果。一是抓好何首烏種植技術推廣;二是抓好油茶、八渡筍高效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
(三)科技合作工作
重視產學研相結合,加強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解決我縣油茶、八渡筍、何首烏、山楂,靈芝、芒果種植、
加工技術瓶頸,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四)科技特派員的選派及管理。
加強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重心下移,把科技人才資源直接導入農村,加快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1.制定__縣科技特派員工作方案,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制定和完善科技特派員各項工作機制,落實科技特派員工作經費并支持和鼓勵科技特派員有償服務,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員培訓體系,建立縣級科技特派員工作專項經費,為科技特派創業營造良好環境和工作正常開展提供保障。
2.挖掘資源,做好科技特派員的選派工作,把科技特派員的選派與精準扶貧工作結合起來,為扶貧村提供技術指導、培訓和服務;
3.加強對科技特派員的管理,建立科技特派員督查考核制度。
回鄉創業,挖掘“西山藥庫”
后來經過了解才知道,“海納百川”不僅是陳昌會為人氣度的寫照,也是他生活工作經歷的寫照。1988年,不到20歲的陳昌會離開金寨大山外出打工,經營過汽車租賃、裝飾工程、建筑工程,還創辦過2家工程服務類公司,在外地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他的經歷比一般同齡人都要豐富。
點滴的積累讓陳昌會把事業干得紅紅火火,但隨著經歷的越多,他的社會責任感也越來越強,尤其是在自己春風得意的同時看到家鄉金寨仍處于貧困狀態,他毅然決定放棄在外面大城市的優越條件和發展機會,回到故鄉開始新的創業。
2013年,陳昌會認準老家金寨“西山藥庫”的自身優勢,在金寨縣青山鎮投資5000萬元成立了集農副產品種植、研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生態農業企業――安徽匯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和農業”),帶動家鄉人民一起創業,以求帶領父老鄉親把家鄉的農副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一起脫貧致富。而他為企業樹立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帶動農民致富,壯大企業發展”。
匯和農業成立后,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致力于天麻、百合、靈芝、石斛、茯苓、竹筍、瓜蔞、茶葉、山核桃、獼猴桃等大別山特色農副產品的種植、研發、加工、銷售及技術服務等,并以天麻的初加工及銷售為主。現已有農副產品種植基地2000余畝,帶動當地農戶500多戶一起增收致富。
注重創新,引進無硫化生產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陳昌會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人才培養和現代化管理,不斷引入新技術,積極推進新跨越。并在基地種植、產品加工過程中植入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經過2年的發展壯大和對市場上天麻產品的銷售分析,匯和農業于2015年開始大膽嘗試無硫化加工工藝,響應國家食品藥品安全的政策號召。通過金寨縣委、縣政府的引薦,匯和農業與中國科學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成為中科院低溫熱泵烘干技術試驗基地之一。中科院教授楊魯偉攜團隊針對天麻加工工藝,對匯和農業的部分工序、工藝進行了優化和改良,摒棄以往的加工工藝,全程不添加任何化學添加劑及防腐劑。
新型無硫化加工與傳統的加工方式對比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環保、無塵、無污染。傳統工藝采用煤炭等燃料產生大量灰塵,同時煤炭在燃燒的時候會釋放出部分的二氧化硫渲染到產品之中,并且會排出煙霧到大氣中,對空氣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而匯和農業采用新型低溫熱泵烘干設備,無需燃料,依靠電力運行,避免了對產品和環境的污染。加工后的產品天然無硫,更有品質上的保證。
第二,天麻素含量更高。傳統工藝采用煮制天麻和煤炭烘干,讓部分天麻素在加工過程中流失,導致進入市場后含量不達標,失去市場競爭力。新型工藝通過蒸制和低溫烘干工藝不會造成對天麻素含量的損傷,加工后天麻素含量基本不會丟失。天麻素含量高達0.9%-1.2%,遠超過《中國藥典》2015版的0.25%的標準,二氧化硫殘留量每千克8毫克左右,遠低于《中國藥典》2015版的每千克400毫克的標準,價格高于有硫產品20%甚至更多。
第三,保存時間長。新型加工采用無硫加工工藝,制干后放入冷庫,在正常的溫度和濕度環境下,保存時間更長,且不變色、不霉變、不蟲蛀。
優質的產品,創新的技術,讓匯和農業在今年4月成功列入六安市龍頭企業行列。
心懷感恩,不忘社會責任
陳昌會在管理公司的過程中,一直把感恩掛在嘴邊。他常說“感恩是最大的財富。”感恩的心讓他比常人看到了更多的細節,銘記了更多的感動。陳昌會回憶說,他出生于普通農民家庭,家庭條件很差,能從貧困的狀況一路走到現在,離不開身邊人的關心和幫助。他先后資助數個困難家庭,給困難戶的孩子捐助學費,他說不能因為經濟問題讓孩子失去讀書的機會。
陳昌會一直秉承著“誠信立足,創新致遠”的理念,帶領公司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不斷更新加工工藝,不斷進行科技創新,不斷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用感恩的心做人,用專業的心做事”自然貼合地融入了公司的企業文化。
2015年后,陳昌會帶領匯和農業積極響應“十三五”規劃綱要里提出“生態旅游和勞務輸出扶貧”的政策號召,同時也是響應金寨縣青山鎮“青山在,人不老”的生態旅游主題,以“優質、綠色、天然”為產品的生命線,帶動農戶積極打造綠色健康食品,帶動生態旅游和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為金寨的生態旅游與養生保健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記者:方所長,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目前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情況。
方金山: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十分適合食用菌生產。據商務網等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顯示:2014年中國食用菌栽培品種達53個,食用菌(鮮品)總產量達2370萬噸,總產值達1463億元。在中國,食用菌產區遍及31個省(市、區),主產縣634個,產值超過億元的縣有117個,從業人員達2600萬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4500個。食用菌是一個比較適合農民種植的項目,因此發展速度很快。如今,食用菌種植已成為新農村建設中促進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好門路。尤其是“南菇北移”后,北方農村發展神速,遼寧省岫巖縣2007年僅有前營鎮西老爺廟村開始生產香菇、滑菇,當時的生產量只有30萬袋。由于效益好,2013年已發展到全鎮種植,生產量達到了300萬袋;現在,已經實現了全縣種植食用菌。
記者:看來食用菌的種植前景很好,那么農村發展食用菌種植究竟有哪些優勢?
方金山:在農村發展食用菌生產主要具有四大優勢:一是原料充足。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農作物秸稈和林業產生的枝椏、碎屑等資源都很豐富,它們均可用來栽培不同品種的菇菌,不僅可使廢棄物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還減少了環境污染。二是自然氣候適宜栽培。現有進入人工栽培成功并列入商品化生產的食用菌品種有53種,只要種植者根據當地氣候選擇合適的品種,全國各地都可以種植食用菌。三是生產成本低廉。栽培原料就地取材,菇棚自建,勞動力自我投入,男女老少均可參與,生產設備一般種植戶只需購買一臺裝袋機即可,原料粉碎和滅菌灶,小種植戶多向專業戶租用,只需付租用費。四是經濟效益可觀。一般食用菌品種的投入與產出比為1U3。
記者:食用菌的消費渠道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
方金山:食用菌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山珍美味,歷史上諸如香菇、銀耳、猴頭菇、竹蓀、黑木耳等曾被列為“宮廷貢品”。清朝聞名于世的“滿漢全席”,其菜譜中以菇為料,包括主料和調味料的菜肴就有5道。在民間婚喜慶典的宴席上,也離不開菇菜。隨著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菇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功效不斷被發現,其富含的蛋白質、脂肪、菌糖、多種維生素以及礦質元素,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尤其是現現,從菇菌中提取的多糖具有防癌、抗癌的特殊功效。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民眾對菇菌產生了獨特的好感,成為百姓日常餐飲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據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酒樓、飯店的抽樣調查,在調查當天的食譜中,以食用菌為主料的菜肴最多的有32個,最少的也有12個,平均在20個左右。
近年來,從菇菌中提取特殊成分制成的保健品、藥用品達30多種。如猴頭菇健胃餅干、銀耳美容茶、竹蓀養生酒、香菇健身露等產品,備受消費者歡迎,市場前景也十分可觀。
記者:食用菌出口外銷情況如何?
方金山:食用菌是中國傳統出口的名特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以香菇出口為例,產品遠銷歐洲、美洲、亞洲、中東、大洋洲、非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每年出口干品3萬多噸,占亞洲市場的85%。此外,用于出口的還有黑木耳、銀耳、竹蓀、姬松茸、草菇以及雙孢蘑菇(罐頭制品)和野生菌等20多個品種。2014年,中國食用菌出口56萬噸,創匯達22.3億美元,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中的一枝獨秀。
記者:適合農村發展的食用菌品種有哪些?
方金山:食用菌的品種較多,適合農村商品化栽培的主要有三大類:一類是木生菌,如香菇、黑木耳、滑菇、毛木耳、銀耳、榆耳、金針菇等;二類是草生菌,如雙孢蘑菇、草菇、平菇、鳳尾菇、姬松茸、鮑魚菇、秀珍菇、榆黃蘑、香白蘑等;三類是藥用菌,如靈芝、云芝、桑黃、豬苓、天麻等。
記者:在選擇品種時,要考慮哪些因素?
方金山:栽培品種的選定,應以栽培地的海拔高度為依據,選擇適合栽培的品種。食用菌有低溫型、中溫型和高溫型3種溫型品種,每個品種里又有不同溫型的菌株。以香菇為例,中低溫型菌株有Cr-62、Cr-66等,中溫型菌株有L26、農七等,高溫型菌株有廣香47、武香1號、Cr-04、興隆1號等。如果種植地在海拔300米以下,則宜選種高溫型菌株;在海拔300~500米的地方,則宜選種中溫型菌株;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地方秋栽,則宜選種低溫型菌株;夏季反季節栽培則應選種高溫型菌株。因此,在購買菌種時,首先要查明菌種品性的溫型,再根據栽培地的海拔高度確定引進的菌種,防止誤引栽培而造成損失。在選擇品種上除了要考慮地理條件外,還要考慮市場銷售問題。有些農戶在選擇栽培品種上片面追求產量,忽視產品的市場銷路和營養價值。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只有市場菇價好,生產效益才能高。反之,即使產量很高,如果菇價低也不能獲得好的效益。一般來說,平菇、金針菇由于栽培技術容易掌握,生物轉化率高,100公斤原料可產鮮菇150~200公斤,生物轉化率高達150%~200%,但市場價位偏低。價位較高的品種有白靈菇、姬松茸、草菇、長根菇、雞腿蘑、大球蓋菇等。如果種植面積大的話,為了防止出現效益大起大落,要注意做好以下三項工作:一是與收購商簽訂收購合同,以建立穩定的供貨渠道;二是在農貿市場設立自己的零售供貨點,生產者與消費者產銷直接見面;三是自己建立加工廠,除鮮品應市外,在盛產期進行脫水干燥或鹽漬加工,作為隨時應市的干品。
記者:栽培季節如何安排?
方金山:不同的食用菌品種栽培季節不同,同一品種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栽培季節也有不同。從整體上來說,一般品種適宜春、秋兩季栽培,春栽3―5月、秋栽8―11月為最佳生產季節;高溫型品種如竹蓀、草菇等,出菇溫度要求在25℃以上,故多選擇夏季6―9月栽培;高海拔地區反季節栽培銀耳以5―8月為最佳季節。低海拔地區反季節栽培香菇,以高溫型菌株為宜,2月接種、5月下田埋筒覆土長菇。
記者:各種培養料如何配方與制作?
方金山:培養料通用的配方為:主料(雜木屑或棉籽殼之類)80%,配合輔料(麥皮或米糠)18%,添加料2%(石膏粉或碳酸鈣占1%,食糖1%)。料與水的比例為1U(1.0~1.2),也就是100公斤料配清水100~120公斤。拌勻后其含水量在60%左右,其酸堿度pH值滅菌前為6~7。
配制方法:各種原、輔料先混合拌勻,再調水攪拌。現在栽培食用菌大多數品種都是采用塑料袋作為長菇載體,裝料方式大多數用裝袋機裝袋,小批量生產也可手工裝袋。裝完袋后,將袋料置于常壓滅菌灶上進行高溫蒸汽滅菌,經過18~20小時滅菌后,御袋冷卻至28℃,再轉入接種環節。
記者:料包接種培養有哪些技術要求?
方金山:無論什么品種,接種這一關都必須嚴格把關,許多栽培者經常遇到菌袋被霉菌污染、菌袋成品率不高、成本增加的問題,就是因為沒有把好接種關。為此,接種要求做到“三消毒”:一是接種室或接種箱按每立方米空間用3~5克氣霧消毒粉進行消毒,以凈化接種環境;二是菌種進入接種場所后,用報紙蓋住菌種表面進行保護,然后打開紫外線燈照射接種環境20分鐘;三是接種完成后,要對接種場所進行清理、消毒,做到無藥物殘留。
菌袋接種后進入培養室之前,應先對培養室及其四周環境進行消毒凈化。所有食用菌品種的發菌培養溫度均要求在20~26℃,最佳溫度為23~25℃。發菌室要求干燥、避光,并要適時通風換氣。
記者:在出菇管理上怎樣才能獲得高產優質,是否有什么秘訣?
方金山:出菇期間管理得好壞,會直接影響所栽培品種的產量高低和品質好壞。在管理上重點應抓好四個關鍵:一是控制好出菇溫度。根據所栽培品種出菇溫度要求,人為調控成適溫環境;一般平菇、香菇、銀耳等以15~25℃為最佳溫度。二是適量噴水調節空間相對濕度。幼菇期相對濕度控制在80%~85%,發育生長期控制在85%~95%,成菇采收期控制在80%左右。三是通風換氣。長菇期每天要求通風2~3次,以保持菇房內空氣新鮮。四是調節光線。長菇需要散射光線,俗稱“三分陽七分陰,花花陽光照得進”,即為最適宜的光線。
記者:食用菌采收有什么要求?
方金山:采收是生產全過程中的最后一道環節,如果這個環節把關不好,就可能將要到手的錢白白地從自己指縫中溜走。采收要掌握兩點:一是把握成熟期。成熟標準是菇體七八成成熟即可開采,過熟則孢子散射不僅品質下降,而且組織蓬松,重量減輕。七八成成熟的標志為菌蓋尚未完全開傘、蓋邊略有內卷、菇體彈性感好、顏色正常且有光澤,此時開采最適宜。二是鮮菇采收后,要及時進行保鮮并送貨上市交易。
記者:有許多人想從事食用菌種植,但又苦于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您能為他們提點建議嗎?
方金山: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我幾乎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關于這個問題的電話、手機微信咨詢。我給出的回答是:食用菌生產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初次種植者在種植前一定要先系統學習食用菌的基礎知識和生產上的實用技術,不可無知盲干,以免走彎路。學習技術的路徑很多,比如:可向食用菌科研部門咨詢;也可參加有關單位專門舉辦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的培訓,有條件的最好參加面授,沒條件的就參加函授;還可以到食用菌種植基地跟班實習。在有選擇地參加培訓、掌握了基本知識后,再選擇容易栽培的1~2個品種進行小規模試種,等種植成功有了經驗后再逐步擴大生產規模。
記者:能不能具體介紹一下如何進行試種?
關鍵詞:巨菌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莖稈;力學特性;強度;彈性模量
中圖分類號:S23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8-2031-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8.028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vari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ennisetum sinese Roxb stalks is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terial mechanics model and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P. sinese stalk. Stretching test, compressing test and bending test on the bottom stalks of maturity P. sinese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SNAS computer-controlled electronic universal testing instru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analyzed in form of stress-strain curves. The stalks with an average moisture content of 75% were used as meteri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maximum of pulling resistance intensity along veins is 93.2 MPa; and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is 593.8 MPa. The average maximum of stress resistance intensity along veins is 10.1 MPa; and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is 126.4 MPa. The average maximum of bend resistance intensity along veins is 11.3 MPa;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is 610.5 MPa.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tensile breaking stress parameters of the P. sinese is similar to Medicago L. and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 but is far less than the compression and bend breaking stress parameters of Arundo donax L. Therefore, the parameter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ure bottom stalk of P. sinese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basic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he guidance for the designing of the Pennisetum sp. mechanical cutting machines.
Key words: Pennisetum sinese Roxb; stalk; mechanical properties; strength; elastic modulus
巨菌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是多年生直立叢生型植物,屬于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禾本科狼尾草屬,分布于熱帶、亞熱帶、溫帶地區,能耐受短期的干旱,但不耐澇,具有較強的分蘗能力[1]。其外觀似蘆竹(Arundo donax L.),植株高大,最高可達7.08 m,抗逆性強,莖粗可達3.5 cm,產量高,粗蛋白和糖分含量高,根系發達。從1983年引進中國后,經過20多年的人工培育,已形成適合國內氣候土壤環境的高產優質草種。同時,以草為原料栽培食用菌也可以有效解決“菌林矛盾”。巨菌草的莖稈木質纖維可作為生物能源與工業原料,從2008年開始已應用于生物質發電、纖維板生產、制造燃料乙醇等新能源用途[2],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巨大。
目前巨菌草已在福建、寧夏、廣西、浙江、新疆等省(自治區)和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推廣種植[2]。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實施巨菌草機械化收割已經成為生產上迫在眉睫的問題,這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等都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有必要對巨菌草莖稈力學特性展開研究。巨菌草莖稈的力學性能參數是研制高效、低耗莖稈切割器的重要參數依據,有利于在農業機械設計階段中減少研發成本與縮短研發周期。目前,已有學者研究了蘆竹、苧麻[Boehmeria nivea(L.)Gaudich.]、玉米(Zea mays L.)等作物莖稈的力學性能[3-5],而國內外對巨菌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成分[6,7]、栽培技術[8,9]、經濟效益[10,11]方面,對巨菌草莖稈的力學性能研究國內文獻尚未見相關報道。巨菌草的生物結構與竹木等禾本科植物材料類似[12],其力學性能上呈現各種向異性、非均性、非線性等[3]。巨菌草在收割過程中,其莖稈的力學特性對切割刀具的切割損耗、切割角度、切割效率都會產生影響[13]。對巨菌草底部莖稈進行力學特性研究,獲得其最大破壞應力、彈性模量等力學特性參數,將為巨菌草的切割仿真分析以及切割刀具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與基礎技術參數,這對于提高切割效率、降低能耗,實現巨菌草收割機械一體化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此,試驗借鑒木竹材料的試驗標準,選取成熟期的巨菌草底部莖稈,測試了其拉伸、壓縮、彎曲的破壞應力和彈性模量等力學性能參數,并進行了相應的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采集
采用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東山種植基地的巨菌草莖稈為試驗材料,通過巨菌草種植技術人員了解巨菌草生長周期與生長情況,選取生長良好、直徑18~23 mm內的成熟期巨菌草莖稈。巨菌草收割時,對其留茬高度為18~50 mm左右,故采集距離地面18~200 mm的巨菌草莖稈作為試樣。試樣采回后去苞葉,外部擦拭干凈,切勿用清水浸泡。試樣要求通直、無蟲害、無明顯缺陷及表皮完整無損傷。
1.2 試樣的制作
對采集來的巨菌草莖稈去頂、剝皮、鋸掉結隔,并編號,測量巨菌草莖稈直徑,參照木材和竹材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方法[14,15]制作試樣。拉伸試樣如圖1-a所示,規格為120.0 mm ×15.0 mm×t mm(長×寬×莖稈壁厚),試驗中間有效部分規格為60.0 mm×2.0 mm×t mm,與兩端夾持部分圓弧平滑過渡;壓縮試樣如圖1-b所示,試樣規格為30.0 mm×d mm×t mm(高×莖稈外徑×莖稈壁厚),兩端需要用砂紙打磨平整;彎曲試樣如圖1-c所示,規格為100 mm×d mm×t mm(長×寬×莖稈壁厚)。為防止莖稈在粘有膠墊的兩個夾頭中脫落,通過自制模具,采取將拉伸試樣兩端以牙托粉固定的方法[16]。經測定,所選巨菌草莖稈試樣的種植密度為8~9簇/m2,巨菌草平均高度為3~5 m,底部莖稈試樣含水率平均值為75%。試樣的試驗環境溫度為19 ℃,室內的相對濕度為48%。
1.3 試驗設備與方法
試驗設備采用深圳市新三思材料檢測有限公司制造的SNAS微機控制電子萬能材料試驗機,其精度級別為1級,試驗力準確度與變形準確度均在1%以內。利用該設備進行拉伸、壓縮和彎曲試驗,分別采用井字紋夾頭(圖2-a)、圓盤形平面專用壓頭(圖2-b)和三點彎曲試驗裝置(圖2-c)進行試驗。該系統由試驗機主機、RG控制器、計算機控制系統3部分組成,在試驗運行過程中能動態顯示載荷值、變形值、試臺速度和應力-應變曲線等試驗狀態、試驗結果。3個分試驗都重復4次,采用精度為0.01 mm的數顯卡尺測量試樣直徑、標距等。試驗方法參照文獻[15]的方法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拉伸試驗與分析
將井字紋夾頭夾緊巨菌草試樣的兩端,以10 mm/min的加載速度施加拉伸載荷,得到試樣拉伸應力-應變曲線,具體見圖3。由圖3可以看出,巨菌草莖稈被拉伸直至破壞的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試樣在拉伸載荷下逐步達到破壞極限,其關系近似線性關系;第二個階段是當拉伸應力達到巨菌草莖稈最大拉伸強度后,抵抗力迅速降低,巨菌草莖稈被拉斷,試驗曲線表現為非線性,再繼續施加載荷,應力震蕩下降。從圖3還可以看出,試驗過程中拉伸應力達到巨菌草莖稈最大拉伸強度后,巨菌草莖稈被拉斷,應力瞬時急劇下降。試驗測得的巨菌草最大抗拉強度的最大值為109.5 MPa,最小值為67.5 MPa,平均值為93.2 MPa,抗拉彈性模量為 491.1~672.2 MPa,平均值是593.8 MPa。
2.2 壓縮試驗與分析
將壓縮試樣置于平面壓頭的承載平面,設置材料壓縮彈性模量控制程序,以10 mm/min的加速度施加壓縮載荷,設置壓縮位移為1 mm,得到試樣的壓縮應力-應變曲線,具體見圖4。由圖4可以看出,巨菌草莖稈沿軸向的壓縮試驗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是初始變形階段,該曲線呈近似線性形變;第二為一次屈服階段,當壓塊的壓力達到一定值后,再之后就幾乎不再增加,莖稈變形迅速增快,巨菌草莖稈的橫截面形狀開始由圓形變為不規則橢圓,莖稈的抵抗能力開始下降;第三則抗力恢復階段開始,在此階段中的變形達到最大時,莖稈又迅速恢復了抵抗能力,壓力迅速增加;第四是二次屈服階段,此階段的抗壓應力將達到一定數值水平,而此階段的壓力幾乎不增加,巨菌草莖稈的變形繼續加大,直至完全變形;第五為徹底破壞階段,在經歷過二次屈服后,莖稈的抗壓能力稍微有了一定恢復,此時的巨菌草莖稈壓力上升到了最大值,抗壓應力也達到了最大值,巨菌草莖稈在沿著直徑方向上的縱向對稱面開始被破壞。
試驗測得的巨菌草最大抗壓強度最大值為10.71 MPa,最小值為9.46 MPa,平均值為10.1 MPa,抗壓彈性模量為100.51~153.21 MPa,平均值為126.4 MPa。
2.3 彎曲試驗與分析
試驗采用三點彎曲法,將彎曲試樣作為板材處理[14],選用材料彎曲彈性模量試驗控制程序,定義相應的巨菌草試樣截面積,彎曲跨度為80 mm,預加載荷10 N(保證壓頭與試樣密切接觸),彎曲壓力加載速度10 mm/min。得到試樣彎曲應力-應變曲線,具體見圖5。由圖5可以看出,彎曲應力超過最大抗彎強度后巨菌草莖稈斷裂,應力下降。試驗測得巨菌草莖稈最大抗彎強度的最大值為32.7 MPa,最小值為13.3 MPa,平均值為11.3 MPa,彈性模量平均值為610.5 MPa。
3 小結
1)在試驗條件下,選用成熟期巨菌草底部莖稈為試驗材料,測得巨菌草最大抗拉強度的最大值為109.5 MPa,最小值為67.5 MPa,抗拉強度的平均值為93.2 MPa,彈性模量為 491.1~672.2 MPa,平均值是593.8 MPa;最大抗壓強度最大值為10.71 MPa,最小值為9.46 MPa,平均值為10.1 MPa,彈性模量100.51~153.21 MPa,平均值為126.4 MPa;最大抗彎強度的最大值為32.7 MPa,最小值為13.3 MPa,平均值為11.3 MPa,彈性模量平均值為610.5 MPa。
2)試驗的拉伸應力-應變曲線、壓縮應力-應變曲線、彎曲應力-應變曲線均顯現出一定的非線性特征。拉伸試驗中,拉伸應力達到巨菌草最大抗拉強度后,試樣被瞬時拉斷,其應變與延伸率都較小,巨菌草拉伸力學特性表現為一定脆性;壓縮試驗中,當載荷超過巨菌草最大抗壓強度后,試樣進入緊密壓縮階段,應力基本不變,直至試樣壓裂;彎曲試驗中,當載荷超過巨菌草最大抗彎強度時,試樣瞬間被彎曲折斷,表現為明顯的脆斷性。
3)巨菌草莖稈的拉伸力學特性與苜蓿(Medicago L.)、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Mitford cv.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相近,而壓縮與彎曲力學特性遠小于蘆竹。因此,試驗所獲成熟期巨菌草底部莖稈力學特性參數可為巨菌草機械切割設備的設計提供理論指導和基礎技術參數。
參考文獻:
[1] 謝焰鋒,許 林,戢小梅,等.巨菌草單寧成分的提取和測定[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17):4250-4252.
[2] 林興生,林占紓林冬梅,等.菌草作為生物質燃料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13(1):82-86.
[3] 廖宜濤,廖慶喜,田波平,等.收割期蘆竹底部莖稈機械物理特性參數的試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7,23(4):124-129.
[4] 晏科滿,蘇工兵,邵運果,等.苧麻莖葉的力學特性測試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10):2489-2493.
[5] 黃海東,李繼波,廖慶喜.收割期甜玉米底部莖稈機械物理特性參數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3):343-345.
[6] 師 靜,林占紓林冬梅,等.巨菌草纖維素的酶解條件[J].草業科學,2014,31(4):760-765.
[7] MENEGOL D,SCHOLL A L,FONTANA R C,et al. Increased release of fermentable sugars from elephant grass by enzymatic hydrolysis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tants [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14,88:1252-1256.
[8] 黃 靜,顏海鋒,鄭 燕.巨菌草誘導培養基的篩選及優化[J].草業科學,2015,32(5):725-730.
[9] 董曉娜,陳喜蓉,鐘劍鋒,等.巨菌草栽培靈芝試驗初探[J].熱帶林業,2013,41(1):39-40.
[10] 鄭金英,陳麗鳳,林占.菌草產業成長及其多功能性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304-308.
[11] 黃茂富.菌草是我縣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不息資源[J].福建農業,2010(6):8.
[12] 魯 南,沈 鋒,王勝丹,等.巨菌草的生物結構及制漿造紙性能[J].紙和造紙,2015,34(30:27-30.
[13] SHAHBAZI F, GALEDAR M N. Bending and shearing properties of safflower stalk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14(4):743-754.
[14] GB/T 1927-1943-91,木材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方法[S].
農林類專業實訓基地產業化路徑
走實訓基地產業化發展之路,依據專業優勢、師資團隊水平、學院資源和歷史積淀等元素的特點,麗水職院進行了有益和必須的探索和實踐。提出了按“四大板塊”理念“引領產業,科技致富;融入產業,美化生活;孵化產業,開發創新;支撐產業,服務‘三農’”來建設基地。1.引領產業,科技致富食用菌產業是麗水的六大主導產業之一,麗水職院園藝專業食用菌教研室師資一流、投身產業,對整個產業可以起到引領、示范作用。以食用菌基地為載體創辦公司、組建研究所,提升基地實力和影響力,培養培訓食用菌產業技術人才,引領食用菌產業發展,助推菌農致富。創辦麗水市瑞芝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凝練內力。公司與北京房山食用菌協會、江蘇省規模最大的食用菌基地———連云港灌云食用菌園區、鄂爾多斯青海木業食用菌基地等10多家機構和企業開展業務合作和技術指導。與麗水鼎宏農林公司合作開發的牛樟芝栽培項目已啟動,與麗水東吳樟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緊密合作,著力于開發食用菌科技產品,靈芝孢子粉、香菇等產品供不應求。微生物研究所致力于食用菌實用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已開發出具國內領先技術的中溫滅菌劑、食用菌大棚黑白膜、根藝靈芝。開發了具國家專利的菌棒透氣釘、食用菌菌棒接種機等產品。與國家林科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江蘇省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重點實驗室、國家林業局林產化學工程重點開放性實驗室等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單位聯合研發利用楊樹下廢棄物栽培食用菌研究取得成功,并已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麗水職院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浙江省突貢專家陳俏彪研究員參與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香菇生產技術規范》(GB26587-2011),引領食用菌產業發展。國家科技部食用菌浙江培訓基地落戶麗水職院,為食用菌人才隊伍的建設搭建了一個全新的、高效的平臺,促進了食用菌技術的普及、創新和推廣,助推食用菌產業的高速發展。基地常年開辦食用菌技術培訓班,培養食用菌產業一線技術骨干;師資團隊經常深入企業、走進農家,為菇農釋疑解惑,為生產問診把脈,助推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致富一方百姓。與職業高中合作建成聯合學院———慶元食用菌學院。培養地方產業亟需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服務區域食用菌產業發展,為麗水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2.融入產業,美化生活以相關專業為依托,建設校內實體,成為學生校內實訓的重要基地。基地承接項目,提升學生真實情境下的專業實踐能力,同時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麗水職院陽林綠化工程公司積極開拓市場,服務美麗家園。公司主營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與養護、室內綠化租擺、花木生產、盆景制作與銷售等業務。近年來共計承接完成了麗水經濟開發區綠化工程、麗水市花園路綠化工程、麗水市職業中學新校區綠化和中心區景觀工程、麗水移動分公司整體綠化工程、市檢察院綠化工程、市財政局綠化工程等10多個綠化工程項目,取得了麗水市行政中心、市建設局、工商銀行、泰隆銀行、寶馬4S店等60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室內綠化租擺;承擔了麗水市花園路、盧鏜街、方正電機、市國土局、白云生態林場等10多個單位的草花種植和養護業務。麗水職院四維規劃建筑設計公司主動出擊,努力作為,建設美麗鄉村。近年來,承擔了森林城鎮規劃、村莊綠化規劃設計、村莊環境整治等項目50多項,承擔了城鎮規劃、村莊規劃項目100多項,為非洲利比里亞國首都蒙羅維亞一個居民安置小區、一所學校等項目提供了設計服務,承擔了援疆村莊規劃項目10項。項目的承接為師生專業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為新農村建設、生態示范區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011年,應邀參加了“浙江省園林工程施工規范編制委員會”。與浙江農林大學園林工程研究所、杭州大通市政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共同編制《浙江省園林工程施工規范》,為浙江的園林行業轉型升級做出新的貢獻,也大大提升了麗水職院在園林行業及園林教育界的影響力。3.孵化產業,開發創新針對市場前景好的產業,學院支持學生創業、教學團隊科研攻關,攻克技術難關,開發新型產品。支持學生創業,創辦潤生苔蘚科技有限公司。園藝0908班學生溫從發對苔蘚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展苔蘚小品、苔蘚景觀、苔蘚地毯及苔蘚主題園研發的探索與實踐,在父親支持下,注資100萬元,創辦了苔蘚科技專業公司,成為國內首家由在校高職生創辦的、注資過百萬的實體公司。2012年,其網店在淘寶網苔蘚工藝品類業務排名一直處在領先地位,業務量高居榜首。創新發展林下經濟是麗水林區將生態效益轉變為經濟效益的必由之路,苔鮮林下種植與生俱來,是助推林農增收的生態模式,更能彰顯養生麗水的生態品質。公司掌握了大灰蘚、大羽蘚、細疣小金發蘚等40多種苔蘚的栽培技術,開發出苔蘚盆景、苔蘚球、苔蘚瓶園、苔蘚飾品等多種苔蘚園藝產品。目前,正在與區域特色優勢產品如龍泉青瓷、青田石雕融合滲透,開發高品位的苔蘚園藝產品,將麗水苔蘚產業做大做強。集成藍莓生產技術,成為區域藍莓產業技術推廣的示范。藍莓鮮果因其保健價值在國際市場上售價昂貴。隨著藍莓在我國引種馴化成功,麗水也掀起了“藍莓熱”。潘芝梅教授帶領的園藝專業教學團隊經過反復試驗,獲得了藍莓生產的麗水參數,建成藍莓生產示范園,成為麗水藍莓產業的窗口。在企業主的邀請下,團隊成員深入松陽、遂昌、龍泉等地傳授藍莓生產技術,指導果農從事藍莓生產,為麗水藍莓產業的崛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4.支撐產業,服務“三農”依托名特優果園、鳥巢大棚等生產性實訓基地練就本領、強化技能,圍繞地方主導產業,主動介入,服務“三農”。挽救改造中華名果云和雪梨,致富一方百姓。云和雪梨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它以個大、皮薄、味甜、松脆可口成為浙江省三大名梨之一,曾被譽為梨中珍品,爾后,一度瀕臨淘汰衰敗。麗水職院以潘芝梅教授為負責人的省級教學團隊———園藝技術教學團隊,立足區域傳統果業,以麗水職院校外基地,為依托,轉型云和雪梨產業研究,成功破解技術難題,挽救和改造了云和雪梨,使得云和雪梨起死回生,致富一方百姓。潘教授主持的項目《云和雪梨高效栽培技術和產業化研究》獲麗水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她還走進中央電視臺在綠色時空報道《多穿“衣服”的雪梨更值錢》中接受專題采訪。此案例也被麥可思研究院、上海教科院收入《2012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學院連續三年應邀參加紅提產業發展論壇,為紅提產業提升獻計獻策。胡德華、朱向秋、潘芝梅、佘德松四位教授分別被二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聘為生產、銷售顧問,為農產品營銷、農產品儲藏與保鮮、有機生產、病蟲草害防治問診把脈。團隊發揮科研優勢,踐行“心中有‘三農’、術業有專攻、身上有泥巴、農民有口碑”的理念,在科技、智力、人脈等多方面開展全方位的服務立足麗水林區,學院積極開展林業技術服務與推廣工作。每年組織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開展油茶苗嫁接技術服務,以項目形式參加產業服務工作,在林權信息化、食用菌產業化、林業有害生物調查、綠色食品生產與加工、園林綠化等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
農林類專業實訓基地產業化形式
1.派駐農村工作指導員,結對鄉村,助推農戶增收致富近年來,麗水職院先后選派9位教師到景寧縣、龍泉市、縉云縣、松陽縣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他們注重在實地調研中理清工作思路,在不斷學習中宣傳落實政策,在服務為民中力求工作實效,在主動融入中排解農戶糾紛,在搞好民主監督中加強制度建設,在創先爭優活動中率先示范,熱心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為新農村建設盡心盡力,深受廣大農戶好評。2.派駐科技特派員,服務鄉村,攻克農業技術難題近年來,麗水職院先后選派20多人到青田縣、景寧縣、松陽縣擔任科技特派員。《畬藥種質資源保護》、《高效筍竹兩用林基地建設與示范推廣》、《青田山區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建設》、《“布魯諾”獼猴桃病蟲害防治》、《青田紅柚示范基地建設與栽培技術推廣》、《茶與括樓立體高效種植技術應用與推廣》、《畬藥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護》等30多項科技扶貧項目獲得立項資助。他們以技術咨詢、技術服務與創新等各種形式,服務三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推動了行業產業的發展。3.派駐產業聯絡員,走進田間地頭,破解生態農業難題麗水職院組建服務“三農”教授團隊、產業服務團隊,與龍泉市屏南鎮、遂昌縣北界鎮在高山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生產、農產品營銷等領域開展緊密合作,把培養人才、服務產業與科研工作結合起來,送技術、送服務、送文化到產業一線,在大地上寫論文,在農戶家留成果,走出了一條“校農共建”的新路子。4.開展技術培訓,培養地方經濟建設亟需的產業技術專門人才麗水職院牽頭組建的麗水職教集團已建成麗水旅游養生學院、麗威IT學院等新型自由體學院,培養實用性人才,服務地方產業。與麗水市農辦聯合創辦了麗水市農民學院,開通麗水市農民學院網站,在線、即時接受農戶咨詢。創辦麗水市青年就業創業學院培訓實用人才。開展了“服務創業感動麗商”系列活動,千里送教,情暖麗商,先后赴昆明市、西安市等市舉辦麗水籍超市經營創業人才培訓班,數百名在外創業的麗商獲得培訓。5.創建省級高職園林園藝師資培訓基地,構建起了以學院為輻射源的合作服務平臺麗水職院高度重視實訓基地社會服務工作,構建起了以學院為輻射源,與政府、企業、農村、校(所)四方攜手的合作服務平臺。2012年浙江省高職園林園藝師資培訓基地落戶我院,該基地首先是高職教育實際訓練實施的場所,同時又是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教育培訓中心。通過師資培訓的實施,有效促進同行在專業教學的理念、內容和方法方面的互動交流、雙贏合作,并借助這個平臺提升學院在行業中的地位,擴大影響力。6.成立各類研究所,為基地建設、人才培養開展專項研究麗水職院成立了麗水微生物研究所、麗水苔蘚植物研究所、麗水園林研究院、麗水山地經濟研究所、麗水林業資源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處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麗水產業經濟研究所等10所特色鮮明、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研究所,圍繞地方主導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和核心產品開展技術攻關和生產實踐工作,為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范式。
農林類專業實訓基地產業化成效
1.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更加貼近產業人才需求實訓基地產業化讓教師有了更多的企業經歷(經驗),開始用產業化、市場化的視野重新審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原有的高職教育思想進行糾偏。因此,麗水職院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重新明確了農林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讓學生在校內基地完成典型實訓項目,在校內基地(校辦企業)參與真實項目,在校外基地完成真實項目,在合作企業中融入真實項目,人才培養目標更加貼近產業人才需求,服務崗位及專業核心能力更加符合產業發展需要。園藝專業為園藝行業培養具有園藝產品生產、貯運加工和營銷管理崗位相應專業能力,并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為園林企事業單位,培養具有一定的人文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及園林審美情趣,掌握園林植物識別與配置技藝、園林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園林工程預結算與招投標、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等方面的專業基礎理論,具有較強的園林工程實踐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崗位適應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緊貼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綠色食品生產加工產業鏈,確定綠色食品生產與加工、檢驗與質量管理兩大崗位群,為綠色食品行業的生產、檢驗、質量管理等崗位,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產業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提升了學院辦學實力、提高了學院社會聲譽、練就了學生過硬的專業本領,學院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顯著增強。近三年來,在就業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學院農林類專業就業率每年都在95%以上、簽約率每年都在90%以上。上海伊利愛貝食品有限公司、麗水麗人木業集團等企業每年都來學院召開畢業生專場招聘會,10多家企業在學院設立了專業獎學金。2.產學研合作教育水平與社會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依托職教集團,開展了校企合作辦學、中高職一體化銜接,引領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對接區域龍頭企業、地方支柱產業,先后成立了慶元食用菌學院和旅游養生學院等新型自由體學院,創新了政府、企業、學校合作辦學的體制。增設技能鑒定所(站),拓展鑒定功能,職業技能鑒定5000多人次。探索了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合作就業的制度建設。拓寬成人學歷教育面,提高社會認可度,成教年培訓7000人次。3.產業服務能力和社會影響力顯著增強農林類專業積極對接產業,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服務,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為社會、行業、企業的技術培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能力和產品研發能力明顯提高。各專業充分利用師資力量和技術骨干,以下企業、掛職鍛煉、派駐農村指導員等各種形式開展技術服務,服務三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助推行業產業發展,顯著提升了服務社會能力,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項、省級行業標準1項、地方規章4項、企業標準1項,在行業中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學院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麗水職業教育集團已成功入選2012年《職業技術教育》集團化辦學十大案例。4.實訓條件明顯改善,示范輻射作用顯著充分利用企業優勢,積極探索“校企共建”新模式,建了開放式、具有農林特色的“專業—基地—農戶”產學合作專業教學平臺,設立了校企共建、教師入股、農戶應用等平臺建設機制;以平臺為載體,開展了“校內學技能、基地練技能、農戶用技能”的鏈式教學,形成了開放式合作育人格局,實現了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的對接。
對實訓基地產業化發展的思考
1.實訓基地產業化層次性問題實訓基地建設立足點是適應產業發展還是引領產業發展?如何適應或引領?如何圍繞區域主導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和核心產品建設實訓基地?如何提升基地的科技實力和產業化水平?這些都是實訓基地產業化前期必須思考的問題,關乎實訓基地產業化的定位及內涵,尋求切合自身實際的解決辦法成為當務之急。2.實訓基地管理復雜性問題如何選擇實訓基地產業化的主體?如何賦予實訓基地產業化主體更多的?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保證實訓基地高效運轉?是按企業標準管理實訓基地還是按專業建設要求管理實訓基地?這些都是實訓基地產業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關乎實訓基地產業化的運行及成效,科學決策、果斷處理尤為重要。3.實訓基地作用多樣性問題如何更好地發揮實訓基地專業實踐、產業服務、人才培訓的多種作用?在實訓基地產業化進程中如何開發更多的真實崗位更好地服務專業建設?如何將實訓基地建成集約區域主導產品關鍵技術的示范樣板,進一步提升實訓基地產業服務能力?如何進一步提升實訓基地的示范輻射影響力發揮實訓基地人才回爐的作用?如何將實訓基地建設成為同類型高職院校基地建設的重要參照?這些都是實訓基地產業化能力提升的難點,關乎實訓基地產業化的影響力及可持續性,辯證對待、智慧選擇、穩步推進才是破解難點的根本辦法。
作者:汪建云 陳兵 單位:麗水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