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5: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紀工委工作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為了進一步強化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貫徹執行。推動財政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實效,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有關內容規定,結合工作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二、報告、檢查、考核、責任追究和“一票否決”工作在縣紀委。監察局的統一領導和工交財貿紀工委的指導下,由縣財政局具體組織實施。
三、財政總支各支部主要領導是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工作“五項”制度的第一責任人。其他領導班子成員是直接責任人。
四、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情況匯報、檢查。考核和責任追究的對象是財政系統領導班子及系統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
五、領導班子報告內容包括:1、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研究制定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計劃及組織實施和年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目標責任書簽定執行情況;2、單位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情況;3、開展黨風廉政教育情況;4、組織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和年度述職述責述廉情況;5、單位結合實際制定黨風廉政建設法規制度及其落實情況;6、領導班子成員遵守廉潔自律規定情況及責任追究和重大問題隨時報告情況。
六、領導干部報告內容:1、個人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領導分工履行職責情況;2、單位黨風廉政建設目標任務完成或進展情況;3、個人執行廉潔自律各項規定的情況;4、管理好配偶、子女、親屬以及身邊工作人員情況;5、個人認為需要報告的其他重要事項。
七、報告的基本形式:1、半年的工作報告和全年的綜合報告;2、凡發生涉及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方面的重大事項和情況,要一事一報,及時報告;3、綜合報告和單項專題報告,均須班子討論研究后,以正式文件形式上報。
八、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檢查和考核。本著公開、公正、全面、準確和規范的原則,由局總支采取經常性檢查和半年、年終定期檢查考核及單位自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監督檢查和考核,并且將檢查考核結果計入廉政檔案,作為業績評定、獎勵懲處、選拔任用的主要依據,對落實不到位、走形式的要追究其領導責任。
九、責任追究和遵循的原則:1、及時、公開、公正的原則;2、有錯必糾,責任自負為主、連帶責任為輔的原則;3、事實清楚、責罰相當的原則;4、追究責任與糾正過錯相結合的原則;5、糾正過錯與預防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十、責任追究和“一票否決”的內容:1、不履行“一崗雙責”,對自己職責范圍內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敷衍塞責的。2、對開展黨風黨紀、廉政勤政教育工作不重視,不組織黨員干部學習、宣傳黨風建設理論和黨風廉政法規的。3、對管轄范圍內出現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不能有效制止,導致問題形成的。4、對上級的監督檢查或案件查處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授意、指使下屬人員隱瞞事實,涂改證據,干擾和影響問題查處的。5、不認真執行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規定,不檢查或者不糾正廉潔從政中存在問題的。6、本單位因發生違規違紀問題,被中、省、市、縣黨政機關及紀律檢查機關通報批評的。8、領導班子成員中,有違紀違法行為,并給予黨內警告以上處分或移送司法機關的。9、本單位發生違紀違規問題,經群眾舉報、新聞媒體披露的。10、上級部門對單位履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執行廉潔自律規定考核中被評定為不合格等次的。
十一、系統各單位及領導干部。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須將本單位和個人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工作情況報告局黨總支,同時向縣紀委、縣監察局及工交財貿紀工委報告。
[關鍵詞] 抗旱工作 問題 建議
蘭山區轄區9個鎮、4個辦事處和一個工業園區,總人口105.16萬人。自2010年10月份至2011年2月中旬,蘭山區降水量僅為2.5毫米,比常年平均降水量減少97.3%,達到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等級。面對嚴重旱情,全區各級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積極行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抗旱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將調研工作報告如下:
1.抗旱水源及工程情況
1.1 水資源狀況。蘭山區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34722萬m3,水資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28398 萬m3,其中地表水27011萬m3,地下水12130 萬m3(重復計算10743萬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47m3,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處于聯合國確定的人均占有水資源量500m3水危機區。且水資源分布極為不均衡,80%分布在城區附近,由于調蓄能力有限,一部分不得不隨沂河入海。豐、枯年份降雨量相差較大,南北差異較大,北部地區比南部地區年降雨量平均少50―60毫米。水源污染嚴重,水環境質量較差,地下水開采過度,漏斗面積不斷擴大,我區水資源正面臨短缺形式。2010年,蘭山區總供水量為16243萬立方,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243萬立方,地下水源供水量3000萬立方。
1.2 抗旱工程及可用水量情況。我區共有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35座,總興利庫容0.367億方;塘壩258個,機電井1002眼,取水泵站967處;茶山、花園2處引河自流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5.1萬畝,有效灌溉面積8.06萬畝;施莊水庫、劉莊水庫2座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4.0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3萬畝.2010年旱情發展以來,全區水利工程蓄水嚴重不足,2條河道斷流,8座小型水庫干涸,近百個塘壩干涸,700多眼機電井出水不足,有效蓄水量僅為1900萬立方。
2.正常需水量及缺水情況
2.1 農業抗旱需水情況。
蘭山區現有耕地面積39.25萬畝,糧食作物30.98萬畝,經濟作物種植12萬畝;旱地面積30.9萬畝,水田面積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5.58萬畝,旱澇保收面積6.58畝,井灌溉面積15畝,泵站提灌面積4畝;春季播旱面積7萬畝,夏季播旱面積20萬畝,插水面積7萬畝,秋季播旱面積30.98萬畝。2010年農田灌溉用水量為6750萬立方,林牧漁畜用水量為933萬立方。
2.2 農村人畜飲水需水情況。
蘭山區自來水解決的途徑主要是村莊自籌、千村人畜飲水解困、村村通自來水.截至2008年,蘭山區已通自來水村莊414個,受益人口47.1萬人,全區自來水普及率73.9%。農村飲水工程全年供水量約為911.5155萬立方米。去年旱情發展以來,全區有1.13萬人、近千頭大牲畜出現因旱臨時性飲水困難。2010年居民生活需水量為962萬立方米。
2.3 城市需水情況。
蘭山區城鎮供水水源主要為地表水和地下水,2010年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為2735萬立方米,工業用水量為3191萬立方米,生態與環境補水量為536萬立方,城鎮公共用水量為1136萬立方。
3.抗旱工作開展情況
3.1 加強抗旱組織領導
去年9月份旱情出現以來,區委、區政府實行區級領導包鎮街制度,明確了各鎮街責任領導和責任單位,把抗旱工作當成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區委、區政府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和現場會議,落實中央、省、市各級會議精神,研究部署全區抗旱保麥工作,建立了由區六大班子領導包鎮街和工業園的工作機制,層層落實區包鎮街、鎮街包村社區、村社區兩委包戶的“三級三包”機制,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個人。鎮街作為抗旱保苗的主題,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對抗旱工作負總責;分管負責人為直接責任人,靠上抓落實;副科級領導及農業水利技術人員包工作區,機關干部包村、包片、包地塊,層層抓落實,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面對特大旱情,我區在沒有人員編制、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抽調了部分人員組成了抗旱服務隊,深入一線開展抗旱服務工作。同時,利用200萬元中央特大抗旱補助救災資金購置了部分抗旱設備,在抗旱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各鎮街抗旱服務組織也健全機構積極行動,購置機具設備,結合當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組織人力、物力全力抗旱救災。
3.2 突出重點,早澆早灌,抗旱保墑保苗
由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抗旱保苗服務隊,多次深入到各鎮街的田間地頭進行苗情、旱情調查,根據麥田長勢及受旱情況,制定出《蘭山區2011年小麥抗旱技術意見》,指導農民按照“澆水追肥,保苗促根;鎮壓劃鋤,保墑增溫”的技術路線,進行麥田管理和科學抗旱,做到適時澆灌返青水,及時劃鋤鎮壓、噴施抗旱劑。
3.3 科學調配水源
區防辦組織人員對水資源可利用量和麥田灌溉面積進行統計分析,對全區各鎮街、工業園區抗旱澆麥工作進行日調度。按照“先生活、后生產,先節水、后調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則,科學合理、統籌安排好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用水需求。同時根據水源分布和工程條件,優化配置現有水源,努力做到豐缺互濟,切實提高水源的使用效率。白沙埠、棗溝頭等自流灌區,充分利用引水流量和灌溉渠系,做好受旱麥田的灌溉;朱保、義堂等沿河鎮村,利用攔河閘壩蓄水、揚水站提水、挖河邊井等形式,擴大麥田灌溉面積;李官北部、半程依靠小型水庫、塘壩蓄水,利用噴灌機、管道輸水,盡可能增加灌溉面積。
3.4 加快應急水源工程建設
抗旱期間,為加快抗旱應急工程建設,結合冬春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將各級抗旱補助資金381萬元分別分配到白沙埠、棗溝頭、李官等八個鎮街及茶山、花園、施莊水庫、劉莊水庫四個灌區,結合當地政府投入,用于抗旱保苗油料補助、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及維修、人畜飲水、抗旱打井及配套等項目補助。打井及配套建設14眼,維修抗旱應急工程多處,購置部分抗旱應急設備,并建設了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小型應急抗旱水源工程,在抗旱期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3.5 加強檢查督導
區委、區政府成立了四個抗旱工作檢查督導組,派駐區直部門和鎮街紀工委書記任組長,負責對各鎮街、臨沂工業園區抗旱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分片督促。深入飲水困難戶和田間地頭,聽取基層干部群眾意見,重點檢查抗旱工作部署、資金投入使用、人畜飲水困難及應急工程建設等情況,針對檢查督導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一步研究落實具體措施。
3.6 部門密切協作
區防指成員單位各負其責,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全力做好抗旱工作。農業部門加派技術力量,深入田間地頭,加強了技術指導和抗旱服務;水務部門加強了水利工程管理和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搞好水源調度,充分發揮水利設施的抗旱減災作用;財政部門及時做好抗旱資金安排,確保各級抗旱補助及時劃撥到位;發改部門協調做好抗旱應急工程的審批立項工作;經信、供電部門協調柴油、汽油等抗旱物資和抗旱用電保障。其他有關單位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職責,全力配合做好相關工作。
3.7 做好宣傳發動
為做好抗旱工作,區委、區政府召開抗旱動員會議,通過廣播、網站、報刊、召開現場會、張貼標語、組織宣傳車、印發抗旱明白紙等形式,號召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全力以赴做好當前的抗旱保麥工作。其中在臨沂在線發表的抗旱宣傳稿件,點擊量曾一度位于月排行榜首位。使全區干部群眾切實樹立抗大旱、抗長旱的意識,引導群眾早準備、早行動,只要具備灌溉條件,能澆的馬上澆,爭取抗旱工作的主動權。
3.8 做好旱情測報
組織專人負責旱情的統計測報工作,分析旱情發展趨勢,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區防汛抗旱辦公室24小時全部安排值班,加強苗情、旱情的監測調度,及時統計測報。
4.抗旱取得的成果
由于區委區政府對旱情高度重視,及早謀劃,各有關部門宣傳指導措施到位,據統計,今年抗旱期間共投入抗旱人數5萬人,投入抗旱資金1782.5萬元,投入機電井0.0537萬眼,泵站51處,機機抗旱設備0.268萬臺套,有效澆灌面積22.56萬畝,臨時解決了0.23萬人, 0.06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通過抗旱救災工作的大力開展,挽回夏糧1.66萬噸,最大限度降低了干旱對全區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5.存在的問題
一是抗旱工程設施方面。水利設施配套不完善,抗旱期間,我區利用抗旱補助資金結合當地政府投入,建了一批見效快、投資小的應急水源工程,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抗旱水源短缺問題。但由于不少地方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堤防建筑物工程老化失修,水利設施老化、退化嚴重,缺少配套資金,不能發揮水利工程應有的作用。二是農田水利設施方面。大多農田水利設施運行時間長,年久失修,老化損毀嚴重,部分建筑物報廢,多數揚水站設備陳舊,效率低,耗能高。農田水利設施配套不完善,標準低。三是工程管理方面。目前主要以鎮政府、水利站、和村委會管理為主,基層管理單位機構編制沒有納入鎮政府系列,無經費來源,工資待遇低,管理職能差,農民協會組織和農村集體等管水組織在建設初級階段,需進一步完善提高。四是工程投入方面。主要依靠各級政府投入建設,沒有形成社會各界投資或群眾主動投資的投入建設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