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9: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曹操觀滄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譯文: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
2、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來源:文章屋網 )
1、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詞句出自曹操的《觀滄海》
2、《觀滄海》全文為: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3、譯文為: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滄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波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構建 精彩 古典詩詞 教學 課堂
中國是詩歌的高度。因為中國不僅擁有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文獻,還擁有歷史悠久、意蘊綿遠的詩教淵源:早在2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就說:“不學詩,無以言。”而今,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古典詩詞,又是中國古典詩詞群星閃爍的夜空中一系列璀璨的明星。教學時,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吟誦、鑒賞古典詩詞抑或于古典詩詞“留白”之處進行再創作“補白”等,引導學生感知古典詩詞中的景美、情美、形象美等,學生就會順利地走進古典詩詞文本,在詩人運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的美麗景色、塑造的完美形象、抒寫的美麗情懷等中獲得審美體驗,繼之,為我們構建和諧、美麗、精彩的古典詩詞閱讀教學課堂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創設情境,品鑒韻律
中國古典詩詞因其具有語言高度精練、意境深邃悠遠,視角獨特、內容豐富、節奏鮮明、韻律奇妙等美學特質,而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和人文價值,能給人帶來奇妙的審美愉悅。但是,因為古典詩詞創作的年代距今已經久遠,即便是入選初中人教版語文教材的名篇佳作,由于初中學生知識儲備的限制和閱讀習慣的迥異等諸多原因,許多學生對之也往往敬而遠之:誦讀、品鑒古典詩詞往往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學習熱情不高,教學效果欠佳等,已是不爭的事實。
鑒于此,教學時,我們應該為學生創設與所教古典詩詞內容相匹配的情境,激發學生吟誦、品鑒古典詩詞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品味鑒古典詩詞節奏、音韻等基本方法,從而達到引導學生在此過程中真正體味到古典詩詞音樂美韻律美等目的。
比如,教學曹操的《觀滄海》時,我將從網路下載的名家配樂誦讀《觀滄海》的音畫視頻運用多媒體電教設備播放給學生試聽。當學生美美地享受了這頓精美視覺盛宴和聽覺盛宴后,我引導學生一邊誦讀課文一邊感受這首四言古詩的節奏與韻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同時,還引導學生明白:五言古典詩詞一般只有三個節奏。比如唐代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4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七言古典詩詞一般有四個節奏,比如唐代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學生掌握了誦讀、品鑒古典詩詞節奏與韻律的方法后,誦讀、吟詠古典詩詞的興趣大增,頓時,教室里響起了學生抑揚頓挫誦讀、背誦曹操《觀滄海》的朗朗書聲。
二、認知形象,熏陶品格
古典詩詞中的形象,是作者在作品中運用精美、凝練、詩意的語言塑造的藝術形象,它既指作者在山水田園詩中塑造的自然景觀,比如,曹操在《觀滄海》中描繪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滄海形象,也指作者在詠懷詩中塑造的詩人自我形象,比如宋代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塑造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人自我形象等。教學時,引導學生深品細究古典詩詞中的上述藝術形象,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感知先人美好的情操,受到先人美好情感的熏陶,還可以借此構建美麗、和諧的古典詩詞閱讀教學課堂。
比如,教學曹操的《觀滄海》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古典詩詞時,在引導學生反復涵詠、品讀、基本感知其主旨的基礎上,我曾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1,曹操的《觀滄海》是一首詠秋詩,與傳統詠秋詩相比,有什么異同?產生這些不同之處的原因是什么?
2,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自我形象?表達了作者怎樣高尚的情懷?
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小組討論,學生很快就對上述兩道思考題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比如,有的學生說:“曹操的《詠秋詩》中沒有傳統詠秋詩中的悲秋情節,……”有的學生說,“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塑造的詩人自我形象是流傳千古的民族英雄形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國家需要我們時,我們也要像文天祥那樣‘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留白補白,展示才藝
“留白”并非畫家的專攻,也是古今中外包括文學創作者在內的一切藝術家的特長:不論是小說、散文還是戲劇、詩歌等,無不彰顯著藝術創作者運用“留白”手法開啟讀者豐富想象與聯想思維、引導讀者在閱讀、觀賞、審美等過程中與作品與作者的情感等產生巍顫顫的共鳴、并產生強烈的二度創作欲望之才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凡是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和完善的。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亦然。
比如,北朝民歌《木蘭詩》,通過描寫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建功立業,辭官回家的故事,熱情歌頌了木蘭善良孝順的品格、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教學時,我曾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直至背誦這首古典詩詞,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各自的生活體驗和文學修養,在《木蘭詩》中尋找“言有盡而意無窮”處進行合情合理的補寫,當然,也鼓勵有繪畫才能的學生運用繪畫的形式進行二度創作。結果很多學生啟動了前所未有的寫作動力,在文本中找到多處有補寫價值的文意斷點處進行二度創作。之后,我又引導學生將各自的二度創作佳作在小組互相交流,小組長再擇優推薦到班里交流。結果,我發現學生對《木蘭詩》不管是用文筆進行二度創作還是用畫筆進行二度創作,都有很多佳作。
綜上所述,古典詩詞雖然創作的年代距今久遠,所寫之事、所抒之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等與當今學生的閱讀欣賞相距甚遠,但是,教學時,只要我們能夠根據古典詩詞的不同題材、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等美學特質創設與之相匹配的導入情境激發學生的誦讀品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接受古典詩詞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好品格的熏陶、引導學生深度細品古典詩詞并對之加以二度創作,那么,構建精彩的古典詩詞閱讀教學課堂也就易如反掌了。
參考文獻
[1]任明新,初中古典詩詞教學設計的策略,J,語文建設
【關鍵詞】古詩教學;有效性;鑒賞;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歌主要任務是誦讀,鑒賞的學習不多,初中階段,語文古詩歌教學任務很重,教師應注重在教學中啟發學生領悟鑒賞,才能提高古詩教學的有效性。但現實情況卻讓人難以接受,很多同行只是把詩歌意思翻譯一下,背誦背誦就完事了;就是有鑒賞的,也是按應試教育的出題模式出個問題分析一下,教會學生應試技巧就算完成任務。這些狀況對提升學生的古詩歌鑒賞能力是非常不利的。筆者結合《觀滄海》一課,談談在古詩歌教學中如何提高古詩鑒賞教學的有效性。
1.善于激發興趣
古詩歌是古人所為,所以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沒有一定的文言功底確實不太好領悟。再加上小學古詩歌教學主要以誦讀為主,詩歌的鑒賞倒在其次。這些都給我們學生在自主學習古詩歌上帶來了許多障礙,所以學生不愛學習這類文章。但我們不能因為他們害怕學習古詩歌而放棄對其鑒賞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我們首先從興趣抓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鑒賞每一首詩歌之前,筆者都細心制作導學案、投影課件,盡量把古人所塑造的詩境形象地再現出來,讓學生好好體會感悟,進一步領會詩歌的美妙,希望通過如此來增加學生學習古詩歌的興趣。如學習曹操的《觀滄海》一詩,為了讓學生了解文中描繪的壯美景色,詩人的宏偉抱負,筆者給學生投影展示了曹操討伐袁紹歸來的得勝場景,滿足學生的視覺沖擊,趁機讓學生理解曹操寫作此詩歌的背景,初步體會作者那種凱旋后志得意滿的興奮心情;然后又把詩歌中作者描繪的景物用圖片的形式一一展示出來,感受一下壯闊無邊的滄海,洶涌澎湃的海浪,高高聳立的海島,以及島上生長茂盛的樹木。學生觀看后,筆者讓小組討論,體會作者打勝仗后觀賞美景該是怎樣的心情,想象一下"日月之行"和"星漢燦爛"蘊含在大海中的博大美景與詩人心情的關系。學生很快投入到小組討論之中,集中所有的精力積極參與,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沒有精神純粹應付。
這些表現都是因為興趣使然,所以我們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引起他們趣味的學習情境,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我想學生一定會喜歡我們的課堂。
2.關注自主預習
學生能否成功解讀古詩歌,關鍵還有一點,那就是自主預習的程度如何。有些教師認為學生預習不好檢查,再加上學生在預習時的表現不一,不好評價他們,所以一般不太重視預習,主要還是靠自己在課堂上賣力指導。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這樣,學生的自主預習情況雖然不一,差距較大,但如果沒有他們的自主預習,勢必會占用我們課堂的學習時間,耽誤教學進度不說,上課的效果也不佳。我們還是要學生能在學習詩歌之前進行自主預習,如果教師感到不放心,可以給學生布置具體的預習要求,或是制定一個適合學生預習的導學案。比如布置學生預習《觀滄海》,教師可以明確預習的任務,讓學生在早讀課中完成這些任務,最少要讓學生把基本的文學常識、詩歌意義以及誦讀解決了,最好能夠結合課下的注釋,先行了解詩歌寫了哪些事物,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或者查詢工具書或者討論了解,為下面的課堂高效學習做出積極的準備工作。
3.教會鑒賞方法
詩歌鑒賞技巧是初中詩歌教學中重要的任務之一,從新課標的要求可以看出,古詩詞鑒賞重在誦讀和鑒賞。所以我們要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學習古詩詞鑒賞的相關技巧。
首先是學會翻譯詩歌,這是鑒賞的前提。古代詩歌創作一般是先寫景后抒情,可以教會學生找到詩歌中的意象,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結合詩歌中的詞語進行合理想象,初步在腦中形成詩歌的形象(一般是景物,有時是事物或人物),我們一般把這種翻譯叫做意譯,然后進行情感態度和藝術技巧的欣賞。
如《觀滄海》一詩,詩人首句破題,交作地點、事件,接著作者寫了觀察到的景色,主要寫了兩類事物,一類是觀察到的"滄海"景色,一類是想象到的日月星辰出自大海的奇特景色,這里可以啟發學生討論,鑒賞這十句寫景的句子,從藝術手法上進行分析。這首詩由于景物描寫中蘊含情感,所以緊接著讓學生繼續探討景情關系,從情景交融這種手法鑒賞其中蘊含的一統天下、希望建立功勛的偉大抱負。
最后別忘了拓展延伸訓練,如結合課外詩歌進行相關訓練,進一步鞏固學習課堂上學到的鑒賞方法;或積累同類詩歌的意象特征,提高自己的詩歌鑒賞能力等。
4.巧用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是新課改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學講計劃"中積極倡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中會合作、探討、會聆聽、會講解,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
一般課前小組長都能把古詩歌的誦讀、意義翻譯和文學知識的預習檢查做好,就連"質疑"這個環節也是導學案中給學生準備思考過的,上課時就可以利用小組"討論與展示"環節,比如詩歌中寫秋天的凋零一般是表達悲傷的情緒,對于《觀滄海》中的"秋風蕭瑟"應該如何理解?怎么能從景物的描寫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詩人情感的把握除了依據景物的描寫外,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窺伺到詩人情感方向的蛛絲馬跡?把鑒賞古詩歌的主要鑒賞學習任務完成。教師做的最多的就是課堂的引導工作,遇到學生做得不好的地方進行補充說明,不懂的地方進行課堂集中講授,來加強學生的鑒賞能力。課堂的"拓展延伸"環節則需要教師引導并組織學生練習,有時也可以是知識積累工作。
當我學了歷史后知道三國時著名人物——曹操和諸葛亮。
我沒有看過《三國演義》,但我對他們也略有了解。諸葛亮在小說中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而曹操是一個企奪天下、野心重、老奸巨猾的人。相信大家都看過曹操寫的《觀滄海》,氣勢磅礴,王者之風蘊涵其中,我很喜歡這首詩。我弄不明白為什么大家在閑暇之時談論三國時,總把諸葛亮說成一個神機妙算的“神奇”,而說曹操是又是一個奸詐小人。照我說,曹操他想一統天下,他是有那樣的本事不是嗎?隨隨便便的一個人可能說嗎?不可能。其實曹操可能比諸葛亮聰明,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諸葛亮只是給劉備出謀劃策,并不是自己要這樣做,最終的裁決處于劉備,而不是諸葛亮。他無須擔心失敗后的結果。但曹操卻要顧及后果。但在我心里有一個想法:如果諸葛亮是站在曹操的那一邊,那么歷史就要改寫了吧。兩個絕頂聰明的人站在一起,天下早就是曹操的了吧。這樣人們對曹操的看法也就改觀了吧。
真希望歷史像我所說的重演,但我希望人們從此對曹操和諸葛亮但看法有所改觀。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 張九齡
2.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唐 錢起
3.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唐 李白
4.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唐 岑參
5.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唐 岑參
6.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俄)萊蒙托夫《帆》
7. 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愛—— (美)狄金森《藍海》
8. 水何澹澹,山島聳峙。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曹操《觀滄海》
“破黃巾,滅袁紹,平袁術,誅呂布,敗張魯,收劉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切無不表現出他杰出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高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更是表現出他廣闊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懷。
歷史之曙光
《三國演義》中將曹操塑造成一個篡逆者,實則不然。若無曹操,奄奄一息的大漢王朝能否重獲生機;若無曹操,名存實亡的漢獻帝能否重振朝綱;若無曹操,命如草芥的大漢子民又能否重獲安樂。
至于曹操誅殺董承。伏壽等皇親國戚,畢竟是他們出手在前曹操反擊在后,況且,東漢的敗落就是敗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著天下如何大亂的曹操對此一清二楚。
我,敬他。
治世之能臣
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深通兵法,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位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
曹操能在年輕氣盛之時,時常評讀議論《春秋》,可見他氣度。談吐不凡。
我,嘆他。
文學之典范
曹操對文學有著深湛的修養。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方面,散文也很有特點。曹操的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集。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游仙詩。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有《觀滄海》,《龜雖壽》等,樸實無華,不加藻飾。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
我,贊他。
曹操,他的產生既是個人際遇,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拂去歲月的塵埃,睜亮被封建迷信的雙眼,又有誰能保持著那一份“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那天是一個快樂的日子!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要坐航船回老家了!我清楚的記得那一天是一個星期六。
那天的前一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著覺,我在床上翻來覆去等待著那一天的坐船。那天我早早的就起床了!我一看時間-哇!電子鐘上顯示著“5:00am”。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平時“5:50am”起床的我居然在“5:00am”起床了。
不久爸爸媽媽回來了我于是就帶著疑惑與快樂的心情到坐航船的地方去了。
到了坐船的那里船剛好來了,我驚嘆了一聲:“啊!原來航船比模型大上好幾千萬倍還不夠啊!”。于是快樂的和家人買完票進入了航船。
航船的一樓是載車子的二樓是一個碩大的船艙三樓是船長室與駕駛室。
我在船艙里坐不住就到外面去看。
船開了!離陸地漸漸地遠了。船開遠了。我清楚的看見海浪在船的兩邊與中間拍打著,海水從船的兩邊與中間穿過在船尾形成了三條璀璨的白色的粗大的線。我在船上?望遠方的風景-那真是海天一片,這讓我想起了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陸地上一棟棟的高樓大廈呈現在我的眼前。我感嘆道“現在的建筑多高啊!”
過了一會船靠岸了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航船回到了老家。
海真美啊!
【淺薄】形容詞。缺乏學識或修養。貶義詞。
〔例句〕
1.王生的愚昧無知、淺薄健忘,而又缺乏自知之明的個性特征,刻畫得鮮明逼真,使作品的諷喻意義顯得愈益雋永,耐人尋味。
2.我承諾回答一個問題,但苦于自己學識淺薄,力不從心,無法解答,敬請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吧!
3.作者讓梅玖自吹在中秀才前做了一個預示吉兆的夢,這就把梅玖的卑劣無恥、淺薄無知一股腦兒揭穿了。
【深厚】形容詞。(基礎)堅實。褒義詞。
〔例句〕
1.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學素養的著名科幻小說家。
2.如果曹操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就寫不出《觀滄海》《龜雖壽》等雄偉的詩篇。
古代對銀河系的俗稱是天河、銀漢、星河、星漢、云漢,銀河系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看起來像一條白茫茫的亮帶,從東北向西南方向劃開整個天空。
銀河在古詩中的別稱:
星漢-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天漢-陸機《擬明月皎月光》:招搖西北指,天漢東南傾。
清漢-陸機《擬迢迢牽牛星》:昭昭清漢暉。
銀河-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來源:文章屋網 )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演義》的題記,不僅讀起來慷慨激昂,品起來細致入微,還淋淋瀝瀝地寫出了古代英雄的感情、思想及人生。
可以稱得上這題記描繪的英雄,果真少之又少。但《三國演義》中,可以稱得上的,非曹操莫屬。
一位化吒風云的政治家,一位南征北戰的軍事家,從“許游耕田”到“挾天子以令諸侯”,一位功高震主的丞相,真的是“功高”且“震主”。既然那么“功高震主”,卻完全沒有想過廢帝自立,這個歷史性的問題,要留給我們后人去探究,去猜測,就如武則天的碑上無字一樣神秘。
曹操除了政治家與軍事家以外,還有一個稱號——詩人。曹操是位詩人,就意味著其文學成就很高,也的確如此,曹操的文學成就,在文學史上是占著重要地位。曾寫下過許多詩篇。在君臨滄海,以博襟寫下的《觀滄海》,在赤壁之戰時,以酒當歌唱下的短歌行,還有《嵩里行》等等。可見,他的文學成就是那么高,他的詩篇在唐詩宋詞下一點也不遜色。
就是有這么高的文學成就,才成為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幾乎以政治、軍事與智慧融為一體的流芳百世之人。用《水滸傳》中吳用的綽號——智多星來形容曹操,似乎一點也不過分。就是從小蘊藏著這種能力,才被一算命先生認為他是“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有久經沙場的能力,還有求賢若渴的智慧,才能打敗袁紹。去過官渡遺址,1800年前的今天,夕陽的紅光照在沒一個士卒的鐵衣上。在歡呼下,這夕陽,是那么燦爛,嫵媚動人。則曹操站在高處,士卒們的歡呼聲,回蕩在腳下,望著夕陽,牽著勝利的心情,神情嚴肅,似乎還帶著微笑。展開雙手,似乎在一纜天下,在士卒的角度上看,他是在居高臨下,而曹操自己,正在體驗著將要君臨天下的感覺。
統一了北方之后,休整了八年,卻從未停過雄心壯志的感覺,一心想統一中國。
但赤壁之戰,遠大的抱負卻被噩夢般的大火,焚燒地一絲不留。大火燒掉的,不僅僅是數十年的積儲,還有數十年的雄心壯志。
軍隊遠道作戰,沒有得到休整;軍士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軍中流行疫病。這種種缺點,對于久經沙場得政治家來說,是明白的,但為什么卻又沒有先見之明呢?這一問,又要給我們后人去探究。
一對參差不齊的軍隊,在夕陽的照耀下,在挪動著。馬蹄,被映得通紅,一副副狼狽不堪的樣子。他的眼睛里,卻流露出幾分彷徨。曹操沒說什么,只是神情嚴肅。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幾分蒼老,憔悴。胡須,明顯白了,銀絲般的頭發,在風中搖曳、、、、、、
也許曹操真的老了,退居魏國,弄子玩孫,無心再出兵打仗,對子孫們有朝一日,能繼他的意志,充滿了期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看完《三國演義》這種感覺一直在我胸中蕩漾,揮散不去。英雄?
什么才是真英雄?
君之英雄。
曹操,文濤武略,無不通曉。論帶兵,他的兵法不在諸葛亮之下。官渡之戰,他僅以幾萬軍馬大破袁紹八十萬大軍,攻占北方。論文章,詩詞歌賦,無不精通,文采蓋世,一首《觀滄海》,一句“日月星辰,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流芳百世。論求賢,可謂求賢若渴,獨具慧眼,無人可比。他為得關羽,費盡心思,只可惜關于忠肝義膽,未能如愿。還與劉備煮酒論英雄,話天下大勢。這三樣君王之必備風范,他都具備,只可惜生性多疑,使他丟了漢中,錯殺楊修,斬了華佗,最終病逝。雖說多疑乃兵家之大忌,但卻不影響他成為英雄。我敬佩曹操,人們說他是“亂世之英雄”,我卻認為他更是治世之英雄,君王之英雄。
將之英雄
提起三國中的將領,人們第一便會想到關羽。紅臉,青袍,青龍印月大刀,給人以深刻的映象。他還是無名小輩時,便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勢同生死。屈膝袁紹帳下,溫酒斬華雄,一鳴驚人,后又快斬大將顏良、文丑,名震江東。單刀赴會,卻不傷毫發。這是何等的勇猛啊!當年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只為與兄弟古城相會。白馬坡時敗于曹操,受榮華富貴的待遇卻誓死不降。這是何等的忠義啊!一次坐守荊州臂中曹仁毒箭,華佗要為他刮骨療毒,怕難忍割肉之痛,讓其蒙蔽雙眼。可關羽卻不以為然,一邊飲酒,一邊與馬良對弈,一邊忍受割肉刮骨之痛,卻面不改色心不跳,不曾哼叫一聲。這又是何等的氣慨啊!關羽本非凡夫俗子,世間也只有英雄之稱號可以配得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