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故國東望路漫漫

故國東望路漫漫

時間:2023-05-30 09:57: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故國東望路漫漫,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思鄉懷人詩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羈旅愁思、思親念友、邊關思鄉、閨中懷人。

一、鑒賞示列

1、思念親人。例如: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這是一首七絕。第一句寫眼前的實景,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煙塵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三四句一方面表現了詩人對親人、故園眷念的親情,又寫出了詩人“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和開闊豪放的胸襟。

2、思念故鄉。例如:王維《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內容]這是兩首五言古詩。第一首詩從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筆,她見有船從江南來,便急不可耐地問船家,是否捎來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寫女方對男方的思念。第二首詩從在江南的男方立言,他見到孟津有人來,急問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開了沒有。這是寫男方對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對故鄉的思念。

3、羈旅愁思。例如: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內容]這是一首七絕。涼秋夜半,霜氣逼人,月亮下去了,耳聽幾聲烏鴉的驚叫,眼看江岸的丹楓和江中的漁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鄉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鐘聲,又遠遠來叩旅人的心扉。這首詩描寫了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環境,抒發了羈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縈繞在心頭的縷縷鄉愁。

4、邊關思鄉柳中庸《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內容]這是一首七絕。前兩句作者寫道: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馬,征戰不休。自然地透出單調困苦、不盡無窮的怨情。后兩句寫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寫征人轉戰跋涉的遙遠與苦辛。這首詩一方面以“歲歲”與“朝朝”寫出怨苦無時不有,又以“青冢”、“黃河”、“黑山”表現出怨若無處不在。

二、鑒賞思鄉懷人詩詞歌中的意象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主題思想及感情,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詩人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內涵。分析古代詩歌可以從這些事物的特有內涵人手:

1、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望月思鄉異常感傷。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現了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磧(沙漠)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唐?李益《從軍北征》)――茫茫沙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第2篇

中國古典詩詞①中的家國情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鄉土親情的思戀。鄉土、親情,對于遠游者來說是多么親切而渴望的啊!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漫游中輾轉反側,見月思親,情不自禁地吟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杜甫“月是故鄉明”等名句,抒發出對家鄉親人最親切直接而又哲韻無限的思戀,引起代代共鳴。故鄉是生養自己的土地,一個對自己的故鄉都不熱愛的人,很難說他對祖國的熱愛是真誠的。此外,男女愛情與獻身國防的恰當融合之作,也是具有家國情愫的。如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此詩把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對正義戰爭的理解融為一體,是愛情、家國的融合之作。那些游子思鄉、邊陲塞隘、閨婦思夫等題材所表現出來的對鄉土親情、對家國故園的思念和眷戀,都應是那個時代家國情愫的具體體現,都有一定的愛國意識。

對山水田園的鐘愛。華夏大地,田園秀美,江山壯麗,中華兒女用真情之筆描繪抒發著無限壯美錦繡之景和陶醉愉悅之情。陶淵明在《飲酒》中沉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更將這種陶醉和真愛描繪到了最佳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些淳樸自然、清新流暢的詩篇,愜意地描繪出令人向往的田園風光,意境優美清新、安逸恬靜。古人懷著無限鐘愛之情、真摯純美之意,吟唱著對祖國壯麗河山、秀美田園、皇天后土的由衷愛戀。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韓愈“江作青羅帶,山如青玉簪”(《送桂州嚴大夫》);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陸游“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萬里看無窮”(《水亭有懷》)等。

這類古詩詞可分為三小類:一是單純描繪景物的,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王維的《終南山》、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二是借景抒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杜甫的《望岳》;三是借景物描寫揭示生活哲理的,如王之煥的《登鸛雀樓》形象地揭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天下憂樂于心的情志。因朝代更替而引發故國眷戀之情的,其慘痛凄切之心、悲天憫人之狀尤為感人。《詩經》中的《黍離》記述了東周士大夫行經鎬京時見其祖先宗廟宮室已盡為禾黍的感受:“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慨傷周室之覆亡,家國之衰替,彷徨難去,悲嘆不已。以往用所謂階級分析的觀點不把這首詩歸入愛國詩,現在我們將之納入到“家國情愫”之列。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將亡國之痛抒發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金陵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國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故國鄉土的難舍之緒,哀婉凄切。

對“天下”的憂樂意識表現在“兼善天下”的理念中。“兼善天下”是中國古代仁人志士建功立業的最高人生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將之概括為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也是家國情愫的體現。

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始終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中仁人志士家國情愫的重要內涵之一。屈原是第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愛國詩人,他在《離騷》中反復抒發著自己執著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②,表現出在國家危難之際勇于獻身、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愛國之心,這是屈原憂國憂民意識的具體表現。司馬遷說:“屈平疾王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③。杜甫是繼屈原之后又一位最具有憂患意識的偉大詩人,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別》、《春望》等一系列憂時感憤的詩篇中,詩人發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等憂國憂民的深摯喟嘆。此類作品還有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張孝祥的《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就連多愁善感的李賀也發出“男兒何不帶吳鈞,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壯語,范仲淹把古代士人的憂患意識概括得更為集中真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這種憂患意識帶有對國家、民族、人民的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同樣是中華民族美好情操的具體體現。

憂國憂民,關心民生疾苦,始終是中國古詩的重要主題之一。家國和人民,這兩個概念是血肉相連、緊密相依的,對家國的熱愛,自然會萌發對生息于斯的人民的關切;對人民的關愛,也同樣會升華到對家國民族的忠誠。杜甫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摯熱情懷,批判“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丑惡現象,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甚至愿以自己的生命換來人民的溫暖:“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家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捐軀之舉。屈原的《國殤》是一首悼念為國捐軀的將士的作品,詩中描述了他們為國殺敵的英雄氣概,歌頌了他們“出不入兮往不返”、“終剛強兮不可凌”、“首身離兮心不死”和“子魂魄兮為鬼雄”的雖死不屈的頑強精神。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是這種精神的升華。其他如漢樂府中的《戰城南》、南北朝樂府民歌中的《木蘭辭》、唐代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等,從不同角度表現出為國效力、視死如歸的節操。

統一之愿。有些朝代,統治者的軟弱投降、喪權辱國與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民族氣節形成了鮮明對比。宋朝統治者對敵卑躬屈膝,不惜以大好河山、千萬臣民拱手相送;相反,愛國將士們舍生忘死、激昂悲憤地頑強抗爭,愛國名將岳飛壯懷激情地發出:“怒發沖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江紅》)。陸游念念不忘洗雪國恥,盼望國家統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仍叮囑兒子:“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辛棄疾在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國難中,夢寐以求的是抵御外辱、恢復中原,發出堅持抗戰、統一祖國的悲壯誓言:“馬革裹尸當自誓”(《滿江紅》)、“男兒到死心如鐵”(《賀新郎》)。民族英雄文天祥為國奮力抗爭,被俘后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高唱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舍生取義,壯烈殉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堅定的民族氣節。

不屈之氣。孔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④是中國人重氣節的概括之語。孟子云:“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倡人要有“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古賢所倡頌的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歷經無數英雄“競折腰”的洗禮,鑄就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浩然的中正氣節和高尚的民族情操。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后,身系牢獄,寧死不降,慷慨就義:“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正氣歌》)。

正確理解古典詩詞中的家國情愫,還需要以歷史唯物史觀來分析下面兩個關系、一個問題――

愛國與忠君的關系。我國古人的愛國思想往往與忠君意識交織在一起,這是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造成的。如屈原的愛國與忠君就是一致的,他熱愛祖國,也忠于楚王,雖遭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怒”(《離騷》),仍自告奮勇愿為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并“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杜甫的愛國也是與忠君相聯系的,“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集中表現了他對國家和君王的忠誠。古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君”往往是“社稷”、國家的代表和象征,并形成一種思維慣式:愛國自然要忠君,忠君自然也就是愛國。不可否認,像屈原、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其忠君思想是有一定歷史局限性的,他們對君主抱有過多的幻想,對統治階級雖有所批判,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愚忠”過甚,這是不可取的。但他們的愛國思想與人民群眾的愿望、與歷史的進步相一致,又是可貴的。屈原的忠于楚王和熱愛楚國是一致的。

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愛國作品,多產生于漢民族同其他少數民族尚未完全融合的特定歷史階段,胡人入侵,武皇開邊,都曾給人民群眾造成深重的災難。對這類戰爭的發動者,是不應肯定的,但在反侵略戰爭中所產生的愛國作品,情況就不同了。歷史上,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個具體民族都曾有過自己的愛國作品――文字或口傳的,凡屬于反侵略的愛國作品和愛國人物,不管是哪個民族的,都應得到肯定。在今天中華民族大團結歷史時期,各族的愛國人物和愛國作品都應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共有的歷史遺產和寶貴精神財富,都屬于我們中華民族情操和愛國精神范圍。

功名問題。官本位意識的影響作用,使得古代士人多熱衷功名仕途,希望求得一官半職。當今,用唯物史觀來看待這一現象,應該予以肯定,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特定的歷史環境有關,也是積極進取的一種表現:入仕功名是古代士人實現其“光宗耀祖”、“施展才華”、“兼濟天下”的唯一途徑,屬“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范疇,不但無可厚非,而且應該肯定并提倡。

注釋:

①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游國恩:《離騷纂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③韓兆琦:《史記選注集說》,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第3篇

西北自古干旱少雨,而在一天早晨突然能下起絲絲細雨,空氣是多么的清爽,心情是多么的舒暢,“浥輕塵”、“柳色新”把一個古代的咸陽描寫的多么美好。雖說是以柳色來寫雨后的清新,其實已經突出了別意(古有折柳贈別的風尚),內心的不舍和暗暗地憂心隱隱包含其中。但是作者畢竟飽經世事,練就了曠達的情懷和富含深情地城府,語句動聽可愛,感情真切,將一般人難以隱忍的離別之情化作了歡快的贈詞,“勸君更盡一杯酒”,面對遙遠的征途高興的跨出這美景如畫的渭城,讓我們再斟滿這杯酒,權當我送你走出了陽關,當你到了那里,可能就看不到從前的朋友了。盡管豪情滿懷就要出征,朋友一場,相見時難別亦難。“西出陽關無故人”,“惜別”之情凸現,讀后讓人揪心,正是詩人高超的藝術手法,引起了歷代詩人的共鳴。

北宋時期咸陽籍詩人張舜民有一首《賣花聲-題岳陽樓》,“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醉袖撫危闌,天淡云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能文詞,嗜畫,題評精確。詩學白居易,語言通俗,風格與蘇軾相近。此詞是作者元豐六年(1083)被貶往郴州途徑岳陽樓時抒發的登臨之感。詞以屈原《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化出,勾畫出一幅洞庭葉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木葉飄零時,可望不可及。既然被貶郴州,何日得以往還?不由得聯想到落葉的飄零凄慘。樓中斟酒,不待聞歌,古今遷流之苦,百端愁緒,一起涌入心頭。這不正是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橋上的惆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時此刻,與岳陽樓上的餞別已有某些相似了。

另一首是北宋詩人晏幾道的《浣溪沙》,“二月春花厭落梅。仙源歸路碧桃催。渭城絲雨勸離杯。歡意似云真薄倖,客鞭搖柳正多才,鳳樓人待錦書來。”晏幾道(約1084-1118)是晏珠的幼子,字叔原,臨川人。北宋詞家,與蘇軾、黃庭堅先后同時,文章翰墨,自立規模。作品自編為為《小山詞》,存詞200多首。他一生多與歌女來往,對女子的感情既真淳又深沉,沒有摻入一絲水分。在他的詩詞里,女子的名字如春、花、蓮、云等都會被巧妙地鑲入詩句,到處可見少女的音容笑貌,臉上霞、眉上月,宛在讀者面前。這首詩他依然使用了“春花”、“落梅”、“碧桃”、“搖柳”這樣的美好詞句,來描述鳳樓歌女歡唱《渭城曲》的情景,可知有宋一代,《陽關三疊》風行之盛,幾乎成了“勸離”、“遠行”時必不可少的送別曲。

還有一首范成大的詩《詠河市歌者》:“豈是從容唱渭城,個中當有不平鳴。可憐日晏忍饑面,強作春深求友聲。”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江蘇蘇州)人。幼年遍閱經史,善為文章。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在朝廷曾任多種官職,出使過金國,是一個關心國事、勤于政務、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詩詞文賦在當時享有盛名,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田園詩成就最高,是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河市”也叫市河,在蘇州城內,常有街頭賣藝的在此賣藝歌唱。作者走上街頭,聽到以賣藝謀生的歌者忍受著饑餓在唱《渭城曲》,歌聲并不輕松(“豈是從容”),不由得從內心發出感慨。“可憐日晏忍饑面,強作春深求友聲。”歌者直唱到天晚,可能還沒有得到一口飯吃,忍饑挨餓,振喉強作黃鶯般的歌聲,吸引聽眾。“可憐”、“強作”不但深刻描述受饑餓折磨的藝人形象,還寄寓著詩人的同情之心。《渭城曲》詞調深沉,歌女歌聲強作黃鶯,稀稀落落圍聽賣藝人賣唱的場景,沉痛傷感引人動情的《陽關三疊》反復疊唱,加上歌女疲勞沙啞強裝的音色,使《渭城曲》詩句倍添催人淚下的感情力量。透過歌者的吟唱和詩人筆下的感情,就可知《渭城曲》在北宋、南宋風靡大江南北的情形,渭城也名揚天下。

賀鑄有兩首詞《虞美人》和《醉春風》亦有《渭城曲》的引用。“粉娥齊斂千金笑,愁結眉峰小。渭城才唱浥輕塵,無奈兩行紅淚、濕香巾。 傷心風月南城道,幾縱朱轓到。明年載酒洛陽春,還念淮山樓上、倚闌人。”“樓外屏山秀,憑闌新夢后。歸云何許誤心期,候候候。到隴梅花,渡江桃葉,斷魂招手。 楚制汗衫舊,啼妝曾枕袖。東陽詠罷不勝情,瘦瘦瘦。隋岸傷離,渭城懷遠,一枝煙柳。”賀鑄(1052~1125)北宋詞人。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今河南衛輝)人。宋太祖賀皇后族孫,唐賀知章后裔,以賀知章居慶湖(即鏡湖)自號慶湖遺老。賀鑄是一位個性和詞風都非常奇特的詞人。他長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鐵,眉目聳拔,人稱“賀鬼頭”,其詞卻“雍容妙麗,極幽閑思怨之情”,截然對立的兩面在他身上和詞中得到了和諧的統一。由于他耿介豪俠,入仕后喜論當今世事,不肯為權貴屈節,因而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晚年退居蘇州,著有《東山詞》,現存詞280余首。其詞內容豐富,格調豪放,剛柔兼濟。作品以寫個人旅途行役、登臨游賞等生活經歷為主,風格多樣。張耒曾贊為“盛麗如游金、張之堂,而妖冶如攬嬙、施之祛,幽潔如屈、宋,悲壯如蘇、李,”賀鑄自己曾說:“吾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常奔命不暇”。這主要指他善于融化中晚唐詩句入詞。他融化前人詩句的技巧,堪與周邦彥比美。許多描寫戀情的詞,風格也是上承溫、李等人,寫得婉轉多姿,饒有情致。他的這首《虞美人》就是描寫鳳樓煙柳的女子們以賣唱為生的風月聲情。詞中的“渭城才唱浥輕塵。無奈兩行紅淚、濕香巾”,把《渭城曲》中的離別惆悵巧妙地引入,也把《渭城曲》的離別望懷輕松地化為“渭城懷遠,一枝煙柳。”

一首《渭城曲》,唱遍達官顯貴與平民百姓之間,其影響之大,史上少有。文人學士,爭相引用,在宋詞中處處可見。然而卻不見重復,更不見繁冗,新意迭出,句句牽情。類似的宋詞還有許多,真是一首《渭城曲》,鳴和入宋詞。再選錄幾首于下:

一、周邦彥 蝶戀花(商調柳-第二)

桃萼新香梅落后。

暗葉藏鴉,苒苒垂亭牖。

舞困低迷如著酒。

亂絲偏近游人手。

雨過朦朧斜日透。

客舍青青,特地添明秀。

莫話揚鞭回別首。

渭城荒遠無交舊。

二、綺寮怨 中呂思情-雜賦

上馬人扶殘醉,曉風吹未醒。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楊里、乍見津亭。

當時曾題敗壁,蛛絲罩、淡墨苔暈青。

念去來、歲月如流徘徊久、嘆息愁思盈。

去去倦尋路程。江陵舊事,何曾再問楊瓊。

舊曲凄清。斂愁黛、與誰聽。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關情。

何須渭城。歌聲未盡處,先淚零。

三、葉夢得 醉蓬萊

問東風何事,斷送殘紅,便拚歸去。

牢落征途,笑行人羈旅。

一曲陽關,斷云殘靄,做渭城朝雨。

欲寄離愁,綠陰千囀,黃鸝空語。

遙想湖邊,浪搖空翠,弦管風高,亂花飛絮。

曲水流觴,有山公行處。

翠袖朱闌,故人應也,弄畫船煙浦。

會寫相思,尊前為我,重翻新句。

四、.劉一止 臨江仙

臺上風光濃欲滴,傍闌芳桂陰成。

亂山相對長官青。琢詩能句好,舉酒見心傾。

團扇不應秋后棄,幾年仁惠風行。

渭城柳色若為情。一尊松竹底,三唱和秋聲。

五、朱敦儒 感皇恩(游園感舊)

曾醉武陵溪,竹深花好。

玉佩云鬟共春笑。

主人好事,坐客雨巾風帽。

日斜青鳳舞,金尊倒。

歌斷渭城,月沈星曉。

海上歸來故人少。舊游重到。

但有夕陽衰草。

恍然真一夢,人空老。

六、曹勛 竹馬子(柳)

喜韶景才回,章臺向曉,官柳舒香縷,

正和煙帶雨,遮桃映杏,東君先與。

乍引柔條縈路。嬌黃照水,經渭城朝雨。

翠惹絲垂,玉闌干風靜,輕輕搭住。

到此曾追想,陶潛舊隱,憶隋堤津渡。

三眠晝永凝露。更許黃鸝嬌語。

似怕日暖,飛花成絮,擬雪堆繡戶。

待放教婆娑,如眉處、籠歌舞。

七、王之望 丑奴兒(寄齊堯佐)

蒙泉秋色登臨處,愁送將歸。

一夢經時。腸斷佳人、猶唱渭城詞。

春來重醉分攜地,人在天涯。

別后應知。兩鬢蕭蕭、多半已成絲。

八、洪適 減字木蘭花(太守移具餞行縣偶作)

使君情素。念我明朝行縣去。

一醉相留。和氣歡聲到小樓。

暫時南北。莫唱渭城朝雨曲。

此去農郊。收拾童兒五衤夸謠。

九、臨江仙(送羅倅-偉卿權新州)

遠駕星屏臨百粵,康沂戶戶歌功。

使君五馬去乘驄。

賣刀無曠土,贈扇有仁風。

莫唱渭城朝雨曲,片帆時暫西東。

促歸行拜紫泥封。

九霄先步武,三接未央宮。

十、長相思

柳青青。酒清清。雨腳涔涔憶渭城。一尊和淚傾。

山青青。水清清。水闊山重不計程。愁堆長短亭。

十一、趙彥端 阮郎歸

一春種得牡丹成。那知君遽行。東君也自沒心情。

夜來風雨聲。追間闊,數清明。不應歌渭城。

只愁河畔草青青。卻須離緒生。

十二、呂勝己 滿江紅(赴長沙幕府,別餞,送客)

拍碎紅牙,一聲上、梁塵暗落。

紈扇掩、雛鶯葉下,巧呈綽約。

字字只愁郎幸淺,聲聲似怨年華薄。

坐中人、相顧感幽懷,添蕭索。

歌暫闋,杯交錯。人又去,情懷。

那堪聽風雨,渭城吹角。

去去已離閩嶺路,行行漸近滕王閣。

便無情、山海曾相逢,堅心著。

十三、韓玉 減字木蘭花(贈歌者)

香檀素手。緩理新詞來伴酒。

音調凄涼。便是無情也斷腸。

莫歌楊柳。記得渭城朝雨后。

客路茫茫。幾度東風春草長。

十四、魏了翁 水調歌頭(張太博方送別壁津樓再賦即席和)

檥棹漢嘉口,更盡渭城杯。

凌云山色。似為行客苦傷懷。

橫出半天煙雨,鎖定一川風景,未放客船開。

想見此樓上,閱盡蜀人才。

山猿鶴,江鷗鷺,亦相猜。

滔滔日夜東注,全璧幾人回。

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夢死,轉首總成埃。

信屈四時耳,寒暑往還來。

十五、方千里 一落索

月影娟娟明秀。簾波吹皺。

徘徊空度可憐宵,謾問道、因誰瘦。

不見芳音長久。鱗鴻空有。

渭城西路恨依然,尚夢想、青青柳。

十六、劉克莊 滿江紅

嫌殺雙輪,駕行客、之燕適粵。

也不喜、船兒無賴,載他江浙。

蕩子不歸鴛被冷,昭君遠嫁氈車發。

嘆子規、閑管昔人愁,啼成血。

渭城柳,爭攀折。

關山月,空圓缺。有琵琶改語,錦書難說。

若要人生長美滿,除非世上無離別。

算古今、此恨似連環,何時絕。

十七、 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風拂塵徽,雨侵涼榻,才動秋思。

緩酒銷更,移燈傍影,凈洗芭蕉耳。

銅華滄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

算陰晴,渾似幾番,渭城故人離會。

青樓舊日,高歌取醉,喚出玉人梳洗。

紅葉流光,蘋花兩鬢,心事成秋水。

白凝虛曉,香吹輕燼,倚窗小瓶疏桂。

問深宮,姮娥正在,妒云第幾。

十八、陳允平 蝶戀花

墻外秋千花影后。

環獸金懸,暗綠籠朱牖。

為怯輕寒猶殢酒。

同心共結懷纖手。

粉袖盈盈香淚透。

蹙損雙眉,懶畫遙山秀。

柔弱風條低佛首。

渭城歌舞春如舊。

十九、臨江仙(賀默軒)

舊日詩腸論斗酒,

風流懷抱如傾。

幾年不聽渭城聲。

尊前無賀老,卷里少彌明。

聞說語言都好,

便應步履全輕。

長生第一是風僧。

額前書八十,能說又能行。

二十、張炎 摸魚兒(別處梅)

向天涯、水流云散,依依往事非舊。

西湖見說鷗飛去,知有海翁來否。

風雨后。甚客里逢春,尚記花間酒。

空嗟皓首。

對茂苑殘紅,攜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歸時候。花徑青紅尚有。

好游何事詩瘦。龜蒙未肯尋幽興,曾戀志和漁叟。

吟嘯久。

愛如此清奇,歲晚忘年友。

呼船渡口。

嘆西出陽關,故人何處,愁在渭城柳。

二十一、劉將孫 滿江紅

千里酸風,茂陵客、咸陽古道。

宮門夜、馬嘶無跡,東關云曉。

牽上魏車將漢月,憶君清淚知多少。

悵土花、三十六宮墻,秋風裊。

浥露蘭,啼痕繞,畫蘭桂,雕香早。

便天還知道,和天也老。

獨出攜盤誰送客,劉郎陵上煙迷草。

悄渭城、已遠月荒涼,波聲小。

二十二、呂本中 生查子(離思)

雙雙小鳳斜,淡淡鴉兒穩。

一曲渭城歌,柳色饒春恨。

離觴洗別愁,酒盡愁難盡。

寶瑟雁縱橫,誰寄天涯信。

二十三、朝中措 念奴嬌(送淮漕錢處和)

繡衣直指,問凌風一笑,翩然何許。

詔山層霄持漢節,千里秋風淮浦。

鑒遠江山,竹西歌吹,曾被腥膻污。

須君椽筆,為渠一洗塵土。

休厭共倒金荷,翠眉重為唱,渭城朝雨。

看即揚鞭歸騎穩,還指郁蔥深處。

寶帶兼金,華韉新繡,直上云霄去。

回頭莫忘,玉霄今夜風露。

二十四、向滈 如夢令

楊柳千絲萬縷。

特地織成愁緒。

休更唱陽關,

便是渭城西路。

歸去。歸去。

紅杏一腮春雨。

二十五、張輯 醉蓬萊(舟次東山憶西湖舊游)

記澄湖抱練,畫舫參差,鬧花時節。

油壁鳴堤,有障縈屏列。

燕草香融,鴉條香淺,似渭城煙雪。

急管斜陽,衙娘蔥蒨;帶圍寒怯。

蘇小間情,綠楊如織,闌檻東好山千疊。

料得如今,也翠銷紅歇。

何限繁華,春來都付與,數聲啼鴂。

謾愴羈魂,扁舟買醉,謝公明月。

二十六、徐寶之 鶯啼序

荼縻一番過雨,漬殘花似雪。

向清曉、步入東風,細拾苔砌馀靨。

有數片、飛沾翠柳,縈回半著雙歸蝶。

悄無人、共立幽禽,呢呢能說。

因念年華,最苦易失,對春愁暗結。

歡自古、曾有佳人,長門深閉修潔。

寄么弦、千言萬語,悶滿眼、欲彈難徹。

靠珠瓏,風雨微收,落花時節。

春工漸老,綠草連天,別浦共一色。

但暮靄、朝煙無際,盡日目極,江北江南,杜鵑叫裂。

此時此意,危魂黯黯,渭城客舍青青樹,

問何人、把酒來看別。

思量怎向,遲回獨掩青扉,夕陽猶照南陌。

春應記得,舊日疏狂,等受今磨折。

便永謝、五湖煙艇,只有吟詩,曲塢煎茶,小窗眠月。

還自省,把融和事,長留芳書人間世,

與羈臣、恨妾銷離側。

自題蕙葉回春,坐聽蓬壺,漏聲細咽。

二十七、楊澤民 蝶戀花(柳)

臘盡江南梅發后。

萬點黃金,嬌眼初窺牖。

曾見渭城人勸酒。

嫩條輕拂傳杯手。

料峭東風寒欲透。

暗點輕煙,便覺添疏秀。

莫道故人今白首。

人雖有故心無舊。

二十八、王泳祖 風流子

東風長是客,簾櫳靜、燕子一雙飛。

看花塢日高,翠陰護曉,柳塘風細,綠漲浮漪。

腸斷處,渭城春樹遠,江國暮云低。

芳徑聽鶯,暗驚心事,畫檐聞鵲,試卜歸期。

小樓凝佇地,疏窗下,幾度對說相思。

記得菱花交照,素手曾攜。

有新恨兩眉,向誰說破,芳心一點,惟我偏知。

休為多情瘦卻,重有來時。

二十九、彭履道 蘭陵王(渭城朝雨)

章臺路。西出重城幾步。

秦樓曉、花氣未明,

一霎空濛洗高樹。行人半倚戶。

飛去黃鸝自語。

秋千小,不系柳條,惟有輕陰約飛絮。

鈿車暗相遇。早拂拭紅巾,初放鸚鵡。

聞歌猶是淋鈴處。

掩面鳴箏,倚壚呼酒,東風重記舊眉嫵。

報伊共歌舞。西去。屢回顧。

漸客舍荒涼,嘶馬先駐。

玉關萬里知何許。

但倦擁荒澤,瓜洲難渡。

將軍垂老,望故國,夜寒苦。

三十、.無名氏 古陽關

渭城朝雨,一霎裛輕塵。

更灑遍、客舍青青。

弄柔凝、千縷柳色新。

更灑偏,客舍青青,千縷柳色新。

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人生會少。

自古富貴功名有定分。莫遣容儀瘦損。

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

只恐怕、西出陽關,舊游如夢,眼前無故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911在线观看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99 | 一级域名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址 |